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专题 01北极放大效应冲刺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梳理情境对点练了解北极地区的最新研究成果、气候变化动态等,如北极海冰面积的变化、北极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等。这些热点可能会成为高考命题的素材。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加深对北极放大效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分析某一年北极地区气温异常升高的原因,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的影响等。通过做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题型和命题规律,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同时,认真分析自己的错题,找出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强化训练。针对北极放大效应的不同知识点和题型,进行专项练习,如专门练习成因分析题、影响分析题等,提高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备考指导北极放大效应会使北极与中低纬度间的温度梯度减小,影响大气环流,减弱极地涡旋和西风急流,使西风急流波动,有利于北极冷空气南侵。例如,极地涡旋偏弱时,北极气团可能被 “挤” 到更靠南的地方,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气候。要求分析北极放大效应的形成原因,可从海冰反射率、大气温度、云和水汽、热量输送等方面作答。考查北极放大效应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如对生态系统、气候、海平面等的影响,需结合相关知识点全面分析。给出相关材料,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北极放大效应与其他地理现象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备考指导北极放大相关新闻《美国 OSTP 发布北极研究计划 2025 - 2026 年实施方案》:2024 年 12 月 4 日,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发布《2022 - 2026 年北极研究计划实施计划(2025 - 2026)》。该计划提出,要加深对北极放大效应及其与低纬度地区相关联系的理解,包括研究导致北极放大效应产生的过程、北极变化与低纬度天气和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因这种放大效应而导致的北极变化等。热点背景北极放大相关新闻《北极变暖长期被低估:速度是其他地区 4 倍,而非之前所说两倍》:澎湃新闻 2024 年 12 月 13 日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气候科学家 Peter Jacobs 在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的一次会议上表示,北极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 4 倍,而非此前认为的 2 倍。研究人员发现,由于气候科学家倾向于将北纬 60 度以上区域标记为 “北极”,这种划分方式 “稀释北极变暖的程度”,以及计算变暖率的时间段选择等原因,导致北极变暖被低估。热点背景北极放大相关新闻《杨修群教授团队在 Science Advances 刊文揭示了冬季北极变暖导致欧亚变冷的关键性观测证据和非线性涡流反馈动力机制》:2025 年 3 月 19 日,南京大学杨修群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论文,揭示了冬季北极变暖导致欧亚变冷的关键性观测证据和非线性涡流反馈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冬季北极变暖在幅度上可达全球平均变暖的四倍,自本世纪以来,放大的北极变暖呈现加速趋势。通过识别逐日北极暖事件,该团队发现冬季北极暖事件不仅在幅度上导致中纬度欧亚变冷,而且在频率上导致中纬度欧亚冷事件增多,滞后大约 2 天的影响最为显著。热点背景1.北极放大的定义: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比全球平均速度快得多,通常是全球平均速度的 2 - 4 倍,这种加速变暖的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据估计,2000-2010年间,北极地区温度上升了1.35K, 达到了北半球平均增温幅度的两倍。基础知识2.北极放大的原因:(1)海冰 - 反照率反馈:海冰具有高反照率,能反射大量太阳辐射。全球变暖使北极海冰融化,被深色的海水取代。海水反照率低,吸收更多太阳辐射,导致海水温度升高,进而加速海冰融化,形成正反馈循环。基础知识(2)水汽和云反馈:北极变暖使蒸发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多,形成更多的云。云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减少地面热量向外太空散失,使北极地区气温升高。2.北极放大的原因:(3)温室气体:北极地区的冻土层中储存着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随着气温升高,冻土层融化,这些温室气体被释放到大气中,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变暖,在北极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基础知识(4)大气环流和洋流:大气环流和洋流将低纬度地区的热量和水汽输送到北极地区。例如,北大西洋暖流将温暖的海水输送到北极,增加了北极地区的热量。3.北极放大的影响:(1)对北极地区生态的影响:海冰融化改变了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了北极熊、海豹等依赖海冰生存的动物的栖息地。同时,气温升高使北极地区的植被分布发生变化,一些原本不适宜生长的植物开始向北扩展。基础知识(2)对全球海平面的影响:北极地区的冰川和冰架融化,增加了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幅度。例如,格陵兰岛冰盖的融化速度加快,对全球海平面上升产生了重要影响。(3)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北极放大效应改变了北极与中低纬度地区的温度梯度,影响大气环流和洋流系统。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如寒潮、暴雪等,还会影响全球气候的稳定性。4.