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件(共2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近代人口转移与文化交融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
早期殖民扩张(14、15-18世纪)
主要国家:西、葡、荷、英、法等
目的:掠夺财富、积累原始资本
方式:公开殖民抢掠、欺诈贸易、种族灭绝、三角贸易、垄断商路
影响: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巨额资本。
中期殖民扩张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主要国家:英俄法美等
目的: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
方式:炮舰政策、强签条约、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影响:推动欧洲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
后期殖民扩张 (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
主要国家:英、法、美、德、俄、日等
目的:对外资本输出
方式: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资本原始积累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1.近代的殖民扩张:早、中、后期三个阶段
2.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美洲
表现
原因
印第安人的锐减
非洲黑人的激增
欧洲白人的增加
混血人种的出现
屠杀、奴役以及欧洲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政治迫害、宗教信仰等因素移居美洲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不断通婚杂居
印第安人减少90%!
对非洲的影响:
1.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
2.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
非洲损失一亿人口!
1935年美洲种族分布的统计数据
美洲不同区域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迁徙美洲
秘鲁:36%印欧混血,19%白人,46%印第安人。
玻利维亚,34%印欧混血,15%白人,54%印第安人。
牙买加:77%黑人,3%白人,15%黑白混血。
海地: 95%黑人,1%白人,4%黑白混血。
美国:76.7%白人,12.3%黑人,1.5%印第安人。
概念解析·族群
族群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
北美 美国 加拿大
拉 丁 美 洲 海地等
秘鲁等
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美国建立了印第安人保留地
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黑人人口占多数
印第安人较多,但很少过半
表现:①印第安人数量锐减;②非洲黑人数量激增;③欧洲白人的数量大大增加;④混血人种占主导。新族群形成。
结合教材,概述人口迁徙后美洲族群变化的表现及人口构成。
2.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知识拓展】美国对印第安人的政策
1.总统华盛顿:先从臀部往下剥皮,可以制作出高的长筒靴来
2.总统麦迪逊:只要上交一张成年印第安人的头皮就可以获得100美元,妇女和小孩50美元
3.总统林肯:颁布了《宅地法》,规定只要年满21岁的美国人向政府缴纳10美元,就可以在西部获得160英亩的土地。但真正获得土地所有权就需要将土地上的所有印第安人杀死
4.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印第安人
美国引以为傲的西进运动就是一部印第安血泪史
下表是某学生关于美洲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的整理条目,其中正确的有(  )
条目一:在加拿大,混血人种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条目二:在美国,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条目三:在海地,黑人人口占多数
条目四:在秘鲁,印第安人超过人口半数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白人
X
X


西印度群岛
中美洲
B
下表是美国不同时期移民来源。此表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亚洲前往美国的移民比例在升高 B.美国多元社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C.欧洲前往美国的移民比例在下降 D.拉丁美洲成为美国移民主要来源
B
族群结构的变化:
①北美:主要以白人为主。
②拉美:混血人种占主导。
③印第安人:美国在19世纪中叶建立了所谓的保留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族群,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汉族族群)、维吾尔族群、藏族族群、蒙古族群、回族族群等。
解读
概 念
  印第安人是除对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他们的土著人群主要有玛雅人,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阿兹特克人,是墨西哥人数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印加人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克丘亚族的一支,其为黄色人种。
(开始时间: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
学思之窗: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阿兹特克文化遗址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现代化建筑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广场碑文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斯基德莫尔、史密斯《现代拉丁美洲》(1)入侵带来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传播;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2)人口迁移带来文化交融,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3)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4)造成美洲国家人口结构差异;重构:近代人口迁移的文化影响 伊比利亚文化
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在语言、文化和历史上有诸多共同之处。两国的原住民都是凯尔特人和伊比利亚人,之后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份。葡萄牙、西班牙滋生的一种文化观念,称为伊比利亚文化。这种观念热衷于享乐,鄙视生产,歧视劳动者,追求奢华,追求娱乐。
解读
概 念
▲桑巴(葡萄牙语Samba)
最早根源于非洲土著带有宗教仪式性的舞蹈,与巴西其他文化混合演变而成。
▲爵士乐(Jazz)
19C末20C初源于美国,以摇摆节奏为基础,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结合。
西方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这一地区的文明构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西方文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
对大洋洲文化的影响:
欧洲文化替代土著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澳大利亚国旗
英国国旗
重构:近代人口迁移的文化影响
【概念解析】
唐人街,是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聚居的地区。唐人街的形成,是因为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此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
重构:近代人口迁移的文化影响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多元文化并存局面出现: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遗址
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
现代化建筑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
“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广场碑文
历史的包容
文化的认同
新大陆在殖民和经济方面的发展,也自然地导致欧洲文化的移植。诚然,文化在移植过程中发生变化。文化不仅被采纳,也被改变。如今,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与大不列颠并不完全相同,拉丁美洲也不是伊比利亚半岛的一个精确的复制品。然而,事实依旧是,语言基本上是相同的……宗教也是同样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斯基德莫尔、史密斯《现代拉丁美洲》
学思之窗: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1.入侵带来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传播;
2.印第安人和非洲文化得以保存,多元文化并存局面出现(欧洲、印第安、非洲、美洲文化)
3.人口迁移带来文化交融,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美洲历史上与世隔绝
非洲与欧洲交流频繁
美洲在当时属于刚发现的新大陆,长期以来与亚欧大陆隔绝,殖民者的大肆屠杀,病毒的入侵,导致美洲原住民人口极大减少,殖民者不得不大量从外洲移民,从而导致美洲族群的变化。而非洲与欧洲在历史上军事、经济交流较为频繁,较少受殖民者携带病毒影响,殖民者在非洲虽也有屠杀行为,但没有美洲的规模大。
三角贸易中美洲是输入方,非洲是输出方
新航路开辟后的三角贸易,美洲属于人口输入方,非洲属于输出方,数亿的非洲劳动力被卖到美洲,极大影响了美洲族群,而非洲虽然损失了巨额人口,但族群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殖民者移民美洲而不是非洲
美洲的环境较非洲更加优越,西方殖民者大量移民定居于美洲,并建立政权,如美国,这也影响了美洲族群。
大洋洲
英国的殖民活动三部曲
流放罪犯 建立牧场 开采金矿
1770年4月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发现”了澳大利亚,宣布这一“无主”大陆为英国所有。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将澳大利亚组流放地,关押英国罪犯。1788年1月26日,首批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日”。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1851年2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巴瑟斯特发现金矿:8月又在距墨尔本不到100英里的巴拉腊特和本迪戈发现了金矿。澳大利亚于是掀起了淘金热潮,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如潮水般涌来。这一现象( )
A.说明世界市场首次实现跨洋资源整合
B.证明全球自由贸易网络正在迅速形成
C.有利于面临资本困境的欧洲得到补充
D.吸引了大量黑人奴隶前往实现发财梦
C
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白人
原住民
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思考点:英国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人口结构产生哪些影响?
