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参考模板学科:_美术_ 授课年级__高一_ 讲课题目:__美术家眼中的自己_题 目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学时 1课标要求 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了解了解自画像对美术家的意义,理解美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自画像中表现自我认识的方式,从感性入手进行形式分析,在掌握鉴赏方法的同时转向对美术学科的理解。通过探讨,分析和创设情景对作品进行分析,营造人文意境,进行文化思考,学生围绕情景化主题,经历像美术家一样的创作过程,思考过程。制定学习评价和具体的量化标准,嵌入各阶段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使评价走向真实。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本课旨在通过自画像让学生了解艺术家这一角色在历史上的变化以及艺术家对自己的认识。教材围绕“自我认同与社会角色”“浓缩的人生”和“场景中的自我”三个方面,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逐步讲述影响美术家进行自画像创作的因素。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有较强的探究能力,也能较为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可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探寻艺术家和自画像的关系,体会美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自画像中表现自我认识的方式,而本节课我们要从美术角度结合跨学科知识进行多角度、深入连接。在这个从结果向过程的探寻中学生转向对美术学科的理解,进而表现出具有学科特性的学科思维和学科素养。学习目标 1.知道自画像是美术家展示自我认识的重要手段,自画像能够反映出美术家所处的环境与追求,自画像中的个人形象与表现形式受到了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2.理解美术家自画像中的“自我”与他人眼中的“自己”有何不同;美术家在自画像中表现自我的多种方式;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如何影响美术家的自画像创作。 3.能够比较分析中西美术家在自画像创作中的形式上差异性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能够综合艺术家不同时期的自画像进行对比,分析其人生境况及心路历程;能够将艺术家创作自画像的方式应用于个人自画像或自拍照的创作中,提升其艺术表现力。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以及艺术家在自画像中如何处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的问题。学习难点 把这个核心观念和具体作品联系起来,深入领会每件作品的内涵。评价任务 丟勒、普桑、金农的自画像为什么这样画?如何表现自我认知? 通过对比《听琴图》、《南薰殿帝王像》和金农《自画像》、罗聘《芭蕉午睡图》,说出自画像中的“自我”与他人眼中的“自己”有何不同? 3.①《夜坐图》中,沈周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为自己画像?和西方美术家自画像有什么区别? ②说说伦勃朗早、中、晚三个时期的自画像,你觉得人物性格与气质有哪些不同?为什么?③设计拍摄或者画出一张有个性和特点的“自画像”。教 学 安 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 带领学生做连线小游戏 ①找出照片中画家的自画像 并出示毕加索不同时期的自画像图片。 提问: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自己?在艺术家绘画的生涯中,他是一直这样画自己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 分组探究。了解创作者自我认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 作品欣赏《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和《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 思考:画面表现了什么内容?艺术家留下签名或者其他形式的痕迹吗?是怎样留下来的?(什么样的形式 ) 出示放大的“手印”和“工匠”图 进一步思考:这些作品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当时属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深入理解探究。自我认同与社会角色 1、出示丟勒13岁、22岁和教材中的三幅自画像 思考:三幅自画像通过什么内容表现自我认知的变化?(通过人物姿势和神态的变化)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社会历史文化因素) 出示金农和普桑的自画像。 思考:为什么这样画?如何表现自我认知? ①你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②画面是否暗示创作者本人是是以为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 讨论分析《听琴图》和赵孟頫的《自画像》 思考:作者以什么身份在画画?为什么这样表现?(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通过对比《听琴图》、《南薰殿帝王像》说出自画像中的“自我”与他人眼中的“自己”有何不同? 深入对比金农《自画像》、罗聘《芭蕉午睡图》,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罗聘的《芭蕉午睡图》 从长相上判断他是怎样的人? 从服饰上判断他性格怎样? 从神情上判断他生活如何? 从环境上判断他的喜好? 思考:金农《自画像》 长相上与罗聘画的是否像? 从服饰上断他性格如何? 从神情上判断他生活如何? 为何自己没有画环境?留下空白? 深入理解探究。浓缩的人生 出示伦勃朗早、中、晚三个时期自画像。说说伦勃朗早、中、晚三个时期的自画像,你觉得人物性格与气质有哪些不同?为什么?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场景中的自我。 ①对比《宫娥》和《绘画的语言》 思考:画家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②思考《夜坐图》中,沈周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为自己画像?结合整幅作品的意境,你觉得这幅作品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自我”?和西方美术家自画像有什么区别? 学生积极讨论,尝试连线找出答案。 学生分组探究,进行初步图像识读,比较不同时期艺术家的自画像。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背后历史原因,达成初步文化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对两张画进行图像识读,比较分析,通过跨学科连接来完成图像识读和文化理解。 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行资料以及画面构图分析,比较丟勒三张自画像的不同,达成图像识读文化理解的学科素养。落实目标1 学生观察,根据分析方法进行图像识读,分析画面内容,达成文化理解。 学生观察,通过进一步图像识读,达成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落实目标二。 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图像识读,能够达成文化理解。落实目标三。 学生分组讨论,对图像进行深度识读,探究画面背后的情感内容,解释艺术家这样表现的意图,并做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落实目标三。课堂 小结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有不同。透过艺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真实的把握艺术家的审美意向和人生理念,甚至还能粗略的勾勒出艺术家的真实生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业 设计 设计拍摄或者画出一张有个性和特点的“自画像”。板书 设计 反思 一、作品欣赏《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和《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 二、自我认同与社会角色 三、浓缩的人生 四、场景中的自我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识读美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以及艺术家在自画像中如何处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的问题。把这个核心观念和具体作品联系起来,深入领会每件作品的内涵。但是不能面面俱到,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图像识读的时间和思考的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