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世界古代史(公元前3500年左右—15世纪末)上古史中古史(5~15世纪)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通过对中古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进程和特点的把握,使学生了解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并认识到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对历史发展为世界史以及人类的进步,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既要注意到各个地区内部纵向的变化,也要注意到不同文明之间横向的比较。●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单元教育目的单元课标要求欧洲部分,西欧是重点;亚洲部分,阿拉伯文明影响较大;美洲的农业生产与随后的两课联系紧密,应作为重点处理。单元重点内容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中古时期 、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农奴制度、基督教会、《罗马民法大全》、拜占庭帝国 、俄罗斯●重难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农奴制度和城市王权的关系,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进程。●重点:《罗马民法大全》的编订和俄罗斯的崛起本课重难点本课核心概念目 录一、施施而行:中古时期的西欧文明二、传承发展:中古时期的东欧文明“施施而行”出自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框架脉络中古时期的欧洲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西欧封建社会的嬗变政治思想文化经济东欧帝国拜占庭与俄罗斯拜占庭帝国帝国兴盛、帝国衰落、历史影响①封君封臣制度(分裂割据);②形成王权与教权博弈的二元政治结构,教权大于王权庄园与农奴制度(自给自足、封闭独立)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举足轻重、神权统治、束缚人性)政治王权加强、民族国家奠基、议会兴起经济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城市自治思想文化近代大学兴起,世俗教育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俄罗斯帝国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前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中国南北朝中国明朝15世纪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古代史(古典时期)中古史(中古时期)近代史时空坐标时空坐标5世纪8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6世纪封君封臣制度形成《民法大全》颁布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15世纪英、法王权强化西、普国家形成拜占庭帝国灭亡9世纪基辅罗斯建立10世纪16世纪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17世纪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时空坐标:中古西欧发展过程5世纪8世纪蛮族入侵、帝国灭亡经济破坏、文化毁灭干戈四起、混乱无序古典结束、中古开始10世纪城市兴起、追求自治兴办大学、文化发展王权教权、斗争博弈马特改革、封君封臣庄园农奴、自给自足王权有限、名义至尊15世纪庄园解体、资本萌芽王权强化、君主专制民族国家、走向统一全球探险、走向整体⑴ 两种制度: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农奴制度⑵ 三种势力:王权、城市、教会⑶ 四个趋势: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王权逐渐强化;城市自治发展;教会势力逐渐削弱拓展:中古西欧数字识记⑴ 形成背景:拓展: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背景及特点⑵ 特点:①日耳曼民族大迁移(蛮族入侵);②西罗马帝国灭亡(帝国灭亡);③蛮族国家林立;战争频繁、社会动荡;④基督教影响②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自给自足、封闭独立)③思想文化: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举足轻重、神权统治、束缚人性)封君封臣制度使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未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①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导致长期分裂割据;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权力长期并立中古西欧,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教权长期并立,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两者既有依靠与合作,又有矛盾与斗争,形成王权与教权并立/博弈的二元政治结构。13世纪前,教权高于王权。13世纪后,王权加强。⑴ 含义:⑶ 特点:①以土地封赐为纽带。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③权力和义务相结合,具有契约精神。④层级间相互独立、没有越级服从的义务。⑤没有走向中央集权,国家权力具有分散性。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⑵ 内容:⑷ 影响:①各级封建主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②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一、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两个制度封主和封臣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不能越级管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1、封君封臣制度封君封臣效忠和服兵役土地和保护拓展:比较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与中国西周分封制 西欧封君封臣制 西周分封制异 时间 5-15世纪 前11-8世纪(BC1046-BC771)社会性质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侧重点 军事性 政治性维系纽带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来维系 以血缘为纽带,靠宗法制维系主从关系 层级间相互独立、没有越级服从的义务。 层层从属,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同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都分封土地;权利和义务交织;目的相同,维护统治7世纪,法兰克国王分封土地给领主时承诺,在领主现有的庄园范围内,政府一切官员俱不得入内执行审判或收敛罚款,这项权利由该领主和他的继任者掌管。这一做法( )A.反映了农奴制度的形成B.体现了王权至上的特点C.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D.有利于维护庄园的秩序C⑴ 庄园土地⑵ 庄园人群:①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需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还需向领主缴纳租税。②自由农民: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也要为领土服劳役和缴纳租税。耕地 领主自营地 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 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是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自耕自收。共用地 周围的林地、荒地,共同使用。一、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两个制度2、庄园农奴制度拓展:西欧庄园内领主与佃户的关系中古时期西欧庄园中的佃户以劳役地租为主,与领主存在一定的契约关系。