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食: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工: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商: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住: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行: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医: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经济:是对社会物质的管理,人们的经济活动包括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等活动。
社会生活:广义上包括整个社会物质和精神的活动;狭义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②劳动者(决定因素)
①生产工具(标志水平)
③劳动对象(经济结构)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产品分配方式
③人的地位和关系(劳作方式、阶级结构)
生产方式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程标准】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
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学习聚焦:
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生产方式:人类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
生产工具: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生活方式:
人们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人们提供大部分食物。
狩猎采集社会的形成也是人类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狩猎的出现至关重要,它可能是史前社会系统形成的序参量,决定着人们的技术工具、居住方式、社会组织与劳动分工和意识形态,即整个文化系统的结构。
——《史前的现代化》
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
小麦、大麦
饲养绵羊和山羊
东亚
黄河中上游:粟
长江中下游:水稻
贾湖遗址:饲养猪
河姆渡遗址:猪和狗
中美洲
玉米、甘薯
印第安人饲养骆马
特点: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形态多样
这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产生了世界上六个原生形态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中美洲、南美安第斯文明。其中,中南美洲文明年代较晚,而且局限在不大的范围内,真正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作用的,一个是西亚文明,后来发展成为西方文明;另一个便是以中国古代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
——《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02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学习聚焦: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合适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四大农业文明兴起的共同条件:
非洲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
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中国文明
①大河沿岸,农业灌溉便利;
②统治者重视修建水利工程;
③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气候湿润,适合农业发展。
(二)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食物生产 土地归属 古巴比伦
古埃及
社会生活 古巴比伦
古埃及
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王室和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来规范农业生产。
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食物生产
土地制度
生产工具
经济政策
水利工程
农业技术体系
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战国后: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战国的都江堰,西汉的龙首渠
重农抑商
战国以后,铁犁牛耕。
南稻北粟
秦汉至隋唐,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二)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2.古代中国: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精耕细作
通过投入劳动和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材料:在古代希腊,由于城邦制度发展,对本族同胞奴役制度废止,奴役外族的奴隶制广泛发展起来……正是奴隶的劳动,使一部分希腊人能够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心从事精神产品的创造。
——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土地所有权与公民的身份确认及政治地位紧密结合在一起。城邦建立在以土地所有权为标志的农业生产基础之上,城邦公民是土地所有者,是战士,是政治上的特权阶级。
——李尚君《劳作与古希腊社会》
食物生产
土地归属
劳动力来源
①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②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地区实行谷物和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地区建立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农业生产使用奴隶劳动;斯巴达人将征服的人变为奴隶。
(二)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3.古代希腊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食物生产
土地归属
社会生活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
①共和国时期,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生产;
②帝国时期,小农逐步破产
材料:在古罗马的王政时期,土地公有制十分盛行,甚至大部分国土都属于公有……在步入共和国时期前后,公有制土地虽依然存在,但所占比例已经大大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私有制的主导……罗马帝国初期,在意大利,除谷物需要进口外,葡萄酒和橄榄油都有剩余,曾大量输往高卢等地。
(二)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4.古代罗马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材料:(阿兹特克)土地归公社所有,分给各个家族共同耕种。此外,还有专门供养祭司和军事首领的土地以及供军需用的军用地。这些土地用公社成员和奴隶来耕作。奴隶主要由战俘和债务奴隶构成,贵族和祭司一般都占有奴隶,用以从事耕作和建筑等劳动。奴隶也是买卖的对象。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1)食物生产:玉米、甘薯、马铃薯
(2)土地所有:贵族私有、
村社公有、
家庭份地(终身使用)
(二)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5.美洲文明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地区 种植作物、驯化动物 土地所有制 土地经营方式
古巴比伦 大麦、小麦; 山羊、绵羊、牛等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 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古中国 北方粟麦、南方稻作; 猪和狗等 商时期,土地国有;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农夫集体劳动;后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劳动
古希腊 大麦和小麦; 葡萄和橄榄。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以家庭为单位生产
古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古罗马长时期实行土地国有 奴隶劳作
古代美洲 玉米、甘薯、马铃薯;驯化骆马 贵族私有、村社公有、家庭份地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03
生产关系的变化
学习聚焦: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材料一: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三、农业革命的意义
在距今大约1.1万最后一个冰期结束,气候渐趋变暖,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即人类由狩猎和采集时代过渡到定居农业时代。这一转折在历史上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一)地位: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1.身份转变
2.物质基础和人口变化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一)地位: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二)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1.生活方式: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
2.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三、农业革命的意义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一)地位: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二)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古埃及
太阳历
(三)精神生活
1.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2.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天文历法获得较快发展。
(2)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三、农业革命的意义
知识拓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 产 力: 定义: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
要素:①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
生产关系:定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内容: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产品分配的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一)地位: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二)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三)精神生活
(四)生产关系
三、农业革命的意义
生产力
发展
农耕
畜牧
1.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剩余
产品
部落首领把集体
财物据为己有
私有制
2.私有制出现,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
战争
阶级
分化
国家
强制机关
剩余产品掠夺
自由民VS奴隶
3.阶级和国家出现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四)生产关系的变化
家庭中
部落内部
部落之间
三、农业革命的意义
世界不同地区人类文明的特点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
世界各地农业各具特色,人类文明呈现多样性
文明是多彩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
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姹紫嫣红之别。应该秉持平等与尊重,摒弃傲慢与偏见,加深交流对话。——习近平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对待世界多元文明,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世界文明的共同前进;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采集渔猎:木石骨器;学会用火
古巴比伦: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很多土地
古代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南稻北粟;土地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铁犁牛耕;重农抑商;兴修水利;精耕细作……
古代希腊:因地制宜;城邦公民拥有土地
古代罗马:谷物、橄榄、葡萄;土地国有
古代美洲:土地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农耕畜牧
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
农业革命的意义
本课小结
1、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典题试练·课堂评价
2、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典题试练·课堂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