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3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31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文化culture
广义:
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
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德)马克思
选必2
意识形态+政治制度
选必3
选必1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地域文化发展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保护、共享
第1、2课
第3、4、5课
第6、7、8课
第9、10课
第11、12、13课
第14、15课
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有哪些文化?
文化之间如何交流?
如何传承与保护?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教材知识体系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目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内涵。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起源:远古(多元一体)
奠基:春秋战国
形成:秦汉时期
发展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传承转折:明清时期
衰落与复兴:近代

预习反馈,构建体系
历史价值
现实价值
一、探发展历程,感文化特点
二、悟中华内涵、知文化价值
时空坐标
(一) 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
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分布:多元起源
黄河、长江、珠江、辽河、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发展:多元一体趋势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称为“夷”。
……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①核心:“仁”:关爱他人,顺应民心。
②“为政以德”:以身作则,道德感化,治理国家。
③“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④“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
⑤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华夏认同:
2.儒家文化形成:
中原华夏认同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认同
血缘文化认同
民族融合
(1)春秋末期:
(2)战国“百家争鸣”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联系纲要 (上)有关内容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发展
社会大变革
经济
政治
阶级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分封宗法制破坏,诸侯争霸
士阶层的活跃,受到诸侯国的重用。
礼崩乐坏,私学兴起
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
① 背景: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
② 表现:
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派别 人物 思想主张
道家 庄子 齐物论、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儒家 孟子 仁政、性善论、浩然正气
荀子 礼法并施、性恶论、天行有常
法家 韩非子 依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兵家 孙膑 《孙膑兵法》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战国“百家争鸣”局面:
③影响:
(三)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形成
推崇法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
(1)汉武帝:
内容 意义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限制君权的需要
“德刑并施”“三纲五常”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秦朝:
2、汉代: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①目的:
巩固大一统局面
②措施: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
③影响:
(2)东汉以来:
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道佛逐渐交融。
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
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
虎溪三笑
(四)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
朝廷更迭造成政局动荡,士人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玄学盛行。
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材料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念,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中国历史纲要.上册》
玄学:
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思想上,宣扬“无” 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政治上,主张“无为”;
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特点:儒、道结合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魏晋:
2.唐朝:
(五)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
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理学的影响:①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②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集大成者朱熹
宇宙观
人生观
方法论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是宇宙的本原
“存天理,灭人欲”,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提倡“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以把握“理”
(六)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
1.传承:
2、转折:
王阳明
黄宗羲
王夫之
工商皆本
天下为主,君为客。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私欲之中,
天理所寓。
顾炎武
(2)康雍乾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明中后期,陆王心学的广泛传播(“致良知”“知行合一”)
(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材料 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清稗类钞》
(七)近代时期——中华文化的转型与进步
李鸿章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康有为
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
孙中山
民主共和
三民主义
陈独秀
民主科学
毛泽东
工农武装割据
李大钊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新文化运动,使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021·辽宁·高考)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
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 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
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
真题训练
D
【解析】根据材料“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可知,明朝中后期,佛教和儒学的思想有趋同,说明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明朝灭亡是因为社会矛盾激化导致,排除A项;儒学的地位并未受到冲击,排除B项;当时程朱理学是主流,排除C项。故选D项。
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
1.伦理观: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
2.政治观:民本思想
3.自然观: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4.家国观: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
5.价值观: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6.人生观: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7.处世观: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3)后世儒学思想家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1)春秋: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2)战国: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3)历代: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4)意义:
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为我国的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社会伦理观:
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
2.政治伦理观:
民本思想
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③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①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3.自然观:
(1)表现:
(2)意义:
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①春秋战国: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②两宋时期: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明清时期: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凝结成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张载
范仲淹
文天祥
顾炎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4.家国观: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表现:
(3)意义:
②西周初年: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②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
③战国时期:A.墨子:尚贤;
B.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C.《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些思想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
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明确提出“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不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并提出了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并重的“四德”标准和考核要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5.价值观: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表现:
(2)意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
①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②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和”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6.人生观: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意义:
7.处世观:
主张和而不同
(1)表现:
(2)意义:
(2022·辽宁·高考)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期,晋国太祝认为中行氏在纷争中失败,是中行寅不修德义,引发一国民众怨恨所致,其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A项正确;质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法伦理关系,排除C项;太祝的观点并未否定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A项。
真题训练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良渚文化
河姆渡文化
(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
(2)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领域广阔
(1)7000-5000年前:
①【黄河中游】仰韶文化:
②【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③【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2)5000年前:
①【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②【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③【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彩绘陶器、粟
水稻、养蚕缫丝
“蛋壳陶”(黑陶)
玉器、祭坛、神庙
1.特点
时空观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3)凝聚性:共同文化特质 同心协力
◎炎黄子孙,民族认同
◎尊祖敬宗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叶国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文化认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4)连续性:绵延不绝 传承至今
材料 巴比伦王国早已经消失在沙漠中了,曾经无比繁华的空中花园,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遗址;古埃及除了留给后人几座谜一样的金字塔和解不开的文字之外,再无任何曾经辉煌的文明的迹象了;古印度的代表“哈拉巴文化”经过异族的侵略和摧残之后,已经灭绝,现今的印度语言和古印度语言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印度的原生文明已经彻底消失。
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5)包容性: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此幅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首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首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于两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一手轻捻佛珠,显是佛教中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观看视频,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材料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2、谈谈你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区分:
①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②是否有利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③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
合作探究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孔子诞辰2526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1、结合材料思考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①中华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
②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③中华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④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源泉;
⑤中华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2022·北京·高考)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真题训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早期华夏:多元起源
春秋战国:文化奠基
秦汉时期:文化形成
魏晋隋唐宋元:文化发展、繁荣
明清时期:文化传承、转折
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