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专题2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第一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2.1.4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苏教版必修第一册【学 习 目 标】1.能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物质检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2.能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基于化学原理进行解释和推断。四.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人们借助感官或仪器可以观察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但更多的要通过实验,根据特定条件下的实验现象和结果,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条件和规律。化学实验是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主要方法。【温故知新】CO2具有哪些性质?我们通过什么实验得知CO2的这此性质呢?1.CO2性质的探究。【讲解】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水中,向其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有酸性物质生成。加热该红色液体,发现有气泡从溶液中逸出,溶液重新变成紫色,这说明生成的酸性物质不稳定。实验清晰地呈现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变化的过程。红酸性气泡紫酸性2.实验探究铝的性质。实验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观察比较铝片在打磨前后的光泽铝片在打磨前没有金属光泽,打磨后有银白色金属光泽铝有金属光泽熔化高于【结论】a.常温下,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因此铝制品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4Al+3O2=2Al2O3b.铝的熔点低于氧化铝。2用坩埚钳夹持一片未打磨的薄铝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当铝片表面呈灰白色时,轻轻晃动铝片铝箔先_____,失去光泽,熔化的铝不滴落铝表面生成的氧化膜(Al2O3)的熔点铝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的铝并不滴落2Al+6HCl===2AlCl3+3H2↑3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打磨过的铝片,再分别加入3 mL 6 mol·L-1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两支试管中铝片均溶解,并有无色气泡产生铝与盐酸、氢氧化钠均能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l+2NaOH+2H2O===2NaAlO2+3H2↑【牛刀小试】铝在空气中能够稳定存在的原因是( )A. 性质不活泼 B. 与氧气难反应C. 表面有致密氧化膜 D. 与酸、碱均能反应C为了研究某个化学问题,我们往往先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对问题作出某种可能的解释,再设计化学实验进行验证。思考:怎样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差异?在常温下利用金属铁、铜、银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观察实验现象,依据所发生的置换反应分析得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差异。【思考】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1.取浓度约为15%的双氧水2-3 mL盛放于试管中,观察溶液中气泡产生的快慢2.把实验1所用的双氧水置于75℃热水中,观察溶液中气泡产生的快慢。缓慢产生少量气泡快速产生大量气泡双氧水不稳定,易分解温度升高,加快双氧水易分解【思考】怎样研究浓度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快慢的影响?在相同温度的条件下,对比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少量二氧化锰粉末催化下放出气体的快慢。3.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双氧水分解的影响。【观察思考】(2)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探究实验操作 取浓度为3%、6%的H2O2溶液3 mL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用少量二氧化锰粉末催化实验现象 装有6% H2O2溶液的试管中先产生气泡实验结论 增大反应物浓度能使H2O2溶液分解速率加快b.温度越高,双氧水分解速率越快;通过探究双氧水分解实验,总结影响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a.加催化剂,双氧水分解速率加快;c.双氧水浓度越大,双氧水分解速率越快。把铝条放入盛有过量稀盐酸的试管中,不影响氢气产生速率的因素是( )A.盐酸的浓度 B.铝条的表面积C.溶液的温度 D.加少量Na2SO4固体D【我会做!】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能使不起反应的物质发生反应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C.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D.电解水时,往水中加少量NaOH溶液,可使电解速率明显加快,所以NaOH溶液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B【牛刀小试】在电解水时,加少量NaOH,可增大水中离子浓度,增强水的导电性,NaOH并没有改变反应机理,故不是催化剂。另外,有些反应是不需要催化剂的,如中和反应等。【解析】【思考】怎样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探究设计步骤: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同时注意设置单一变量,选择适宜的条件、试剂和仪器,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归纳结论。通过实验探究可以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示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规律。【设计实测】下列实验不能证明CuSO4溶液显蓝色不是由SO42-造成的是( )A. 观察Na2SO4溶液,溶液为无色B. 对比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的颜色差异,浓度小的溶液颜色较浅C. 向CuSO4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上层溶液为蓝色D. 向CuSO4溶液中滴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上层溶液为无色B【解析】A项,Na2SO4溶液无色,说明SO42-不显色;B项,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中,仍均有Cu2+和SO42-,所以并不知颜色深浅是由哪个离子引起的;C项,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后生成BaSO4沉淀和CuCl2溶液,此时溶液中无SO42-,而有Cu2+。静置,溶液颜色未消失,说明Cu2+显蓝色;D项,CuSO4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后生成Cu(OH)2沉淀和Na2SO4溶液,此时溶液中无Cu2+,而有SO42-,静置,溶液无颜色,说明SO42-不显色。探究问题假设实验方案1、控制因素2、选择适宜条件试剂和仪器实验观察、记录现象、数据整理分析结论1.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SO42-无关,进行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A. 观察硫酸钠溶液没有颜色B.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蓝色未消失C.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蓝色消失D. 加水稀释硫酸铜溶液,溶液蓝色变浅D【随堂练习】A做对比实验,B生成硫酸钡沉淀,蓝色没消失可以说明,C形成氢氧化铜沉淀可以说明。D不可以说明。【解析】2. “春泛盐,秋泛硝。”有些地区的盐碱地里春天会析出食盐,到了秋天,又会析出芒硝(主要成分是Na2SO4·10H2O)。该地区某中学的同学对“硝”的成分产生了争议,甲小组同学认为“硝”中只含硫酸钠,乙小组同学认为“硝”中既含有硫酸钠,又含有氯化钠。为了验证猜想,他们采集了样品,加入适量的水将样品完全溶解后,过滤,滤液备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探究。(1) 甲小组同学的实验过程如下: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再滴加稀硝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乙小组同学实验过程如下: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过滤,向滤液中滴加 。如乙小组同学的观点正确,则实验现象应该是 (3) 你认为甲、乙两小组的实验设计哪个合理 理由是什么 【答案】(1) 有白色沉淀产生;Na2SO4+BaCl2 ====BaSO4↓+2NaCl(2) 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3) 乙小组合理;甲小组同学在实验中没有证明样品中不含氯化钠(或乙小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既证明了样品中是否含有硫酸钠,又证明了样品中是否含有氯化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