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4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46张PPT)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世界古代史(公元前3500年左右—15世纪末)
上古史
中古史(5~15世纪)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通过对中古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进程和特点的把握,使学生了解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并认识到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对历史发展为世界史以及人类的进步,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既要注意到各个地区内部纵向的变化,也要注意到不同文明之间横向的比较。
●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
●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单元教育目的
单元课标要求
欧洲部分,西欧是重点;亚洲部分,阿拉伯文明影响较大;美洲的农业生产与随后的两课联系紧密,应作为重点处理。
单元重点内容
目录
1
《中古时期的欧洲》
2
《中古时期的亚洲》
3
《中古时期的美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苏丹、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印度教、大化改新、幕府、锁国政策、新罗/高丽/朝鲜王朝
●重点: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难点:日本幕府政治的兴起
本课重难点
本课核心概念
目 录
一、西亚: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
二、南亚: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
三、东亚:日本与朝鲜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南亚和东亚
的国家
南亚
建立政权(622年) 、半岛统一、帝国形成(8世纪)
政治:形成以哈里发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体系。
经济:阿拉伯商人遍及亚非欧广大地区、巴格达城市繁荣
文化:兼容并包、融合创新,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3世纪,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政治
苏丹专制、政教合一
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贸易受阻。
笈多帝国
发展过程
统治
发展过程
经济
东亚
德里苏丹国
日本
朝鲜半岛
4世纪初兴起恒河中下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印度教逐渐发展为主要宗教
13世纪入侵印度的突厥人建立;
中央集权、政教合一(苏丹);伊斯兰教为国教
646年开始大化改新,模仿唐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2世纪末进入幕府统治时期。17世纪开始实行锁国政策。
7世纪末,新罗统一半岛,仿唐制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建立高丽王朝,仿唐制(三省六部、科举制等)。
14世纪末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
时空坐标
4世纪
10世纪初
笈多帝国
征服北印度
12世纪末
朝鲜王朝建立
日本进入
幕府统治
14世纪末
阿拉伯帝国
地跨三洲
8世纪
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日本大化改新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
7世纪
突厥人在印度
建立德里苏丹国
13世纪初
高丽王朝
建立
拜占庭帝国灭亡
15世纪初
奥斯曼帝国地跨三洲
16世纪后期
德川幕府建立;
实行锁国政策
17世纪初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日本
朝鲜
伊斯兰教文化圈
多宗教并存
儒家文明文化圈
历史纵横
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
阿拉伯帝国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为萨拉森帝国、哈里发国。阿拉伯帝国历经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发时期(632年-661年)和倭马亚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两个世袭王朝。9世纪后半叶起,阿拔斯王朝陷入分裂和逐渐衰落时期,各地封建主或总督拥兵割据。1258年,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被蒙古旭烈兀攻陷,末代哈里发被杀,阿拉伯帝国灭亡。
阿拉伯帝国极盛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抵大西洋沿岸,北达高加索山脉、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至阿拉伯海与撒哈拉沙漠,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亦是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穆罕默德和历代哈里发都奉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阿拉伯文化是在吸收、融合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开放包容和文化政策,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伊斯兰教文明体系形成发展和传播,对中世纪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西亚伊斯兰文化圈
1、阿拉伯帝国
①建立政权:
622年,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穆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②统一半岛:
穆罕穆德去世时(632年)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③帝国形成:
7世纪中期起,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⑴ 发展过程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扩张与伊斯兰教的创立、传播同步。
7世纪初,麦加人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年(伊斯兰教元年),默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默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默罕默德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632年,默罕默德病逝,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伊斯兰教在统一中起了重要作用。
