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抒情与写意——文人画》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包含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什么是文人画”,意在通过教材内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文人画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脉络。第二个任务是“文人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通过展现不同的文人画作品让学生理解文人画的艺术特征。第三是感受文人画笔墨的意趣。本议题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教学目标集中体现学科育人价值,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核心素养,对应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基于教材和学情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人画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知道并理解文人画的艺术特征,懂得鉴赏文人画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鉴赏、讨论、讲授和自主学习等过程和方法,识读不同的文人画作品,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文人画的精神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兴趣,培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及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通过教师范画演示,增强学生对“石榴籽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借助经典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文人画的主要艺术特征和思想内涵。 难点:能够感受到文人画中以形写神的审美意趣。 教法学法:为了达成我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探究法、演示法等方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就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学法上践行自主、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评价设计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及积极思考进行研究和学习的评价。 2.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整体小组的整理材料个阐述观点的评价。 3.综合评价:通过对以下三位文人画家的人生经历与其艺术特色的形成展开讨论,并简要评价其艺术特色。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教师活动1 教师展示以“四君子”为主题的国画绘画作品及我用四种不同画法绘制的荷花写意国画,使学生感受画中所表现的涵义,即“君子品格,托物言志”。我们把这一类用于抒情的国画作品属于历史上的“文人画”。从而进入课题:文人画。本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联系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情境创设进行导入,引起学生注意力。 学生活动1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赏析展示的美术作品,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梅兰竹菊被人称为“四君子”,象征着傲、幽、坚、淡四种品质。梅:探波傲雪,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通过导入教学环节、创设学习情境、蓄积学习活动的展开,引导学生进入文人画的主题情境。达成相关目标。 环节二:小组探究,探究新知 任务一:文人画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教师活动2-1 观看视频:名家采访话谈文人画的。为学生引导研究方向。 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分析出的对作品进行鉴赏,分别找三个小组的分享给全班同学。 倪瓒《六君子图》(图片[footnoteRef:0]) [0: 美术.美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7,第50页]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小结,讲解文人画概念及发展历程的核心阶段与重要知识人物的贡献。 (最早追溯到晋代顾恺之,唐代的王维、郑虔等人。 王维因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在画法上推进了水墨渲染的表现技法,而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两宋时期,苏轼、文同、米芾父子等进一步发展了水墨技巧。其中,苏轼提出了“诗画本一律‘概念,使文人画成熟。 元代,赵孟頫主张以书法入画法。其后逐渐发展,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情画意相辅相成,标志着文人画的成熟。 明朝中后期,董其昌在苏轼的“士人画”基础上提出“文人画”的理论) 学生活动2-1 欣赏视频素材,结合教材和搜集整理的素材,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进一步整合知识。 通过任务一:查阅资料,了解三位以上文人画家的生平及其作品。初步完成学习目标。 