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通过对20世纪前半期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全球的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能够从战争与和平、战争与革命的高度,理解20世纪前半期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单元教育目的
单元课标要求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战后国际秩序
●十月革命的原因与意义,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世界历史意义
单元重点内容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单元素养目标
一战与二战的简要过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影响;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表现
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内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差异
运用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认识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辩证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和平意识;认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亚非拉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精神;通过中外对比,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目录
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2
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3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世界现代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1世纪)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法西斯主义、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雅尔塔体系、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
●重难点:二战发生的背景;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本课重难点
本课核心概念
目 录
一、风雨欲来·二战前夜:二战爆发背景
二、腥风血雨·硝烟弥漫:二战的进程
三、风雨暂歇·秩序重建:二战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
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含义、概况、特点
框架脉络
法西斯主义与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
法西斯主义
亚欧策源地形成
亚洲战争策源地(日本)
欧洲战争策源地(德国、意大利)
原因
进程
影响
根本原因、历史原因、直接原因、其他原因
局部战争、全面爆发、全球战争、大战结束
人类社会、国际格局、政治运动、科技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
含义
内容
评价
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
欧亚版图、法西斯问题、殖民地问题、战后秩序问题
辩证评价
联合国
时间、性质、宗旨、原则
时空坐标
1919年
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主义政党
法西斯主义兴起
法西斯专政建立、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
1920年
纳粹党建立
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
1922年
九一八事变
1921年
1931年
1936年
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1929年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3年
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937年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七七事变
二战爆发
由局部战争发展为全球战争
1939年
1938年
1941年
慕尼黑协定
战后国际新秩序建立
国际格局变化
二战全面爆发
德国入侵苏联
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2年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5年
雅尔塔会议召开
二战结束
联合国成立
●一个阴谋: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顶峰
●一个体系:雅尔塔体系
●一个组织:联合国
●两个战争策源地:亚洲、欧洲战争策源地
●两个集团:轴心国集团 反法西斯同盟国
●三个法西斯国家:意大利、德国、日本
●三次登陆:北非登陆、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
●三次突袭:突袭波兰、突袭苏联、偷袭珍珠港
●三大转折: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四个战争阶段:揭开序幕、全面爆发、全球阶段、战争结束
●四大盟国:中国、美国、英国、苏联
●四个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四个重要文件:《大西洋宪章》(1941,美英)、《联合国家宣言》(1942,26国)、《开罗宣言》(1943,中美英)、《波茨坦公告》(1945,中美英)
●五大战场:中国战场、西欧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拓展:数字识记
⑴ 原因:
①根本原因:
供求矛盾激化(即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
③直接原因:
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股票投机活动,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拓展: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②主要原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盲目生产,无序竞争。→ 产品供应过多
●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社会购买力低,产品销售不旺。
●经济危机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分期付款、银行信贷泛滥 → 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
●股票投机过度 → 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⑵ 特点:
①经济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大萧条时期)
②政治上:加深了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社会危机。
③国际关系: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⑷ 各国的应对:
为了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和道路。
拓展: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
⑶ 影响:
持续时间特别长、波及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影响深远。
①美国:实行“新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②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
经济危机从美国很快波及到全世界的原因:
①美国经济实力强。一战后美国成为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经济对世界市场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②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整个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③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普遍存在。
措施 作用
整顿金融业(突破口) ①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 ①恢复了银行信用;
②刺激了商品出口。
复兴工业
(核心) ①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节工业生产;②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①减少盲目生产,缓解供销矛盾;
②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利,缓和了劳资矛盾
调整农业 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减耕减产并予以补贴。 调整了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了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社会福利 ①兴办公共工程,推行“以工代赈”;
②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①增加了就业;②刺激了消费;
③稳定了社会秩序。
⑴ 内容:
拓展:罗斯福新政(1933年开始)
⑵ 特点:
拓展:罗斯福新政(1933年开始)
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未放弃自由竞争机制)
②多以立法形式解决问题。
③关注民生、协调发展。
整顿银行业——《紧急银行法》
复兴工业——《国家工业复兴法》