阿拉伯半岛统一后,阿拉伯人就开始了扩张进程,先后占领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朗、北非和西班牙等地。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人能实现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西亚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伊朗到北非早已连成一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都通过不同方式促成了该地区相互之间的联系,阿拉伯人继承了这份重要的遗产。同时,当时该地区两大强国——萨珊波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为争夺两河流域地区,相互争战多年,消耗严重。面对新生的阿拉伯人的力量,波斯人没有足够的力量与之抗衡。萨珊波斯被灭国;拜占庭经历严重失败后,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和西班牙的广大地区,被严重削弱。
一神崇拜
伊斯兰教名词简释
伊斯兰:
意为“和平、顺从”。
创立者:
穆罕默德(先知)
经典:
《古兰经》
穆斯林:
信仰伊斯兰教的人
哈里发:
五功:
①念功:“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②礼功:每天祈祷;
③斋功:斋月期间白天必须禁食;
④课功:收入达到一定数量,应缴纳天课(布施);
⑤朝功:一生至少前往麦加朝覲一次。
先知的继承人,即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四大哈里发由推选产生。
穆罕默德
创立伊斯兰教
7世纪初
622年
穆罕穆德
迁居麦地那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32年
661年
大规模
向外扩张
750年
建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9世纪中叶
1258年
蒙古骑兵
攻陷巴格达,帝国灭亡
建立政权
对外扩张
帝国衰亡
四大哈里发时期
倭马亚王朝
定都大马士革
阿拔斯王朝
定都巴格达
图示:阿拉伯帝国的兴衰过程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扩张与伊斯兰教的创立、传播同步。
创立教派
统一半岛
帝国形成
一、西亚伊斯兰文化圈
1、阿拉伯帝国
形成以哈里发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体系。
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②下设各部大臣,分掌各方面事务,以财政和税务部门最为重要。
⑵ 政治统治: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阿拉伯人接受了波斯帝国以来西亚地区的传统,其制度大体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君主作为最高统治者拥有独裁权力,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等各方面的权力,下设各部大臣协助管理,包括设置宰相等。帝国被划分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埃及、北非、西班牙、也门等9个行省,由哈里发任命的总督(埃米尔)治理。阿拉伯帝国同时结合了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的习惯,哈里发被视为先知的继承人,拥有政治、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伊斯兰教经典具有法律效力,这些都带有鲜明的阿拉伯特色。
历史纵横
哈里发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时,并未直接指定继位者,阿拉伯人内部为争夺继承人的地位,几乎爆发流血冲突。经过激烈斗争,阿布·伯克尔(632~634年在位)被推选为接替者,称“真主使者的哈里发”。哈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人”。此后,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先后继承哈里发地位。因他们都是推选产生,所以被称为“四大正统哈里发”。倭马亚王朝建立后,哈里发由穆阿维亚家族世袭,选举制度废弛,阿拔斯王朝时期哈里发也由王室世袭。倭马亚王朝有14任哈里发,阿拔斯王朝有38任哈里发。
10世纪中叶后,布韦希人和塞尔柱突厥人相继成为阿拔斯王朝的真正统治者,哈里发失去所有世俗权力,只保有宗教领袖的地位。1258年,蒙古军队攻陷巴格达,杀死哈里发。1260年,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扶植幸存的阿拔斯人为新哈里发,并接受其册封。1516年,奥斯曼苏丹塞利姆一世击溃马穆鲁克军队,俘获了哈里发穆台瓦基勒。1543年,穆台瓦基勒被迫将哈里发职权移交给奥斯曼统治者,从此奥斯曼苏丹拥有哈里发称号,成为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宗教领袖。1924年3月,土耳其共和国大国民议会通过法案,废除哈里发制。
一、西亚伊斯兰文化圈
1、阿拉伯帝国
①国内经济:经济繁荣,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②对外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
③城市:帝国境内城市众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⑶ 经济:
阿拉伯帝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控制了亚欧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的商路。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帝国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阿拉伯帝国商业和外贸繁荣,在东西方贸易中起到了沟通和桥梁作用。
其原因: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地理位置优越;阿拉伯人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
兼容并包、融合创新。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⑷ 文化:
阿拉伯人征服的绝大多数地区,如两河流域、叙利亚、伊朗和埃及等地,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成果丰硕。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的文献,吸收其文化精髓并加以融合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阿拉伯人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很多领域在当时世界领先。如阿拉伯人的医学吸收了印度、波斯等地的成就,在地理学和历史学方面则继承了希腊和波斯的传统。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传播到欧洲和其它地区。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翻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翻译的拉丁文作品才得以重新认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成就。
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曾影响西方文学,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含有《一千零一夜》的元素。阿拉伯人著的《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积分和方程计算法》也曾长期是欧洲大学的教科书;《萨比天文历表》多次被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征引。《一千零一夜》中的部分故事也曾传入中国,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也传到中国。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阿拉伯的三角帆船传到西方,推动三桅船的制造,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阿拉伯人把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传到西方,推动了西方的社会转型。
