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参加十月武装起义的首都卫戍部队和工人赤卫队共2.3万—3万人,起义过程中共死亡6人,伤50人。
阿芙乐尓号巡洋舰进行了空弹射击,发出了进攻信号。而此前守卫冬宫的近3000名军官、士官生和妇女突击营女兵已经有一半左右离开了冬宫,并带走了6门火炮中的4门。阿芙乐尓号空炮发出后又有不少士兵生和女兵离开了冬宫,当午夜过后起义者进入冬宫时,冬宫的守卫已经大部撤离,余下的也放弃了抵抗……
——余伟民《历史细节中的俄国革命》
艺术创作中的“十月革命”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
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时空定位
列宁主义诞生
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工业化建设、农业集体化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
苏联成立
列宁逝世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时代
(1917-1924年)
斯大林时代
(1924-1953年)
1903
1914
1917
1918
1921
1922
1924
1928
1937
(年)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沙皇专制
封建残余
走上资本主义
发展道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断发展
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社会矛盾尖锐
在19世纪90年代,(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惊人,年均增速达8%……从1909到1913年以百万普特为单位,俄国生铁年产量从175增长到283,熟铁和钢的年产量从163增至246,铜产量从1.3増加到2.0,煤产量则由1591增长到2214。
——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等著《俄罗斯史》
(一)背景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无产阶级遭受剥削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工人力量也在逐渐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工人总人数为1500万。不过他们大多数聚集在大城市的大企业中,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两个地区产业工人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64%。
——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1907年各种形式的农民反抗达179次,1914年发生1046次。在工业领域……1914年经济罢工达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加者近10万之众。
——《人类文明图鉴》
工人运动
1903年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领导
2
3
4
5
1
美35.8%
德15.7%
英14%
法6.4%
俄5.3%
其他
材料1:1913年各主要国家
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及为位次
经济: 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
1892年,22岁的列宁开始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1898年,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共党。1900年,流亡海外的列宁创办了《火星报》。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
(一)背景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列宁个人
实践探索
图为列宁在1900年创办的社会民主工党机关报《火星报》,其名称源自诗句“且看星星之火,燃成熊熊之焰”,表达了对革命的必胜信念。
总结:列宁主义诞生背景
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思想: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1900)
组织:社会民主工党成立,有组织的工人运动(1898)
个人:列宁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二)标志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俄语“多数派”的音译)的建立,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
1903年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三)内容
列宁主义诞生标志及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十月革命的背景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1】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恐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更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2)政治基础:
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1)经济基础: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2】
俄国无产阶级深受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更为重要的是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还有,俄国的农民深受压迫,较容易结成工农联盟
1.十月革命的背景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坚强成熟
(3)阶级与组织条件: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3】
沙皇俄国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中经济落后的国家,参加“一战”使得沙俄经济入困境。……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万多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俄国沙皇统治摇摇欲坠,加速革命到来。
(4)导火线:
1.十月革命的背景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2.十月革命的过程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倒沙皇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爆发起义。
3月12日,起义获得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当晚,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
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二月革命
时间:
结果:
性质:
1917年3月
推翻了沙皇专制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工人士兵
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掌权)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国内形势严峻
人民
不要战争!要面包!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继续参加一战,
但惨败
苏维埃
???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月提纲指方向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
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任务。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争取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指明了从资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七月流血抛幻想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但加紧战争的进程,而且残酷的镇压国内工农群众。
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惨败,引发国内50万工人士兵示威游行。
和平夺取无法成功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必须结束
(武装起义不可避免)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现曙光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
彼得格勒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时间:
领导者:
政党:
地点:
结果:
性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十月革命现曙光
标志: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内容:
政治:
外交:
经济:
组织:
三个文件、一个政府。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和平法令》,缔结停战协定,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十月革命现曙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与联系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打击对象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力量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两者联系 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一】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通过对十月革命的直接观察,他对布尔什维克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他还豪迈地说:“布尔什维克领导劳动人民,以疾风骤雨之势扫清了历史陈迹。”
——[美]约翰·里德著,李娜等译《震撼世界的十天》
3.十月革命的意义
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使俄国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1)对俄国: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二】
英国人霍布斯·鲍姆在考察了世界近代历史上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后,在《极端的年代》一书中说:“这个世纪激起了人类最伟大的想象……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他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
3.十月革命的意义
【材料三】
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材料四】
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五四运动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
3.十月革命的意义
①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2)对世界: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拓展提升】多角度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理论角度
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革命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革命道路
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革命性质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革命方式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国内复杂的社会危机
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8 1925-1953
目的 解决国内危机,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评价
三、苏联建设社会社会主义的实践
阅读第三子目,完成对苏联建设社会社会主义的实践梳理。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
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余粮收集制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卫国战争提供物质基础。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个五年计划
P94学思之窗: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 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问题: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作了怎样的说明?
列宁的论述告诉我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适应战争条件的特殊政策,它的“功劳”是有限度的。如果脱离了战争条件继续推行这种政策,就会犯违背经济规律的错误(战时共产主义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就是根据形势的变化纠正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市场和商业原则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建立正常的经济联系(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条正确途径)。
三、苏联建设社会社会主义的实践
P94【学习拓展】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当代具体时期相结合。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会议学习时强调
思考: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你能获得怎样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经验教训:
从国情、实际出发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人民利益至上原则
改革应该因时而变
增强社会主义活力
……………………………
三、苏联建设社会社会主义的实践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