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复习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复习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考点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
统一 原因
建立
统一
意义
年,杨坚(隋文帝)夺取 政权,建立隋朝,定都大兴
年,隋文帝灭掉 ,统一全国
结束了 的局面,顺应了 的大趋势。
581
589
北周
陈朝
长期分裂
民族交融
客观上: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北方民族大交融,南方经济发展、陈朝政权统治的腐败。
主观上: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准备充分。
分裂后又统一的朝代 结束分裂 实现统一
春秋战国 秦
三国 西晋
南北朝 隋
辽宋夏金 元
考点2:隋朝的治理
隋朝 兴亡 隋文帝 杨坚 建立隋朝、统一全国;加强中央集权;恢复、发展经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马端临:《文献通考》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含嘉仓示意图
开皇之治
开皇之治
考点2:隋朝的治理
隋朝 兴亡 隋文帝 杨坚 建立隋朝、统一全国;加强中央集权;恢复、发展经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 开通大运河 (1)目的:加强   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地位:全长2 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影响:①积极:带动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②消极:劳民伤财,导致隋朝速亡的原因之一。
开皇之治
南北
考点2:隋朝的治理
隋朝 兴亡 隋炀帝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
(2)创立: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依 取士。
隋炀帝时,   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影响:①积极: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促进了   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此后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 300年(1905年,被废除)。
②消极:明清时科举制变为八股取士,成为钳制人们的思想工具。
进士科
社会阶层
才能
选官制度的演变
时期
世官制
主要标准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血缘
军功
品行才能
才能门第
才学
商周
战国、秦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以后
制度
拼爹娘
拼人命
拼人品
拼爹娘
拼才能
方式
官位世袭
朝廷授予
自下而上推荐
官员推荐
朝廷授予
分科考试 择优录取
选官范围:范围扩大(以世家贵族为主——平民)
选官标准:趋向客观科学(门第家世——才能学识)
选官方式:趋向公正公开(推举——公开考试)
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强化
选官趋向:制度化、公平、公正
考点3:隋朝的灭亡
隋朝 灭亡 原因 ①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穷兵黩武,连年用兵;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巡幸游玩)
②直接原因:大规模农民起义(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启示 成由俭败由奢,居安思危,体恤百姓(以民为本),才能达到社会和谐共赢。
开凿大运河
三征辽东
营建东都洛阳
龙舟巡游
修筑长城和驰道
秦隋对比
相同点 秦朝 隋朝
由分裂到统一
制度创新
修建了大型的工程
灭亡原因
为后世提供教训
长城
大运河
暴政、农民起义
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实现统一
西汉采取秦灭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唐朝吸取隋灭教训,采取以民为本治国思想。
唐朝发展脉络
沉重打击
唐高祖
唐太宗
唐灭
武则天
唐玄宗
由盛转衰
建立
贞观之治
朱温建后梁
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
贞观遗风
1.唐朝和五代十国的政治
建立 兴盛 唐太宗
盛世:
年,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年,李世民(唐太宗)继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618
626
李渊
政治:完善 ;制定法律, ;
各级官吏的政绩,尤为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
经济: 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 生产;
科举:增加科考科目, 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
用人: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 ;
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对外关系:开放的对外政策
三省六部制
减省刑罚
减轻
鼓励发展农业
严格考察
鼓励
知人善用
贞观之治
魏征敢于直言
房玄龄善于谋略
杜如晦敢于决断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秦朝三公九卿制示意图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唐:程序分权
(草拟、审核、执行)
秦:地方权利收归中央:
失:丞相权力容易过大
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相互牵制,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一直到清末
三省六部制
武 则 天 的 统 治 科举
政治
经济
盛世: 唐玄宗前期 政治 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整吏治,裁冗员
经济 发展生产
文化 注重文教,编修图籍;用诗赋选拔人才
盛世:开元盛世 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创立殿试制度
发展生产
贞观遗风
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1.唐朝和五代十国的政治
唐玄宗后期 安史之乱 背景:
1.朝政腐败,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杨国忠)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外重内轻
概况:755,安禄山,史思明,郭子仪,回纥
影响:1.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2.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北方地区损失严重;
3.中央权力衰微,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衰亡 黄巢起义 结果:被朱温和其他藩镇镇压
影响:给唐朝沉重打击
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黄巢( —884年)
1.唐朝和五代十国的政治
1.唐朝和五代十国的政治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身份
后梁 朱温 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邺都留守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身份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南唐 李昇 镇海、宁国节度使
吴越 钱镠 镇海军、镇东军节度使
前蜀 王建 西川节度使
后蜀 孟知祥 剑南两川节度使
楚 马殷 武安军节度使
闽 王审知 武威军节度使
南汉 刘 清海军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北汉 刘知远 许州、朱州节度使
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评价: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唐朝和五代十国的政治
形成 五代: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十国: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和北方的北汉。