拓展: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和影响
①政治稳定: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
②经济繁荣:阿拉伯帝国农业、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③文化包容:对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兼容并包、融合创新。
④地理优势:阿拉伯帝国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便于吸收借鉴东西方文化。
⑤统治者重视和推动。⑥阿拉伯学者的努力。
⑴ 原因:
①对自身:
创造出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吸收与融合)
⑵ 影响:
②对欧洲:
●广泛翻译古代文献,保存了欧洲古典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文化复兴奠定基础。(翻译和保存)
●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的社会转型,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支持。
③对世界:
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交流与传播) (贸易交流、技术交流、文化交流)
一、西亚伊斯兰文化圈
2、奥斯曼帝国(1299-1923年)
①13世纪,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兴起。
②14世纪中期,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③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
④16世纪后期,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⑴ 发展过程
世界历史上曾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波斯帝国|前6世纪—前4世纪
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前323年
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
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
阿拉伯帝国|7—13世纪
奥斯曼帝国|1299—1923年
13世纪,奥斯曼人在
小亚细亚兴起。
逐步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14世纪中期
1453年
攻占君士坦丁堡
(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灭亡拜占庭帝国。
16世纪后期
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13世纪
图示: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历史纵横
奥斯曼帝国(1299-1923年)
奥斯曼人本是西突厥人的一支,初居中亚地区,11世纪迁移到小亚细亚,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的罗姆素丹国。1299年,他们的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其国名也由此而来。奥斯曼人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渐征服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16—17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了巴尔干、东南欧(匈牙利、维也纳等地)、西亚(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麦加、麦地那等地)、北非(包括埃及)和东地中海等大片区域,版图包括昔日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地区,成为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帝国控制了亚欧之间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阻碍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成为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之一。奥斯曼帝国曾多次实行现代化改革。1683年,奥斯曼帝国再次进攻维也纳失败以后,帝国开始走向衰落。奥斯曼帝国是15世纪至19世纪唯一能挑战欧洲基督教势力的伊斯兰势力。一战期间,奥斯曼帝国参加同盟国一方,作战战败后帝国逐渐分裂。1923年,凯末尔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最终灭亡。
一、西亚伊斯兰文化圈
苏丹专制、政教合一
①最高统治者是苏丹(宗教领袖、国家和军队主宰、土地最高所有者)
②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⑵ 政治统治:
2、奥斯曼帝国(1299-1923年)
①城市发展: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②垄断商路: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贸易受阻。
⑶ 经济:
信奉伊斯兰教
⑷ 文化:
奥斯曼帝国继承了东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采纳地中海、黑海周边地区的传统、艺术和文化体系,并加入新的元素,从而使东西方文明在其境内得以整合。
“苏丹”在《古兰经》中原指拥有道德或宗教权威的人士,后来成为一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突厥人统治者马哈茂德是第一位称“苏丹”的统治者。奥斯曼帝国和印度德里苏丹国的最高统治者也用此称号。
奥斯曼帝国继承了阿拉伯帝国的体制,实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以苏丹为最高统治者,其职位世袭,集世俗、宗教大权于一身。国家体制分军事行政、宗教司法和财政税收三大系统,分别由宰相、伊斯兰教教长和财政总监管理,各大系统直接由苏丹负责。地方设总督或州长管理,受制于中央政府。
奥斯曼帝国兴起后,帝国内部联系有所加强,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所发展;对欧亚贸易,尤其是东南亚香料、印度细纹棉布、中国丝绸和瓷器、东非黄金和象牙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奥斯曼帝国利用对东西商路的控制权,垄断东西方贸易,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由亚洲输往欧洲的重要产品如香料、丝绸等价格上涨,迫使欧洲国家寻求绕过地中海的新航路。
当时东西方贸易运输成本很高,一般商品运到欧洲后都要加价8—10倍。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以及叙利亚等地后,基本控制几条主要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高达35%的关税,使欧洲商人无利可图。而那些商品早已成为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檀香用于止血和清除血腥;肉桂、肉豆蔻、丁香、辣椒等是重要的调味品。因此,奥斯曼帝国的重税政策直接影响到西欧人的日常生活。然而,罗马教廷的势力已经衰落,新兴的王权国家都各自忙于扩张,没有力量以武力夺取对商路的控制权,因此,欧洲人被迫寻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这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