佃户从领主处领得份地,要为领主服劳役和缴纳租税;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中国封建社会的佃农以实物地租为主,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领主佃户自由农农奴份地自营地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⑶ 庄园性质: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⑸ 庄园评价:有利于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但也是中古西欧长期分裂割据的的经济根源。一、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两个制度2、庄园农奴制度⑷ 庄园特点:①自给自足、封闭独立。②王权衰微,封建领主庄园内拥有较大统治权。①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封闭独立。②政治:庄园法庭负责审理案件、维护庄园秩序。③文化:庄园教堂开展宗教活动,基督教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7世纪,法兰克国王分封土地给领主时承诺,在领主现有的庄园范围内,政府一切官员俱不得入内执行审判或收敛罚款,这项权利由该领主和他的继任者掌管。这一做法( )A.反映了农奴制度的形成B.体现了王权至上的特点C.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D.有利于维护庄园的秩序C⑴ 地位: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⑵ 表现: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①经济:②政治:③社会生活:●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等级森严、组织力量强大)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人性的发展。●形成王权与教权博弈的二元政治结构。神父主教大主教红衣主教二、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三种势力1、教会教皇①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已经成为罗马国教。②抵抗蛮族入侵时,教皇利奥一世、格里高利一世等人出力颇多,建立威信。③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确立了君权神授的政治传统。④西欧封建社会分裂割据状态使早期王权难以抗衡教权,教会势力增大。⑤教会拥有大量土地和庄园,收取“什一税”,经济实力雄厚。拓展:中世纪欧洲教权显赫的原因拓展:中世纪欧洲教权的发展趋势①从克洛维皈依天主教(496年)、丕平献土(751),到卡诺莎之辱(1077),再到教皇英诺森三世统治时期(13世纪初),教权不断加强并达到鼎盛。②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确立三级会议制度,教皇沦为“阿维农之囚”(14世纪),教权高于王权的时代落幕。中古西欧,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会为代表的教权长期并立。日耳曼人文化落后,进入罗马帝国建立政权后需要利用教会人士的支持来巩固统治。自法兰克王国形成了基本传统,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当世俗政权因封君封臣制度陷入分裂时,教会仍能保持统一,成为混乱的西欧社会中唯一有组织的力量,足以与世俗政权分庭抗礼,由此形成教权与政权并立的基本格局。王权与教权既相互依靠与合作,又有矛盾与斗争,形成王权与教权并立/博弈的二元政治结构。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王权开始强化,与教会冲突加剧。1301年,为了支付战争费用,腓力四世向素来享有免税特权的法国神职人员征税。这激化了王权和教权的矛盾。为了对抗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302年,腓力四世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三级会议的代表分别来自教会神职人员、世俗贵族和富裕市民,代表了当时法国社会的主要力量。腓力四世利用三级会议的支持,公开挑战教皇的权威,并获得胜利。腓力四世派兵强制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受其控制,教皇沦为法王傀儡这种状况持续了70年之久,史称“阿维农之囚”,教权高于王权的时代落幕。中古西欧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政教合作政教冲突克洛维接受洗礼(5世纪末)卡诺莎之辱(11世纪)阿维农之囚(14世纪)图解:中古西欧王权与教权的关系丕平献土(8世纪)政教合作政教冲突中古西欧,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教权长期并立,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两者既有依靠与合作,又有矛盾与斗争,形成王权与教权并立/博弈的二元政治结构。13世纪前,教权高于王权。13世纪后,王权加强。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 )A.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C.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七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D.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法国揭开序幕CC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敕令,宣布没有教皇许可,国王不得向教士征税,教士也不得向国王交税,违者开除教籍。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接到这项令后立即采取对策,宣布未经国王允许,其臣民不得将金银、货币、武器、马匹输往国外。材料旨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A.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B.宗教改革成效显著C.神学束缚、禁锢人性 D.教俗二元,相互竞争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这表明三级会议( )A.具有最高立法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C.有利于强化王权 D.代表人民的利益DC⑴ 发展趋势:⑶ 主要王国:二、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三种势力①英格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1485-1603)建立后,王权得到强化。②法兰西:15世纪晚期(英法百年战争后),法兰西完成国家统一,王权得到强化。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王权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2、王权王权软弱 → 王权加强①封建制初期,国家权力分散,王权软弱。②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⑵ 王权与教权关系:两者既有依靠与合作,又有矛盾与斗争,形成王权与教权并立/博弈的二元政治结构。⑷ 王权加强的原因:⑸ 王权加强的影响二、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三种势力①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②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并支持王权。③宗教改革,建立民族教会。①有利于结束割据状态,实现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削弱了基督教会的势力,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③推动了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兴起。④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2、王权中古西欧,王权利用议会力量(贵族和市民阶层),在与教权的博弈中呈现强化趋势,议会的产生扩大了王权统治的基础。中古时期议会制为近代议会制奠定了基础,随着近代议会的发展,议会又成为限制王权的重要机构。中古西欧的国王与议会之间既相互利用又相互制约。