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课程标准】1.能运用地图简述亚历山大东征和蒙古西征的过程。2.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的历史影响,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3.通过历史资料概括“希腊化时代”的内涵,客观认识战争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①亚历山大远征后希腊文化与西亚、埃及文化的相互作用;②蒙古西征与地域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时空坐标古代战争1、古代战争的起因:原始社会:为争夺自然条件优越的生活区域而战,被称“史前战争”;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开疆扩土,建立区域性的大帝国古代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奴隶社会的大帝国封建社会的大帝国知识拓展凯撒大帝大卫王查理曼大帝亚历山大大帝(左)根据雕像数字复原的亚历山大头像(右)亚历山大为扑克牌“梅花K”原型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年—前323年) 古代马其顿国王,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巴卡,恺撒大帝,拿破仑)。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起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被称为“亚历山大帝国”。促进了希腊古文化的繁栄和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希腊化时代”到来,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导入新课扑克牌中四张K是哪四位王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一)亚历山大远征(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3年)1、经过: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希腊:城邦底比斯被夷为平地,居民被卖为奴隶.腓尼基:名城推罗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几乎被屠杀,妇女和儿童被卖为奴隶波斯:古城波斯波利斯遭到劫掠,波斯王宫被烧毁中亚:大量居民被屠杀或被迁移到亚历山大建立的城市(消极)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2、影响:任务1:结合地图说说亚历山大远征的经过和造成的破坏,说明其产生的影响。波斯波利斯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一)亚历山大远征任务2:指出亚历山大对征服区的统治政策和具体举措?这些举措有什么特点?产生什么影响?文化: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埃及文明希腊文明西亚文明3.统治措施:政治:①在埃及:亚历山大自称法老之子。②在波斯:亚历山大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体现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5.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帝国的稳定;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希腊化时代”到来。4.特点:措施多样、因俗而治、加强专制、笼络当地贵族、推行希腊文化。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三世之女结婚习俗: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军事: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4.影响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2)消极影响:①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②被征服地区人口遭到奴役、屠杀,城市遭到劫掠、烧毁。(1)积极影响:①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到希腊文化当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②通过远征,亚历山大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个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与发展。他使希腊同西亚、中亚、印度等地的贸易更加密切。③大批希腊商人随远征军足迹,活跃在亚非许多城市。不少希腊学者来到东方,研究东方的科技和文艺,使东西文化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底比斯的毁灭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二)“希腊化时代”1、概念:(1)希腊化世界(空间):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这些地区被称为“希腊化世界”。(2)希腊化时代(时间):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公元前4世纪晚期--公元前30年)亚历山大确实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希腊化时代。“希腊化”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仿效希腊”。描绘这一时代的一个很恰当的说法就是,它是把希腊的文化和思想传播到东方非希腊世界的一个时代。—[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著,董仲瑜等译《西方文明简史(第四版)上》前334年前323年前30年亚历山大远征时期“希腊化时代”“希腊化世界”时期任务3:简单说说什么是希腊化世界和希腊化时代?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二)“希腊化时代”2、表现:(1)统治阶层希腊化——民族交融加强①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他们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②被征服地区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学思之窗】 公元前218年5月5日,一个希腊人与一个埃及妇女发生冲突。后者把尿倒在希腊人身上,而且拒绝道歉。这个希腊人写信给托勒密埃及的国王控告说:国王啊,我请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请不要坐视一个埃及女人这样无理地侮辱我,我是一个希腊人,一个外地人。