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 课件(27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自然环境的整体 课件(27张)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大单元教学设计
学科:高二历史
汇报人:梁国超
2023年11月28日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三大类岩石和岩浆的相互转化关系。
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过程。
创设情境 出示目标
库布齐沙漠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起整体性的认知视角,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2.通过对区域中具体案例分析,能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认识某一地理事象的形成与变化特点,形成“尺度”意识,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3.通过研究反映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案例,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4.通过对乡土地理环境的观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评判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是否科学合理,提升地理实践力。
库布齐沙漠的“昨天”和“今天”
材料一:库布其沙漠位于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里的黄河南岸(有的人称为河套沙漠),其北是黄河,往北是阴山西段狼山地区。据《诗经》记载,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库布其草原上就出现了朔方古城。当时,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绿茵冉冉、牛羊成群。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俨犹、戎狄、匈奴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库布齐的前天)
问题引领 多元解决
材料二:库布其沙漠气候类型属于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区,气温高,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年大风天数为25~35天。东部属于半干旱区,雨量相对较多;西部属于干旱区,热量丰富;中东部有发源于高原脊线北侧的季节性川沟十余条,沿岸土壤肥力较高;西部地表水少,水源缺乏,仅有内陆河沙日摩林河向西北消失于沙漠之中。库布其沙漠地势平坦,多为河漫滩地和黄河阶地。
材料三:数千年来,库布其一直为干冷多风的气候所苦,也承受着历朝历代的过度垦牧与战火兵燹。400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这里战乱不断,加之无节制、无约束的放垦开荒,大大加重了土地的荒漠化,大片的良田变成荒漠,朔方城也逐渐荒废,被人遗弃,繁华一时的胜景终究湮灭在了漫漫黄沙之中。最终,风沙肆虐,草原沉沦,风采与荣耀随之而逝,水草丰美的宝地退化为了“死亡之海”。(库布齐的昨天)
库布齐沙漠的“昨天”和“今天”
材料四:经过近30年的艰辛治沙,库布其沙漠出现了几百万亩厘米级厚的土壤迹象,改良出大规模的沙漠土地,初步具备了农业耕作条件。还充分利用沙漠丰富的光、热资源,大规模发展了以大棚和节水灌溉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种植出了沙漠西瓜、沙漠香瓜、沙漠黄瓜、沙漠西红柿等。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明显恢复,出现了天鹅、野兔、胡杨等100多种绝迹多年野生动植物,2013年沙漠来了70-80只灰鹤,2014年又出现了成群的红顶鹤。(库布齐的今天)
库布齐沙漠的“昨天”和“今天”
库布齐沙漠的“昨天”和“今天”
1、说说库布齐“昨天”的自然环境特征。
2、“今天”的库布齐为什么会呈现与“昨天”不同的特征?
3、说出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并建立关系。(绘图)
问题引领 多元解决
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库布齐沙漠的“昨天”和“今天”
4、历史上的库布其沙漠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后来
库布其沙漠为什么会变得气候干旱、植被稀疏了呢?
问题引领 多元解决
水土流失严重
水旱灾害严重
土壤侵蚀
滥伐森林
生态环境失调
沙尘暴严重
气候恶化
调节气候
风速减小
气温降低
温度增大
人工造林
吸烟滞尘
生态系统
良性发展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物种灭绝
防风固沙
Material exchange among natural environment elements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库布齐沙漠的“昨天”和“今天”
5、是不是砍了一棵树,就会造成完全沙化的现象呢?
问题引领 多元解决
水文
地貌
气候
土壤
生物
气候湿热
河网密布
植被茂密
土壤肥沃
冲积平原
自然环境要素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的差异明显。
水文
地貌
土壤
气候
生物
气候干旱
河流少
内流河
少数耐
旱植物
发育差
肥力低
风积
风蚀地貌
生产功能强
生产功能弱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Self regulation and stabilization func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中国西北地区
中国江淮地区
库布齐沙漠的“昨天”和“今天”
6、库布其沙漠从前天到昨天再到今天,经历了几次演替?
问题引领 多元解决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随着时间系统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速度、形式会发生变化。
变化性:自然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但周期性的日变化、年变化不会导致系统的演替。
如地貌的侵蚀变化。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逐步演化为山地;山地逐步侵蚀为丘陵,进而演化成平原
变化性:自然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但周期性的日变化、年变化不会导致系统的演替。
如地貌的侵蚀变化。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逐步演化为山地;山地逐步侵蚀为丘陵,进而演化成平原
水土流失严重
水旱灾害严重
土壤侵蚀
滥伐森林
生态环境失调
沙尘暴严重
气候恶化
调节气候
风速减小
气温降低
温度增大
人工造林
吸烟滞尘
生态系统
良性发展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物种灭绝
防风固沙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和人类活动
随着时间系统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速度、形式会发生变化。
7、思考图中的关系图说明了我们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有着怎样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关系?
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改变了某种要素,会影响其他要素甚至自然环境。
善待自然,我们对自然多一点爱,自然对我们更慷慨。
库布齐沙漠的天更蓝了,地更绿了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和人类活动
图5-6苏门答腊岛地形分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就苏门答腊岛的地理位置来看,当地应属于热带雨林景观。而由于海拔等因素的影响,该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较少。该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这是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该岛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达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仅1500-1700毫米。
活动
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有限的原因。
1.苏门答腊岛西海岸极其狭窄,热带雨林景观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西部山区。山区土壤较为贫瘠,加上人类的砍伐,雨林景观破坏严重。东部山坡至沿海平原,由于发展农业生产,雨林景观分布有限。岛的南北两端降水较少,也较少分布热带雨林。
拓展提升 巩固练习
图5-6苏门答腊岛地形分布
2.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苏门答腊岛缺少天然良港的原因。
2.岛屿西岸经常遭受拍岸浪,且海岸线较为平直,很难停泊船只;岛屿东岸海域面积狭小,(泥沙淤积严重,板块作用抬升)海水较浅,且多珊瑚礁,港口水深不够且航道极少。
图5-6苏门答腊岛地形分布
3.导致苏门答腊岛降水空间差异的主导地理因素是什么?
3.大气环流、地形。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达标检测 评价校正
A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达标检测 评价校正
C
达标检测 评价校正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完成第3~4题。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瘠薄
C
达标检测 评价校正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完成第3~4题。
4.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  )
①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 
②自然环境具有差异性 
③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组成:气候、地质(地形、水文、生物、土壤)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课堂小结 盘点提升
布置任务
教材114页活动题1
基础题
练习册变式训练1—6题
能力提升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