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29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29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洲势力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等进行有效管辖。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
/
/
/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
他,出身贫寒,从小给地主放牛为生
他,当过和尚,做过乞丐…
但,他最终站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力巅峰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猜一猜,他是谁?
朱元璋
(1328-1398)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
肯定了朱元璋的文治武功。
朱元璋从放牛娃到开国之君的传奇一生
◆了解明朝建立的概况,了解明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自主学习(P86—89)
1.明朝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都城。P58
2.明朝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3.明朝在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
4.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考试范围、考试要求、答题格式)
5.明朝科举考试的影响
6.明朝民族关系的表现(东北、蒙古)
1.背景:
一、明朝的建立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堂堂大元》
结合材料、视频及朱元璋的人生经历概括元朝末年的社会状况
背景: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消灭南方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建立:
一、明朝的建立
阅读课本,梳理明朝建立概况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
朱元璋
(明太祖)
1368年
时 间:
建立者:
都 城:
应天府(南京)
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壮大,最终灭元朝,统一全国。
明军攻占元大都,
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灭 元:
年号:洪武
易错提醒:
明朝建立在前,元朝结束统治在后。
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光武帝刘秀
汉高祖刘邦
3.明成祖称帝迁都:
一、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死后,明朝有何变化?
明太祖
1368年
建立明朝
定都应天府
明太祖之子燕王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
明成祖
1421年
迁都北京
建文帝
1398年继位
采取“削藩”
1399年
目的: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据自此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目的?
原因
措施
目的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
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①经济上: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②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
二、强化皇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地方分权
元朝丞相“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元史·百官志》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朝臣权力过大
二、强化皇权
方面 措施
中央
地方
科举考试
②分散兵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①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③设立“厂卫” (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明宪宗成立西厂
①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提倡尊孔崇儒,采用“八股取士”
阅读教材,填写表格,归纳明太祖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
3.措施:
3.措施——在中央:
二、强化皇权
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首章》
说说明太祖为什么强烈反对设立丞相
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内阁首辅 ≠ 丞相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
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明成祖设立内阁。
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废除丞相制度后出现了什么问题?
当时皇帝是如何应对的?
皇帝政务繁杂
内阁实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没有决策权。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和支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
宋朝
元朝
明朝
三公九卿制度
三省六部制度
二府三司制度
中书省
废除丞相
独相时代
群相时代
无相时代
思考:说一说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
二、强化皇权
皇权和相权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
说说官员上朝礼仪发生的变化,归纳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
群臣礼仪的变化



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趋势
3.措施——在中央:
二、强化皇权
皇帝
皇帝
大都督府
(军事)
兵部
五军都督府
明初中央军事机构
大都督府是明初
最高的军事指挥机关
③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统兵权),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调兵权)
统兵权
调兵权
前军
都督府
后军
都督府
左军
都督府
右军
都督府
中军
都督府
目的:分散兵权,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材料反映了中央加强皇权的什么措施?有何目的?
3.措施——在中央:
二、强化皇权
“宋濂请客”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同学们,你们知道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那些大臣们表面上毕恭毕敬,但他们在朝堂之外都 在干什么?会不会结党营私?
朱元璋通过什么方式知道宋濂请客?
3.措施——在中央:
二、强化皇权
那些大臣们表面上毕恭毕敬,但他们在朝堂之外都 在干什么?会不会结党营私?
3.措施——在中央:
二、强化皇权
④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民
机构:
职能:
作用:
评价:
①明太祖设立锦衣卫
②明成祖设立东厂
③明宪宗成立西厂
厂卫
掌管侍卫、侦查、缉捕、刑狱诸事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由皇帝直接指挥,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
目的:监视官民
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均由皇帝
直接指挥
皇帝
官员
百姓
厂卫
直接指挥
对皇帝负责
监视
刑侦
3.措施——在地方:
二、强化皇权
①取消行中书省,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
②分封诸王,驻守各地
中央
布政使司
(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
(司法)
都指挥使司
(军务)
行中书省
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权力三分,互不统属,直接由朝廷指挥
一家独大
回忆历史上有哪些类似的分封?
西周、西汉、西晋
3.措施——中央和地方:
二、强化皇权
元朝中央和地方机构
皇帝
内阁




