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5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共59张PPT)

资源简介

(共59张PPT)
气压带和风带
——大气的运动专题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 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Magellan's global voyage
麦哲伦 (1480-1521年)
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
麦哲伦环球航行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 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CONTENTS
01
Formation of barometric zone and wind zone.
… …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02
The influence of land sea distribution on the pressure zone and wind zone.
… …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 01
——Formation of barometric zone and wind zone.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大气运动与大气环流 Atmospheric motion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01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a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大气环流是怎么形成的呢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02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三圈环流
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赤道低压带
A
三圈环流
与气压带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
B
三圈环流
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C
三圈环流
东北信风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东北信风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D
三圈环流
低纬度环流圈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
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E
三圈环流
盛行西风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F
三圈环流
极地高压带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G
三圈环流
极地东风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H
三圈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
I
极锋
三圈环流
中高纬度环流圈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从副极地低压带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
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J
极锋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气压带的形成
Formation of pressure band
极锋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极地高气压带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气压带的形成
Formation of pressure band
极锋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极地高气压带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风带的形成
Formation of pressure band
极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03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
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Three circle circulation and the f-of pressure zone
-03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气压带风带的气候特征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a-thermal circulation
-04
气流垂直运动与天气状况
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
下沉气流往往天气晴朗
… …
… …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I-of barometric zone and wind belt on climate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高温多雨
高温少雨
温和多雨
酷寒少雨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I-of barometric zone and wind belt on climate
高温少雨
温和多雨
寒冷少雨
东北信风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气流遇热)
盛行西风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气流遇冷)
极地东风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 (气流遇热)
麦哲伦全球航行在不同气压带风带
Magellan sails around the world in different pressure zones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由此可以知道,麦哲伦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
航行至30°S附近海域时,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平静无风,加之天气炎热,航行十分艰难
船队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这段航程最为轻松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Seasonal movement of wind belt in barometric zone
-05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活动: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Seasonal movement of wind belt in barometric zone
-06
材料:
地球仪、透明胶布、不同颜色的纸条
要求:
把纸条剪成箭头形状,箭头指向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
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纸条表示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高空气流和近地面气流
制作南半球的三个环流圈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 02
——The influence of land sea distribution on the pressure zone and wind zone.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
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
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ifferences of thermal properties between land and sea
-01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海陆的热力差异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陆地比热容小
升温降温快
海洋比热容大
升温降温慢
南北半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The d-of thermal PB-the north and the SH
-02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北半球
北半球1月份高低气压中心 The center of high and low p-in January in-NH
-03
亚欧大陆
太平洋
高气压
冷源
低气压
热源
H
L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陆地吹向海洋
气流寒冷干燥
北半球1月份高低气压中心 The center of high and low p-in January in-NH
-03
阿留申低压
Aleutian Low Pressure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Mongolian-Siberian High Pressure
从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大陆的冷高压以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

北半球1月份季风环流形成 Formation of monsoon circulation in NH-in January
-04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亚欧
大陆
太平洋
赤道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西北
季风
东北季风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北半球1月份季风环流形成 Formation of monsoon circulation in NH-in January
-04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亚洲冬季风
冬季,强大的亚洲高压与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干燥寒冷、范围很广的冬季风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北半球7月份高低气压中心 The center of high and low p-in July in-NH
-05
亚欧
大陆
太平洋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海洋吹向陆地
气流温暖湿润
低气压
热源
H
高气压
冷源
L
北半球7月份高低气压中心 The center of high and low p-in July in-NH
-05
夏威夷高压
Hawaiian High Pressure
亚洲印度低压
Asian Indian Low Pressure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大陆上的热低压以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最为突出