北极放大的应对措施:(1)政府层面:基础知识①制定政策与法规出台减排政策:制定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计划,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如逐步淘汰煤炭发电,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对高排放企业实施碳税政策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促使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环境监管:完善北极地区环境保护法规,严格限制在北极地区的工业活动,如矿业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等,防止因开发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温室气体排放。4.北极放大的应对措施:(1)政府层面:基础知识②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国际公约:积极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国际公约,与其他国家共同承担减排责任,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开展北极合作:与北极国家开展科研合作,共享北极地区的气候、生态等数据,共同研究北极放大效应的机制和应对策略,协商制定北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规则。4.北极放大的应对措施:(1)政府层面:基础知识③加大科研投入支持基础研究:资助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北极地区的气候、生态、地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深入了解北极放大效应的原理和发展趋势。研发监测技术:投入资金研发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如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海洋浮标等,对北极地区的海冰、气温、生态等进行实时监测,为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4.北极放大的应对措施:(1)政府层面:基础知识④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适应设施:在北极地区规划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如提高沿海地区建筑物的抗海平面上升能力,建设能够抵御极端气候事件的能源供应和通信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加大对北极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港口、航道等,提高北极地区的交通便利性,以便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开展科研活动时能够更高效地调配资源。4.北极放大的应对措施:(2)社会层面:基础知识①提高公众意识开展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开展气候变化和北极放大效应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北极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组织科普活动:举办科普讲座、展览、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公众了解北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以及北极放大效应可能带来的影响,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4.北极放大的应对措施:(2)社会层面:基础知识②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鼓励公众减少能源消耗,如节约用电、用水,绿色出行,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减少私家车使用,购买节能产品和绿色食品,推动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参与环保行动:组织公众参与植树造林、垃圾分类、海滩清洁等环保活动,鼓励公众参与环保组织和志愿者活动,为保护北极生态环境贡献力量。4.北极放大的应对措施:(2)社会层面:基础知识③鼓励企业参与引导绿色投资:金融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向环保产业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投资,鼓励企业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如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促进企业转型:行业协会推动企业进行绿色转型,鼓励企业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北极放大的应对措施:(2)社会层面:基础知识④支持民间科研捐赠科研资金:慈善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支持民间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北极相关研究项目,弥补政府科研资金的不足。提供技术支持:科技企业为北极科研提供技术支持,如提供先进的监测设备、数据分析软件等,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2024年天津市高考真题)研究发现,在全球变暖过程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北极地区,这与北极海冰减少对气温增幅的放大作用密切相关。差值(104km2)(差值=当月海冰面积-上月海冰面积)。完成下面小题。1.据图分析,该年北极海冰面积的变化特点是( )A.1月增长最快 B.4月缩小最快C.9月面积最小 D.12月面积最大高考真题【详解】1.通过阅读某年各月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图,获取当月与上月海冰面积的差值,进而推断出各月海冰面积的增减情况,10月—次年3月海冰增加,4月—9月海冰减少,所以当年北极海冰面积3月最大、9 月最小,海冰面积10月增长最快、7月缩小最快,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24年天津市高考真题)研究发现,在全球变暖过程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北极地区,这与北极海冰减少对气温增幅的放大作用密切相关。差值(104km2)(差值=当月海冰面积-上月海冰面积)。完成下面小题。2.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判断,北极海冰面积减少会导致( )A.海面蒸发减弱,热量损失减少B.大气对海面逆辐射减弱C.极地东风和极地高压均增强D.海面对大气的辐射增加高考真题【详解】2.