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4.12《家庭的记忆》 教学设计(共2课时,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4.12《家庭的记忆》 教学设计(共2课时,表格式)

资源简介

单元主题 家是温暖的地方
课 题 12.家庭的记忆
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为“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共三篇课文,分别为《10. 父母多爱我》、《11.爸爸妈妈在我心中》、《12.家庭的记忆》。第一篇侧重讲父母学生多了解、体贴父母,表达对父母的爱;第三篇引导学生了解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单位,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和变迁,加深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理解。三篇课文呈现递进的关系,从最容易感受到的父母之爱进入,引导学生去关心、体贴父母,形成亲情之爱的双向通道,最后一课则是进一步的提升,了解中国人独特的家庭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走向家庭的社会性学习。 《12.家庭的记忆》一课分为“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传统节日的‘家’”“语言文字中的‘家’”四个部分,一、二部分划分为第一课时,三、四部分划分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学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称呼,了解家庭这个社会单位,通过对家庭历史变化的了解,引发对家庭美好往事的回忆,侧重认知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家庭观念。第二课时通过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关于家庭的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重视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融入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中来。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但对于家庭的记忆和历史可能了解不多。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家庭的历史和传统,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尊重。同时,学生可能对家庭的传统习俗和家庭规则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谓。 2.能通过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家庭的过去。 3.通过回顾节日场景、联系生活经验,通过游戏、竞赛等,从传统节日、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4.深化爱家的情感和对家的归属感,进一步激发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1.小调查《家庭大事记》《我和父母比童年》。 2.准备一张节日全家人在一起的照片,记录家人眼中的“家是什么”。 3.收集有关“家”的成语、谚语、诗句等。 教师:教学 PPT、花绳(两人一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谓。 2.能通过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家庭的过去。 3.深化爱家的情感和对家的归属感。
教学重点:知道家庭成员间关系及相应的称谓。 教学难点:深化爱家的情感和对家的归属感。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程展开 评价达成 (修改、反思)
第一部分: 理清家庭称谓,了解家庭结构 (一)家庭成员知多少 1.谈话导入,链接生活经验: 同学们,马上就要过年啦!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习俗就是拜年。那过年的时候,你会去给哪些亲人拜年呢? 预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姑妈、舅舅阿姨…… 预设:各地不同的称呼。因为地域的不同,方言的不同,对于亲人的称呼也会有些不一样。 2.表格填充,梳理家庭称呼: 从“我”开始往上,我们来看看,家庭成员应该怎么来称呼。 板贴出示家庭关系示意图,边说边贴。 3.观察探索,发现家庭关系: 你知道爸爸和妈妈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也是这种关系呢?(夫妻关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姑父、伯伯伯母、舅舅舅妈、阿姨姨父)夫妻关系是家庭里最核心的关系。家庭最开始就是由夫妻组建起来的。 (1)你知道妈妈和外婆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父母子女) (2)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关系?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 预设:兄弟姐妹关系、婆媳(翁婿)关系、祖孙关系、妯娌关系、姑(叔)嫂关系 4.齐读儿歌,巩固家庭称谓: 跟着视频一起读一读《家族歌》。 (二)家庭称谓大挑战 1.抢答激趣,补充反向称谓: 从下往上的称呼没有问题了,那么从上往下,你会正确称呼吗? 预设:爸爸是爷爷奶奶的——儿子,妈妈是外公外婆的——女儿 叔叔伯伯是爷爷奶奶的——儿子,舅舅是外公外婆的——儿子 姑姑是爷爷奶奶的——女儿,阿姨是外公外婆的——女儿 我是爷爷奶奶的——孙子(女),我是外公外婆的——外孙子(女) 我是叔伯姑姑的——侄子(女),我是舅舅阿姨的——外甥(女)叔伯的孩子是我的——堂兄弟姐妹, 姑姑、舅舅、阿姨的孩子是我的——表兄弟姐妹 2.合作学习,发现个性问题: 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出一道题,考考组内的成员。(如果有小组内不清楚的家庭关系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 3.谈话小结,升华家庭情感: 家庭关系就像一张密织的网,把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连接着我们的不仅是图谱中的一条条线,而是来自同一祖宗的血缘,是永远也扯不断的亲情。 (边说边在家庭关系示意图外画一个红色的大爱心。) 4.知识补充,培养社会视角: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家庭规模也在发生着变化,变得越来越小了,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逐渐取代了以往三代人甚至四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 PPT 出示知识窗内容。
