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导入新课

2024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中国宣传主题:“人人享健康 共同促健康”。这一主题体现了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全民健康覆盖理念,旨在促进所有人群都能获得所需的卫生服务,并强调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学习目标】
1.了解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认识疫病对人类社会影响和疫病抗击与国家治理间的关系。
2.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体系,认识中医在古代疫病防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认识不同时期疫病的影响与不同时期抗疫成败的原因。
4.了解西医的特点和在中国的传播,认识西医在疾病诊疗和公共卫生中的作用。
5.结合中医学优秀成果与不同时期抗疫成败的经验,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目录
CONTENTS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构成
(1)概念: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
(2)内容:
包括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内容。
(3)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②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劳动者对疾病风险的后顾之忧,增加消费支出,扩大有效需求。
③有利于合理使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体系。
④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⑤有利于稳定社会生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疾病而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1)背景:
材料1 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受到环境污染和工作压力增大的影响,患病人数激增,国家开始重视疾病的防治,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科技尤其是电与化学工业的发展的应用促进了医药事业的发展,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形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促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走向完善。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材料2 从 1948 年起,英国建立了全民免费的国家卫生服务制度,之后历经多次改革,目前是世界上最有效的、公平的医疗服务体系之一。在英国,政府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又是购买者,通过税收来筹集医疗资金、支付医疗费用。公立医院的人员工资、基础建设、运行费用等都由政府投入,各级政府拨款支持医院的运行。
——胡爱忠 、李建刚《英国医疗卫生体系特点及对中国的借鉴 》
2.西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建立起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背景
②现实的需要(环境污染、工作压力、
患病人数);
③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④国家政策调整(建立社会保障、福利国家)
⑤二战后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2)概况:
内容 成就
基本医疗 卫生体系 ①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
②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
医疗服务体系 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
药品供应体系 药品供应得到了基本保障
医疗保障体系 ①二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西方国家推广
②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③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3)特点:
(1)涵盖内容广:卫生、服务、药品、保障等;
(2)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覆盖人群不断增多;
(3)助推动力:政府主导、法律保障。
对应训练:1851年,欧洲12国围绕欧洲疾病防治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卫生大会。到了20世纪,国际联盟国际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成为疫病防治领域的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领导者、协调者。据此可知,全球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
A.始终由欧洲国家占主导地位 B.控制了疫病的爆发和扩散
C.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D.顺应了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4)意义:
C
3.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背景:
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
②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
③医学人才增加、医学科技的进步(人工胰岛素、青蒿素等);
④借鉴西方医疗卫生体系成果,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合作等。
(2)建立: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仅有九个妇幼保健院和11个专科防治所。当时,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各种地方病。为了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领导,1949年11月在卫生部内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的卫生防疫工作。面对资本稀缺、人才匮乏的约束条件,新中国非常注重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提出了“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在城市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完善、爱国卫生运动有序开展的背景下,政府开始关注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问题。
——摘编自傅虹桥《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
体系 具体成就
医疗卫生
医疗服务
药品供应
医疗保障
①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
②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
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
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
①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
材料 新中国的卫生事业奠基于新中国成立至1954 年。1949年10 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并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11 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公共卫生城市乡村协调发展,1950 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新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形式。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医人才少又都集中在城市,而数量在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由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部分组成的,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效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3.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3)特点:
①政府主导;
②起步晚,发展快、成就显著;
③以人民为中心,使全民病有所医;
④注意城乡协调发展,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⑤采用中西医结合方针,成本低,效果好;
⑥全民医疗,全方位,普惠性。
(4)影响:
①基本保障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
②改变了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
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④是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
⑤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
材料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学思之窗】: 中国是怎样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
(1)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
政府实施一系列专项行动,加强全面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逐步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3)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系统,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4)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5)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推进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6)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扩展医疗服务内涵,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总结归纳:中西方医疗卫生体系建立与发展的异同
同:(中西方医疗卫生体系的特点)
①涵盖内容:卫生、服务、药品、保障等
