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件(共36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件(共36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宋神宗:“北有狂虏,西有黠羌。……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道山清话》
宋神宗
赵顼
这里宋神宗所说的“狂虏”和“黠羌”分别指什么?他们为什么“难制”?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民族政权的并立
西夏

北宋
绘制三大政权并立示意图
1.契丹族的起源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思考:契丹族过着怎样的生活?
起源传说·白马青牛图
一、辽的建立及其与北宋的和战
(一)辽的建立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隋唐时期
唐朝末年
9世纪后期
10世纪初
建立政权—辽/契丹
汉人北上谋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契丹逐渐从事农耕,建筑房屋、城邑,
学会了冶铁和纺织
与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2.契丹族的发展
一、(一)辽的建立
政权名称
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契丹)
契丹族
916年(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耶律阿保机
辽上京遗址
3.辽的建立:
一、(一)辽的建立
契丹货币
契丹文字
(1)从契丹货币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2)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一、(一)辽的建立
4.治国措施:
发展生产,创造文字
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被尊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统治期间,掠夺了大量汉人。他任用汉人韩延徽为相,改革契丹的风俗习惯和规章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修建城池,创造契丹文字,不断推动契丹的封建化进程。
国力不断增强
材料研读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史·百官志》
材料反映了辽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思路?
反映了辽朝统治者蕃汉分治的统治思路。
一、(一)辽的建立
4.治国措施:
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比北面官小。
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
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燕云十六州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思考:北宋与辽的矛盾焦点在何处?
一、辽的建立及其与北宋的和战
1.起因:
获得燕云十六州对辽有何意义?
失去燕云十六州对北宋有何危害?
争夺燕云十六州
军事地位:
对于北宋来说,是重要的天然屏障。
对于契丹来说,占领此地占据了对中原地区的战略主动权。
一、(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后唐节度使石敬瑭,早有称帝的野心。但他苦于力量不足,便以割地称臣为条件,乞求契丹出兵相助。契丹军长驱直入,灭了后唐,立石敬瑭为皇帝,他建立的政权就是五代中的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石敬瑭比辽太宗年长十岁,却称辽太宗为“父皇帝”,他自己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
相关史事
宋太祖
保持友好,互通使节
宋太宗
防御
北宋建立之后夺取燕云十六州是宋太祖的夙愿。为此他设立了封桩库,积存每年的财政盈余,想要蓄满三五百万后与契丹换取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口。
南方各国力量弱小又经济富庶,北方契丹地广兵强,宋又没有燕云十六州的战略高地。故决定先南后北逐次统一。
宋太宗即位后,南方基本实现了统一,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向辽发动两次战争后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宋辽关系的演变:
一、(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探究:结合北宋的治国措施,分析对辽用兵失败的原因?
③宋太宗时期:两次战辽失败,被迫防御
②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互通使节
①辽太宗时期:冲突加剧



2.宋辽关系的演变:
④宋真宗时期:辽军攻宋
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

一、(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004年,(交战双方)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地点)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宰相(关键人物)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澶州之战
材料一 辽兵虽号称20万人,但孤军深入,粮饷不继,所过城市仅攻下两城,顺势惨重,其余诸城皆在宋军手中。
材料二 宋军顽强抵抗,射杀了辽军大将。之后宋真宗御驾亲征澶州,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问:
1、根据材料可看出,宋、辽哪一方占优势?
2、如果你是宋真宗,你会如何做?
3、历史上澶州之战结果如何?
北宋
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澶州之战胜利,北宋为何还要议和?结合材料客观评价?
材料一 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大河北岸的敌骑,长驱南下,更没有天然的屏障,三四天即到黄河边上,而开封则是豁露在黄河南岸的一个平坦而低洼的所在。所以一到真宗时,边事偶一紧张,便发生根本动摇。幸而寇准主亲征,始得有澶渊之盟。然而到底是一个孤注一掷的险计。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如果看战场形势的话,辽朝是孤军深入,他们的补给线跟不上。除此之外,他们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都拿不下来,大城市一个都没有拿下来。
——纪录片《中国通史》
澶渊之盟的实质: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澶渊之盟(1005年)
①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②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
③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④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的盟约内容有何特点?
主要内容: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岁币”
双方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北宋妥协退让
辽(游牧文明) 北宋(农耕文明)
输出商品
种类
漆器
茶叶
瓷器
粟(小米)


