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课件(59张PPT) 选择性必修1 中图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课件(59张PPT) 选择性必修1 中图版(2019)

资源简介

(共59张PPT)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型。
2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3 .掌握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及其形态特征。
4.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5 .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及其形态特征。
6.结合实例,掌握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耸立在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2005年测定的高度为8844.43米,中尼两国于2020年12月8日共同宣布的最新官方高度为 8848.86米 (雪面高程),并沿用至今。研究表明,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大约升高0.33~1.27厘米。
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是怎么形成的,是什么力量使珠穆朗玛峰高度还在增加?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阅读材料思考引入新课
一、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概念: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地壳内部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称之为“硅铝层”。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甚至缺失;下层富含硅和镁,称之为“硅镁层”,是连续圈层。
什么是地表形态?
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
2.地质作用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能 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对地貌影响 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 削平山岭、填塞低地
作用过程 除火山和地震之外都非常缓慢 一般较为迅速、明显
二者关系 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多种多样形态
教材P23思考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使地表崎岖不平;外力作用把高山削平、把低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
二、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岩浆活动
岩浆位于上地幔的上部,顶部是岩石,顶部和地壳合称“岩石圈”。
地壳薄弱地带指地壳断裂带。如大陆内部断裂带,或板块交接带。
岩浆活动的结果是形成火山地貌和各种岩浆岩,也导致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
侵入岩
喷出岩
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
2.地壳运动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如断块山和裂谷。
(1)地壳运动分类: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①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②垂直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引起岩层的永久性变形并保存在岩层中,称为地质构造。
①褶皱与地貌
水平岩层在强大的挤压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形成褶曲,一系列褶曲叫做褶皱。形成高山和谷地。
世界上主要山脉都是褶皱山脉,如右图中的喜马拉雅山脉。
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呢?
a形态上:
b岩层新老关系上(地表被夷为平地情况下):
岩层由老到新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表形态?
a内力作用情况下(地表未受外力破坏):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山
向斜谷
背斜山
向斜谷
图中地质构造是什么?地貌又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地质构造为向斜,地貌为山。
水平挤压力
水平挤压力
因受向内的挤压力而致密
因受向外的张力而疏松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而破碎,物质疏松,易被外力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坚实而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压力
张力
b受外力作用下地貌:
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地形倒置——向斜山和背斜谷
②断层与地貌
断裂构造:岩层受到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力,岩层就会破裂断开,形成断裂构造。
断层: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的叫断层。
断层组合构造与相应地貌:
几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上升的岩块叫做地垒,下降的岩块叫做地堑。
a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华山和庐山。
b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我国渭河谷地。
渭河谷地(平原)成因:
①内力作用:
断裂下陷形成地堑
②外力作用:
渭河带来泥沙沉积而成。
(3)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
①背斜
b隧道的良好选址
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支撑力强,不易坍塌;不易渗水。
c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碎,易开采,适宜建采石场。
②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③断层处易于找泉;隧道、大坝等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岩层封闭,为良好储油构造
a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存场所
岩层下凹,利于地下水汇集
3.地震
(1)概念: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2)成因分类:
①构造地震:
由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
②火山地震:
由火山活动产生的地震。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②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
4.变质作用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但不直接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5.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①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海岭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S型海岭。
(3)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
内部张裂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
东非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河谷地,全长近6 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两千米不等。
②板块相撞: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如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形成,欧洲阿尔卑斯山形成等。目前珠穆朗玛峰还在升高。
b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洋一侧形成海沟、岛弧,如东亚岛弧,马里亚纳海沟;陆地一侧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落基山脉、南美安第斯山脉。
东亚岛弧
科迪勒拉山系
据测算,2000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实际上珠峰海拔目前只有约8848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风化作用
(1)概念:
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2)分类:
①物理风化作用
由于物理原因使岩石破碎、崩解的作用和过程。
气温变化使岩石破碎
寒冻风化过程
②化学风化作用
岩石在氧、二氧化碳、水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使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耐腐蚀性强的颗粒
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碳酸
分解耐腐蚀性弱的矿物
③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在生长、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的破坏过程。包括生物物理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生物物理风化作用指植物根系生长和穴居动物活动直接松动岩石或使岩石破裂。
生物物理风化根劈作用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指动植物死亡和生长过程中排出的酸性物质,使岩石分解,改变状态。
地衣是植物界中一类特殊的植物,是由藻类和菌类混合组成的复合体,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
(3)风化作用的影响:
使得地壳表层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堆积在地表,是土壤形成的基础。
2.侵蚀作用
(1)概念:
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质受到自然作用力而发生松散、溶解和破坏,而且从原地搬运到他处的现象。
(2)分类:
①风力侵蚀作用:
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形成各种风蚀地貌。
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的荒漠地区。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由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等地貌组合。我国甘肃和新疆比较典型。
②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指流水破坏地表和攫取地表物质的作用。分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
a机械侵蚀:表现为河谷和沟壑的形成过程
河流在山区的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常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形成V型河谷。
下蚀
侧蚀
溯源侵蚀
侧蚀
河谷变陡处,河流把河源背后岩石冲走,使河谷加长
河流把河床岩石冲走,使河谷加深
河流把河道两岸岩石冲走,使河谷展宽
机械侵蚀指流水及其携带的泥沙、砾石等物质对所经地区产生的冲刷和摩擦作用。
在上中下游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和河谷形态有何不同?
