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 中国画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19)必修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 中国画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科 美术 电子邮箱
年级 高一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人教版中国美术鉴赏部分第二单元 中国画部分
单元(或主题)教学整体设计说明
单元(或主题)名称 了解中国传统山水、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
单元课时数 2课时
课程标准模块 高中美术鉴赏中国美术鉴赏部分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 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解与试 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的意与神 实践练习——通过对上面知识的认识,具体在实践中体会
主题概述 中国传统绘画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独特的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文化内涵。按照题材,中国传统画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其中,山水画虽然成熟较晚,单后来者居上,元代以后成为传统绘画艺术的主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山水”是不同于“风景”的文化概念,“意境”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灵魂。另外,花鸟、人物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题材。花鸟画以各种动植物为表现对象,以写生为基础,以缘物寄情、托物言志为目的。而人物画的创作重视对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揭示。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从中国传统的品评标准出发鉴赏中国花鸟画、人物画作品。
主题学情分析 本单元属于让学生对传统中国画的认识,从而让学生热爱传统艺术,认清传统艺术对我们的意义,作为中国人本该对国有的东西应该有所了解。由于高中学生对鉴赏艺术作品刚刚有初步的了解,欣赏过部分中西方经典作品,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鉴赏观念,还不会有条理、系统地总结绘画历史脉络,因此我将从这个点入手,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有个系统全面的认知,树立鉴赏艺术作品的“大概念”。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具备形式分析能力。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部分学生基本对中国画不了解,将侧重引导该班学生加强对中国画作品的解读和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等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
开放性学习环境 开放性学习环境的整体情况: 1.桌椅摆放为每6人一小组面对面排座。 2.黑板、多媒体设备、网络、微信传输、鸿合投屏。 3.学生自主查阅图书馆的相关美术书籍资料 4.笔墨纸砚、图像等资料。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整体目标 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鉴赏中国画方法与步骤,可以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赏析,能够对中国画有基本认知,进而增强文化自信,爱护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文化。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理解中国传统文人浓郁的山水情怀,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提升对传统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2.在理解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规律,讨论与自主探究,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形成分析与评价。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花鸟画写实与写意的关系,理解人物画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提升对中国花鸟画和人物画的鉴赏能力。 2.理解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重神韵、以形写神的审美特征,提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的文化理解,提高人物素养。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 通过对山水画的具体画法的认识,体会古人在画中的情怀是如何展现的,又是如何用笔表达的? 学生在了解了中国人物画、花鸟画的特点,在自己的实践中如何体现,让学生有个感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人物画的神韵花鸟画情意。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教师活动/任务1 活动1:什么是山水情怀? 山水情怀 展示《富春山居图》提问 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作风景画? 画中的山水是真实的富春江两岸的景色吗?为什么要画山水画?与真实的富春江照片对比,观察思考问题。 “山水”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 山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心系家国天下。悠游山水之间常常是一种奢望,山水画的出现,满足了“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需求。若不能实现仕途理想,他们便退隐山林,以求独善其身。因此山水画常表现寒林,枯木,孤舟,江雪等场景,其中居住者高人逸士,借此寄予情怀,展现高洁的人生境界! 《富春山居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怀? 黄公望做小吏时,曾蒙冤入狱,晚年隐居在富春江一带,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筵中坐,忘情于山水之间,也正是本人的心愿所往。所画作品画面层峦起伏,井然有序;水平树静,风和日丽,村居疏落有致,坐落山涧间。时有垂钓者放舟于江心,俨然世外桃源景象,无不歉意,不想与世无争。 活动2:山水画怎样做到“妙夺造化”? 二、妙夺造化 溪山行旅图(绢本墨笔)北宋 范宽 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和,人呼"范宽",陕西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嗜酒好道,深受"天地有大美"的道家美学影响,长住终南山和太华山,终日危坐,纵目四以求画趣。 该图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高山仰止,壮气夺人。山顶丛林茂盛,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百丈。山峰下巨岩突兀,林木挺直。画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径上一队运载货物的商旅缘溪行进,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气。 ppt插入视频简析《溪山行旅图》。具体从小视频中体现画中立体主义的再现和画家的思想情怀! 活动3:何为“因心造境”? 三、因心造境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山水画移情作用的“相关链接”。提出问题: 什么是山水画的灵魂?《溪山行旅图》与《踏歌图》分别表达了什么意境?山水画是实境与虚境的统一,是情与景的统一。“实境”指的是自然中存在的山水,“虚境”是画家通过各种绘画语言,融合自己的想象、感情、志趣表现出来的山水。 踏歌图 《青卞隐居图》怎样经营“留白”? 此画采用"深远"构图法,以流动的线条,跳跃的墨点,组成了一层层山冈,一组组树木,密密层层布满全图。山势虽然前后重叠,但气脉相互贯通,如一条游龙正盘旋而上。作者重视"气势"的表现,使整个画面有一种气脉的流动感,使人感觉繁密而不窘迫,既丰富又灵动。那扭曲的皱笔线条,跳跃的苔点,以及近树上焦墨枯笔粗率的皴擦,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与烦燥的情绪,这也正是作者想通过此画要表达出来的思想。 《六君子图》是怎样的留白方式? 两件作品的留白有何不同?给你怎样的艺术感受? “留白”对山水意境的表达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探究发现:从这三幅作品中描述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法“三远法”,即:高远法 如《溪山行旅图》、深远法 如《青卞隐居图》、平远法 如《六君子图》。
活动/任务2
活动/任务3
学生任务:根据本课的具体问题做出相应的回答,实际体验活动
学习评价的活动 以《富春山居图》为例,说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点? 从构图、笔墨等方面谈此画的创作特点? 根据画家的人生经历,谈谈文人画家怎样借山水创作抒发内心情怀。 在讨论时能否理解本课内容?能否积极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
学生活动A名称 活动1.引用画论的原文还原山水画创作的时代背景。阅读教材中的“探究发现”,深入思考。 活动2.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六人成组,小组讨论、思考、表达己见。 活动3.阅读教材第26页的相关链接,思考回答3的问题。画中山水与真实的山水景色的对比。 活动4 课堂实践,通过上面的学习掌握山水画的皴法,让学生现场体验不同的技法的表现效果。给出现有的画面,让学生现场作画。
活动B名称
活动C名称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作为大单元整体课程,本课更加深入的对如何鉴赏美术作品深度探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鉴赏美术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美术作品的四种方法; 2.鉴赏美术作品的四个步骤; 3.可以从多角度的鉴赏美术作品。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赋值方法 教师课堂随时检验、学生导学单内进行自我评价。
五、单元作业设计
能够尝试临摹一幅山水画的局部,并完成四幅山水画的鉴赏报告。
六、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本课教学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中学生给出的答案带给我很大惊喜,也同样带给我很多反思的地方。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时,更多地给出了开放式的答案,通过对比和参照图例,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山水画的这个主题,同时也发现由于时间关系,孩子们意欲未尽,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合理调整,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初衷,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将会有更多有意思的观点和火花的碰撞出来。
七、单元教学结构图
图示学科核心素养、单元教学目标、核心问题串、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任务以及课时数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