——摘译自《恩泰克塞伊斯莎草纸文献》英文版这个希腊人为什么特别强调自己的希腊人和对方的埃及人身份 (1)在希腊化世界中,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他们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2)这个人强调自己是希腊人,对方是埃及人,意在强调自己是统治者,对方是被统治者,试图获国王的有利判决。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任务4:总结“希腊化时代”的表现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二)“希腊化时代”2、表现:(2)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①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帕加马安条克亚历山大城②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材料:亚历山大及其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腊式的剧场和体育场,而希腊的巡回演出剧团则定期在这些城市的剧场中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赵林《西方文化概论》缪斯宫被誉为亚历山大的知识殿堂。约在公元前290年,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建立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心建筑缪斯宫,后被世人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这通常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座博物馆。缪斯宫,是祭祀缪斯女神的圣地,缪斯女神们掌管着艺术与科学,从诗歌和舞蹈到几何学和天文学,无所不包。这座位于亚历山大城的缪斯宫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研究机构,汇聚了众多学者。宫内设有工作室、讲堂、动物园和天文台。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二)“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世纪后期,亚历山大率军东征波斯,将希腊文明带到巴克特里亚境内的阿伊·哈努姆(在今阿富汗)。它是希腊化时代最东边的一座希腊化城市:城市设施十分完善,有体育馆、剧场、神庙、王宫等。下图的神像图案鎏金银饰板,天空中是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车上头戴皇冠的是自然女神西布莉,背生双翅、手持长棍和缰绳驾车的是希腊胜利女神妮可,还有穿着东方服饰的人物,而人物乘坐的狮子战车,又是波斯样式。思考:图片史料反映了“希腊化时代”怎样的表现?2、表现:(3)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学、科学多领域繁荣发展①文学: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②数学:欧几里德《几何原本》③物理: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④地理学:埃拉托斯提尼精确计算地球周长⑤医学:解剖尸体、研究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二)“希腊化时代”2、表现:(4)传统文化保留:西亚、北非文化保持长期影响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宗教和风俗。(3)文化差异使征服者与被征服者未能完全实现融合(1)西亚、北非存在普遍抵制希腊化的现象;(2)希腊文化对普通民众影响不大。思考:【历史纵横】【史料阅读】反映了什么现象?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二)“希腊化时代”材料: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侵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吞并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之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交流融会的结晶。虽然它承袭希腊的传统,但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不同。如果说希腊古典文化是一种城邦文化,那么希腊化文化则是一种走向帝国的、多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希腊一体化和地方多元性相结合,文化中心也从雅典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3、特点:(1)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2)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3)文化中心逐渐东移;(4)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从总体上看,“希腊化时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依据材料分析“希腊化时代”的特点合作探究一材料一:“这个国家的某些部分,山岭极多,在其他部分,则是平地,但是,实际上它的全部土地都说是由砂砾构成的,土壤不多,几乎都是沙漠。在某些地区,有一些小树林,但是在其他地区,则完全没有树木。肥沃的土地不及百分之一,而且除非用流水来灌溉,是不能有收获的,而那里溪流和小河不多,大河更是十分稀罕。”——罗马教皇的使者加宾尼:《出使蒙古记》材料二: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 ,其职责便在于对内能保证部民的安全 ,对外则能掠夺更多的财物。成吉思汗是当时最能胜任这两种职责的第一人选。他的理想就是对外征服和掠夺。12世纪末期 ,中国四分五裂的版图和互相征战的纷杂局势为成吉思汗的征服提供了有利条件。 ——纪宗安、李强:《略论蒙古西征的原因和影响》材料三:在蒙古西征以前的欧亚形势是:诸国纷争, 东西方交通受阻。(1)中国正处于长期分裂的局面(2)花刺子模帝国内讧不己(3)中东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奄奄一息(4)东欧拜占庭帝国日趋衰弱(5)西欧各国王权软弱无力,互相争斗自然条件恶劣,游牧民族的特性雄才大略的领导人物,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东西无强国的有利时机蒙古使臣被杀害1、蒙古西征的背景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1)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直接原因:中亚的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结果: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2)第二次西征(窝阔台时期拔都为主帅)(灭金朝之后1235年)(3)第三次西征(蒙哥汗时期主帅旭烈兀)(13世纪中叶)结果: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结果: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长子西征(1235年~1242年)是大蒙古国的第二次西征。