上游以溯源侵蚀、下蚀
为主,河谷窄,呈“V”型。
中游以侧蚀为主,河道
渐开阔,呈“U”型。
下游以侧蚀、堆积为主,河谷更开阔,河曲向下游发展。
不分南北半球,均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曲流段侵蚀和沉积规律:
平直河段的侵蚀和沉积规律:
遵循地转偏向力规律,即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相反。河流开始变得弯曲。
河流侧蚀规律
b化学溶蚀:
化学溶蚀指流水经过石灰岩或其他可溶性岩石地区时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地表喀斯特地貌——石林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
③冰川侵蚀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冰川侵蚀作用可分为拔蚀(冰川运动拔走地表岩石)和磨蚀(冰层摩擦地表)两种。
冰斗
角峰
U型谷
挪威西海岸:峡湾
海蚀柱
海蚀拱桥
海蚀崖
④海水侵蚀作用:
波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携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
3.搬运作用
(1)概念:
经风化、侵蚀的物质被风、河流、冰川、海浪等转移而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2)分类:
①风力搬运作用:
主要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如沙尘暴。
风化与侵蚀异同点:都是对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主要是静止地对岩石进行破坏,因此风化产物还滞留在原地;而侵蚀作用是动态地对岩石进行破坏。作用力也不同。
风力搬运作用有两种主要形式:
a悬浮形式:
搬运物质主要是尘粒和粉沙粒为主。
b滚动及跳动形式:
搬运物质主要是颗粒较大的砂砾。
②河流搬运作用:
主要发生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搬运作用有两种主要形式:
a悬浮形式
b跳动、滚动和滑动形式:
搬运物质主要是泥沙。
搬运物质主要是大小石块。
③冰川搬运作用
被搬运的物质在冰床上被推移,或夹持在冰川内或叠置在冰面上随冰川的运动一起被搬运。
4.沉积作用
(1)概念:
被搬运的物质由于搬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有规律地沉淀、堆积的现象。
①风力沉积作用
当风速减小,风沙流运行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时,使风携带的沙粒沉积下来的作用。
(2)机械沉积作用的分类:
c风力沉积规律及对应的地表形态:
b新月形沙丘形态特征:
迎风坡
背风坡
风向
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
a风力沉积作用分布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沙丘形成,黄土高原的形成。
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顺着风向地表形态从戈壁到沙漠到黄土。
②流水沉积作用
当流水水量减少,或流速减慢,含沙量增加时,流水的搬运能力减弱,所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先后沉积下来,这种作用叫作流水的沉积作用。
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从砾石到砂到黏土。
a沉积规律:
b流水沉积地形:
冲积扇
(出山口)
冲积平原
(中下游)
河口三角洲
(入海口)
冲积扇特点:从山口向外呈扇形,从扇顶向扇缘,颗粒物从大到小,具有一定坡度。
中下游平原特点:地势平坦,颗粒较小,越向下游,河道越弯曲。
三角洲特点:河汊纵横,地势低平。
③冰川沉积作用
当冰川融化后,所携带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堆积物过程的作用。
冰川堆积物结构疏松,大小悬殊。
a沉积规律:
冰碛物(冰川沉积物)
分选性差
b冰川沉积地形:
冰碛丘陵
冰碛湖
5.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其中侵蚀和沉积作用直接形成各种地貌类型。
(2)搬运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使物质发生迁移,它是风化、侵蚀作用的继续,同时又为沉积作用准备了物质来源。
四、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城市的影响——区位、规模和形态
①世界和我国大城市主要分布地区及原因
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北纬60度以南的欧洲(欧洲西北部),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及我国东部沿海,美国东北部。
中国城市密集区:第三阶梯。
世界和中国城市密集区的主要区位及其区位因素:
b沿海、沿河或沿湖地区:
