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章复习20张PPT)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地理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章复习20张PPT) -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地理下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探索新知
极地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复习
位置与范围
南极地区:位于南极圈以内(洋包陆)
北极地区:位于北极圈以内(陆包洋)
气候
自然环境
代表动物:北极—北极熊;南极—企鹅
问题: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石油泄漏、环境污染等
极地保护和和平利用
极地地区
科学考察
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有冰雪高原、白色荒漠、风库
北极地区:终年冰封,与南极相比,气温较高
居民:北极——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南极无人
资源状况:南极矿产有煤、铁、冰川等;北极有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等)
北极:科考时间6—8月;黄河站
南极:科考时间11月—次年3月;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
①国际合作,制定公约,如《南极条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②个人:植树造林、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
保护措施
1.极地地区地理位置
北极地区≠北冰洋
南极地区≠南极洲
半球: 以北,全部位于 半球。
纬度: 带,高纬度地区。
海陆:“陆包洋”,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 、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半球: 以南,全部位于 半球。
纬度: 带,高纬度地区。
海陆:“洋包陆”,南极洲及其周边的大西洋、 洋和太平洋海域。
1.极地地区地理位置
北极圈

北寒

南极圈

南寒
印度
气候特点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2.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
酷寒、干燥、烈风
暖季:从11月—次年3月
以南极地区相比气温较高,降水较少,风速较小
暖季:6—8月
2.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
1.为什么两极地区终年寒冷?
2.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纬度高、气温低
① 南极是冰雪大陆,而北极是海洋
② 南极平均海拔高,气温低
③ 南极被冰雪覆盖,对眼光有强反射
南极地区
3.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原因
① 生物资源:北极熊、海象、北极狐、海豹、企鹅、磷虾等。
② 矿产资源: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以及金属和非金属矿藏的储量相当可观。南极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
③ 淡水资源:固体淡水资源丰富。
④ 人文资源:北极地区的原住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
南极地区
4.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成就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
1985年2月14日,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开站。
1989年2月26日,在南极大陆上建立了规模壮观的中山站。
2009年2月2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南极昆仑站正式开始。
2014年2月8日,我国南极考察站泰山站开站。
2024年2月7日,南极大陆的新地标——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有?纬度最高的考察站是?
① 此时为暖季,气温回升 ② 南极出现极昼,白昼时间长,方便考察
① 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秦岭站 ② 昆仑站
4.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成就
中山站
长城站
极地地区判断方向:
中山站位于长城站的 方向。
极点为中心的地图判断方向:
南北:近北极点(N)更北;近南极点(S)更南。
东西:画地球地球自转方向箭头,箭头为东,箭尾为西。
东南
4.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成就
黄河站
极地地区判断方向:
中山站位于长城站的 方向。
极点为中心的地图判断方向:
南北:近北极点(N)更北;近南极点(S)更南。
东西:画地球地球自转方向箭头,箭头为东,箭尾为西。
东北
5.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站
为什么泰山科考站要设计成架空的碟形造型?
能减少风阻,有利于大风通过;
主体建筑架空离地,有利于大风吹走下方的积雪;
主体建筑架空离地,有利于把主体建筑与冰面隔开,维持站内温度。
装配式、模块化施工:南极气候恶劣,此方式可减少现场施工时间。
材料: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建成。考察站面朝罗斯海,背靠南极洲东西地理分界线横断南极山脉。考察站坚持绿色、环保的设计、施工理念,建筑形态和施工方式综合考虑了当地地理环境,底层架空,施工采用装配式、模块化方式。
(1)根据材料,结合南极地理环境,分析秦岭站建筑形态和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底部架空:防止积雪掩埋;有利于大风穿越建筑,保证稳定性。
(2)采取该种施工方式的目的。
5.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站
“雪龙号”上规矩多
“雪龙号”上规矩多,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南极的高危险系数,决定了安全环保意识必须是重中之重,去那之前需要做多次环保意识、个人安全培训。
“雪龙号”上有四大“守则”:
环保守则:垃圾实行分类管理,不准将垃圾倾倒入海;
安全守则:居住舱外不准穿拖鞋,因为在船上穿拖鞋不方便,也容易受伤;
消防守则:船上居住舱外禁止吸烟。由于“雪龙号”携带了直升机,并携带了航空汽油,因此严禁吸烟;
节水守则:要节约用水。
5.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站
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海平面上升,动物失去住所,淹没低地。
过度捕杀,破坏生物多样性。
石油泄漏,造成极地环境污染。
极地旅游,破坏环境。
措施:①国际合作,制定公约,如《南极条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②个人:植树造林、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
6.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措施
2024年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其采用的新能源比例超过60%。秦岭站不仅填补了我国在罗斯海海域的科学考察空白,也为各国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下图示意秦岭站位置及主体结构。完成下面小题。
1.秦岭站能源系统采用的新能源可能为( )
①天然气 ②地热能 ③风能 ④太阳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秦岭站主体建筑采用底层架空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
A.防止被雪掩埋,抗大风 B.预防极地动物侵袭
C.防沙尘暴,抗严寒 D.防暴雨洪涝灾害
3.秦岭站若要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支撑,
可以开展的科学考察工作是( )
A.风力风速监测 B.海冰变化监测 C.海洋水质监测 D.矿产资源勘探
B
A
B
为纪念100多年前最先到达南极点的两位探险家,位于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被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下图为阿蒙森和斯科特探险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在“最先到达南极点”的探险中( )
A.二人均选择在6-7月向南极点进发
B.二人的出发地点均选在了大西洋沿岸
C.阿蒙森行进方向总体为自北向南
D.斯科特在(81°N,165°E)附近遇难
5.结合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极地环境,该探险活动可能选用的交通工具是( )
A.雪地摩托 B.狗拉雪橇
C.极地矮种马车 D.核动力破冰船
C
B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与北极地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北极地区土著居民以因纽特人为主,他们长期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过着渔猎生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因纽特人以捕鱼为生,是因为其生活区域分布在( )
A.沿海地区 B.高山高原
C.雨林深处 D.广袤草原
7.据图可知,因纽特人生活环境的显著特点是( )
A.干燥 B.酷热
C.潮湿 D.酷寒
A
D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岛上有数万人分布在西南沿海,读图格陵岛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格陵兰岛上最大的城市努克位于
岛屿西南部,最大的自然原因可能是( )
A.风景较优美 B.气候较温暖
C.水陆交通便利 D.森林茂盛
9.近20年以来,格陵兰岛上冰川融化速度惊人,
为了缓解这一现象,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多开发石化资源 B.出门多使用汽油车
C.使用煤炭取暖 D.绿色低碳生活
B
D
2024年是中国极地科学考察40周年。下图为我国北极科考站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0.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的经纬度位置是( )
A.65.7°S,17.4°W B.65.7°N,17.4°E
C.65.7°N,17.4°W D.65.7°S,17.4°E
11.黄河站和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均有 B.均无 C.黄河站 D.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
12.我国积极开展极地科考的意义是( )
A.开采极地的矿产资源 B.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C.开发沿海的渔业资源 D.便于开展实地的科普教育
C
B
C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