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件(共1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件(共1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选择性必修3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情况;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近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世界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也称之为进出口贸易。
世界市场: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
新航路开辟前的洲际贸易路线示意图
新航路的开辟
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初步形成:15世纪-18世纪的世界贸易
表现
①商品种类与数量: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经营方式: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③世界市场: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
意大利城市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从此默默无闻,而里斯本、利物浦和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船只汇集,商人的货物架上堆满了商品。除了东方的香料和纺织品以外,现在又有了北美洲传入的土豆、烟叶和玉蜀黍,西印度群岛的糖蜜和甜酒,南美的可可、朱古力,非洲的象牙等。从西半球大量运进白糖、咖啡、大米和棉花,使这些物品不再成为奢侈物件。
——摘编自【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2.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贸易
表现
①世界贸易额增长;
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形成了西欧、北美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到1900年左右,世界终于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经济的增长及生产力的上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不止6倍,1851—1913年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2倍。
——摘编自《世界经济史》《世界史·近代史编》等
原因:工业化生产使商品大幅度增加;新型交通工具,如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的发明运用;殖民扩张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3.曲折与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贸易
表现
①曲折: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②发展: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长(约100倍);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3.曲折与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贸易
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摘编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思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的主要特点以及突飞猛进的原因?
特点: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全球贸易体系化;发达国家主导;规则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化趋势加强;以市场为主导,以国家合作、企业竞争和经济竞争为特征;国际规则的作用日趋明显。
原因:
①WTO成立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②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取得巨大成就,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③跨国公司的崛起加快了国际贸易的进程;
④冷战的结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因素也在促进世界贸易发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3.曲折与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贸易
特点:
①具有相当的经营规模; ②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③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迅猛;
④在世界经济中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小结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世界市场
重大事件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初步形成
基本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
最终形成
中国改革开放
冷战结束
世贸组织成立
跨国公司
市场经济体制
全球贸易网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曲折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
(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推动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原因:洲际贸易的扩大
其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与协调;跨国公司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影响、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通讯);国际局势的发展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原因
经济上:买卖双方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文化上:买卖双方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
油–醋瓶
茶叶瓶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表现
(1)茶文化: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化
外传过程
表现 俄国
英国
荷兰
日本
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万里茶道”
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形成了“下午茶”
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
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日本茶道”
最初,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16世纪以后,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表现
(1)茶文化: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化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D
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东西方交流增多,茶叶沟通东西方的贸易,更联系东西方文化。
人类学家麦克法兰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人口膨胀,聚集居住,更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的疾病,但英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另外,饮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
A.茶文化交流对英国酿酒业造成严重冲击
B.饮茶习惯促进了英国人口大幅度的增长
C.工业革命起源于近代开始的中英茶叶贸易
D.茶文化交流推动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D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表现
(1)茶文化: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化
在第五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市长峰会上,来自三个国家80个节点城市的政府代表、10余个国际国内组织、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等,就复兴万里茶道、加强城市间合作进行交流,共商经贸文化合作大计。“一带一路”提出了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其中之一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刑广程认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构建就是现代版的“万里茶道”。
——新闻稿《中蒙俄致力复兴“万里茶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结合材料分析现代中国茶叶贸易发展可以借助哪些因素?
借助第三次科技革命,改进茶叶工艺,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坚持对外开放,倡导一带一路,加强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加大茶叶贸易出口,积极融入全球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表现
(2)服饰文化: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法国 表现
日本
中华民国早期
17世纪末,法国传教士穿中国服装参加舞会
20世纪初,法国服装师设计的女装(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大胆采用了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中国服装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明治维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表现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店。……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结合材料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并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
特点:晚清时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颁布法令进行推广;人民态度两极分化;吸收外国元素对中国服饰进行改造。
(2)服饰文化: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意义:推动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中向前发展;增进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动着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表现
(3)钟表文化传入中国
①钟表诞生于欧洲,作为礼品和商品的西洋钟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传教士传入中国内地。
②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
③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④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2
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明)
西洋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承认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较早表达了文化交流的理念。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表现
(4)文化产业:20世纪的文化交流、发展
国际贸易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文化也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19世纪后期,华茶输出几乎占国际茶叶市场之半,但到1900年,印茶的输出额超过华茶。至清末民初,英属印度成为国际茶叶第一出口大国,英属锡兰上升为第二位,中国则下降为第三位。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饮茶习俗的变化 B.殖民地的生产专业化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中华文化影响力下降
B
2.万里茶道是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公里,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万里茶道( )
A.推动了日耳曼人不断向西迁徙 B.与“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一致
C.便利了中俄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D.依托于明王朝的朝贡贸易体制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