②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覆盖人群不断增多
③助推动力:政府主导、法律保障
异:①发展阶段:
中国起步晚于西方:西方在二战后推广,中国在改革开放后;
②工作重心:相较于西方,中国更加重视扶贫工作
(一)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1.世界:
(1)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威胁人们健康的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
(2)各国家重视防疫工作(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乃至较彻底的消除)
(3)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4)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
2.中国:
(1)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2)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世界:
①二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
②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
③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中国:
①中国注重公共卫生事业,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②发动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三)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1.原因:
①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
②传染病的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管;
③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
2.表现:
①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②在现代社会,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提倡对精神障碍早发现,早治疗,促使精神病患者早日康复;
③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方式预防精神疾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生活,从而实现身心幸福。
知识拓展:
世界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的九条标准
(1)虚心、诚实、富于正义感;
(2)热爱学习,勤奋工作,紧张而不忙乱,休闲而不空虚;
(3)宽厚待人,不分亲疏,不分贫贱,和睦相处;
(4)顺境中头脑清醒,逆境中头脑冷静,心平气和,泰然处之;
(5)失败面前不气馁,挫折面前不推诿,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6)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勇于和善于克服困难;
(7)有自知之明,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建议和忠告;
(8)遇事不慌乱,能经受得起任何不幸和突然打击,乐观开朗;
(9)能够得到的就得到,不去强求或不择手段地占有。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极端落后。1950年前后,东北各省率先自发采用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办法兴办基层卫生组织。1951年,卫生部要求基层人民政府加强基层卫生工作,大力训练“接生员”等初级卫生人员,号召个体医生组建“联合诊所”。1955年,山西、河南、贵州等地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合作社自发组织的保健站和医疗站。它们基本是在乡政府领导下,以自愿为原则,每个农民缴纳几角钱保健费,便可享受免费预防保健及免收挂号费、出诊费、注射费的服务。到1956年底,这些省的集体保健医疗站发展到1万个,医务人员约10万人。1960年,中共中央充分肯定了合作医疗这一办医形式。随后,卫生部组织大批卫生技术人员下乡,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广泛建立合作医疗学习范本。20世纪60年代初,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20%—30%,到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摘编自姚力《中国共产党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与经验》
问题探究: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的特点、目的及意义。
特点:从地方自发探索到中央主导推行(政府领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从局部地区到全国普及;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重视培养农村卫生人员。
主要目的: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的状况,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意义:有利于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的状况;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积累了有益经验。
课堂小结
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普惠性)
(一)体系构成:
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实用性)
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
(二)建立概况:
1.西方:特点、原因、意义
2.中国:特点、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各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等影响,又反映了生产关系对社会生产力的反作用。
4.为经济的发展奠定劳动力基础
影响
课堂小结
1. (2022·海南卷)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
C.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D.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C
3.C【详解】根据材料“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不是革命的胜利,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不是群众运动的成效,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不是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排除D项。故选C项。
2. (2021·辽宁卷)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
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A
3 .2020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从此,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工作纳入了适用《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法治轨道。这表明我国(  )
A.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严重 B.环境治理依靠法制力量
C.大力推进民主立法 D.通过法律规范防疫行动
D
4.(2023·浙江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时间 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史实
1955年 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
1976年 全国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79年 《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发布,拉开了改革序幕
1980年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1991年 国务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改革
2003年 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
2008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人口超8.1亿,参合率达到91.5%
2016年 国务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②农村合作医疗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③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已健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详解】根据材料“1980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人口超8.1亿,参合率达到91.5%”可知,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①符合题意;1955年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而不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②不符合题意;1991年国务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改革,2003年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说明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③符合题意;2016年国务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已健全中“已健全”说法过于绝对,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5.(2023北京卷)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D【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工作时间做工间操;国家体委也推行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无论工间操和广播体操都有利于加强锻炼,增强民众体质,D项正确;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的工作和学习,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政府机关和学校,“社会各行业”的说法绝对,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星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