拓展: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①国际贸易: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贸易受阻。其垄断商路客观上促进了西欧新航路的开辟。
②文化交流:继承了东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③地区局势: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国际关系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
印度简史
前14世纪,雅利安人入侵。
前6~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
前4世纪,亚历山大入侵。
孔雀帝国:前4~前2世纪,第一个统一古印度的奴隶制王朝。
贵霜帝国:1~4世纪,大月氏人在中亚和印度北部建立的政权。大月氏人入侵。
笈多帝国:4~6世纪 ,第一个统一古印度的封建王朝。
德里苏丹国:13~16世纪, 突厥人入侵。
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蒙古人入侵。
英属印度:1858~1947年,英国殖民地。
“印巴分治”:1947至今。
拉其普特时期:7世纪中叶~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
二、南亚——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多宗教并立
二、南亚——笈多帝国与德里苏丹国|多宗教并立
国家 概况
笈多帝国
(约320-约540年) ⑴ 建立: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⑵ 政治: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
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为藩王所统治,政令不够统一。
⑶ 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德里苏丹国
(1206-1526年) ⑴ 建立:13世纪初,入侵印度的突厥人建立。
⑵ 政治:中央集权、政教合一
①最高统治者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中央)
②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地方)
⑶ 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中古印度历史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新因素出现。连续性体现在笈多帝国时代种姓制度仍然存在,四种姓仍得以保留。列国时代兴起的佛教在笈多帝国时代逐渐衰落,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因统治阶级支持而逐渐兴起。
印度教基本继承了婆罗门教的经典和神灵,吸收了佛教等其他宗教的教义,但并无统一的神灵和教义。印度教内部有许多宗派,不同宗派崇拜的神灵、仪式等有较大差异,适应了中古印度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需要。印度教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主要经典和信仰,融合了印度各地的诸多原始信仰,因而广泛流行。它的兴起严重冲击了婆罗门教和佛教,逐渐发展为中古时期及以后印度的主要宗教。
中古印度的另一重要变化是中亚地区皈依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入侵印度并建立政权。8世纪时,阿拉伯人已经开始进入印度,逐渐占领了印度河流域。11世纪,中亚的突厥人多次入侵印度。1206年,突厥人占领印度北部,建立德里苏丹国,并继续扩张,建立起西起印度河流域、东到孟加拉、南抵德干高原最南端、北到喜马拉雅山山麓的国家,整个南亚地区再度被统一起来。德里苏丹国建立了常备军,并且引入了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制度,以苏丹为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苏丹之下,设立掌管税收和军事的各部,地方设行省。
在中国学术界,印度封建社会始于何时,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问题。本册教科书没有涉及这一问题的争论,但都认为从古代到中古时期、印度社会确实有一些重要变化,包括婆罗门教的衰落和印度教的产生、阿拉伯人的入侵和伊斯兰教的传入等,对近代印度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简史
646年,开始“大化改新”。
日本建国
BC660
592
710
794
飞鸟时代
奈良时代
1192
平安时代
1868
幕府统治时期
秦汉之际,中国移民迁入。
12世纪末,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带去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
效仿隋唐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1192年-1333年,镰仓幕府(源赖朝)
1336年-1573年,室町幕府(足利义满)
1603年-1868年,江户幕府(德川家康)
17世纪,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
三、东亚中华文化圈|儒学文化圈
三、东亚中华文化圈|儒学文化圈
1、日本
⑴ 兴起:
⑵ 大化改新:
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①背景:
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唐文化的影响
②标志: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
③内容:
④影响: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政治 中央集权律令制国家
经济 土地国有;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社会 私地部民改为编户齐民
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继位开始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国的影响。发动大化改新的人士中,有些就是从中国回国的留学生,如僧雯和高向玄理等,他们是新政府的重要人物。大化改新创立的制度,如废除部民制;土地和人民被收归国有(编户齐民);按照班田收授法分给土地;根据土地多少向国家缴纳租庸调,在中央建立二官(神祗官和太政官)八省(分管兵、民、税收等)一台(弹正)等,基本是对中国隋唐制度的模仿。
646年开始的大化改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时期的反复。718年,日本颁布《养老律令》,以法律形式肯定了改新的成果,律令制国家形成。所谓律令制,就是以律令作为国家的基本法治体系。在律令制国家中,部民从氏族贵族的私民变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即“公民”,从国家领得土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原来掌控国家的氏族豪强,如今成为为国家服务的官员,扩大了天皇政权的社会基础。但在律令制国家体系下,推行班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足够的土地,且土地有收有授。可是国家能够掌握的土地终归有限,终致最后无地可班,收授制度均告废弛。同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独立性的增强,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富裕农民和贵族,希望获得土地的所有权,竭力把土地留在自己手中或传给子孙。另一方面,班田制下农民的生活仍相当艰苦,一般年景下仅能维持温饱,徭役、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使农民无法负担,最终陷入破产。农民为摆脱国家沉重的税赋,或者逃亡,或者投靠地方豪强。至于良民之下的贱民,则仍处于贵族的控制之下。良贱之间不能通婚,等级森严。到8世纪中期,土地私有制和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贵族趁机广占土地、建立庄园。中小地主和农民纷纷求庇于大庄园领主。