二、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三种势力——城市⑴ 城市兴起③主要居民:②兴起原因:①兴起时间: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手工业者和商人(市民阶层)●政治稳定:●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动力技术提高。●工商业繁荣10-11世纪3、城市二、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三种势力⑵ 城市自治运动③特点:②方式:①原因:或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以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方式多样;争取自由和法治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市民(工商业者),对市民的经营活动造成影响。3、城市⑵ 意义:①有利于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②城市与王权结盟,有利于王权加强和国家统一。③促进市民阶层崛起,推动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和近代西方议会制度的兴起。④大学兴起,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进了世俗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思想解放。⑴ 特征:拓展:中古西欧自治城市的特征和意义人身自由、司法独立、行政自治拓展: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光明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黑暗) 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光明)政治 ①封君封臣制度(分裂割据)。②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权力长期并立。形成王权与教权并立/博弈的二元政治结构。 政治:王权加强、民族国家奠基、议会兴起①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②早期议会出现 经济 庄园与农奴制度(自给自足、封闭独立) 经济: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城市自治①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城市兴起。②市民阶级力量壮大,城市赢得一定自治权。思想文化 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举足轻重、神权统治、束缚人性) 文化:近代大学兴起,促进了世俗文化教育发展和思想解放。拓展:比较中西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 欧洲封建社会时间跨度 前221—1840 476—1453形成背景 秦朝统一 日耳曼民族大迁移(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帝国灭亡)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阶级矛盾 地主与农民 领主与农奴经济制度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大庄园制城市发展 起步较早;无自治权;类型多 起步较晚;走向自治;工商业类型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 基督教垄断文化1、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⑴ 帝国兴盛①经济发展: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②对外扩张: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③法律成就:●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善的法律体系。● 《查士丁尼法典》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民法大全》。三、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⑵ 帝国衰落①原因:●连年对外扩张严重消耗自身资源●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与扩张②过程:●6世纪中期后,帝国陷入混乱。●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帝国灭亡。三、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⑶ 历史影响①完善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对阿拉伯帝国具有重要影响。②促进罗马法的系统化、法典化,成为近代西欧法律制度的渊源。③促进了帝国内部,乃至整个地中海乃和整个欧洲的商业复兴。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⑤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⑥加速了斯拉夫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世界的逐渐形成,奠定了近现代东欧文化区域的基本格局。三、拜占庭与俄罗斯拜占庭文化吸收融合了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西亚北非文化等。拓展: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⑴ 第一次,以武力征服,是指罗马不断进行对外扩张,以蕞尔小邦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⑵ 第二次,以宗教征服,是指基督教在世界的传播。⑶ 第三次,以法律征服世界,是指罗马法的创建与发展,维系了帝国统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拓展:中古西欧文明的特点及历史影响①多元的社会结构②封君封臣制和封土制③相对独立的庄园④追逐自由的城市⑵ 历史影响:①孕育了商业复兴的力量②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③催生了西欧近代民主宪政⑴ 特点:基督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基督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共处。2、俄罗斯帝国⑴ 兴起:9世纪,基辅罗斯。基辅罗斯于9世纪建立,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⑵ 曲折:13世纪上半期,金帐汗国。13世纪上半期,基辅罗斯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三、拜占庭与俄罗斯⑶ 复兴: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统一;1547年,伊凡四世加强中央集权,积极对外扩张。⑶ 发展:17世纪末,俄罗斯帝国。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俄罗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都受东正教影响;都对外扩张成为大帝国;都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法典。国家 民族 宗教 社会西欧 众多 日耳曼人等 天主教 ①封建社会形成:封君封臣制度(分裂割据);庄园与农奴制度(自给自足、封闭独立);天主教会(举足轻重、神权至上、束缚人性)。②封建社会新变化:王权加强、民族国家奠基、议会兴起;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城市自治;近代大学兴起,促进世俗教育发展和思想解放。东欧 拜占庭 众多 东正教 ①长期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②地跨亚欧非,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③完善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④促进罗马法的系统化、法典化,成为近代西欧法律制度的渊源。⑤保存古典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⑥奠定东欧世界基本格局(斯拉夫民族、东正教文化)俄罗斯 斯拉夫人等 东正教 迅速崛起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扩张,地跨欧亚拓展:中古时期东西欧的分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