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课程导入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2.课时目标(1)水平1—2学习目标:能够运用地图,概述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能够组织和运用史料,多角度解释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2)水平3—4学习目标:能够选择典型事例,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解释食物物种交流对日常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哪些事件推动了新旧世界的物种的联系?新航路开辟,发现美洲;世界市场的出现及扩展;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哥伦布大交换: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知识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人口迁移商品流动物种交流疾病传播√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背景动植物大交换一、美洲物种的外传2、外传概况(1)时间:(2)物种: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16世纪初。传入欧洲传入中国①时间:明朝时传入中国②路径:从西亚-中亚-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东南沿海地区②种植:先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扩展到平原地区。清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一、美洲物种的外传2、外传概况(2)物种:①最初-②16世纪中叶-③17世纪-只是种植在庭院,供人们观赏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玉蜀黍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玉蜀黍……田家园也多种之。——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宁河县志》五谷……收番麦则多矣。——嘉庆元年(1796年)《华亭县志》玉麦……则处处产之。——道光十二年(1832年)《兰州府志》特点:玉米由很少种植到遍布全国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明] 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一、美洲物种的外传2、外传概况(2)物种:①最初,只是②18世纪末, 传回美洲传入欧洲传入中国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栽培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材料: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问题思考:玉米、甘薯在明代广泛种植的原因与影响。原因: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②玉米、甘薯具有耐旱耐瘠特点,适应不同土壤的环境。③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对气候环境较强的适应性。影响:①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人口增长;②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商品经济发展;③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④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⑤人口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思考: 新航路开辟后,亚欧非有哪些农作物和禽畜传入美洲?课本11页物种农作物①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②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等。③蔬菜类:黄瓜、豌豆等。④经济类:甘蔗、咖啡等。1.亚欧物种(农作物、禽畜)传入美洲禽畜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这些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途径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品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2.非洲物种传入美洲——咖啡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小结:欧亚非物种传入美洲示图美洲欧 洲亚 洲非 洲大 洋 洲欧洲移民欧亚大陆物种:农作物: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蔗等;畜禽:鸡、牛、驴、马、猪、羊欧洲殖民者咖啡西班牙西班牙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大交换,又称“哥伦布大交换”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3、根据材料归纳物种交流的特点材料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从范围看:(2)从方向看:(3)从地位看:(4)从内容看:(5)从结果看:(6)从时间看: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多向性、互补性;欧洲具有主导性;具有丰富性;具有两重性历史悠久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了全球人口的增长A.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B.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C.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表现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2、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梵高《吃马铃薯的人》材料: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摘编自[英]马克曼 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表现A.马铃薯在欧洲种植、小麦在北美推广,改变食物结构、丰富食物种类。B.玉米、马铃薯、甘薯也用作饲料,促进畜牧业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人类日常生活。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材料二: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 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A.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对外贸易。B.中国:外来农作物增加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表现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4、新物种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材料三: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见峰,一望皆包谷也。 —清 袁景晖《建始县志》A.美洲:①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B.中国:①使得以前不适应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②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5、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新航路开辟前,每磅胡椒的价格为6先令甚至更高,几乎从未低于3先令6便士;开辟新航路后,胡椒价格为每磅16便士至2先令不等。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人。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6、导致各种疾病传播及外来物种的侵入。病毒和战争:欧洲人借助天花征服美洲,90%的印第安人去世。A.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B.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这也是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问题思考:谈谈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对待外来物种的传播?材料: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等的发展不断加剧。——王瑞等《重大外来入侵杂草在我国的分布危害格局与可持续治理》(1)加强国际合作,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2)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3)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4)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等。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美洲物种的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禽畜(鸡、牛、驴、马、猪、羊)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推动当地经济贸易的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课堂总结2.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谷部”中介绍玉蜀黍“……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关于该作物论述不正确的是( )A.17世纪成为欧洲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B.明朝时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C.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D.促进了传入地区畜牧业的发展C4.有学者指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辣椒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等”。由此可知,16世纪以来物种交换的特点有( )①双向交流 ②种类繁多 ③欧美主导④范围广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B1.1494年5月3日,一位教士致信罗马教廷说:“岛(西印度群岛)民们用一种小米容易地制成面包,该小米类似于米兰(西班牙)人和安达卢西亚(西班牙)人大量存在的那种。该小米棒比手掌略长,一头略细,约有手臂的上半部那么粗。该谷粒具有豆粒的形状和大小。当它们生长时为白色,……磨成粉时雪白。这种谷粒叫玉米”。该史料可用于说明( )A.旧大陆物种在美洲的传播B.商业革命在欧洲的扩展C.美洲物种在欧洲的种植D.欧洲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D3.古希腊作者狄奥佛拉斯塔所著的《植物探究》只收进500种植物;瑞士植物学家卡斯珀·鲍欣于1596年出版的长篇巨著《植物的剧场》总览了6000种植物;到17世纪80年代,约翰·雷的《一般植物史》列出18000多种植物。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食品储备技术的进步B.工业革命助推物种交流C.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D.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D【随堂巩固】5.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据此可知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人口增长导致大量荒山、森林被砍伐殆尽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作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B.物种交流影响人类历史进程C.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6.下表为雍正十二年到嘉庆十七年的人口增长情况表,对这一时期人口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年代 人口(万人)雍正12年(1734年) 9845乾隆60年(1795年) 29696嘉庆17年(1812年) 36169①人头税的彻底废除 ②玉米的大面积种植 ③国土的开发和利用 ④宗族救助活动兴起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B7.对如图解读准确的是( )A.食物物种交流 B.亚洲美洲经济往来C.美洲物种外传 D.中国饮食习惯改变A8.1493年,哥伦布船队随行人员在拉美地区第一次引种甘蔗,不到20年时间,拉美便开始向欧洲出口蔗糖。此外,以巴西为代表的新大陆的咖啡和柑橘产量占16世纪初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这表明当时( )A.西班牙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殖民活动加快了拉美地区的开发C.商品输出是西葡扩张的动力D.物种交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D【随堂巩固】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