北半球7月份季风环流形成 Formation of monsoon circulation in NH-in July
-06
太平洋
夏威夷高压
亚洲
印度低压
亚欧
大陆
太平洋
东南季风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水平气压梯度力
西南季风
东南信风
北半球7月份季风环流形成 Formation of monsoon circulation in NH-in July
-06
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亚洲夏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副高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南季风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北半球7月份季风环流形成 Formation of monsoon circulation in NH-in July
-06
东亚季风 季风风向 季风性质 季风成因
东亚夏季风 东南季风 高温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半球冬夏季形成高低气压中心
东亚冬季风 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
南亚季风 季风风向 季风性质 季风成因
南亚夏季风 西南季风 高温多雨 气压带 风带的季节性运动
南亚冬季风 东北季风 温和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季风环流
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原因 The pressure zone in the SH-is zonal
-07
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南半球
理解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UTI-of land sea d-on the pressure zone
-08
请你按下面的步骤分析并解释北半球冬季和夏季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如图所示,冬夏季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在空气柱上标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然后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理解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UTI-of land sea d-on the pressure zone
-08
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简述理由
如果在图a和图b中,以空气柱为中心各绘几条闭合的等压线,该纬度范围的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 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 Describe the g-distribution in terms of location
-09
“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西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为高原山地气候
东部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 Describe the g-distribution in terms of location
-09
这是对我国气候分布的描述。这段描述使用了“东部”“西北部”“西南部”“自南向北”等表示方位的词汇,清晰地勾勒出我国气候分布的空间格局
类似的方法,还见于对地形分布、人口分布等的描述中;可见,按照方位描述特定区域内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地理描述的常用方法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东北部
南部
西南部
西北部
方位包含方向和位置两层含义
当按照方位描述特定区域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时
实际上已将该区域作了空间的划分,关注了不同分布区的位置关系和邻接关系等
因而可以准确地概括该地理事物在区域中的分布特征
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
Describe the g-distribution in terms of location
仔细分析关于我国气候分布的描述,还能归纳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
有主次,即由人口、城市、经济等密集且所占面积最大的“东部”说起
分层次,即先描述全国,再描述下一层次的东部
按顺序,如“自南向北”
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 Describe the g-distribution in terms of location
-09
此外,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时还常用到“中部”“四周”以及“在....周围(附近)”“以..为中心”等
例如,亚洲的高原、山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四周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Atmospheric
课时作业
Class Assignment
…….
……
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上述“某月”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该月份甲地盛行(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图K7 2是同一南北半球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沿海某两地年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3~4题。
3.若曲线②所示地区位于南半球,
则曲线①所示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4.若曲线①表示上海,则关于曲线②所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雨热同期 B.河流以夏汛为主
C.典型植被是亚热带落叶硬叶林 D.代表作物是油橄榄、柑橘
图中阴影表示某气压带。读图完成5~6题。
5.②地盛行风向可能为(  )
①东北风 ②东南风 ③西南风 ④西北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图示季节(  )
A.江淮地区农民忙着播种小麦 B.东非高原动物南迁
C.北印度洋洋流自东向西流 D.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图示意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状况。读图,完成7~8题。
7.该月份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8.图示区域50°N纬线的东西气压差大于30°N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分布 C.大气环流 D.地势起伏
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B.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
C.受热带气旋的影响
D.受强冷空气的影响
10.当P天气系统强盛时,下列关于印度半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是德干高原一年中凉爽的时候
B.此时印度半岛农田干旱,土地龟裂
C.此时是乞拉朋齐降水量最多的时候
D.此时印度半岛西南季风来得早,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读印度洋季风示意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盛行风①的性质是(  )
A.暖湿 B.冷湿
C.热干 D.冷干
12.与盛行风①形成原因无关的是(  )
A.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B.海陆轮廓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地转偏向力
13.该季节印度半岛多发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旱灾 C.寒潮 D.台风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
(1)两图表示的D、E、四个月份中,表示1月份的是______,表示7月份的是________。
(2)图中A为_____________气压带,B为_____________气压带。说出导致A气压带位置移动的原因。
E  D
赤道低
 副热带高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或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