以成吉思汗之孙拔都(术赤次子)任统帅,诸王子贵由(窝阔台汗长子)、蒙哥(拖雷长子)等从征,因为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率军队,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也派长子率军从征,所以被称为“长子西征”或“诸子西征”。蒙古大军实际指挥掌握在前军主将速不台手中,蒙古大军兵锋主要指向钦察和斡罗思等地。(1218年)(4)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为宗主国,其他地区形成四大汗国2、蒙古西征的过程蒙古西征示意图蒙古四大汗国蒙古帝国的对外入侵一度被欧洲地区称为“黄祸”,蒙古帝国最大疆域的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公里,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占了世界土地面积的22%,超越了五分之一,为20世纪时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1.9倍,含盖了当时疆域内1亿的人口。3.蒙古帝国概况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上帝之鞭”,是欧洲人对来自域外的“野蛮民族”入侵者的称呼,即他们是上帝派来鞭挞驱赶自己的恐怖人种。历史上有两个令欧洲人颤抖的“上帝之鞭”,一个是匈人(民族演变的匈奴人)首领阿提拉,另一个就是成吉思汗。(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时间 国家 城市 死亡1215 金 中都(北京) 100万人1220-1221 花剌子模 撒马尔罕 120万人1227 西夏 兴庆府(银川) 80万人1231 南宋 成都 140万人1258 阿拔斯王朝 巴格达 120万人蒙古人屠城规模在蒙古帝国的扩张中,多个城池被夷为平地。在西亚,自巴比伦时期建立的农田灌溉系统被彻底破坏,大量良田成为荒芜。在中国,繁华的宋朝被消灭,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在花剌子模旧都玉龙赤杰、巴格达、佩斯等许多城市,蒙古军队屠城,大量杀死当地百姓,有的城市甚至被多次屠城,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蒙古帝国的对外入侵一度被欧洲地区称为“黄祸”,有近2亿人死亡,相当于整个二战伤亡的总人数。 ——快资讯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4.蒙古西征的影响材料:来自亚洲腹地的原始游牧民族蒙古人,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所征服的地区无比广大……这是文明社会所经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激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蛮攻击,其后果十分严重。亚洲全部、欧洲大部分和非洲北部的政治组织都被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永远改变了其种族特性,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改变。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中东和东亚了。——[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4.蒙古西征的影响材料:元代欧亚交往频繁,促进了文化交流。中国的印刷术和火药武器在这一时期传到了欧洲。中国的医学成就也传向西方。医学家王叔和的《脉经》被译成波斯文,取名《伊利汗的中国科学宝藏》。——杨共乐《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2)客观上推动东西方的交流;①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到达漠北与蒙古交涉,他们撰写出使报告流传至今。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③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①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②由西向东迁徙的移民:大批移民自西向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他们来自不同地域,说着不同的语言,被称为“色目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4.蒙古西征的影响(1)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4)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3)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2)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对中亚和西亚:伊斯兰文明受到战争的沉重破坏,使该地区受到了蒙古文化的影响,蒙古后裔逐渐被当地的文化和民族同化。对中国:①大批色目人进入中国,促进了多民族交融。②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③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对西方世界:①沟通了东西方文化;②加强了东西方贸易往来;③引起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刺激了后来西方的殖民扩张。思考点蒙古西征对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问题探究: 蒙古西征如何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材料一:从成吉思汗动身西征起,蒙古人就采用了中原的 “驿站”制度。据不完全统计,蒙古帝国时期,仅元各行省范围内设置的主要水陆驿站就达1500多处。这一制度,对于东西方之间,中原和北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畅通和扩大,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①蒙古帝国内外发达的交通(或“驿站”制度),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材料二:蒙古帝国时期,欧洲的商人、使节、游人来远东的络绎不绝。他们或长期留居,经商传教,其中不少人在政治上被蒙古帝国所重用。与此同时,蒙古帝国也常派使节、商队到欧洲。