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马克思意识形态+政治制度选必1选必2选必3网友评论:这首歌内涵丰富,没有点文化背景的人真听不懂……何谓文化?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作家梁晓声读书多的人就是有文化?一个人有文化,那这个人一定还有着:见识广的人一定有文化?文化culture狭义: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4.由为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细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指导了人们的政治经济活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地域文化发展多样性交流与传播的途径交互性传承、保护、共享传承性教材知识体系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标要求】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阶段 时期 概况起源 原始社会奠基 春秋战国形成 秦汉发展 魏晋-隋唐繁荣 宋元传承与 转折 明明清之际清康雍冲击 1840年后1915-1917年走向复兴 五四运动后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 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主流。儒、佛、道交汇融通;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被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明中以后,心学得到广泛传播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潮流。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学习任务:根据教材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本土性延续性凝聚性凝聚性多样性多样性包容性曲折性曲折性创新性创新性中华文化的特点:①本土性 ②多样性 ③包容性④凝聚性 ⑤连续性政治性政治性【典题研析】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答案】A【详解】据本题材料“《神笔》《骄傲的将军》”,“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笔》和《骄傲的将军》被认为是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先驱作品,所以材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A项正确四川广汉·三星堆——————————(2)中华文明多元起源。(3)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一、远古时期——起源1.(多元性】是指中华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表现在①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②从遗址分布看:分布区域广泛,涉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等③从文化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特别强调中原文话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强烈的影响。名词解释:多元一体2.(一体性】是指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和共同性。表现在①各文化的经济成就有共同之处: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②各文化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是由于各区域文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③中原文化区起着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各地文明汇聚并向一体发展,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完整的中华文明.总结:多元强调中华各区域之间文化的“个性”,而一体即强调中华文化的“共性”。2.(2024 开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考古学家 苏秉琦提出中华文时“满天星斗说”,如海岱地 区大汶口文化以鸟形陶、三足陶鼎为特色;中原 地区仰韶文化以双唇尖底彩陶品为代表的;而西辽 河地区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则以筒形罐为特 征。材料体现 了 ()A.多元并行格局 B.多元一体格局 C.多元一统格局 D.多元自治格局 四个思想派别: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百家争鸣经济:井田制瓦解政治: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破坏阶级:士的活跃文化: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两大历史趋势:①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②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三种治国思想:①人治: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③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二、春秋战国——奠基时期1.背景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以人为中心的礼乐文明2.表现①春秋时期:思考:为什么孔子的主张得不到当时各国君主的青睐?人际关系上:仁者爱人政治上:主张德治,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崇周礼,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匡正社会秩序教育方面:文化方面:【温故知新】:孔子的主张和成就有哪些?孔子从55岁开始,周游列国,相继来到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积极游说各国君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都未被采纳。最终在68岁时,回到鲁国。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三、秦汉至隋唐时期——发展推崇法家汉:巩固大一统局面秦:建立大一统国家尊崇儒术河北人,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家,生活在汉文、景、武帝的时代,上承孔子,下启朱熹。著作《天人三策》,得到汉武帝赏识。晚年《春秋繁露》,创立新儒学体系。董仲舒(前179 ——前104年)“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将儒家思想与道、法、阴阳等各家学说相糅合“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重创 独尊?从此,儒家思想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玄学盛行隋唐大一统局面魏晋政权分立 政局动荡佛学繁荣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时期,朝廷更迭造成政局动荡,士人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儒学复兴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统治地位。四、宋元时期——高度繁荣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不同点 宇宙观 “理”在万物 “理”在“心”中方法论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理学的形成1.集大成者:朱熹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理”是世界的本原,也称“天理”三纲五常“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认识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2.主要思想1.传承(批判继承)2.禁锢①明中后期,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②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工商皆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六、明清时期——传承与禁锢并存经世致用①批判地继承儒学,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1.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李鸿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眼看世界立宪法开国会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三民主义七、近代——转型与进步林则徐2.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新文化运动发起者马克思主义传播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八、走向复兴:现当代(1)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阶段 理论形成 邓小平理论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三次:是宋明时期的朱熹和王守仁等人,将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融合,提出并发展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将儒学发展到哲学化阶段。思考:在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兼容别派学说的几次大发展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战国时期的荀子,将儒家和法家相结合,提出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的主张;第二次:是西汉的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与道、法、阴阳等各家学说相糅合,提出了新儒学;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同级别文化的冲击较少……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人口优势,文化存在的群体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想一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想一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1.政治上:国家的统一2.经济上: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3.文化上: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4.民族上:民族的交融5.地理上:位置相对隔绝。6教育上: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7.汉字的发明和使用8.史书典籍的编撰9.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典例研析】 (2024 安徽高考 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答案】A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与发展;③文字、典籍的不间断传承;④ 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奠定物质基础;⑤明显的人口优势;⑥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1、伦理观: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2、政治观:民本思想3、自然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4、家国观: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5、价值观:崇德尚贤,天下为公6、人生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7、处世观:和而不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思议结合课本第二子目: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试举例说明?二、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一)重视以人为本,倡导民本思想。(相对神本)1、以人为本/人本思想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主张积极入世。(1)内涵:(2)影响: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手,建立起很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周公孔子名词解释:敬天保民二、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一)重视以人为本,倡导民本思想。(相对君本)2、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表现为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体恤百姓。(1)内涵: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体察民情,反对苛政,以德治民“仁政”、“民贵君轻”“仁义、王道”“君舟民水”(2)影响:①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②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起到了积极作用。管仲孔子孟子荀子【典例研析】 (2022·辽宁·高考真题)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期,晋国太祝认为中行氏在纷争中失败,是中行寅不修德义,引发一国民众怨恨所致,其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A项正确;质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法伦理关系,排除C项;太祝的观点并未否定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A项。二、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二)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1、内涵: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2、影响:(1)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2)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二、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三)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内涵:以天下为己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为国家的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2、意义:二、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四)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1、思想主张: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孔子:“为政以德”,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2、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二、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五)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思想主张:2、意义:《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二、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六)主张和而不同。1、思想主张:2、意义:西周末年,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坚持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自然观家国观价值观人生观处世观伦理观实战演练【典题研析】(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可知,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其中“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综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D项正确;典例研析义、礼、廉、俭、智、信、忠、贤、诚、敬、孝、耻、宽、正、公、勤、能、与时俱进、脚踏实地 、穷则思变、居安思危、实事求是、求同存异……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主席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探究】: 材料反映出,在习主席的外交思想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你能列举更多传统文化的内涵吗?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概括中华文化的价值。材料一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的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カ。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材料二: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认知中,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学”与“习”指的就是对于德性的修养和践行。《大学》亦是如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家庭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规范,它对维护家庭和国家的伦理政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概括中华文化的价值。材料三: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014年9月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讲话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4、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P7【学习拓展】: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在孔子诞辰2526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结合材料思考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谈你对当代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态度:要用扬弃的哲学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不能因传统文化中又有优劣,就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探究】归纳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当代价值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有发展形式和规律【思考】根据课后学习拓展部分的材料,思考以下两个问题:态度:要用扬弃的哲学观点,“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不能因传统文化中又有优劣,就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1、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2、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是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思想源泉。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文明的肇兴与奠基(先秦)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盛(秦汉至宋元)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转折(明清)中华文明的衰落与复兴(近代)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