地方


中书省
五军都督府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权分六部,加强皇权
地方分权
中央集权
锦衣卫
东厂
民政财政
司法
军务
明成祖
行省
分封诸子为王
监督地方
巩固皇室
分散兵权,
强化皇权
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特点:①权力的分散与制衡;②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明太祖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回顾科举制发展的历程: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宋朝发展
【隋文帝: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依才能取士】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
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
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清?
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2.措施:
1.命题范围:
2.答题标准:
3.答题格式:
“四书”、“五经”
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八股文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易经》《尚书》
《诗经》《礼记》
《春秋》
提倡尊孔崇儒,实行八股取士
阅读教材P88,说说科举考试在明朝发生了哪些变化?
相关史事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通过者分别获得举人、贡士、进士身份。乡试竞争最为激烈,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在秋季八月。乡试考试的考场称为贡院。位于江宁的江南贡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贡院,有供考生考试的号舍二万多间。
三级考试制度建立,逐级选拔人才
考试频率和时间固定
江南贡院
选拔人才范围扩大,提高了社会流动性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3.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八股取士”的影响。
材料一:“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
材料三: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 45(件) 28 62﹪
隋唐 45(件) 32 71﹪
宋元 67(件) 38 57﹪
明清 472(件) 19 4﹪
积极:
①标准化、规范化的考试制度对以后有借鉴意义;
②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
消极:①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②阻碍科学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3.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八股取士”的影响。
材料一:“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
积极:
①标准化、规范化的考试制度对以后有借鉴意义;
②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
消极:①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②阻碍科学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
思考:历代统治者在思想领域采取的统治措施是什么?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尊崇儒术
明朝:八股取士
加强思想控制,
巩固封建统治。
具体措施 影响
全面改革官制 在中央 ①废丞相、中书省,权分六部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②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分散兵权,皇帝直接掌握军权
由皇帝直接指挥
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③“厂卫”锦衣卫(明太祖) 东 厂(明成祖) 在地方 ①废行省,设三司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思想措施 提倡尊孔崇儒,实行八股取士 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3.影响:
明朝皇权的强化,有何利弊?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3.影响:
明朝皇权的强化,有何利弊?
利:君主权力加强,巩固了统治;有利于社会局面的安定;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参考一:朱元璋全面改革前朝的制度,使得明朝的封建中央集权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明朝初年的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中国史》
参考二:明朝的政权和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历朝中是最为绝对的。废丞相,特务机构随时可以逮捕、拘禁、处死官吏与百姓...读书人只能读“四书”...这个政权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专横暴力。
——《中国史》
弊:容易形成专权, 出现决策失误,造成社会恐怖;权力分散,行政效率低下;思想僵化;
阻碍社会变革......
四、民族关系
时有战争
①明成祖设立奴儿干都司;朝廷多次派人去巡视;③纳入管理
鞑靼部、瓦剌部
1571年, 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史称“隆庆和议”。
奴儿干都司
“隆庆和议”
影响:结束了明朝与蒙古约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
阅读教材P89,说说明朝如何处理女真与蒙古关系?
明朝是如何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直接管理的?
北方蒙古有哪几股势力?
明初与蒙古关系如何?
双方敌对状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意义:加强了明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明朝的统治
①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
②设五军都督府。
③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思想控制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互不统属;
②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明朝与蒙古签订“隆庆和议”。结束了双方的敌对状态。
明成祖设奴儿干都司,加强了对东北的直接管理。
①题目自“四五”“五经”;
②以朱喜《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
③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
明朝的建立
民族
关系
强化
皇权
中央
地方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加强
改革官制
1.(2024·甘肃金昌·中考真题)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明成祖时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这些制度设计旨在( )
A.强化专制皇权 B.增强监察职能
C.精简政府机构 D.防止宦官专权
2.(2023·湖北恩施·中考真题)明朝时,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强化皇权 B.控制军队 C.完善科举 D.钳制思想
A
A
中考链接
3.(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中国历史上的某位皇帝曾训谕其子孙以后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这位皇帝是( )
A.汉高祖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4.(2023·四川雅安·中考真题)下图所示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A.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B.皇权受到制约
C.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D.分割地方权力
D
C
中考链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