为应对人民反抗和其他庄园领主的侵犯,大庄园领主们开始组建私家武装,专业武士出现。武士与主人结成主从关系,效忠于主人。在地方封建主与中央政府、封建主相互之间的斗争中,武士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到10世纪,庄园普遍发展起来,律令制国家解体,武家政治代之而起。
图解:大化改新后的日本中央官制
天皇
太政官
神祇官
大藏省
民部省
治部省
宫内省
刑部省
兵部省
式部省
中务省
大化改新后,日本中央官制为二官八省制,深受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三、东亚中华文化圈|儒学文化圈
1、日本
⑶ 幕府统治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庄园形成,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①背景:
12世纪末(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②建立:
●政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经济: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阶级/社会结构: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12 世纪前后,日本武士集团逐渐形成以源氏和平氏为中心的关东、关西两大集团。皇室和贵族依靠他们进行政治斗争,两大集团也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斗争。12 世纪后半期,关西武士集团平氏取得优势,当权20多年。1185年,关东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打败平氏,取得中央政权的控制权,并在镰仓(今日本神奈川县临海地区)建立幕府。1192 年,他又从天皇那里获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源赖朝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幕府依靠武士作为统治支柱。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缴纳贡物,并服兵役。幕府保护武士的家传土地所有权,对有功者赐给土地和官职。幕府将军下设各种机构处理国政,还派人到首都京都监视朝廷。天皇逐渐成为傀儡,在首都的中央政府名存实亡,掌控了武士的幕府成为实际的中央政权。由于源赖朝的幕府设在镰仓,故其创立的幕府统治称为镰仓幕府。
镰仓幕府统治日本一百多年,天皇掌握实权没几年,由于武士首领足利尊氏叛乱,天皇被迫南逃;足利在京都扶立了一个傀儡天皇,日本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天皇的局面。足利家族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力量壮大,在京都的室町建立幕府新址,并在1392 年合并了南北朝,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室町幕府。
1573年,织田信长的军队灭亡了室町幕府,织田信长死后,其部将丰臣秀吉掌握了政权,但丰臣秀吉没有设立幕府,而是利用天皇的朝廷行使权力。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没有取得胜利,不久去世。1603年,丰臣秀吉的部将德川家康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在江户开设幕府,开始德川幕府对日本的统治,至1867年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将政治大权奉还朝廷(即大政奉还)为止。
幕府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在日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府邸,以后又指将军为首的军事机构。从公元1192年到1867年(675年),日本经历了镰仓幕府(1192~1333 年)、室町幕府(1338~1573 年)、江户幕府/德川幕府(1603~1867年)三大幕府的统治。
图解:日本幕府时期的社会结构
天皇
将军
大名
武士
农工商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幕府统治下,天皇无实权,幕府掌握实权。
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天皇掌握实权。
三、东亚中华文化圈|儒学文化圈
1、日本
⑶ 幕府统治
●天皇无实权,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
③特点: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④锁国政策:
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17世纪,日本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时期。在国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武士和农民的地位日益受到冲击;在国际上,西方势力东来,西方思想进入日本。幕府为维护武家政治,企图以锁国防止变革。
从1633年2月起至1639年7月,德川幕府连续五次颁布所谓“锁国令”,最终确立了“锁国体制”。这五次“锁国令”的主要内容是:⑴ 禁止日本船出海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处以死刑;⑵ 取缔天主教传教,对潜入日本者予以告发和逮捕,以防天主教在日本蔓延;⑶ 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实行严密的监视,贸易活动也由幕府进行严格的管制。禁止天主教和实行贸易统制是锁国的两项主要内容,禁止日本船只及日本人出国是为此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日本实行锁国后,被准许继续同日本保持贸易关系的,只剩下荷兰、朝鲜及中国的海商。从此,日本成为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同外部世界自我隔绝起来,在国际上几乎陷于完全孤立的状态。
锁国政策短期内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幕府统治,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也使日本文化传承和发展。但其基本隔断了日本民间与外国之间的往来,严重影响了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接触和学习,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其退缩保守的对外态度,使日本后来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时(1853年美国黑船事件)处于被动地位。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的成功,反证了锁国政策的落后。
9世纪以后,日本的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这使得10世纪的日本( )
A.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进入幕府统治政治时期
C.武士集团势力受到挑战
D.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
A
拓展:中世纪东西方的封建经济
东汉田庄 日本庄园 西欧庄园
兴起时间 东汉时期(1-3世纪) 10世纪 9世纪
背景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封建制形成
影响 为东汉末年分裂割据
埋下隐患 武士集团形成,
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封建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兴起。
三、东亚中华文化圈|儒学文化圈
朝鲜简史
7世纪末
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