由原来的以原住民为主改变为以英国移民为主
原住民人数大为减少:屠杀、疾病
移民人数则持续增加:来自英国
人口结构变动
西方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这一地区的文明构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西方文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带着脚镣在秘鲁甘蔗园劳作的华工
华工:也被称为 “猪仔”,泛指于晚清时前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工人以至苦力,如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等国家,进行艰苦的劳动工作。
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形成苦力贸易。
华工的成因
“下南洋,赴金山”
下南洋: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区域时期引华人去开发。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赴金山:清朝中后期,洋人骗取大量廉价劳动力赴美国旧金山。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太平洋铁路
19世纪后期,大量华工参与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这条贯穿加拿大东西部的铁路被认为是该国建国初期最为重要的工程之一。大约1.5万华人参与了工程建设,因为工作条件艰险,大约有4000多华工在施工中丧生。有人说,太平洋铁路每一公里的枕木下,都有一个中国劳工的亡魂。“我们建造了铁路,铁路成就了美国。”
“每根枕木下都有一具华工的尸骨”,华工被誉为“美国之真实开路先锋”!
贡献 开发 美洲
开发 大洋洲
①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②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①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
当时巴拿马运河尚未开通,汽车、飞机还未发明,从纽约到旧金山乘船绕行南美洲至少需要6个月(修通后只需7日)。大约1.5万华人参与了工程建设,因为工作条件艰险,大约有4000多华工在施工中丧生。
近代人口迁移的文化影响
华工的贡献
华工的贡献
问题探究:1939年出版的《加州志》在提到华人开发萨克拉门托三角洲地区时说: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1850年,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种植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
——转引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
阅读上述材料,联系相关史事,谈谈华人对美国西部开发作出的贡献。
1.对美国:低廉的华工加速美国资本的积累;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
2.对美洲和大洋洲:促进美洲和大洋洲的经济文化发展。
3.对世界:在世界各地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
近代人口迁徙知识小结
亚洲
大洋洲
北美洲
南美洲
非洲
欧洲
主动移民:英国清教徒
被迫移民:非洲黑人
①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②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主要是迁往美洲和大洋洲;
③华工出洋谋生④由发达地区迁往落后地区
1
2
3
4
形式:主动和被动
路线:①②③④
特点: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传播的是( )
1“走西口”促进了晋陕蒙三地社会文化大融合 2“下南洋”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3“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欧非三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 4“闯关东”促进了胶东文化与东北原生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
文化重构与文化认同
新加坡和谐的多元文化
概念解读
文化重构
文化重构,顾名思义,文化的重新构建。即对于已有某个文化现象的再加工,再创造。也是人们对于已有的文化现象再次认知。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文化认同 ,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美国文化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美国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不仅奠定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根基,而且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材料意在强调文化认同(  )
A.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B.促进了跨国文化交流
C.是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
D.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
D
中国:从文化认同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儒家文化)(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
在新加坡,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分别主要对应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欧洲裔、华裔、马来裔、印度裔。这说明新加坡(  )
A.各民族尊重彼此宗教信仰 B.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
C.实现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D.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文化
B
认识:⑴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提倡文化交流、互鉴、共存。
(2)世界是多民族的,而文化正是民族的主要特征,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的多样性并存,构成色彩斑斓的世界。
(3)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多元文化在碰撞和冲突的过程中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彼此交融和相互提升,从而使世界文化在新的基础上多元共存、繁荣发展。
文化的多元并存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历程,在历史长河的洗涤下,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不同的沉淀与传承,能流传至今的必定是一个民族的精华或瑰宝,无论怎样都是无可厚非的,自然应该尊重。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结束语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费孝通
课程小结
近代殖民活动
人口迁移与
族群变化
文化重构与
新的文化认同
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屠杀、奴役、传染病)
印第安人锐减
黑奴贸易
非洲黑人激增
欧洲人激增
混血后代成为主要居民
新的文化认同
新的美洲文化
(欧洲主导、融合多元)
改变人口结构
新的文化认同
出现新的族群
当地人口的
替代性变化
欧洲文化成为
大洋洲文化的主流
1.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
2.欧洲移民增多
英国殖民扩张的加剧
(屠杀、驱赶)
中华文化传播
美洲、大洋洲文化发展
华工到美洲、
大洋洲等地
苦力贸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