a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广阔,一方面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减少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农业发达,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
海陆交通便利。
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②山区城市分布及区位因素
分布区位:
区位因素:
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河谷两岸较平坦的区域。
③地形对城市规模、形态的影响:
北京市建成区1254.23平方千米。规模大,呈团块状。
兰州位于黄河谷地,建成区面积154平方千米,规模较小,呈条带状。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①地表形态影响着交通线路的走向。
a平原对线路的限制较少,交通线路较平直;
b山区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一般呈“之”字状或“8”字状弯曲(尽量与等高线平行)或开凿隧道。
②地表形态影响着交通线路的分布和密度。
不同地表形态单元甚至同一地表形态单元的不同部位,交通线路建设所需工程量和造价有很大差别。
a交通线路分布:线路往往修建在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地。
b交通线网密度:
平原地区交通线建设造价低,且人口稠密,交通需求量大,所以交通线网密度大;山区密度小。
(3)地表形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①总体分布规律:平原人口稠密,山地、高原人口稀少;
②低纬地区人口可能分布在海拔较高的高原,如云贵高原的昆明;
③山区人口集中在山谷、山间盆地。呈现斑点状或条带状。
雅鲁藏布江谷地
渭河谷地
云贵高原
(4)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地表形态影响农业的发展类型。
平原—种植业;山地—畜牧业、林业等;丘陵—修梯田发展种植业(东南丘陵的水田)、林业。
②地表形态影响着农业的生产规模和机械化水平。
华北平原的农田
东北平原机械化收割水稻
河谷农业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人类直接干预地表形态:
③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表塌陷。
城市地面沉降
①修建梯田,改变山坡形态
②围河、围湖、围海造陆,把水域变为陆地
云南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奇观,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同时减小了坡度,减轻了水土流失。
迪拜朱美拉棕榈岛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由一个像棕榈树干的人工岛、17个棕榈树枝形状小岛以及围绕它们的环形防波岛组成。建设人工岛,使水域成为了陆地。
围湖造田是将湖泊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一种活动,往往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调蓄功能,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2)人类间接干预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
甘肃天水开展小流域治理,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防治水土流失。
宁夏沙坡头在治沙中,把麦草、稻草等扎入沙丘中,形成方格网,然后在草方格里播撒耐旱沙生植物种子,形成草方格沙障。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
活动体验之一: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西北,丽江坝子(小盆地)西北部,海拔2400余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两面比较开阔。
分析地形对丽江古城建设的有利影响(从地形及对气候、水影响)。
⑤小盆地地形也有利于水源在此汇聚,方便居民用水。
①地处丽江坝子,地形平坦,利于城市建设;
②纬度较低,但位于云贵高原,地势较高,夏季凉爽;
③北、西两面依山,可阻挡冬季风,使冬季温暖;
④东、南两面开阔,利于夏季风从东南方向进入,带来较多降水;
参考答案
活动体验之二:
四川省地形复杂,大致上分为两部分: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不同的地形区,交通线路布局方式不同,交通线路形态也各有差异。
分析四川省东西部交通线路布局形态和密度特点及其成因。
川西高原:呈线状分布,密度低。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建设成本高;沿线人口、城镇少,所以线路少,多沿山谷延伸,呈线状分布。
四川盆地:呈网状,密度大。地形平坦,交通线路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小;盆地内人口、城镇密集,所以线路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