实质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影响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特点 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柴荣(921-959年)
改革使政权强大起来,为日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周世宗改革
2.唐朝的经济
唐 朝 经 济 的 繁 荣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垦田 逐渐扩大,农业 不断改进;
发明并推广 、 等生产工具;
经济作物尤其是 有长足的发展。
纺织品种类繁多, 水平突出,蜀锦冠绝全国;
、矿冶业、造纸业等也有发展。
生产技术提升,如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兴盛,出现 、洛阳等大都市;
长江和运河沿线以及东南沿海港口城市获得很大发展;(扬一益二)
草市逐渐兴起。
曲辕犁
节省人力
唐朝越窑青釉瓷
荷叶带托茶盏
唐朝邢窑
白瓷长颈瓶
唐朝三彩釉陶
骆驼载乐俑
宝花立凤纹锦
百千家似围棋局,
十二街如种菜畦。
面积
生产技术
曲辕犁
筒车
茶叶种植
丝织工艺
陶瓷
造船业
商业繁荣
长安
唐朝长安城
曲辕犁
作用:耕地
优点:轻便灵活,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
南青北白
城市地位
建筑基础
城市分区
管理制度
城市特点
城市规模
人口构成
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国际大都市
隋朝大兴城
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坊市制度(逐渐打破)、宵禁制度
规模宏伟,布局严整、规划整齐,市坊分离
居住人口达百万
各族和各国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
2.唐朝的经济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商品经济的发展
坊市分离
皇权至上
3.唐朝的民族交融
3.唐朝的民族交融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民族交往 原因 1.唐太宗实行 的民族政策,被奉为 。
2.唐朝前期国力强盛,中原先进的经济、科技、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对较大吸引力
方式 (1)战争:唐太宗发兵击败东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高宗时灭西突厥,完全统一西域。
(2)册封: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回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3)设置机构: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4)和亲: 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为一家”。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意义:1.边疆地区被开发,中央王朝加强对地方统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2.唐朝成为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 开明 
天可汗 
4.唐朝中外交流
日本 遣唐使 目的: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制度。
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人员素质高
鉴真 东渡 在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唐招提寺)、绘画等,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罗 崔致远 1.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文化)
2.新罗商人中国经商,双方陆上和海上贸易往来都非常活跃(经济)
3.新罗仿唐制,采用科举制(政治制度)
印度 玄奘 西行 玄奘西行天竺学习佛法,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
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其它 东罗马 大食 1、贞观年间,东罗马帝国的使臣到长安。开元时,东罗马帝国使臣来华,进贡狮子、羚羊等。2、唐朝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中国的造纸术通过大食传播到西方
阿倍仲麻吕(晁衡)
桂苑笔耕集
认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走出去
引进来
走出去
4.唐朝中外交流
人物 在位皇帝 方向 到达国家 目的 贡献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为中国佛教的发展
做出了重大贡献。
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研习
佛法
弘扬
佛法
日本
天竺
西

唐玄宗
鉴真
唐太宗
玄奘
精神相同:坚持不懈、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献身精神。
影响相同:有利于中外文明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中外友好交往。
都体现:唐朝开放包容、双向交流的特点。
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认识:我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4.唐朝中外交流
玄奘西行与回程路线图
东罗马金币
唐代彩绘大食人俑
非洲黑人俑
怛罗斯之战
(1)保证: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往来。
(2)条件:水陆交通发达,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3)前提: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吸引力。
3.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
4.启示:
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2.特点:
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②双向交流;③内容多元丰富;④交往国家多,地域广泛。⑤海陆并进
1.表现:唐朝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往来。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唐朝阎立本所绘制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求婚使者的场景。
《步辇图》(局部)
通译者
禄东赞
典礼官
唐太宗
史料实证
思 想 家 背景 魏晋以来, 在我国广泛传播,寺院大量占有土地和劳动人口,引发社会经济问题,遭到一些人士的不满和反对, 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
代表人物 韩愈强烈抨击佛教,主张 ;
柳宗元是唐朝 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
复兴儒学
儒学
佛教
无神论
5.唐朝的思想文化
唐 诗 原因
特点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传世诗歌众多,名家辈出。
代 表 人 物
李白(701—762)
杜甫(712—770)
白居易(772—846)
5.唐朝的思想文化
政治:科举制以诗赋取士推动了文人的诗歌创作;
经济:国力强盛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社会:包容与开放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唐诗的蓬勃发展等;
条件: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技术支持
李白(701—762)
杜甫(712—770)
白居易(772—846)
“诗仙”
“诗圣”
“诗魔”
风格: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风格: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风格: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盛唐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唐朝后期,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现实主义
“诗史”
认识:文学艺术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
5.唐朝的思想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