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上古史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476年
中古史(中世纪史)
1640年
近代史
1917年
现代史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世界史分期:
世界史的定义:
古代史
世界史,一般是指有人类以来地球上历史的总和。
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崩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俄国十月革命
新课导入
玄奘西行
在唐朝,有一位僧人不畏艰险,一履竺鞋,只身一人,踏上了西行信仰万里路,只为西行求法,领悟真谛,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传奇赞歌。
这个僧人是谁?
为什么西行?
西行去向哪里?
玄奘遇见了来自印度的僧人波颇,在他身上感受到了佛学发源地的魅力。波颇告诉玄奘印度有一个寺院叫那烂陀,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玄奘决心去印度寻求佛法的真谛,解开心中的迷惘。
古代印度



1.通过识读古代印度示意图,获取有效信息,学会识别历史地图,了解印度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2.通过图片和材料展示,掌握种姓制度的建立和其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3.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感悟古代亚非文明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的基本特质。
学习目标
目录

森严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印度
今天印度
季风气候 温润宜居
大河泛滥 土地肥沃
三面环海 一面环山
古代印度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中始译为“印度”。
1、地理位置
出现
早期文明
公元前23世纪
摩亨佐·达罗遗址浴池
早期文明衰亡
公元前18世纪
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出现了许多小国。
公元前1500年
鼎盛时期:
孔雀王朝
基本统一半岛
公元前187年
公元前324年
阿育王
多次遭受外族侵扰
再次分裂
古代印度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雅利安人
哈拉帕遗址
喜马拉雅山
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2、发展历程
 
古印度文明虽未绵延至今,却留下无数瑰宝。这些结晶跨越时空,融入世界脉络,成为人类文明永不褪色的宝藏。
文学:史诗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数学
阿拉伯数字
建筑艺术
阿育王石柱
黄金之国
大象之国
传说,印度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是黄金,因而印度有“黄金之国”的美称。印度也是“大象之国”,象兵是古代印度的重要兵种。传说,古代印度国王出游时,常动用上千头大象。
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
相关史事
石窟艺术:
阿旃陀石窟
3、文明成就

森严的等级制度
1.建立: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等级 名称 职业
第一等级 婆罗门 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 首陀罗 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最低等 贱民 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等级制度示意图
2.内容:
贱民
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不可接触者”——贱民
——贱民
他们一般是屠夫、刽子手、扫街、鞋匠等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走路的时候还要在身上挂铃铛或敲打两根木棍,提醒人们即使避开他们。
3.特点:
等级森严
贵贱分明
职业世袭
法律地位不平等
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1)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2)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婆罗门
刹帝利
吠 舍
首陀罗
不可接触者—贱民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社会等级制度
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判决的标准一致吗?
从中你看出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思考:种姓制度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持社会秩序;
积极
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进步。
消极
3、实质
4、影响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
公元前6世纪
时间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创始人
2、教义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利于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
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下层人民的支持)
得到了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适应
社会
需求
尤其是刹帝利和富有的吠舍的支持
3、影响
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孔雀王朝
阿育王
前三世纪后
佛教开始外传
前一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
传入锡兰
(今斯里兰卡)
向北
向东
向南
传入中国内地
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
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印度
中亚
中国新疆
朝鲜、日本
缅甸、泰国、柬埔寨等
锡兰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莫高窟
问题思考
你能说出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中国古代石窟吗?
山西五台山
-文殊菩萨
浙江普陀山
—观音菩萨
四川峨眉山
—普贤菩萨
安徽九华山
—地藏菩萨
中国古代佛教四大名山
课堂小结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河流域
早期文明—产生小国——孔雀王朝(鼎盛时期)
发源地:
发展历程:
文明成就:
阿拉伯数字等
森严的
种姓制度
不可接触者
—贱民
婆罗门
刹帝利
吠 舍
首陀罗
释迦牟尼
创立佛教
BC6世纪
众生平等
忍耐顺从
BC3世纪后向外传播
时间:
教义:
传播:

巩固练习
1.2018年9月在印度海德拉巴,一位印度父亲(吠舍)为了阻止女儿嫁给一位达利特(贱民)男孩,在光天化日下袭击了他们,并残忍地砍掉了女儿的手。导致这幕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印度社会遗留的( )
A.种姓制度 B.采邑制度 C.四等人制 D.农奴制度
2.在古代印度,婆罗门掌管祭祀,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这反映了古代印度( )
A.社会分工精细明确 B.宗教信仰派别众多
C.社会等级贵贱分明 D.社会风气保守落后
3.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先后发展出了“四大古文明”它们之所以能称为“四大古文明”是因为共同拥有何项优势?( )
A.地势平坦、利于兴建稳固的城邦
B.政治稳定,较早出现强而有力的国王
C.科学发达,文化成就高度发展
D.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发展
4.“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民和工人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然而在古代印度社会他们却没有政治权力,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5.九年级某学生在学习世界三大宗教时,写下了“乔达摩·悉达多”“众生平等”“忍耐顺从”等课堂笔记。他正在学习的宗教最有可能是( )
A.基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6.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于是佛教应运而生。这说明佛教( )
A.废除了古印度种姓制度 B.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
C.顺应了古印度发展需要 D.成功解决印度列国纷争
感谢参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