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美美与共”民族中学联盟联考(二)高二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4页,第II卷第5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现,陕西贾里村西周遗址墓葬中既有商式腰坑殉狗、陶器组合,又随葬周式青铜礼器;《左传》记载周公分封殷遗民时“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这可用于说明西周()A.分封制度推动族群融合 B.军事控制强化边疆治理C.因地制宜监管殷商遗民 D.礼乐文化促进技术传播2.春秋晚期,郑国颁布铸刑书,叔向言:“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晋国公布刑鼎,孔子指出:“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叔向和孔子认为成文法的颁布()A.促进了古代中国法治不断发展 B.可能导致社会秩序“贵贱无序”C.使得社会上隆礼重法意识增强 D.推动春秋时期各国的礼制改革3.汉朝在保证其共主地位的前提下,各王国可在汉朝及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制定和颁布本国的政策法令,依靠本国士人在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据此可知,这一做法()A.缓解了文化冲突和维护了社会稳定 B.适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需要C.利于发挥地方上诸王国监郡的作用 D.易于留下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4.唐以前关于女性的文学作品寥寥无几,女作家更是屈指可数。到了唐代这一现象开始改变:《全唐诗》不仅收录了约169位女诗人的诗歌,她们的身份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甚至还出现了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武则天重视女性文学发展 B.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C.女性有着强烈的创作意愿 D.社会形成开放自由的环境5.宋朝的绘画、陶瓷等艺术在大理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模仿。同时大理国的艺术也影响了宋朝的艺术创作,两者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反映了该时期()A.民族交往日益密切 B.中原文化在民族地区影响力最大C.羁縻政策成效显著 D.文化传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证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楚辞·离骚》 战国 “比干菹醢”(被剁成肉酱)《史记·殷本纪》 西汉 纣王“剖比干,观其心”《史记·宋微子世家》 西汉 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封神演义》 明朝 妲己自称急需“七窍玲珑之心”作为良药,纣王直接下令叫下人对比干动手,剖心赐死A.《楚辞》为一手史料可还原全部事实 B.《史记》为正史记载的内容最为可信C.《封神演义》是小说不具备史料价值 D.史料记载层累造成研究需要甄别互鉴7.1897年谭嗣同写成《仁学》,该著作博采《论语》《礼记》《庄子》《史记》等儒、佛、道、墨改革之长,广纳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变革之道,提出:“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仁学》的出版表明谭嗣同()A.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效仿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C.对变法思想资源创造性杂糅 D.使变法思想获得广泛支持8.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廷向各国“宣战”,南方督抚对此诏书拒绝承认,并越过清政府与参战国协议“互保”。事后慈禧还表扬南方督抚,称他们“度势量力,不欲轻构外衅,诚老成谋国之道”。据此可知,当时()A.列强与南方督抚利益是一致的 B.晚清地方的话语权得到了提升C.南方督抚有脱离清政府的倾向 D.清政府不具备战胜列强的实力9.川陕苏区在1933年调整工商业政策时提出:“苏维埃政府保证商业自由,不妨害商品与市场的关系”“欢迎自由投资,苏区、白区各种资本可以自由经营”,并对大小商人一律免税。这一政策体现了根据地A.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D.具有新民主主义经济性质10.朱德在家书中写道:此战使“全线士气为之一壮。如各军都同我们一样,那就不难打退敌人和消灭敌人”。这次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这次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11.有学者认为:“北朝鲜战役是中国军队对一个大国作战所赢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自从鸦片战争揭开了现代中国的序幕以来,这一胜利对于一场国际战争的结局,具有持久性的影响。”该学者意在说明该战争()A.使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B.推动中国真正获得民族独立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D.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12.有学者认为:“欧洲对农业的发展本身并没有原创性的贡献,而是经由外来文化扩展和移民造成的影响,才进入农业生产的文化。”古代欧洲农业文明的起源主要吸收了以下哪个地区农业文化的成果()A.东亚 B.北美 C.西亚 D.南亚13.在中古时期的西欧,教会规定婚姻必须由神父主持,并在教堂举行仪式(左图);教会可以宣布婚姻无效,所有关于婚姻的争议和问题最终都由教会法庭裁决(右图)。材料反映出基督教会()中古时期的婚礼 教士主持解除婚姻的场面A.完全把持基层治理 B.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C.教权高于世俗王权 D.提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14.文艺复兴时期,但丁在《神曲》中写道:“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当追求美德与知识。”这一主张体现了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理念是()A.肯定人的价值 B.否定教会权威 C.批判封建制度 D.探索自然规律15.1921年,内战结束了,苏维埃政权站住了。但是农村凋敝了,农民自身的生活难以维持,交通瘫痪,不能提供城市工人阶级的需要,工业生产无法继续,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无法迅速建立。为解决该情况,苏联政府()A.采取余粮收集制缓解城市饥荒 B.颁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C.推广集体农庄促进全盘集体化 D.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16.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国家通过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提出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主张;七十七国集团则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通过经济合作打破发达国家对国际经济的垄断。这一局面出现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是()A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B.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主导力量C.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D.促使美苏两国放弃冷战政策并转向全面合作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云南府州县治城池大多分布于高原湖泊以及江河干流或较大支流沿岸傍山临水的高原平坝与河谷台地。府州县治城池选址于此,既便于管理大片的农业腹地,满足政令传递、商贸往来的需求,又可扼守战略要道。金沙江以南、元江以东的高原坝区在明代以前已成为主要的农耕区域,大部分地区早在秦汉时期即已设置郡县。明平定云南后,这一以金沙江-元江为界,“内”“外”有别的“空间-社会”结构成为行政区划及城池分布的重要决定因素。明代云南府州县治城池的空间分布还呈现出以云南府城为主中心、以大理府城为次中心,环列分布的空间结构。明代云南城池建设与驿路建设相伴随,并沿交通干道展开。此交通干道以西南丝绸之路为基底,将分散的城池联为一体,一端与中原的统治中心相连,一端与边境的城池要塞相连。