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1.时空观念: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与国和战争时间、状况,实现基本的时空认知。
2.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通过史料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和客观上滋生新文化,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影响。
3.历史解释:通过史料阅读和文本解析,理解并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对思想文化和政治文化的深远影响。
4.家国情怀:通过对战争残酷性的剖析,理解并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还应认识到和平的世界是每一个人努力的成果,与每个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
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两次世界大战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
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时间轴
时空史观
民族民主运动:
"民族运动"或"民族主义革命"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运动。
"民主运动"或"民主主义革命"是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斗争。
民族运动: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
民主运动:对内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
民族民主运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运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
材料1: 进入20世纪后,除了欧洲国家某些民族的归属问题,如阿尔萨斯—洛林、南提罗尔、比萨拉比亚没有得到解决外,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奥地利、俄国控制下的中东欧诸民族,英、法、德等国压迫和奴役下的海外各殖民地,也都存在着摆脱殖民统治和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任务。 —《一战前欧洲民族自决原则的理论及实践》
①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材料2: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王红生等译《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②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后的欧洲
(1)摧毁了四大帝国:
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
(2)欧洲出现新国家:
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塞维利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爱尔兰等。
(3)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③一战摧毁了四大帝国,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为亚非拉民族独立创造了外部条件。
观察上述两幅地图,谈一谈其变化?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④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的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民族独立斗争的武器。
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材料3:民族自决权就是政治上的独立权,即在政治上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 ……人类只有经过一切被压迫民族完全解放 的过渡时期,才能达到各民族的必然融合。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材料4:1916年5月,威尔逊提出再造世界和平的三项原则:一、每个民族有权选择生活其中的国家;二、世界上的小国同样享有大国 所期望并坚持的其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 三、世界有权免遭源于侵略和对国家与民族权利的蔑视而导致的任何对和平的破坏。
—奥古斯特·赫克歇尔:《从伍德罗·威尔逊的演讲和作品中看他的政治理念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
【学习聚焦】一战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出现。
亚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中国
法属 印度支那
印度
①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③中共成立并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
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②尼赫鲁更比甘地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自主归纳:阅读课本,根据表格梳理表现
印度支那:亦称中南半岛或中印半岛,指东南亚半岛,因位于印度——中国之间,而被近代欧洲人方便记忆而称其为印度支那。
非暴力不合作指导思想: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
埃塞俄比亚 抗意战争
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迫使英国有条件的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1922年3月,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进行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
抗击意大利侵略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在盟军的帮助下,恢复了国家独立
非洲、拉美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的进步运动
【历史纵横】泛非会议: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自治的重要表现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抗美斗争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
非洲、拉美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的进步运动
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①对内推行土地改革,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
②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卡德纳斯
3、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特点
①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普遍要求;
②领导阶级多样:有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
③解放运动的方式多样:有和平手段、改革与革命等方式,但大都属于民族民主革命的范畴。
联系纲要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①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②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③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对殖民者影响:
对殖民地影响:
①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②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③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4、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影响
①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②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斯在1918年曾预言: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中国
法属 印度支那
印度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中共成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胡志明 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①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②尼赫鲁: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
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
埃塞俄比亚 抗意战争
拉丁 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抗美斗争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
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1922年3月,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
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①对内推行土地改革,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
②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抗击意大利侵略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在盟军的帮助下,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总结归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4、特点
(1)在地区上具有普遍性;
(2)运动领导具有更高的层次性;①由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
②由民族主义政党主导的民族民主运动。
(3)参加者具有广泛性;
(4)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所求;
(5)运动具有持续性;
(6)呈现不平衡性;①斗争诉求不同。②领导阶级不同。
(7)影响更加深远。
1、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背景:
材料1: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严重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
材料2:1945年6月《联合国宪章》: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促成国际合作……增进并奖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致命打击。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2)二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列声明、宣言等,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他打赢了一场战争,却输掉了一个帝国”“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
材料3:西方国家为了满足其战争的需要和追求高额利润,扩大了在亚非拉一些国家的投资,发展了采矿业和加工工业,从而导致了这些地区的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队伍的扩大。西方国家全球殖民的过程中唤醒了亚非拉被掠夺和被剥削地区人民的主权和民族国家意识。二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增强了这种意识。
材料4:二战后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格局……为了把民族解放运动纳入世界革命运动,组成世界范围的反帝统一战线,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巩固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斗争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大力援助。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3)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4)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民族独立的鼓舞。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背景:
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非洲年)
1962年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埃维昂协议》)
到20C60s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到41个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称为独立的自治领(印巴分治)。
20世纪50年代,印巴都成为共和国。
古巴
1959 推翻美国傀儡政权
1961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1999 拿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2.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表现:
朝鲜独立
中国收回台湾
材料5: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
(1)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使一些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是伟大的历史性进步。
(2)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普遍奉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霸权的政策,是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3)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相继走上世界政治舞台,为第三世界的兴起打下了基础,有利于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以及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3.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影响: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时间 地区 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冲击
40年代末至50年代 亚洲
50-60年代末 非洲
60-90年代 拉丁美洲
归纳总结: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印度、巴基斯坦和众多东南亚国家获得独立
埃及成立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1959年古巴革命,推翻亲美政权
1999年从美国手中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卡斯特罗发表演讲
纳赛尔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文明古国新生(印度、埃及)
东西文化交汇(新加坡、韩国)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本土文化
+
西方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1.背景:
2.表现:
50年过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些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印度泰姬陵(伊斯兰教)
思考:阅读P76,结合材料概括印度现代文化的具体表现?