农业产品、手工业制品、奢侈品等
香料(进口)
骆驼
牲畜和土特产品等
(雄州榷场)宋辽输出商品对比表
矿物
丝织品
榷场:P52知识拓展
澶渊之盟(1005年)
材料一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辽宋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经济上,双方在边境陆续开放了雄州、霸州等四处榷场,互通有无。政治上,双方使节往来不断,呈现出:“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的局面。
材料二 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的百姓负担。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根据“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及后人的评价,谈谈你对“澶渊之盟”的看法,它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战后几十年内)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白头发)之人,不识干戈。
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增加了北宋的财政负担,但议和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从长远看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宋辽间保持相对和平局面
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大破天门阵、十二女将征西等,都是忠心报国的精彩情节。英勇壮烈杨令公、深明大义佘(shé)太君、智勇双全杨六郎、巾帼英雄穆桂英等,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故事艺术化地反映了北宋与周边政权并立的历史。
杨家将故事年画《四郎探母》
③宋太宗时期:两次战辽失败,被迫防御
②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互通使节
①辽太宗时期:冲突加剧



2.宋辽关系的演变:
④宋真宗时期:辽军攻宋,澶州之战

一、(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双方签订澶渊之盟

应县木塔
1.党项族的兴起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集中到甘肃、陕西、宁夏一带,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西夏,本魏拓跋氏后,其地则赫连国也。远祖思恭,唐季受赐姓曰李,涉五代至宋,世有其地。至李继迁始大,据夏、银、绥、宥、静五州,缘境七镇,其东西二十五驿,南北十余驿。
——《辽史·西夏传》
二、西夏的建立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一)西夏的建立
2.西夏建立:
政权名称
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西夏
党项族
1038年(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西夏王陵
元昊
元昊
西夏王陵遗址
二、(一)西夏的建立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西夏货币
西夏文字
西夏冶铁图
3.西夏的发展措施
元昊推行的系列措施:
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化上:_______________。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创制西夏文字
推崇汉族文化
西夏符牌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统治措施

北宋
西夏
契丹族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兴庆
党项族
1038年
元昊
东京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等
仿效唐宋制度,发展农牧
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1.归纳辽和西夏有哪些相同的统治措施。
课后活动
发展经济、创制文字、仿效借鉴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等。
由战到和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
二、西夏的建立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二)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2、和——宋夏议和
(1)原因:
(2)内容
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连年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宋夏和约”
1.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
2.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
3.在边境开设榷场(贸易市场),开展互市贸易。
(元昊临终遗命)宜附中国(宋朝)……顺中国则子孙安宁。
——《西夏纪》
二、西夏的建立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二)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由战到和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
二、西夏的建立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二)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2、和——宋夏议和
(1)原因:
(2)内容:
(3)影响:
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连年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议和后,双方虽有战事,但关系较为稳定
想一想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反映了北宋怎样的政策?
守内虚外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崇文抑武,把巩固政权当作头等大事
对周边各族政权:消极防御,多是签订和约,用财物换和平
从形势看,北宋显得有些软弱,但从历史的长远性来看,长期的和平稳定利于南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2.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课后活动
社会经济: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民众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民众的赋税负担;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北宋时民族关系的特点
北宋与辽并存165年,战争时间约25年。
北宋与西夏并存89年,战争时间不到10年。
①政权并立,有战有和,和为常态
②民族政策软弱,民族矛盾突出
注意:这一时期的战争性质不存在侵略和反侵略一说,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
胡人之官……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余靖《武溪集·契丹官仪》
③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北宋时民族关系的特点
启示
各民族之间平等相待、友好交往、共同繁荣
西夏(党项)
辽(契丹)
北 宋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开封)东京
建立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府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宋夏和议
澶州之战
澶渊之盟
政权并立
有战有和
和是主流
课堂小结
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下列各项,其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是
①阿保机称帝 ②赵匡胤建立北宋 ③宋夏议和 ④西夏建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3.一位同学说:“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请问这个同学所说的议和情况出现在以下哪两个政权之间
A.宋、辽 B.宋、夏 C.宋、金 D.辽、夏
随堂训练
4.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

北宋
西夏



西夏
西夏
西夏
北宋
北宋
北宋
A
B
C
D
5、有人戏称宋朝为“送朝”,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044年宋夏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维持了相当时间的和平局面
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推动了中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1.(2024 福建)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
A.重文轻武 B.宋辽和战 C.政权更迭 D.民族交融
2.(湖北黄石·中考真题)“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中考真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