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38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38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时空坐标
佛教传入
西学东渐
课程标准
三教合流
出现
理学形成
两汉之际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代 元代 明清 1840 1861 1915 1919
佛教
传入中国
佛教完成
本土化
汉字
外传
洋务运动
西学东渐
被迫开放
开眼看世界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佛教外传
造纸术外传
火药外传
印刷术外传
指南针
外传
中学西传
1、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中国
(一)传入过程
1、两汉之际:
佛教传入中国。
永平十年(68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
◎佛教传入中国路线
◎洛阳白马寺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中国
(一)传入过程
2、魏晋南北朝:
(1)佛教日趋兴盛
思考:结合所学,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何兴盛?
①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麻醉人民,维护统治;
②动荡年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与人们精神寄托;
③独立的寺院经济(寺院占有土地,僧尼不入户籍);
④佛教为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中国
(一)传入过程
2、魏晋南北朝:
(1)佛教日趋兴盛
思考:封建统治者为何“灭佛”?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政府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影响国家财政收入,且佛教的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
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
②大量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破坏家庭秩序。
◎三武一宗灭佛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后周世宗都曾下令灭佛,史称“三武一宗灭佛”。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中国
(一)传入过程
(2)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三教合流
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
2、魏晋南北朝:
(1)佛教日趋兴盛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中国
(一)传入过程
3、隋唐时期:
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禅”是静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
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需求。
4、宋明时期:
儒:孔孟正宗(核心)
佛:人生命运
道:宇宙自然
宋明理学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中国
(二)传入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1、概况:
材料1: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来源于佛教的汉语词汇: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烦恼、解脱、一尘不染、一厢情愿、臭皮囊、觉悟等。
——赵朴初《俗语佛源》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中国
(二)传入影响
2、积极:
①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洛阳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
◎敦煌莫高窟
◎王维
诗佛
②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河南嵩山少林寺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中国
(二)传入影响
3、消极:
材料: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樂”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①佛教文化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
②影响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收入;
③冲击封建正统思想和伦理,不利于社会稳定。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逐步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①明末清初:主要是科学技术的传入,至多叫做“西学东来”,此时西学对于中学并未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也没有使中国产生根本性变革。
概念解析
阶段划分
②晚清民初(近代以来):西学确实对中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西方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传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一)明末清初
1、明末:
◎徐光启
◎《几何原本》
利玛窦制定了适应中国社会文化的传教策略,使西学在中国传播成为可能
◎《泰西水法》
◎望远镜
◎自鸣钟
①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利玛窦
②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农政全书》
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一)明末清初
1、明末:
①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2、清初:
①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汤若望、南怀仁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一)明末清初
探究1: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早期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推动;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③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④传教士推动;⑤皇帝的支持;⑥有识之士推广。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一)明末清初
材料: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辨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探究2:早期的西学东渐有何特点?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一)明末清初
探究2:早期的西学东渐有何特点?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积极:①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②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③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局限:传播范围有限,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
(2)影响
(1)特点
①以传教士为主体;②以传教为主要目的;③局限于士大夫阶层;④以科学技术为主;⑤适应性调整策略。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二)晚清民初(近代以来)
材料2:“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华夏


禽兽
禽兽
禽兽
禽兽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1、开眼看世界
(二)晚清民初(近代以来)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主张学习西方,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四洲志》
◎徐继畲《瀛寰志略》
◎魏源《海国图志》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积极: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之先河,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思想主流。
局限:仅著书立说,未付诸实践,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保留封建纲常色彩。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二)晚清民初(近代以来)
2、洋务运动时期
——地主阶级洋务派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张之洞
(1)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强调以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主张学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具体实践: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②筹划近代海防,创建三支海军;
③兴办近代教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④设立总理衙门为外交机构。
近代洋务企业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二)晚清民初(近代以来)
2、洋务运动时期
——地主阶级洋务派
(2)具体实践
A.设立新式学堂: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英文、法文、俄文等馆,还增设天文算学馆。
——兴办近代教育
B.实行留学教育: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
C.创办译书机构: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赴美留学儿童
◎京师同文馆
(3)影响:
积极:“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局限:停留在器物层面,未涉及政治制度和思想,以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二)晚清民初(近代以来)
3、维新变法时期
——资产阶级改良派
伸民权、设议院
4、辛亥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派
◎康有为与其著作
◎梁启超与其著作
三民主义
近代西方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实行君主立宪制
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实行民主共和制
章炳麟:“公理未明,即以革命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层面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二)晚清民初(近代以来)
5、新文化运动时期
——资产阶级激进派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6、五四运动时期
——无产阶级
前期:
①思想革命:
核心: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②文学革命: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向西方学习由政治制度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
◎李大钊
◎陈独秀
◎毛泽东
走西方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总结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层次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活动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魏 师夷长技以制夷 著书立说
地主阶级洋务派 曾、李、张、左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运动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梁、严、谭 和平改良 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 暴力革命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派 陈、李、胡、鲁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李、陈、毛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总结2: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①主题明确:挽救民族危亡,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阶层广泛: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进行了探索和斗争。
③层次鲜明: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
④态度由被动到主动:前期的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后期的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
⑤发展曲折:各阶级或阶层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在前者基础上,吸取教训,继续发展。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西学东渐
总结3:对比明末清初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不同
明末清初 近代以来
背景
内容
主体
目的
影响 作用
国力较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
在中国落后于西方被迫向西方学习
主要是自然科学
内容广泛,涉及器物、制度、思想等多个方面
以西方传教士为主
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
与中国士大夫进行合作,反映了向中国传播基督教的目的
救亡图存
前者社会影响小;文化上东西双向交流(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西学传播途径广泛,社会影响大;
促进了中国社会转型。
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材料1: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7卷
材料2: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
——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3卷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借鉴对待外来文化?
①应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在外来文化面前,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
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亚洲的影响
——东亚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严格意义上,是指在古代以中国为主,包括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种种文化模式、以儒学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中国佛教和至唐朝臻于完善的律令制度。
汉字是东亚文明承载的工具,其他文化特征都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汉文为传播媒介而形成的。
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亚洲的影响
——东亚文化圈
(一)汉字
1、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
2、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韩国谚文
◎越南喃字
◎日本平假名与片假名
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亚洲的影响
——东亚文化圈
(二)儒学
1、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2、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三)佛教
1、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成均馆(朝鲜):讲授儒学,供奉孔子。
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
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留居日本
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
◎鉴真
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亚洲的影响
——东亚文化圈
(四)制度
1、社会制度: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2、教育体制:
(2)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
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
制为蓝本。
(1)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二官八省与三省六部制
大化改新日本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设二官八省、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亚洲的影响
——东亚文化圈
(五)社会生活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韩国景福宫
◎日本五重塔
汉服
和服
韩服
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对亚洲的影响
——东亚文化圈
(六)移民
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2、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二、对欧洲的影响
(一)四大发明外传
造纸术
指南针
火药
印刷术
外传:
影响:
外传:
影响:
8世纪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粉碎骑士阶层,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瓦解。
外传:
影响:
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
外传:
影响:
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冲击封建社会,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二、对欧洲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传播
(1)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
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
风尚。
1、时间:
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
2、表现:
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
——伏尔泰《论孔子》
儒家思想迎合了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教会神学和宣扬自由平等的需要
课堂总结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
当堂检测
1、(2019·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2、(2020·江苏卷)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D
B
当堂检测
3、(2022·广东卷)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C
4、(2022·全国卷)“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B
当堂检测
5、(2022·山东卷)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哉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翻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的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地吸收国际法原则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