小组1阐述研究结论: (1) 作者: 《六君子图》 是元代后期画家倪瓒所画的一幅墨笔画。 (2) 画面内容: 作品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 描绘了松、 柏、 樟、 楠、 槐、 榆六种树木, 疏密掩映, 姿势挺拔。 (3) 艺术特色: ①此图以平远的章法、 简练的笔墨, 营造了湖光山色荒寒空寂的意境。 ②借用简净而清淡的画面, 既反映了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心态, 又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 ③以树喻君子, 表达了作者对君子 “正直特立” 高风的崇尚。 意义: 对明清文人山水画有较大影响。与黄公望、 王蒙、 吴镇并称为 “元四家”。 小组2阐述研究结论: 《潇湘竹石图》(图片[footnoteRef:1])为北宋苏轼创作的绢本水墨画,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1: 美术.美术鉴赏/黄宗贤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7,第50页] 《潇湘竹石图》采用长卷式构图,以湖南零陵以西的潇湘二水合流处为背景,画面上景物不多,只土坡一片、石头两块、疏竹几丛;“左右烟水云山,渺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会,遥接洞庭,景色苍茫”,画卷之末,题有“轼为莘老作”字样。 《潇湘竹石图》上有元明26家计3000多字的题跋,这些题跋有的叙事,有的赏析,有的仅是发表赞叹之情。 苏轼绘画喜作枯木竹石,所作之物象,多形象简练却寓意丰富。苏轼作画用笔颇具书法意味,为后世文人画“书写化”用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枯木之外,苏轼十分喜爱竹子,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苏轼画竹初师文同之法,但苏轼所作之竹“大抵写意,不求形似”,是典型的文人画创作风格。 竹与石在中国绘画题材中备受青睐,久盛不衰。苏轼也偏爱“竹石”题材,《潇湘竹石图》正是其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小组3阐述研究结论: 《鹊华秋色图》(图片[footnoteRef:2]) [2: 美术.美术鉴赏/黄宗贤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7,第51页] 元代画家赵孟頫,元贞元年(1295),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画境清旷恬淡,表现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采用平远构图,以多种色彩调合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洒,富有节奏感。 作者虽然受召于元朝,却终其一生都对隐而不仕的南宋遗臣表达出相当程度的理解和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鹊华秋色图》也是在向那些对南宋一朝忠心耿耿而隐居不仕的士人传达作者自己的真实意图。 在《鹊华秋色图》中,作者以深湛的笔墨功力诠释了即达放逸的山水意境,不仅丰富了文人山水画的表现手段和内涵,更初步确立了元代山水画坛清远自然的整体风格和蕴藉典雅的审美格调,为后世的中国山水画奠定了基础。任务二:文人画的艺术特征 通过任务二完成学习目标:结合既有的美术知识,体会文人画的特征。分析中国传统文人画在题材内容、艺术语言、艺术意趣上有哪些独到之处。教师活动2-2 教师出示徐渭的《墨葡萄》(图片[footnoteRef:3])、潘天寿的《露气》,结合图片讲解。师生一起探究文人画的特征。通过对徐渭生平的解读,和画作上提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解读,我们了解了画家怀才不遇的悲愤心境和洁身自好的品性。从而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文人画往往借用比兴的手法,借景抒情,寓意于物。 [3: ] 中国文人画往往借用诗歌的“比兴” 手法,借景抒情,寓意于物,追求情景 交融、意象高远的艺术境界。个人情感、 心绪和人生理想在画面中得到淋漓尽致 的表达,“画为心声”体现了文人画的 价值追求。 继续引导学生鉴赏金农的《荷塘忆旧图》,提问:画面中,有哪些内容组成, 教师总结:诗书画印,相互补充辉映,不仅增加了画面形式的美感,而且使有限的画面所传达的内容拓展成了无限的情境,具有补充和阐述画面内容的作用。 进而引出文人画的特征二: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再次提问:画面中,添加诗文与印章的作用。 (3)教师出示朱耷的《荷石水禽图》,并提问:同学们,从画面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笔墨?这些笔墨的塑造,是为了营造什么情景、场景或是你能联想到什么?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干墨、枯笔—秋高气爽;水墨淋漓—初夏水汽腾腾;层次丰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并讲解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4)教师出示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和齐白石的《三虾图》,同时结合苏轼关于“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理论和齐白石“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的理论。 学生活动2-2 鉴赏分析《墨葡萄》师生一起探究文人画的特征。品鉴题诗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托物言志情怀。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画上题诗反映 了画家怀才不遇的悲愤心境和洁身自好的品性。徐渭 的画风对后世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跟随老师鉴赏潘天寿的《露气》(图片[footnoteRef:4])进一步体会抒情写意的艺术境界。 [4: ] 引导学生得出文人画的艺术特征之一:抒情写意的价值追求。 学生回答:画面中,添加诗文与印章不仅起到构成的作品,还能更加充分的表达作者的思想。 讨论结束后派小组代表发言 朱耷的花鸟画以水墨大写意而出名,他不但继承了古人的破笔飞白之法,而且还把古人的“湿笔”拿捏得恰到好处,如画鸟,描绘鸟身时用缓笔,使羽毛有绒绒之感;画苔石,则尽量控制用水,使人感觉画中苔藓阴湿,明暗可辨;画山石、苔点,大胆运用中锋,以表现物象的圆滑体积,富有含蓄的味道。 引导学生得出第三个艺术特征:笔墨交织的审美趣味。 学生认识到文人画以形写神的重要性。感受并与老师共同得出文人画的特征四:以形写神的艺术意趣。通过以上环节的设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一起探讨文人画的艺术特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学习中去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完成学习目标。 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主动研究,学习任务一:文人画的概念及发展历程;任务二:文人画的艺术特征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完成了既定教学目标,达到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环节三:感受文人画的笔墨意趣 教师活动3 通过学习任务三完成对应学习目标, 1.播放微课“用笔用墨实验:水破墨、色破墨等” 现场范画演示,画“铸牢石榴籽精神,用心浇开团结花”写意国画。 2.做范画过程讲解:笔墨是文人画最基本的语言,也是中国绘画审美的重要标志之一。 用笔:勾、勒、皴、擦等笔法变化,追求书法的书写感和情感表达。 用墨:以浓、淡、干、湿、焦,来表现物象的主次、虚实变化和心绪。 在笔墨关系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笔墨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使笔墨的审美价值得到凸显。 3.完成任务:“通过对比弘仁、龚贤、石涛和朱耷作品,体会不同笔墨表现方法的美感。” 通过微课和范画的讲解,引导学生分析三位画家中的一位画家作品: 《古槎短荻图》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荷石水禽图》以水墨大写意而出名,他不但继承了古人的破笔飞白之法,而且还把古人的“湿笔”拿捏得恰到好处,如画鸟,描绘鸟身时用缓笔,使羽毛有绒绒之感;画苔石,则尽量控制用水,使人感觉画中苔藓阴湿,明暗可辨;画山石、苔点,大胆运用中锋,以表现物象的圆滑体积,富有含蓄的味道。 学生活动3 积极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 观看微课及老师做范画, 感受中国画的用笔与用墨的艺术特色。 观看做范画的同时听取老师讲解用笔用墨及笔墨关系: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笔墨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使笔墨的审美价值得到凸显。 通过学习与结合教材分析三位画家的作品的两位画家作品并得出结论: 《溪山无尽图》山石用“积墨法”,以笔含墨,层层积点石面,将山石向背虚实块面体积以及雨后的湿润之感都真实地表现出来。体现了龚贤在山水画上“笔法健、墨气活、丘壑奇、气韵雄“的美学追求。 石涛的《淮扬洁秋图》运用了石涛特有的“拖泥带水皴”,连皴带擦,浓淡、干湿并用,描绘出湿润沃疏的质感。整个画面萧森郁茂,苍莽幽邃。通过微课和现场教师做范画:主题“铸牢石榴籽精神,用心浇开团结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人画的用笔与用墨的意趣,感受中国灿烂文化:绘画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化自信,使学习达到升华。通过学习的用笔与用墨的鉴赏能力实践鉴赏三幅作品。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在课堂的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回顾:文人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和特殊的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人画的概念及发展历程,重点了解文人画的艺术特征,让我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知!板书设计抒情与写意——文人画 一、什么是文人画 二、文人画的主要特征 三、体会不同笔墨表现方法的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通过对以下三位文人画家的人生经历与其艺术特色的形成展开讨论,并简要评价其艺术特色。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教师现场画范画,主题“铸牢石榴籽精神,用心浇开团结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人画的笔墨意趣,巩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及抒情与写意的文人画特征。课后说课反思通过对本课学习,学生对文人画的概念、艺术特征有所认识,理解文人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和审美趣味,懂得鉴赏文人画的基本方法, 树立高尚的审美观点。识读不同表现语言的文人画作品, 理解文人画表现的一般规律。学生能够按要点分步骤的鉴赏文人画作品。在欣赏画家作品过程中,体会水墨表现的效果,培养国画的兴趣既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学生通过学习提升了核心素养: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 不足之处:对于现场做范画的过程如果是在水平台面上画,在通过实物展示仪展示会效果更好,今后多注意多媒体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