第二部分: 了解家庭过去,感知家庭变化 (一)我的家史小调查 1.调查呈现,凸显情感体验: 随着每一代家庭成员的成长,我们的家庭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课前的小调查里,你知道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你家发生了哪些家庭大事? 预设:爸爸和妈妈结婚了!(他们满怀着幸福的憧憬,开始了一个新家庭的组建。)我出生了!(新生命的到来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喜不自胜。) 我家住进新房了!(有了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家庭生活更加幸福了。) 我上学了!(带着全家人的希望和祝福,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 2.谈话发现,聚焦调查方法: 你是如何知道这些事的?(问父母长辈、亲身经历) 如果我们想要知道自己家过去几百年发生的大事,该如何去了解?如果有一本家谱,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观看视频《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视家谱》) 3.方法指导,激发记录兴趣: 你家里有家谱吗?如果你从现在开始,把自己的家庭成员和家里发生的大事都记录下来,传承下去,那就是一本简单的家谱!你的子孙后代,就可以通过查阅家谱,清楚地知道自己 家庭的传承与变迁了。 出示综合实践作业《我家的时光列车》,小贴士:1.可以向家人了解家庭的大事。2.采访之后可以将大事记录在“车厢”上。3.请选几张照片珍藏进“成长档案袋”中。 (二)我和父母比童年 1.比较分析,发现生活变化: 课前我们还调查了自己和父母的童年生活,说一说你的调查结果吧。学生汇报“我和父母比童年”的调查结果。 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不同的地方,也会有相似的地方。) 2.异同归纳,提炼美德传承: 时代在发生变化,我们的家庭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变得更加科技化,但有些东西却没有变:我们都一样爱读书,爱学习,积极承担家庭责任,孝顺父母,还有一样爱玩。
第三部分: 学习翻绳游戏,实践文化传承 想不想学一个爸爸妈妈小时候爱玩的游戏? 同桌两人一组跟着视频《翻花绳》学一学。学会以后,可以回家和父母长辈们一起玩一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节日场景、联系生活经验,从传统节日中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2.通过游戏、竞赛等,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3.了解传统文化,进一步激发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程展开 评价达成 (修改、反思)
第一部分: 联系生活经验,感受传统节日中的“家” (一)情境渲染,切入过年场景 1.同学们,寒假一放,就临近过年了。“什么时候回家呀?”这是我们听到的最多的问候。今天,我们就先来看一个短片《回家过年》(点击 PPT1“回家过年”)。 2.观看视频,谈谈感受。 3.(接学生的话)春节回家过年,这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集体迁徙。不管天南海北,不管人多车挤,不管有钱没钱,我们都要回家过年。 4.阅读课文,议议问题。 5.默读课文82页“阅读角”,思考: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呢?全班交流。 6.回顾场景,说说心情。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团圆,每当春节来临,我们都要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的习俗由来已久。(点击PPT4) (1)说说你家的“年夜饭”通常有哪些人?说说当时的情形和你的心情。 (学生展示照片,交流) (2)说说你家的年夜饭常吃些什么?它们的寓意?(点击PPT5-7) (3)出示“知识窗”,读一读。(点击PPT8)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农历最后一天)的晚餐。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一 年一度的“年夜饭”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 (二)唤醒经验,回顾其它节日 除了春节以外,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你知道吗? (板贴:传统节日中的“家”) 1.填写书中表格,说说与“家”有关的传统节日。(点击PPT9) 2.打开回忆之门,聊聊节日中全家人一起进行的活动,说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点击PPT10)询问学生为什么这件事让你印象那么深刻, 3.小结:传统节日蕴含着我们中国人重视家庭的感情。(板贴:祝福、思念、感恩) 4.联结家庭特色,说说对“我”家来说具有特别意义的日子。(点击PPT11)
第二部分: 游戏活动体验,感受语言文字中的“家” 在我们中国,不仅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而且很多语言文字也与“家”有关呢!(点击 PPT12) (板贴:语言文字中的“家”) (一)猜一猜,体会字谜中隐藏的家庭观念 出示谜面,学生来猜谜底,说说理由。(点击 PPT13) 1.女儿出嫁了。 (家) 2.一个小家庭,仅仅一口人。合) 3.一家十一口。 (吉) 4.一家十一口,一家二十口,两家合一起,万事都不愁。(喜) (二)擂台赛,感受词句中蕴含的家庭观念 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说的包含“家”的成语、谚语、诗句最多。(点击 PPT14) 1.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包含“家”的成语、谚语、诗句。 2.根据学生说的成语、谚语、诗句,适时提问:(随机点击 PPT15-17) 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兴——你知道为什么吗? 家书抵万金——你知道什么意思吗?说说这句诗的来历。 欲作家书抵万金——这一诗句出自哪首诗?读一读《秋思》,与小组同学议一议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哪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心情。 (三)写“家”字,进一步感受蕴含的家庭观念 通过这些成语和谚语、诗句,你发现中国人最重视什么呢?与同桌交流。(点击 PPT18) 小结:中国人最看重的“家”。家,对每个中国人都意义非凡。让我们来一笔一划好好书写我们的“家”。
第三部分: 歌曲欣赏跟唱,深化“我”之于“家”的热爱 家是一个人的避风港湾,也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我们全家人在一起,家庭里充满了无限的快乐和温馨。(点击 PPT19) (一)欣赏《让爱住我家》,谈谈最让人感动的一句歌词。 (二)说说唱唱与“家”有关的歌曲,深化对“家”的感情。
第四部分: 总结拓展延伸,巩固“我”之于“家”的认识 (一)交流课前采访:家人眼中的“家”(点击 PPT20) 我爷爷(奶奶)说:“家是。”我爸爸(妈妈)说:“家是( )。” (二)总结课堂学习:我心中的“家” 我说:“家( )。” 总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家”是维系所有中国人的地方,是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根!(板贴:最温暖的地方、内心最深处的根) (三)拓展课后实践:制作宣传海报 以“家”为主题,同桌合作,设计创作一份文化宣传海报,要求文字简洁、形式新颖、版面美观。(评价标准:主题明确☆☆,文字简洁☆☆,形式新颖☆☆,版面美观☆☆,合作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