调整农业——《农业调整法》
社会救济——《联邦紧急救济法》
保护劳工权利——《全国劳工关系法》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法》
⑷ 影响:
①恢复经济: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②缓和矛盾: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挽救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③创新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
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罗斯福新政仅缓解了危机,二战才使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
⑶ 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兴起
⑴ 含义:
⑵ 背景:
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多在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浓厚的帝国主义国家出现。
①德日对凡-华体系不满和仇视,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②经济大危机重创资本主义各国经济。
⑶ 概况:
意大利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
德国 1920年,“纳粹党”成立,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⑷ 特点:
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与二战背景同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法西斯专政建立
⑴ 概况:
⑵ 影响:
①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
②1933年,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③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政权。
亚洲和欧洲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亚洲战争策源地——日本
背景 ①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②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对外扩张是摆脱危机的出路,妄图征服中国和世界。
过程 ①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欧洲战争策源地——德国、意大利
背景 ①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②纳粹党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过程 ①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③1936年,意大利与德国结成轴心国。
④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轴心国集团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绥靖政策
⑴ 含义:
是指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对法西斯侵略行为采取姑息纵容的政策。
⑵ 概况:
①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时,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对日本侵略给与迁就。
②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采取了姑息纵容的态度。
③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慕尼黑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绥靖政策
⑶ 原因:
①一战极大地削弱了欧洲英法等国的实力。
②一战后和平主义的思潮盛行,英法希望牺牲小国利益换取和平。
③英法等国希望“祸水东引”(德国与苏联进行战争)。
⑸ 影响: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⑷ 目的:
避战自保、祸水东引
拓展: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①历史传统:
②民族情绪:
两国民主基础薄弱,军国主义、专制主义气氛浓厚。
两国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
③有利时机:
④本质:
都是法西斯专政,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都利用经济大危机上台。
⑴ 相同点:
⑵ 不同点:
①上台方式:
②核心力量:
德国:议会合法方式;日本:暗杀政变方式
德国以政党为核心;日本以军部为核心
③建立过程:
德国先建立专政,再发动战争;日本先发动侵略战争,再逐步建立法西斯专政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
⑴ 根本原因:
⑵ 历史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和仇视,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⑶ 直接原因:
⑷ 其他原因:
①英法绥靖政策、美国中立政策、苏联的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爆发。
②反法西斯力量分散,未能联合作战。
1929—1933年经济危机重创资本主义各国经济。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2、过程:
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战争
局部战争 ①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二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②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这成为二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③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德国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战降,英国坚持抵抗。
全球战争 ①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②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
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③1942年1月,以美、苏、英、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战争转折 ①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②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又是二战的转折点。
③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大战结束 ①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②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③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2、过程:
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战争
亚太战场 欧洲战场 北非战场
局部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1935年意大利入侵
埃塞俄比亚
全面爆发 1939.9,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全球战争 ①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②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③1942年1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战争转折 1942年6月,
中途岛战役。 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点) 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
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促进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反法西斯国家政治相互协作、经济相互支持、军事相互配合,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3、影响:人类社会、国际格局、政治运动、科技发展
⑵ 二战成为国际格局的真正转折点,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向美苏两极格局转变。
⑶ 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⑷ 推动了科技迅速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⑴ 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难以估量的文明劫难和心灵创伤。
灾难和破坏
欧洲衰落(欧洲国家实力严重下降)、美苏崛起(美苏空前强大)
①人类社会:都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破坏。
②国际格局:都动摇或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二战成为国际格局的真正转折点,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向美苏两极格局转变。
③政治运动:都促进了战后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科技发展:都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⑤社会思潮:都推动了反战和平意识的发展。