效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引入唐朝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14世纪末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
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16世纪末
高丽王朝
朝鲜王朝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
中朝联合(邓子龙、李舜臣)抗击日本侵略。
4世纪
高句丽、百济、新罗并立
新罗
三、东亚中华文化圈|儒学文化圈
2、朝鲜
⑴ 新罗(前57年~935年):
⑵ 高丽王朝(918-1392年)
7世纪末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①建立:
仿效中国唐朝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文化(儒释道)。
②统治: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⑶ 朝鲜王朝(1392-1910年)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①建立:
②中朝抗日:
与古代日本类似,古代朝鲜历史的发展也深受中国影响。朝鲜的农业技术、佛教由中国传人;新罗第一次统一朝鲜,也借用了唐朝的力量;高丽王朝建立的制度,几乎完全仿效唐朝:中央设三省六部,地方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制度,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朝鲜的文人雅士也以会作汉文诗歌为豪。14世纪末年建立的李朝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朝鲜遭遇日本入侵,中朝人民联合起来,最终取得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胜利。
政治 中央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
选官 实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传播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
新罗起初为朝鲜半岛东南部的部落联盟,4世纪后期形成金氏世袭的国家政权,公元503年正式定国号为“新罗”,与北面的高句丽、西面的百济对峙。7世纪后期,新罗借助唐朝的力量灭掉百济和高句丽,后来又驱逐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势力,于676年统一了今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中南部地区。9世纪末,新罗内乱,分裂为“后三国”(新罗、后百济、泰封)。935年,新罗归附高丽,国亡。
公元918年,泰封君主弓裔部下起事推翻弓裔,拥立王建为王,935年合并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实现了“三韩一统”。高丽王朝对外先后向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契丹(辽朝)、金朝、蒙古(元朝)、明朝等国家称臣,并曾与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爆发战争。
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政治制度上,中央设三省六部,地方设道府郡县等(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军事上实行府兵制。经济上,推行土地国有,实行田柴科制,把田地按科等分给文武官吏和军士,此外还分给柴草地。文化上,以佛教为国教,儒学也很兴盛,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高丽前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手工业比较发达。12世纪后,社会矛盾激化,中央集权大为削弱。1392年,李成桂废高丽恭让王而自立,建立朝鲜王朝,高丽王朝遂亡。
朝鲜王朝以儒教治国,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自太宗李芳远至高宗李熙,历代国王均接受中国皇帝册封。
16世纪末,朝鲜遭遇日本入侵,中朝人民联合起来,取得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胜利。1876年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国门被迫打开。甲午中日战争后不再称臣于中国。1897年,高宗李熙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大韩帝国暨朝鲜王朝灭亡。
拓展:中古时期的日本和朝鲜
日本 ●秦汉之际,中国移民迁入(带去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
●7世纪中期,7世纪中期,效仿中国隋唐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10世纪,中央集权衰落,武士集团崛起。
●12世纪末,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三大幕府统治:镰仓幕府(1192~1333 年)、室町幕府(1338~1573 年)、江户幕府/德川幕府(1603~1867年)
●17世纪,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
朝鲜 ●4世纪,高句丽、百济、新罗并立。
●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隋唐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王建建立高丽王朝,引入唐朝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14世纪末,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
●16世纪末,中朝联合(邓子龙、李舜臣)抗击日本侵略。
拓展:中国唐朝对亚洲的影响(日本、朝鲜等)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实行科举制。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制,加强国家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扩大国家税源。
思想 佛教思想的传播
●路线:西向(中亚、天竺)、东向(新罗、日本)
●代表: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学问僧来唐
文字 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各民族国家文字。
教育 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儒学教育机构。
习俗 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中,衣食住行都受唐风格的影响。
拓展:亚洲文化圈
西亚:伊斯兰文化圈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南亚:多宗教并存 东亚:中华文化圈 儒学文化圈
国家 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 日本、朝鲜
政治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
由于宗教冲突处于分裂状态。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文化 多民族文化交流,对世界文明传承、交流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与冲突中发展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影响、相互借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