-摘编自自王世礼、胡丹《明代云南府州县治城池的规模等级与分布》材料二明代,除“三宣六慰”等少数地区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羁縻治理”外,云南大多数地区均已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洪武十九年(1386),明代开始了大规模由“内地”向“滇南”的移民潮,内地的农业生产技术、手工技术乃至民俗也随之传入。在明朝大力倡导下,特别是“文化浸润”的影响下,云南各族民众的“国家认同”大大加深,出现了如蒙化左氏土司左近嵩、石屏州土司龙在田这样“心向中央”的地方土司。明太祖及其后代所采取的一系列治滇举措,促使云南“徼外属性”弱化,“腹地属性”增强,逐渐成为明代西南地区的重要屏障。-摘编自自黄超、安学斌《明代云南治边实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云南府州县治城池分布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中央政府加强云南边疆治理的影响。18.2025年是滇越铁路开通115周年,这条贯穿云贵高原的铁路不仅是近代云南经济社会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是法国在远东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滇越铁路是云南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1898年法帝国主义者强迫清政府同法国签订条约,允许将滇越铁路的筑路权给予法国,中国只需要提供土地即可,并且强迫中国向法属越南政府的法国银行借款1250万法郎。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以后,由于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云南,使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而纷纷解体。在帝国主义各国向云南大量输入其产品的同时,他们也不断从云南大量掠夺农产品和矿产资源。-摘编自汪良平《滇越铁路对近代云南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材料二民国时期,云南省政府利用滇越铁路的国际交通与世界接轨,引进西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创办近代化工厂、农场等。1935年以后,云南省政府“以财政扶持金融,以金融促进生产,以生产充裕财政”的政策为主导,在工业、矿业、交通、农垦、水利等方面开始大规模近代化建设。先后建立起云南纺织厂、云南钨锑公司等近代工业,修筑中国第一条民营寸轨铁路-个碧石铁路,建成宾川石马江水库,开办稼侬水利工程处等。此外,滇越铁路沿线,如昆明、弥勒、玉溪等地成为乡村商品集散地,小城镇经济成为云南重要的税收来源。抗战期间,日本相继封锁中国东南沿海。中国从外国购买的物资以及各种援助中国的抗战物资,很多都是依靠滇越铁路运输,滇越铁路成为连接中国内地与东南亚地区的关键通道。-摘编自刘楠楠《滇越铁路:百年沧桑与荣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滇越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滇越铁路开通对云南产生 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实际主持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92年南方谈话,他从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发,作出了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决策。1978年以来四十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这些论述和决策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正确的。材料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982年为五千三百七十三亿元,比1972年增长超一倍。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两万七千一百九十四亿元,比1982年增长超过了五倍。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十二万一千七百一十七亿元,比1992年增长近五倍。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五十三万八千七百五十九亿元,比2002年增长近五倍。这就是说,1982年到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每个十年都比上个十年增长约五倍。历史证明,邓小平说的“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对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是有效的、正确的。-摘编自张海鹏《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论是社会主义学说发展的新高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决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经验。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工业革命既是一把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也是一把割裂世界的利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现代工厂体系,还催生了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这种社会分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等级结构,为19世纪的工人运动与政治变革埋下了伏笔。-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阅读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识,以“文明转型的多维性”为主题,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云南“美美与共”民族中学联盟联考(二)高二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4页,第II卷第5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D【7题答案】【答案】C【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B【14题答案】【答案】A【15题答案】【答案】D【16题答案】【答案】C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靠近水源和河流;内外有别、主次分明的空间社会格局;城池建设与驿路建设相伴随。(2)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云南边疆的管辖和控制;促进云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交融和国家认同;使云南逐渐成为明代西南地区的重要屏障。【18题答案】【答案】(1)法国在东南亚大肆进行殖民扩张;中法不平等条约 签订;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法国资本输出;云南地区资源丰富。(2)滇越铁路成为法国殖民者的掠夺工具,冲击了云南地区的小农经济;便利了云南地区与外界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于赋税的增长;在抗日战争时期,滇越铁路是南方的重要运输通道,力保运输物资的“大动脉”,为持久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19题答案】【答案】(1)重要决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等。历史经验:坚持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采取渐进式改革策略,注重实践检验与理论创新。【20题答案】【答案】论题:工业革命推动的文明转型体现在经济模式革新与社会结构剧变的双重维度。阐述:工业革命作为近代文明转型的核心动力,其影响具有显著的多维性。首先,经济模式上,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现代工厂体系建立。例如,英国纺织业通过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等技术革新,实现了生产效率的飞跃,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其次,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掌控生产资料占据主导地位,而无产阶级被迫出卖劳动力,形成两大对立阶级。这种分化直接引发了宪章运动(1838-1848)等工人斗争,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促使政治权利向工业资产阶级倾斜。综上所述,经济革新与社会变革的相互作用,体现了文明转型的复杂性。工厂制度虽带来物质财富增长,但也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和阶级矛盾激化。这种多维转型既推动生产力进步,又埋下社会革命的伏笔,印证了文明演进中多重维度的交织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