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北极海冰面积减少会导致海面蒸发增强、热量损失增加,大气对海面逆辐射增强,极地东风和极地高压相对减弱,海面对大气的辐射增加,D正确,ABC错误。故选D。(2024年海南省高考真题)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CO2,碳源是向大气中排放CO2,碳循环过程中地球系统内储存碳的载体称为碳库。图为北极地区陆地生态系统(虚线框内)碳循环示意图,该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对气候的反应敏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在北极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 )A.生物光合作用对大气起着碳源作用B.土壤呼吸对大气起着碳汇作用C.该系统对大气起着净碳汇作用D.气温升高土壤碳排放减少高考真题【详解】3.生物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大气起着碳汇作用,A错误;土壤呼吸会释放二氧化碳,对大气起着碳源作用,B错误;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在碳循环过程中,土壤呼吸和生物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通大部分过植物光合作用积累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凋落物进入土壤当中,或通过径流输送进入海洋,对大气起着净碳汇作用,C正确;气温升高土壤碳排放会增加,D错误。故选C。(2024年海南省高考真题)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CO2,碳源是向大气中排放CO2,碳循环过程中地球系统内储存碳的载体称为碳库。图为北极地区陆地生态系统(虚线框内)碳循环示意图,该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对气候的反应敏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据图可知( )A.陆地生态系统净固碳量为1.73×109t/aB.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为8.70×109t/aC.生物净碳量为13.50×109t/aD.土壤碳排放量为2.97×109t/a高考真题【详解】4.陆地生态系统净固碳量=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土壤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河流输运向海洋的二氧化碳=1.73×109t/a,A正确;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土壤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11.7×109t/a,B错误;生物净碳量为2.97×109t/a,C错误;土壤碳排放量=土壤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河流输运的二氧化碳=3.07×109t/a,D错误。故选A。(2024年海南省高考真题)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CO2,碳源是向大气中排放CO2,碳循环过程中地球系统内储存碳的载体称为碳库。图为北极地区陆地生态系统(虚线框内)碳循环示意图,该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对气候的反应敏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在北极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储量远高于其他碳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C.生物 D.水文高考真题【详解】5.在北极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储量远高于其他碳储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高,气温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生物凋落物)分解速度慢,养分循环慢,因此土壤碳储量远高于其他碳储量。综上所述,主要影响因素气候,而与地形、生物和水文关系不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6、(2024年湖北省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如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1)说明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流域不同冻土层的变化特点。高考真题【详解】(1)全球变暖,平均温度升高,夏季,冻土融化更多,多年冻土层部分转化为季节性冻土,季节性冻土层变厚,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厚;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多年冻土层部分转化为多年冻土活动层,多年冻土层变薄。【答案】(1)夏季,冻土融化更多,季节性冻土层变厚,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厚;多年冻土层部分转化为多年冻土活动层,多年冻土层变薄。6、(2024年湖北省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如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2)简述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径流量增加的途径。高考真题【详解】(2)由图可知,地表有积雪,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的降雪可能部分转化为降雨,雨水增加,补给河流;随着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形成多个热融湖,热融湖水外泄,补给河流;冻土融化,雨水、积雪融水等地表水下渗增加,增加了地下水,地下水再补给河流。【答案】(2)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全球变暖,雨水增加,补给河流;冻土融化,热融湖水外泄,补给河流;冻土融化,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流。