印度现任总理莫迪出身吠舍
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①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②种姓因素仍影响政治与社会生活
(1)印度
现代文化多样化
思考:由此可见,独立后印度的文化有何特点?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2.表现:
融合外来文化:
①印度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
②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
③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④主要官方语言:印地语、英语
现代文化多样化
◎新加坡市
◎韩国首尔
思考:阅读P77,结合材料概括新加坡、韩国现代文化的特点?
(2)新加坡、韩国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现代东方文化)
①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②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2.表现:
(3)埃及
思考:阅读P77,结合材料概括埃及共和国的文化
◎苏伊士运河
◎金字塔
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因素
①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②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英语中的“埃及”一词,是从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③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
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有很大影响
思考:根据上述,概括埃及共和国文化特点。
2.表现:
印度 埃及 新加坡·韩国
文化特征 现代化文化呈现多样性 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和带有欧洲、西亚等的文化元素 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政治体制(文化) 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埃及长期遭受英、法的殖民统治,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①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②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
官方语言 印地语和英语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广泛使用。 宗教信仰 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 文化遗产 // 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思考:概括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的特点有哪些?
①重视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②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③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流中创新发展。
【小结】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表现?
【思考点】P77: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①国家独立是文化复兴的前提和保障
②新兴民族国家主动发展复兴自己的文化,这是国家主权的表现
③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呈现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征
④复兴民族文化,是推动国家发展振兴的重要动力。
材料一:火龙果要被改名了?印度亚洲新闻国际通讯社(ANI)20日报道称,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地方政府决定重新命名“火龙果(dragon fruit)”为“Kamalam”(梵文“莲花” )。
  这位印度官员为何有此想法?报道称,鲁帕尼认为,“火龙果”这个名字不太恰当,因为它的“龙”字会让人联想到中国,所以要给它改名为“Kamalam”(莲花)。
——《印度地方政府打算给火龙果改名,原因和中国有关》
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促进了民族主义观念的产生发展,但极端的民族主义文化观念很可能又会引发冲突。
材料二:亨廷顿:“文明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最可靠的保障。”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摒弃极端民族主义,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习拓展】(P78页):查找资料,结合所学,选择若干案例,谈谈现代战争是如何影响文化的碰撞、交流与发展的。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人类历史上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一战后,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受民族自决观念影响的仁人志士。
(3)一战促进了欧洲大陆现代主义的发展。一战使得美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战后很多国家的人移民到了美国,为其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并不相同。……在这些战争过程中,被征服、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斗争艰苦卓绝。战争给人类深重的灾难,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课堂感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世界殖民体系
最终土崩瓦解
一战后
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思想、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
前提
欧洲、西亚和北非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
亚非拉美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殖民主义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朝鲜独立,中国收回台湾英帝国迅速解体
阿尔及利亚独立
原因
表现
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民族独立
二战后
表现
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新加坡、韩国: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埃及: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
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因素
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小结
课堂精练
1.(2024·江苏高考·13)近代非洲文学以使用欧洲语言创作为主流。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语写作。1908年出版的《心血凝成的历史》成为阿姆哈拉语文学的标志性成果。到20世纪60年代,埃塞俄比亚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语为荣。据此可知,阿姆哈拉语的推广(  )
A.传承了西非的本土文明
B.发挥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
C.促进了非洲大陆的统一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B
2.(2023·河北·高考真题)有美国军事评论家表示:“越战失败后,(美国)被迫放弃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从巴拿马撤退和降旗,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会被作为美国是纸老虎的新证据。”这一观点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西方阵营的分化
C.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
D.第三世界的合作
C
3.(2022·天津高考·1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