欧洲和东亚间的来往还有双方人口的相互流动和迁居现象,这对扩大东亚和欧洲之间的联系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的作用决不能低估②蒙古帝国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促进、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材料三:蒙古帝国时期,欧洲的商人、使节、游人来远东的络绎不绝。他们或长期留居,经商传教,其中不少人在政治上被蒙古帝国所重用。与此同时,蒙古帝国也常派使节、商队到欧洲。欧洲和东亚间的来往还有双方人口的相互流动和迁居现象,这对扩大东亚和欧洲之间的联系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起到的作用决不能低估③蒙古统治者对东西方贸易关系和技术交流的注重和保护措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发展材料四:《马可 波罗游记》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对马可 波罗讲过这么一段话:“有人敬耶酥,有人拜佛,其他人敬穆汉默得,我不晓得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们,求他们庇佑我。”通过宗教传播,不仅使不同的宗教受到了影响,而且在宗教传播过程中由于人们的广泛交往,使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连物质文化等方面都也受到了影响④蒙古帝国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问题探究: 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的异同点材料二 成吉思汗西征过程中显示了他极其残酷的一面,在战争过程中有极其野蛮的屠杀屠城行为,但在宗教政策上极为宽容,“在成吉思汗统治下,我们见到了在整个亚洲大陆上建立的最为彻底的宗教宽容”。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总是搜索当地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家等并将其带回蒙古帝国,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尤其是火药、罗盘、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入欧洲,打破了汉唐以来欧亚各国封闭壁垒,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很大影响。他建立了庞大的驿站传递系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联络线、运输线。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宋元时期继续发展,泉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海上窗口。——摘编自王雪娜《历史的跨越——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材料一 在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坚决镇压了那些顽强抵抗地区的人。……这种政策起到震慑的作用。而在一些民族意识浓厚的地区,他则不以征服者和称霸者的姿态出现,而是采取温和的政策,尤其是对宗教采取宽容和利用政策。他鼓励东西方民族通婚,并且按照当地传统习俗举行婚礼。他远征时“随行的人员很完备,包括自然科学家、测量学家、历史艺术家等”。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在一些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上建立了许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新城,这些新城不但是他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摘编自苏振兴《论亚历山大远征》(1)相同特点:①武力侵略,手段残暴②政策灵活③宗教政策宽容④重视科技⑤传播先进文化(2)相同影响:①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②引发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产生新的民族③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④带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东西商业的交流与发展⑤对被征服地区的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当地文明的延续(3)不同点①蒙古西征是单纯的武力征服,而且最终被征服者的文化征服;②亚历山大远征不仅是武力的征服还有文化的输出。认识:①文化的征服才是最持久的征服②在文化竞争中落后文化要被先进文化淘汰③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远征(公元前334——前323年)“希腊化时代”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蒙古西征:公元13世纪影响破坏性东西方交流融合性冲突性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希腊化一般是指希腊化时代,又有它特定的空间范围。希腊化的地域空间大约包括希腊本土、马其顿、埃及、利比亚,以及亚洲的西部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土耳其等)的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A.商业征服 B.文化同化C.宗教皈依 D.财富侵蚀B2.苏联学者巴托尔德说:“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中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该学者认为蒙古帝国建立的意义在于A.统一了远东和近东各国B.促进了不同地区的交流和发展C.维护帝国的专制统治D.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B3.从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帝国起至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消灭残存的托勒密王国,在近300年期间,自地中海至中亚的广袤疆域经历了希腊化的时代。对希腊化文明在政治上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亚历山大在东征中摒弃东方君主的绝对权威B.结合马其顿与东方王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政体C.希腊化文明是希腊古典文明的衰落与延伸扩展D.希腊化文明中的社会政治结构绝对整齐划一B4.陈乐民在《欧洲文明扩张史》中写道:“罗马人对希腊人的征服开启了希腊精神征服地中海的时代.罗马人在对地中海的统治中融合进了希腊文明的精神,把希腊精神转换成了罗马的政治统治形式,形成了罗马法的原则”,这表明A.罗马文明渗透有希腊文明特质B.希腊文明有明显的侵略特征C.民主政治推广到罗马帝国全境D.罗马法逐渐演变成为万民法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