6、(2024年湖北省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如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3)分析1980~2019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高考真题【详解】(3)冬季气温低,河流的补给较少;由材料可知,1980~2019年气候变暖,可推测冬季部分积雪融化补给河流以及雨水补给增加;夏季冻土融化,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水位相对较高,河流水位较低,地下水补给河流增多,最终导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答案】(3)冬季河流补给较少;1980~2019年气候变暖,冬季部分积雪融化和雨水补给河流;夏季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补给河流增多;导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全球变暖引发的“北极放大”效应是指北极地区变暖速率超过全球平均值的现象。下图示意2002—2021年北极海冰覆盖范围时序变化(数据来源:中国科技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图示时段内北极海冰覆盖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A.3月和9月的覆盖范围均表现为逐年减少B.相同年份的3月和9月变化趋势相同C.每年3月覆盖范围的南界纬度均低于9月D.每年9月覆盖范围减少量均大于3月模拟预测【详解】1.时序变化图显示图示时段内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呈减少趋势(图中虚线),但有些年份海冰覆盖范围在增加,如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增加明显,A错;相同年份的3月和9月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如2012年9月减少,2012年3月增加,B错;图示可知3月的覆盖范围大于9月的,故南界纬度应低于9月,C对;有些年份9月覆盖范围在增加,而同年3月却在减少,D错。故选C。全球变暖引发的“北极放大”效应是指北极地区变暖速率超过全球平均值的现象。下图示意2002—2021年北极海冰覆盖范围时序变化(数据来源:中国科技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与3月相比,9月份北极海冰覆盖范围的年际缩减速率更高的原因是( )A.9月海冰范围小,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多,北极放大效应更强B.9月海冰范围大,冰层反射太阳辐射多,北极放大效应更强C.9月海冰范围小,冰层吸收太阳辐射多,北极放大效应更强D.9月海冰范围大,海水反射太阳辐射多,北极放大效应更强模拟预测【详解】2.9月北极海冰覆盖范围比3月小,因此就会有海水出露更多,吸收太阳辐射就更多,再通过海面长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就更多。这种海-气相互作用在9月份对全球变暖的放大效应就会更加显著,从而引发9月份北极海冰覆盖范围的年际缩减率更高。综上所述,A对,排除BCD。故选A。全球变暖引发的“北极放大”效应是指北极地区变暖速率超过全球平均值的现象。下图示意2002—2021年北极海冰覆盖范围时序变化(数据来源:中国科技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上述地理现象可能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有( )A.北极海冰一年中的结冰增加时间提前,融冰时间推迟B.北极海冰范围缩减时段,引发南极地区海冰同时缩减C.北极地区年降水量将减少,地表植被年均绿度将下降D.北极地区土壤中的碳更多地释放,将会加速全球变暖模拟预测【详解】3.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呈年际缩减趋势,一年中结冰时间推迟,融冰时间提前,A错;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季节相反,北极海冰范围缩减应是南极地区海冰增加时段,B错;北极周边增温,海水面积扩大,北极洋面蒸发量加大,周边降水增加,植被绿度上升,C错;北极地区冻土融化,冰冻和泥沼中碳会更多的氧化,释放到大气中,加剧全球变暖,D对。故选D。过去几十年北极地表气温升高剧烈,是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的2倍以上,被称为“北极放大”。下图为“北极放大”大气驱动机制示意图。读图, 完成下面小题。4.“北极放大”发生过程中,中高纬近地面气压梯度( )A.变大 B.变小C.消失 D.方向逆转模拟预测【详解】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极放大”是指北极地表气温增高剧烈,是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的两倍以上,因此,极地地区高压减弱,从极地高压吹出的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中高纬近地面气压梯度变小,B正确,排除ACD。故选B。过去几十年北极地表气温升高剧烈,是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的2倍以上,被称为“北极放大”。下图为“北极放大”大气驱动机制示意图。读图, 完成下面小题。5.①的含义最可能为( )A.太阳辐射增强 B.地面辐射增强C.大气逆辐射增强 D.降水量增加模拟预测【详解】5.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海冰减少,蒸发增强,水汽增多,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北极近地面升温明显,C正确;水汽增多会导致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北极地区不会出现增温明显,排除AB;降水量增加不能使北极增温,排除D。故选C。过去几十年北极地表气温升高剧烈,是全球平均增温幅度的2倍以上,被称为“北极放大”。下图为“北极放大”大气驱动机制示意图。读图, 完成下面小题。6.下垫面加热作用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A.反射率减小 B.蒸发量减少C.云量增多 D.日照时间变长模拟预测【详解】6.读图可知,海冰减少,而海面反射率降低,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强,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输送给大气的热量增多,即下垫面加热作用增强,A正确;下垫面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加,海水温度升高,则蒸发量增加,B错误;云量增多,大气削弱作用加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下垫面加热作用也会随之减弱,C错误;海水蒸发加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多,云量有可能增加,日照时间可能变短,D错误。故选A。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面积呈减小趋势,北极地区出现了气候变暖的北极放大效应,即北极地区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速度的两倍,但夏季升温幅度小于冬季。