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下册3.3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培优卷 答案一.选择题(共15小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答案 C D D B C C D D C B D题号 12 13 14 15答案 B B A A一.选择题(共15小题)1.解:A、野火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指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形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C。2.解:A、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浓盐酸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海水晒盐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故选:D。3.解:A、搭骨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裱灯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绘图案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点蜡烛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故选:D。4.解:A、食品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钢铁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燃放烟花爆竹,包含着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5.解:A.“糖化”过程中淀粉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B.“发酵”过程中葡萄糖转化为酒精,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C.“蒸馏”过程中沸点不同分离混合物得到白酒,没有生成新物质,只发生物理变化,C正确。D.“窖藏“过程中封存白酒转化成的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错误。故选:C。6.解:A、冰霜形成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B、灯泡通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烟花燃放燃放烟花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吹制泡泡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故选:C。7.解:A、酒精用作燃料,是利用了酒精的可燃性,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B、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其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的性质,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C、熟石灰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了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D、浓硫酸用作干燥剂,是利用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该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8.解:A、煤油作为温度计的测温材料,是利用煤油热胀冷缩的性质,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B、铜和铝用于生产电缆,是利用铜和铝的导电性,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C、钢铁作为建筑材料,是利用钢铁硬度大的性质,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D、天然气作为家用燃料,是利用天然气的可燃性,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该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D正确。故选:D。9.解:A.熔点29.8℃,熔点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A错误;B.固体呈蓝灰色,这是描述物质的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误;C.金属活动性比铝弱,金属活动性属于化学性质,它反映了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活泼程度,故C正确;D.会热缩冷胀,这是物质的热胀冷缩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故选:C。10.解:A.食盐水具有杀菌作用,可用于清洗伤口,故A正确;B.铁有导热性,可用于制成炊具,制作铁栏杆利用了铁的硬度大、强度高的性质,故B错误;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以还原铁的氧化物得到铁,故C正确;D..氢氧化钙呈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D正确。故选:B。11.解:A.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属于丁烷的物理性质,故错误;B.压缩体积将丁烷气体液化,此过程中丁烷分子间隔变小,故错误;C.按压打火机按钮,液态丁烷能迅速汽化成气体,说明丁烷的沸点较低,故错误;D.丁烷能被电火花点燃,丁烷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故选:D。12.解:木棒上的纸条立即燃烧,是因为纸条的温度立即达到着火点;铁棒上的纸条没有立即燃烧,是因为铁棒将热量迅速传递到其他部分,使得纸条的温度低于着火点;故由此可以推断出木棒和铁棒具有不同的导热性。故选:B。13.解:A、蓄电池放电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B、水力发电是由于水的流动发电,无化学变化发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C、汽车燃油做功,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D、火箭点火升空需要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燃料燃烧能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14.解:A、出现“结冰”现象,说明反应是吸热的,反应物的总化学能低于生成物的总化学能,故A正确;B、出现“结冰”现象,说明反应是吸热的,故B错误;C、反应后,发现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出现“结冰”现象,所以反应过程中,热能转化为化学能,故C错误;D、出现“结冰”现象,说明反应是吸热的,用手触摸杯壁,能感觉到发凉,故D错误。故选:A。15.解:A、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与变化决定着物质的宏观变化,故A正确;B、物质本身的性质是导致物质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而不是外界条件,故B错误;C、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故C错误;D、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也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D错误。故选:A。二.填空题(共6小题)16.解:灯泡发光,磁铁吸引铁粉,都没有新物质生成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木炭燃烧,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答案为:①②;是否有新物质生成。17.