拓展: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影响和启示
⑴ 影响:
①必须坚决遏制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捍卫世界和平。
②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加强国际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⑵ 启示:
拓展: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过程
⑴ 美国改变“中立”态度
①1935年,美国通过第一个中立法,禁止向一切交战国输出武器。
③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
●内容:授权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施和其它物品。
●影响:该法案的通过埋葬了《中立法》,是美国由孤立主义走向参战的重要步骤。
②1939年11月,美国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内容: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
●影响:这实际上为掌握制海权的英国购买军火打开了方便之门。
⑵ 《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表示美英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和平的决心。
⑶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1942年元旦,美英苏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⑴ 含义: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1、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
名称 参加国 主要内容
开罗会议
(1943.11) 中(蒋介石)
美(罗斯福)
英(丘吉尔) 发表《开罗宣言》。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人民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德黑兰会议
(1943.11.28-12.1) 苏(斯大林)
美(罗斯福)
英(丘吉尔) 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并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雅尔塔会议
(1945.2) ①战后处置德国;②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对日作战问题
波茨坦会议
(1945.7) 苏(斯大林)
美(杜鲁门)
英(丘吉尔、艾德礼) ①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
②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
《波茨坦公告》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⑵ 主要内容
①欧亚版图:
1、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
●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一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③殖民地问题:
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②法西斯问题:
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国际托管原则、民族自决原则)
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
④战后秩序问题:
事实上划分了
美苏的势力范围
促进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
促进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⑶ 评价
1、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
②雅尔塔体系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①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⑴ 时间:
2、联合国成立
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⑶ 宗旨:
1945年10月24日
⑵ 性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大国一致原则
⑷ 决议原则:
①含义:
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
②影响:
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在制裁侵略方面具有更强的执行性,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更突出。
拓展:比较凡—华体系和雅尔塔体系
①建立背景: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
②建立过程: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
③实质: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④内容:都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⑤作用:都暂时缓和了主要国家的之间的矛盾,没有解决根本矛盾。
⑴ 相同点:
⑵ 不同点:
凡—华体系(1919—1945) 雅尔塔体系(1945—1991)
背景 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
大国力量 体现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意志 体现美苏两大国意志
国际格局 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美苏两极格局
主要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性质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 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和大国强权政治等多重性质
拓展:比较近现代三大国际格局
维也纳体系 凡—华体系 雅尔塔体系
背景 拿破仑战争 一战 二战
建立时间 1815年 1919—1922年 1943—1945年
会议 维也纳会议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开、德、雅、波
组织 神圣同盟、四国同盟 国际联盟 联合国
演变 形成:1815年
动摇:30年代
崩溃:1848年革命 形成:一战后两年内
动摇:德日法西斯崛起
崩溃:二战爆发 形成:二战后期
瓦解:苏东剧变
实质 维护封建秩序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大国强权、分赃反苏 美苏两分天下、大国强权
评价 违背了社会进步潮流。客观上促进了国际关系发展。 维护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 符合世界和平发展潮流。
世界中心转移,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①背景: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
②性质: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③宗旨: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④局限性:成立之初都被大国所操纵,具有大国强权色彩。
拓展:比较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⑴ 相同点:
①性质:国联是战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产物;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
②普遍性/权威性:联合国更具有普遍性和权威性。
美国未加入国联,苏联加入国联较晚,国联实际受英法控制。联合国成员广泛,不仅包括世界主要大国,而且还有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
③决议原则:国联强调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比国联更有效。
国联强调全体一致原则,大大削弱了国际法的执行力,使其在制裁侵略方面作用有限,难以有效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虽然一战后各国签署了很多条约或公约,但都很难执行。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更具有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在制裁侵略方面具有更强的执行性,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更突出。
④影响:
●对世界和平:联合国较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更突出。
●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联高举反共旗号,对苏俄无产阶级革命及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横加干涉;联合国倡导两种社会制度和平共处,对国际共运和民族解放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⑵ 不同点:
拓展:全体一致原则和大国一致原则
⑴ 全体一致原则
①含义:
②影响:
形成决议须得到全体会员国同意。
使其在制裁侵略方面作用有限,难以有效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⑵ 大国一致原则
①含义:
②影响:
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
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在制裁侵略方面具有更强的执行性,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更突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