气象工作者研究出一种尽量符合北极地区自然景象的四季划分标准,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大于110℃时作为春季的开始,海冰开始融化。如图示意北极地区2002—2011年北极地区不同季节海冰面积变化。(1)推测一年内北极地区海冰面积最大的月份,并说明判断理由。模拟预测【详解】(1)一年内北极地区海冰面积最大的月份是3月。判断理由:根据材料,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大于10 C时作为春季的开始,海冰开始融化,春季是4-6月,说明3月还处于冬季,海冰还未开始融化,到4月海冰开始融化,所以3月海冰面积最大。【答案】(1)海冰面积最大月份:3月份。原因:北冰洋的冬季时间为1—3月份三个月,2月份气温最低;2月份过后,低温会持续至3月,海冰面积会持续扩大,直至春季的4月份开始融冰。故3月份海冰面积最大。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面积呈减小趋势,北极地区出现了气候变暖的北极放大效应,即北极地区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速度的两倍,但夏季升温幅度小于冬季。气象工作者研究出一种尽量符合北极地区自然景象的四季划分标准,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大于110℃时作为春季的开始,海冰开始融化。如图示意北极地区2002—2011年北极地区不同季节海冰面积变化。(2)分析北极地区夏季升温幅度小于冬季的原因。模拟预测【详解】(2)夏季海冰融化是吸热过程,会吸收大量热量,不利于近海面大气升温;而冬季海水结冰是放热过程,会释放热量,利于近海面大气升温。北极海域海冰面积呈减少趋势,意味着不结冰水域广。夏季海洋升温慢,相对于近海面大气来说是 “冷源”,不利于近海面大气升温;冬季海洋降温慢,相对于近海面大气来说是 “热源”,利于近海面大气升温。【答案】(2)夏季,海冰融化是吸热过程,冬季海水结冰是放热过程;夏季海洋升温慢,是近海面大气的“冷源”,冬季海洋降温慢,是近海面大气的“热源”;故北极海区夏季升温幅度小于冬季。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面积呈减小趋势,北极地区出现了气候变暖的北极放大效应,即北极地区平均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速度的两倍,但夏季升温幅度小于冬季。气象工作者研究出一种尽量符合北极地区自然景象的四季划分标准,以5天平均气温为标准,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大于110℃时作为春季的开始,海冰开始融化。如图示意北极地区2002—2011年北极地区不同季节海冰面积变化。(3)分析北极海冰面积缩小对北冰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模拟预测【详解】(3)海冰面积缩小,会使一些依赖海冰生存的生物,如北极熊、海豹等的栖息地减少,生存空间变小,可能导致这些生物的数量减少甚至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冰融化会改变海洋生态系统的光照条件和水温,影响浮游生物等初级生产者的生长和分布,进而影响整个食物链,影响生态的稳定性;海冰减少可能导致海水盐度、温度等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3)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浮游生物等初级生产者的生长和分布,导致食物链发生改变,影响生态的稳定性;导致海水盐度、温度等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极升温带来的“放大效应”通过改变物质和能量交换,促使直接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学者提出在冬季将北大西洋暖流引入北冰洋特定海域,释放海水热量,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左图为北极地区示意图,右图为北极流域径流变化主要驱动示意图。(1)指出气候变暖后北极地区河流下游水文特征的变化。模拟预测【详解】(1)气候变暖后,冰雪融化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大;气温升高,结冰期缩短,春汛提前;河流流量增大,侵蚀搬运能力变强,含沙量增大。【答案】(1)径流量增大;结冰期缩短;含沙量增大;春汛提前。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极升温带来的“放大效应”通过改变物质和能量交换,促使直接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学者提出在冬季将北大西洋暖流引入北冰洋特定海域,释放海水热量,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左图为北极地区示意图,右图为北极流域径流变化主要驱动示意图。(2)分析快速升温下的北极流域径流变化的驱动机制。模拟预测【详解】(2)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北极地区蒸发量增加,降水随之增加;气温升高,降雪直接转为降雨,增加了径流量;气温升高,加剧积雪融化以及热融湖水外泄,使得补给河流水量增加;气温升高,冻土融化,减小了对下渗的阻碍,下渗增强,补给给地下水的量增加。【答案】(2)气候变暖,北极地区蒸发量增加,降水增加;降雪向降雨转变直接增加径流量;积雪融化及热融湖水外泄,补给河流水量增加;冻土融化,下渗增强,地下水补给量增加。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极升温带来的“放大效应”通过改变物质和能量交换,促使直接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学者提出在冬季将北大西洋暖流引入北冰洋特定海域,释放海水热量,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左图为北极地区示意图,右图为北极流域径流变化主要驱动示意图。(3)冬季将北大西洋暖流引入北冰洋,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其对北冰洋海域上空大气的影响。模拟预测【详解】(3)暖流水温相对较高,暖流引入北冰洋,使得海水温度升高,海冰融化,海冰覆盖面积缩小,海洋表面的反射率下降,海洋吸收太阳辐射增多,蒸发增多,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北冰洋水温升高,海面长波辐射增加,大气吸收的海面辐射增加,到达大气的热量增加;由于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故近海面气温升高,北冰洋近海域气压有所降低。【答案】(3)暖流引入北冰洋,海水温度升高(海冰覆盖面积缩小,海洋吸收太阳辐射增多),蒸发增多,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北冰洋水温升高,海面长波辐射增加,到达大气的热量增加;由于近海面气温升高,北冰洋近海域气压有所降低。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