资源简介 (共28张PPT)他出生于安徽,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当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投奔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猜猜他是誰?明太祖 朱元璋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壹:明朝的建立元朝末年,宫廷内讧与权臣纷争削弱了元朝的统治。元顺帝时,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加重赋税,大肆发行货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不堪重负,选择起义。壹:明朝的建立1.明朝建立的背景材料反映了元朝末年怎样的社会状况?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吏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1351年,农民起义爆发并迅速发展,出现多支反元队伍,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元末农民起义1368朱元璋攻灭群雄明朝建立1351统一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① 时间:1368年②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③ 都城:应天府(南京)壹:明朝的建立2.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元末农民起义1368明朝建立135114211399-1402壹:明朝的建立3.明朝的统一靖难之役迁都北京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4.明朝的疆域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明史·地理志》为了加强统治,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难该如何巩固统治东北征服女真族北控蒙古西有西域西南方管辖西藏,并在青藏等地区设有羁縻卫所壹:明朝的建立贰:明朝的巩固“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地方长官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集权,我该如何有效统治呢?明太祖的烦恼(1)贰:明朝的巩固----强化皇权的措施如何解决地方问题?1.政治上措施(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贰:明朝的巩固----强化皇权的措施改制前中央行省中央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改制后行省权力分散,一分为三,互不统属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元朝灭亡是由于“君弱臣强”,最近还有人反映丞相意图谋反,朕寝食难安啊明太祖的烦恼(2)如何解决中央权力问题?贰:固皇权——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丞相胡惟庸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chùzhì)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2)在中央:丞相制废除前废除丞相之后秦朝设立(中书省)八天时间,朱元璋收到奏折1660多件,平均每天需处理奏折200余份,处理的事务400余件。——《明代政治史》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贰:明朝的巩固----强化皇权的措施1.政治上措施(2)在中央:②为分散兵权,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作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贰:明朝的巩固----强化皇权的措施1.政治上措施秦汉 独相唐宋 群相明清 废相说一说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皇明祖训》目的: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权不断强化,相权在逐渐削弱,直至废除。贰:明朝的巩固----强化皇权的措施明朝统治简图吏工户礼兵刑监察机构中央机构都察院军政机构调兵权前兵部后左右中统兵权中央政府我朝罢相,设立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事物,彼此颉颃 ,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明太祖实录》问题:回顾明太祖全面改革官制的措施,并分析特点。特点:权力分散与制衡,加强专制皇权。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地方政府明太祖的烦恼(3)那些大臣们表面上毕恭毕敬,但他们在朝堂之外都 在干什么?会不会结党营私?“宋濂请客”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贰:明朝的巩固----强化皇权的措施贰:明朝的巩固----强化皇权的措施2.政治上措施(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合称“厂卫”。职能: 掌管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作用: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监视官民,加强专制皇权。锦衣卫东厂锦衣卫印锦衣卫腰牌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明·王圻《稗史汇编》明太祖的烦恼(4)那些人表面上不敢说了,但他们内心有反叛的想法该如何是好?朕要微服私访,去看看本朝最高级的考试------科举,学子们是否都按照朕的旨意学习、备考的 贰:明朝的巩固----强化皇权的措施阅读课文,说出明朝科考在内容和格式上有哪些变化?内容格式一、考试性质:二、考试范围:三、答题标准:四、答卷形式:选拔性考试,为了选拔官吏“四书”“五经”八股文朱熹的《四书集注》八股文2.思想文化上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八股取士文体特点: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特点: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贰:明朝的巩固----强化皇权的措施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 中国 占百分比汉代时期 45(件) 28 62﹪隋唐时期 45(件) 32 71 ﹪宋元时期 67(件) 38 57 ﹪明清时期 472(件) 19 4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①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加强了皇权,巩固了国家统治。②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禁锢思想,扼杀人才阻碍科技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许阐述个人见解,成为加强皇权,钳制思想的有力武器,大多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贰:明朝的巩固----强化皇权的措施2.思想文化上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八股取士雏形确立完善发展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完善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僵化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贰:明朝的巩固----强化皇权的措施3.影响:具体措施 影响全面改革官制 在地方在中央特务机构思想措施朱元璋集权统治的相关措施,并归纳影响①废行省,设三司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①废丞相、中书省,权分六部②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厂卫”锦衣卫(明太祖)东 厂(明成祖)八股取士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皇帝直接掌握军权加强皇权从思想文化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皇权强化皇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巩固与发展。强化皇权使政治制度走向专制、僵化,君主专制弊端更加明显。从历史的发展趋势看,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贰:明朝的巩固----强化皇权的措施贰:明朝的发展明太祖的烦恼(5)明初,到处田畴荒芜...有些地区竞人烟断绝。国家的税源几近枯竭,陷入“租税无所从出”的困境。——《明史十讲》贰:明朝的发展----经济发展国家经济如此衰败,田地荒芜,人民贫穷,我该怎么办?甘薯(番薯、地瓜、甜薯)玉米(苞谷、番麦)马铃薯(洋芋、土豆)西红柿(番茄、洋柿子)辣椒(番椒)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花生(番豆)1.农业:引进原产南美洲的新品种作物思考:为何明朝得以引进美洲作物?从作物名称上能发现什么特点?明代初年在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达到1亿以上,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至4.1亿。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辣椒(番椒)贰:明朝的发展----经济发展南北方出现棉纺织业基地棉纺织业丝织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制瓷业明初棉纺织业已渐有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全国人民主要的衣着材料。棉布生产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取代价昂的丝织品和产量少的麻制品的趋势。明代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2.手工业:贰:明朝的发展----经济发展北京/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北京南京苏州温州宁波出现地域性商帮——晋商和徽商乔致庸胡雪岩山西晋商乔家大院3.商业:贰:明朝的发展----经济发展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朝的建立:考试内容:八股取士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南京)。建立厂卫制度:在地方:在中央:答题格式:影响: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明朝的统治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稳固统治提供基础有利环境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封诸子,监控地方。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裂都督府,皇帝掌控兵权。锦衣卫(明太祖)和东厂(明成祖)“四书”、“五经“八股文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一些农作物棉纺织业、丝织业(苏州)、制瓷业(景德镇)出现商帮(晋商、徽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