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1870年4月—1924年1月)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苏俄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一、列宁主义1.列宁主义产生的背景【材料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俄国工业化发展迅速,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棉纺织品增长67%,生铁增长190%,煤炭增长131%,铁路由60年代的1000公里增加到90年代的32000公里。……依然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由于封建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饿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小农经济占优势,农业人口依然占全国的80%……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1/4。——《世界近代史》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1)经济上:一、列宁主义【材料二】俄国仍保留着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主要是政治上的沙皇专制和经济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这造成俄国社会各种矛盾十分复杂、尖锐。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俄国各族人民与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俄国民众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等,是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中俄国各族人民与沙皇制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激化和相互影响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引起社会革命。——洪波主编:《世界政治制度史》1.列宁主义产生的背景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2)政治上:一、列宁主义【材料三】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因被流放没能出席这次大会。会议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但是,大会没有制定出党纲党章,也没有建立统一的中央领导机构。大会之后,地方的马克思主义小组仍各自分散活动。统一集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实际没有建立起来。——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册)》1.列宁主义产生的背景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3)组织上:一、列宁主义1.列宁主义产生的背景图为列宁在1900年创办的社会民主工党机关报《火星报》,其名称源自诗句“且看星星之火,燃成熊熊之焰” ,表达对革命的必胜信念【材料四】1892年,22岁的列宁开始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1900年初,列宁流放期满,7月在德国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俄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4)个人因素:一、列宁主义2.列宁主义形成的标志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俄语“多数派”的音译)党的建立。一、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3.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继承与发展一、列宁主义列 宁(1870——1924)4.列宁主义形成的意义0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01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02一、列宁主义(一)背景材料1:因为参加一战,在1917年,农村男劳动力减少47.4%,粮食收获量减少1/4。参战造成300万难民无家可归,缺衣少食。因为饥荒,1916年罢工就要1500起,参加人数超过100万。农村头5个月就有510次起义。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材料2: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但在有战争的情况下,这在客观上就不可能了。这时,要么是灭亡,要么是进行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论坚强的革命政权》1.导火线:2.经济:3.政治:4.主观: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加速革命到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列宁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与成熟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二)过程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时间:1917年3月(俄历2月)结果: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背景:临时政府未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任务: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方式:和平夺权经过:1917年7月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结果: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由和平夺权到暴力夺权。概况:1917年11月(俄历10月),革命武装占领冬宫,成立苏维埃政权,列宁为主席,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历史纵横】二、十月革命的胜利【探究】比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区 别 任务性质力量结果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推翻沙皇专制政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工人、士兵工人、士兵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基础,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发展和延伸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性质是由革命任务决定的,而非领导人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三)政权建设1.召开会议: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为人民委员会主席。《土地法令》 无偿地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永久废除土地私有权。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和平法令》 立即缔结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实现没有兼并、没有赔偿的和平。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满足了人民的土地愿望满足了人民的和平愿望2.意义: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二、十月革命的胜利(四)历史意义1.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2.对人类:划时代事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3.对世界: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4.对中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了中国的革命道路材料3: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在中国不但推动了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联合阵线的建立,而且为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摘编自徐作辉、胡延凤《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历史进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影响》二、十月革命的胜利革命成功后,应进行社会主义政权建设,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前提: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在小农经济占主导的俄国,内外交困之下,列宁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呢?任务:据教材回答,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如何推进的?如何推进: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1-1921.3)2、新经济政策(1921.3-1924-1928 )3、苏联模式(1925-1953)背景:革命胜利、粮食短缺、内外危机影响:保证前线粮食供应,缓解城市饥荒;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导致经济和政治危机。背景:战火初平、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影响: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背景:政权巩固、苏联成立、经济恢复列强环伺、国家工业化发展需要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任务:据下列内容思考,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与社会主义原旨的关系项目 原旨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所有制 公有制 农业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流通体制 排斥商品 货币市场 流通 禁止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思想上表现为个人崇拜盛行。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分配 实物配给制 义务劳动制 按劳分配 问题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特征的?问题2:新经济政策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特征的?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在何处?问题3:斯大林模式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特征的?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P94学思之窗: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 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问题: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作了怎样的说明?列宁的论述告诉我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适应战争条件的特殊政策,它的“功劳”是有限度的。如果脱离了战争条件继续推行这种政策,就会犯违背经济规律的错误(战时共产主义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就是根据形势的变化纠正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市场和商业原则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建立正常的经济联系(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条正确途径)。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材料四、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斯大林历史影响:(积极+消极)成就:开创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制度,即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模式使苏联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提高了苏联的综合国力,为卫国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成鲜明对照,令世界瞩目,显示了苏联模式的“比较优势”,因而成为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榜样。这也是二战后苏联模式被推广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原因。任务: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何历史影响?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历史影响问题:基于俄国的历史条件和发展基础,苏联模式也存在弊端。主要是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经济体制上的问题也同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体制密切相关。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长期发展。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体制改革,致使苏联模式后来僵化了,最终走向衰落。如同苏联模式的成就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示范作用,苏联模式的弊端同样影响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对苏联模式的改革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内容。任务: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有何历史影响?材料四、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斯大林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P94【学习拓展】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当代具体时期相结合。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会议学习时强调思考: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你能获得怎样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经验教训:从国情、实际出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人民利益至上原则改革应该因时而变增强社会主义活力……………………………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课堂小结课程练习1、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2.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等重要文件,宣布组建第一届工农政府即人民委员会。由此可见,苏维埃政权( )A.得到工农阶级广泛拥护 B.推行全面系统社会改革C.积极准备社会主义建设 D.注重满足民众关键诉求CD课程练习4、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3、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CB5.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说:“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联)政府决定实行A.义务劳动制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 D.斯大林模式B6.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材料强调十月革命( )A. 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C. 通过和平的方式夺权 D. 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的新纪元D课程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