解:(1)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烧蚀材料的熔化、蒸发和升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分解;(2)烧蚀材料发生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故答案为:吸收。18.解:(1)A、同位素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氦3和氦4属于同位素,它们都属氦元素的原子,故A说法正确;B、氦3和氦4的质子数都是2,都属氦元素的原子,故B说法正确;C、它们的质子数与核电荷数相同,都是2,故C说法正确;D、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2,化学性质相似,故D说法不正确。(2)化学反应时原子不变,所以核聚变不是化学变化;故填:不是。故答案为:(1)D;(2)不是.19.解:根据物质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产生,我们将物质变化分为两种类型: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故答案为:新物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20.解:(1)二氧化氯受热或者见光易分解易爆炸,具有强氧化性和很强的腐蚀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2)由于二氧化氯易溶于水,且水溶液十分安全,所以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紧急处理方法是喷洒大量的水。故答案为:(1)具有强氧化性;(2)喷洒水。21.解:②呈现红褐色;③熔点为1565℃;④难溶于水;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①可进行炼铁;⑤不与水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答案为:②③④;①⑤。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22.解:(1)仅通过卡文迪许得实验操作,最终残留1%左右气体的物理性质有难溶于水,化学性质有不与氧气反应(不与碱溶液、氮气、二氧化碳、水反应)。(2)瑞利采用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不是来源于实验误差,是因为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维持相同的差值。(3)在瑞利和拉姆赛得到的那种未知的气体密度大于氮气密度。故答案为:(1)难溶于水;不与氧气反应(不与碱溶液、氮气、二氧化碳、水反应)。(2)否;通过重复实验,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维持相同的差值。(3)大于。23.解:(1)该实验中所用的仪器除烧杯、量筒、玻璃棒、保温瓶外,还必须用到的一种仪器是温度计,用来测量溶液的温度.故填:温度计.(2)为了实验更加准确,小聪应取混合后三次温度的平均值.故填:取混合后三次温度的平均值.(3)不能将实验物品由碳酸钠溶液改为Na2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来验证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这是因为碳酸钠固体溶于水也可能会放出热量,对实验会产生干扰.故填:不能,因为碳酸钠固体溶于水也可能会放出热量,对实验会产生干扰.24.解:(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所以苯甲酸钠的物理性质有: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故答案为:白色固体(或易溶于水);(2)防腐剂是用以保持食品原有品质和营养价值为目的食品添加剂,它能抑制微生物活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从而延长保质期。由于目前使用的防腐剂大多是人工合成的,超标准使用会对人体造成一定损害,所以在购买食品的时候要看食品成分中是否有防腐剂,尽量少食用含防腐剂的食品,注意出厂日期和保质期,可以了解食品是否过期,保证食用的安全。四位同学对待食品的一些观点,其中合理的有甲、丙;故答案为:甲、丙。25.解:(1)对于液化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我做出的假设是: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故答案为: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2)打开液化气,并将其调至小火,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①玻璃杯内壁出现水滴;②手摸玻璃杯壁有发烫感觉;③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①水滴;②发烫;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分析:液化气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故答案为:二氧化碳和水;(4)液化气燃烧为化学变化,故答案为:化学;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下册3.3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培优卷一.选择题(共15小题)1.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浓硫酸稀释 B.浓盐酸挥发 C.海水晒盐 D.铁生锈3.杭州第十八届钱塘灯会于2025年2月举行。下列关于花灯的制作和使用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搭骨架 B.裱灯面C.绘图案 D.点蜡烛4.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A.食品腐烂 B.水结成冰 C.钢铁生锈 D.燃放烟花5.绍兴老酒历史悠久,下列酿酒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糖化”: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6.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霜形成 B.灯泡通电C.烟花燃放 D.吹制泡泡7.“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重要的科学观念。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酒精用作燃料B.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C.熟石灰用来改良酸性土壤D.浓硫酸用作干燥剂8.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煤油作为温度计的测温材料B.铜和铝用于生产电缆C.钢铁作为建筑材料D.天然气作为家用燃料9.我国对半导体原材料金属镓实施出口管制。下列有关金属镓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熔点29.8℃ B.固体呈蓝灰色 C.金属活动性比铝弱 D.会热缩冷胀10.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选项 性质 用途A 食盐水具有杀菌作用 清洗伤口B 铁具有导热性 制成栏杆C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高炉炼铁D 氢氧化钙呈碱性 改良酸性土壤A.A B.B C.C D.D11.丁烷由丁烷分子构成,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将丁烷气体液化装入打火机内。点火时,只需按压打火机按钮,液态丁烷能迅速汽化成气体而被电火花点燃。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属于丁烷的化学性质B.压缩体积将丁烷气体液化,此过程中丁烷分子会变小C.按压打火机按钮,液态丁烷能迅速汽化成气体,说明丁烷的熔点较低D.丁烷能被电火花点燃,丁烷燃烧属于化学变化12.小明将纸条分别紧紧卷在木棒和铁棒上,加热纸条(如图),木棒上的纸条立即燃烧,而铁棒上的纸条不会立即燃烧。据此推测木棒和铁棒具有不同的( )A.密度 B.导热性 C.硬度 D.延展性13.下列事例中,不是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A.蓄电池放电 B.水力发电C.汽车燃油做功 D.火箭点火升空14.用研钵将约20g氢氧化钡[Ba(OH)2]晶体磨成粉末,倒入小烧杯中。在一玻璃片上洒上少量水,并将小烧杯放在玻璃片上。再向小烧杯中加入约10g氯化铵[NH4Cl]晶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后静止片刻,提起小烧杯。下列对如图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A.