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名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肯定“社会主义”概念的同时,也接纳了“共产主义”概念,这时他是把共产主义隶属于社会主义的。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马克思又在更高一级基础上实现了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概念的综合,但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同,马克思这时明确地把社会主义隶属于共产主义,把其作为共产主义整个社会形态发展的第一阶段。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体分析,预测了未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及其特征,科学地划分了未来社会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刘昀献《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构想与现实社会主义》载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科学社会主义任务一、根据材料概括马恩对未来社会基本框架的描绘。第一、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二、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交换和市场。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并逐步从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过渡。第四、消灭了阶级,国家逐步自行消亡,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材料一、社会主义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 消灭私有制”……使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支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材料二、“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将随之消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材料三、“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取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即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社会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材料四、“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所有制、经济体制流通体制分配方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1917年11月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讲话》课程标准:1.十月革命的背景、经过、影响2.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容一、列宁主义的诞生:革命的理论火种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从理论到实践三、经济政策的探索与实践: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1889 1900 1903 1917.3 1917.4 1917.11 1918 1921 1922 1924 1928 1932 1937列宁去世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二月革命列宁创办《火星报》布尔什维克党建立;列宁主义形成《四月提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成立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基本实现“工业化”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苏维埃俄国(苏俄)1917--1922年俄罗斯(1991年至今)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苏联)1922--1991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时空坐标一、列宁主义的形成经济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 不断发展。政治基础 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基础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 。思想基础 1900年列宁创办 ,宣传 。组织基础 1903年, 党的建立。阅读第一子目,梳理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和标志。1、背景2、标志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继承与发展帝国主义定义对俄国的认识一国胜利理论建立政权方式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揭示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4意义:历史地位、理论创新和思想武器3内容一、列宁主义的形成二、十月革命的胜利1、二月革命二月推翻沙皇四月指明方向十月最终胜利【历史纵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的失利使沙皇政府陷入困境,国内危机加剧,“和平、面包和土地”成为民众的迫切要求。1917年2月,首都彼得格勒面包供应短缺,食品价格猛涨,工人和市民举行罢工抗议。3月8日(俄历2月23日),示威人群走上街头,革命爆发。奉命镇压的军队转而支持民众,宣布起义。工人和起义士兵建立了革命领导组织——工兵代表苏维埃。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众叛亲离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寿终正寝。形成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问题:①为什么在首都彼得格勒出现面包供应短缺?②为什么工人市民偏偏在俄历2月23日爆发革命?1916-1917年,那个冬天特别寒冷,2月的彼得格勒出现的稍少有的严寒,平均温度达-29℃,罕见的大雪盖住了铁路,火车头也因酷寒而不能开动,由此造成铁路铁路运输的瘫痪,使原本运往首都等北方城市的6万节车皮的粮食和燃料无法移动。当粮食短缺出现时,群众并没有立即作出激烈反应。由于寒冷,首都居民尽量减少出门,面包店前也没有人群聚集。只是2月下旬,天气突然转暖,22日的气温竟然升到8℃。这一天彼得格勒居民纷纷上街享受难得的温暖的阳光。正是大街上人群的聚集使面包店供应短缺成为群情激奋的导火索,由此点燃了2月23日的“面包骚动”之火,进而引起了连续不断的示威游行和工人罢工浪潮。——余伟民《历史细节中的俄国革命》“天气因素”:历史偶然性中隐藏着必然性二、十月革命的胜利1、二月革命材料:1917年俄国军队参谋部的一份报告:士兵们对战争持有越来越否定的态度,一致希望和平。这解释了为什么布尔什维克的思想和口号会在他们中间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关于1917年10月上半月军队状况的军情报告节选》问题:从中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二月革命后俄国没有退出战争;士兵们反对战争,希望和平;布尔什维克的观点受到俄国士兵的欢迎;俄国上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意味着这一现象已非常普遍。二、十月革命的胜利1、二月革命二、十月革命的胜利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3、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晚9时45分武装起义者冲向临时政府最后的据点冬宫,至次日凌晨2时10分,冬宫被占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最后胜利。二月推翻沙皇;四月指明方向;十月革命最终胜利二、十月革命的胜利4、政权形式意义 : 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1917年11月8日(俄历10月26日)凌晨5时,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并谈判缔结公正的和约(《布列斯特合约》),以“终止这场战争”。《土地法令》: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一切土地……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国家政权机构——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府),列宁当选人民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为外交人民委员,斯大林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二、十月革命的胜利5、影响【问题探究】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通过对十月革命的直接观察,他对布尔什维克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美]约翰·里德著,李娜等译《震撼世界的十天》问题:阅读介绍十月革命的材料,进一步理解十月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世界影响: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思想武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两种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列宁清扫地球(1920)二、十月革命5、影响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结合地图和材料,指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处境?1.背景材料1:1918年春夏,英、法、美等协约国组建了干涉军侵入苏俄,而且策动了苏俄国内的反苏维埃政府势力,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向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由此开始了历时三年的国内战争。——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材料2:俄国此时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莫斯科工人每人每天只能得到一两面包。① 政治: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进攻② 经济:粮食短缺、经济困难思想是变革的先导革命是建设的前提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食收集到国家手中)。【学思之窗】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苏]列宁《论粮食税》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积极作用: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局限性: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19年俄国1普特 (16.38kg)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卢布国家零售价 30卢布黑市价格 200卢布2、内容3、影响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背景内战结束2、内容征收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允许私营;租让制引入外资。3、 影响经济: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政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政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对比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指导者 列宁 时间 1918—1921 1921—1928背景 内战爆发 内战结束内容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私企;租让制影响 保障战争胜利但损害农民利益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实质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 排斥 结合市场经济规律 迫于战争需要违背规律 符合规律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三)斯大林(苏联)模式(1925—1953)1、背景:“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大国崛起·苏联》国家工业化战略发展的需要确立标志:1936苏联新宪法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三)斯大林(苏联)模式(1925—1953)2、内容:(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1925)(2)农业:农业集体化(1927)(4)政治:权利高度集中(3)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5)思想:个人崇拜材料三: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材料二: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一:苏联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总量中的比重由1929年的3.7%和1913年沙皇俄国的2.6%攀升到1937年的13.7%。例如发电量,苏联就由世界第15位一跃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在机器制造业、拖拉机、卡车,还有其他生产行业方面,苏联的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周汉青《对斯达汉诺夫运动的考察》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三)斯大林(苏联)模式(1925—1953)①较短的时间内(两次五年计划1928-1937)实现了工业化②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③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3、影响: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斯塔夫里阿诺斯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三)斯大林(苏联)模式(1925—1953)3、影响:④排斥市场经济⑤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时 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1928—1929 470 351930—1932 460 20--251933—1937 440 -- 450 15--201938—1940 420 -- 430 25⑥强制农业集体化导致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学习拓展】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启示:①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②要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及时调整。③改革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④注重协调发展。⑤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列宁: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斯大林: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毛泽东: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邓小平: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总结归纳19世纪初—1848年:空想到科学19世纪40年代—19世纪70年代:理论到实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理想到现实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一国到多国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完善1871年,巴黎公社1848《共产党宣言》1917十月革命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苏联模式、中国模式等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背景标志意义背景:进程:历史意义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苏联模式内容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成就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模式的评价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