反应物的总化学能低于生成物的总化学能B.该反应和燃烧一样是放热反应C.反应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用手触摸杯壁,能感觉到发热15.下列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我们观察到的物质的宏观变化,本质上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断运动与变化的结果B.外界条件是导致物质变化的决定性因素C.物质发生变化时,微粒之间一定发生了相互作用,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之间没有发生相互作用D.凡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二.填空题(共6小题)16.如图所示现象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17.2022年4月16日,“天宫一号”的三位宇航员乘坐返回舱回到了地球。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1)上述四种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材料的 。(2)烧蚀材料发生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18.探测月壤是探月工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月壤中蕴藏着丰富的“氦﹣3(He﹣3)”。中国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月球上的氦﹣3在土壤里约有100万吨~500万吨之多,可供人类上万年的能源需求”。请回答:(1)下列有关“氦﹣3”、“氦﹣4”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A.它们互为同位素 B.它们都属氦元素的原子C.它们的质子数与核电荷数相等 D.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2)“氦﹣3”是一种安全高效而又清洁无污染的核聚变材料,其发生的“核聚变”是化学反应吗? 。(选填“是”或“不是”)。19.根据物质变化后有没有 产生,我们将物质变化分为两种类型: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 ,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 。20.二氧化氯是一种新型灭菌消毒剂。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氯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在常温下,易溶于水。二氧化氯受热或者见光易分解易爆炸,具有强氧化性和很强的腐蚀性,其水溶液却十分安全,含有2%的二氧化氯水溶液无色、无臭、无腐蚀性,常温下稳定,不易分解;该溶液是特性优良、高效安全的消毒剂,我国从2000年起就逐渐用二氧化氯取代氯气对饮用水进行消毒。(1)二氧化氯的化学性质有 (任答出一点)。(2)根据题中信息,发生二氧化氯泄漏时紧急处理方法是 。21.三氧化二铁为一种低级颜料,用于油漆、橡胶、塑料、建筑等的着色,在涂料工业中用作防锈颜料。还可作为催化剂,玻璃、宝石、金属的抛光剂,可用作炼铁原料。三氧化二铁有关描述:①可进行炼铁;②呈现红褐色;③熔点为1565℃;④难溶于水;⑤不与水反应。上述有关描述中属于三氧化二铁物理性质的 (填序号,下同);属于三氧化二铁化学性质的是 。三.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22.稀有气体的发现,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材料一:1785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用电火花使空气中氮气跟氧气化合,使氮气变成氮的氧化物,然后用碱溶液吸收而除去,剩余的氧气用红热的铜除去。最终总是残留有1%左右的气体。材料二:1882年,英国化学家瑞利测得从空气除去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72克/升,而从氨气分解得到的氮气测得密度为1.2508克/升,两者相差0.0064克/升。重复实验,发现两者的密度总是维持相同差值。同时采用卡文迪许的实验方法,得到了一种未知气体。材料三:受瑞利实验启发,拉姆塞做了如下实验:把已经除掉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空气通过灼热的镁以吸收其中的氮气,最终得到了与瑞利相同的气体。通过合作研究,他们终于在1894年发现了空气中一种新的气体元素,命名为“氩”。材料四:拉姆塞分别在1895年和1898年发现了氦气、氪气、氖气和氙气。1898年氡气亦由弗里德里希发现,至此稀有气体全部被人熟知。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仅通过卡文迪许得实验操作,最终残留1%左右气体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2)瑞利采用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否来源于实验误差,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3)在瑞利和拉姆赛得到的那种未知的气体密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氮气密度。23.小聪同学为探究“Na2CO3与稀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设计并进行了3次重复实验,结果如表:请你帮助填写相关内容.试剂1 试剂2 混合前温度/℃ 混合后温度/℃35毫升稀盐酸 25毫升Na2CO3溶液 20.0 第1次 24.2第2次 24.0第3次 24.4(1)该实验中所用的仪器除烧杯、量筒、玻璃棒、保温瓶外,还必须用到的一种仪器是 ;(2)为了实验更加准确,小聪应如何处理实验获得的混合后温度? .(3)由上表数据可知:Na2CO3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能否将实验物品由碳酸钠溶液改为Na2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来验证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并说明理由? .24.苯甲酸钠(C7H5O2Na)是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常温下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1)根据上述信息,写出苯甲酸钠的一种物理性质: 。(2)我国批准了32种允许使用的食品防腐剂,同时规定了这些食品防腐剂的安全使用量与使用范围。但少数厂家违规使用食品防腐剂,影响了食品安全。下面是四位同学对待食品的一些观点,其中合理的有 (填序号)。25.小刚同学在帮妈妈做饭时观察到液化气燃烧的现象,他认为液化气燃烧应属于化学变化。小刚在妈妈的帮助下对此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他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提出问题】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吗?【查阅资料】液化气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猜想与假设】(1)对于液化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你做出的假设是 。【收集证据】小刚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2)打开液化气,并将其调至小火,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①玻璃杯内壁出现 ;②手摸玻璃杯壁有 感觉。③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3)分析:液化气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 。【获得结论】(4)液化气燃烧为 变化。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下册3.3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培优卷 答案.docx 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下册3.3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培优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