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人间生活——“南唐之夜”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人间生活——“南唐之夜”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高一 教材:湘教版美术鉴赏
课程名称 《人间生活》——“南唐之夜” 学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1、本课为单元系列课程,主要涉及四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分别是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及文化理解。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鉴赏的眼光,从感悟、形式、对比及社会学的角度欣赏美术作品。能结合美术语言描述绘画如何表现世俗生活。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探究式美术学习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形式。能够养成一定的审美意识,能有跨学科统整相关背景知识的能力,能够联系现实生活,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美术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第四课,本单元整体是以历史顺序介绍从古至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表现形式,学生能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我国及世界美术有初步的纵观认识。 本节课《人间生活》为大单元课程,通过对中国唐至宋的人物风俗画,西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十七世纪两大典型流派及日本十九世纪的浮世绘,讲述不同时期不同那个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人间生活》大单元分为五课时(一:中国唐代 二:中国五代 三:中国宋代 四:西方文艺复兴 五:西方十七世纪)进行以表现人间世俗生活为主线的美术作品鉴赏学习。 3、本课将以《人间生活》单元课程第二课时:“中国五代南唐”为主要内容,以南唐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为例,介绍南唐表现世俗生活人物画的艺术特色。
课时学习重点 学生能够运用美术核心素养判断分析画面如构图及推敲人物画的内在表现
课时学习难点 学生能够掌握作品中作者对时空的转换形式理解作品内涵
学情分析 高中生思维活跃,见解独到,本课以主人公的客观生活为场景,以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为背景,与历史知识息息相关,课程内容侧重从学生角度体会艺术家如何表现对时间和空间转换的完美运用,高中生理解能力极强,能够通过情境式的鉴赏及学生自己的表演理解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课时学习目标 通过对《韩熙载夜宴图》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连续故事绘画的形式。 通过学习了解画家运用明线和暗线去展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如实且巧妙的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以及对人物的内心的刻画,了解作品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为之后的人物画赏析形成深度学习的习惯。 分析理解《韩熙载夜宴图》中巧妙的构图形式和作者对时间和空间的自然转换之法,并能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情节去诠释作品中的时空转换之法。 通过对作品的学习深刻了解我国古代画家对生活的态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树立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了解唐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相关历史知识。上课前需准备纸笔。
学习策略 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问题导入,教师提问:通过“图像识读”把握两个提示语找出符合条件的作品。引出课题人间生活——“南唐之夜”。 选项中展示为错误顺序的“韩熙载夜宴图”。 学生思考回答。 面对新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测试了解美术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错误的“图”为之后活动做伏笔。
环节一 :作品由来 教师设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幅充满政治色彩的历史人物画呢?这还要从作品的由来说起。 展示并解读明线和暗线内容。 教师设问: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后大家想一想画家顾闳中该怎样去完成后主李煜交给他的任务呢?a画自己的所见所闻b是否会带有个人感彩/ 学生思考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通过《韩熙载夜宴图》的由来引发思考,引导学生追寻绘画中的明线于暗线找寻艺术家眼中想要表现得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同时通过故事中的时代背景了解统治阶级的内在矛盾的日益加剧通过跨学科知识去了解人物的处境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 :欣赏复场面 教师设问:作品是怎样揭露贵族的穷奢至极的生活的?(观后感用几个成语概括) 欣赏视频《韩熙载夜宴图复原场面》(2分钟) 学生观察后回答:场面宏大、歌舞升平、觥筹交错等。 本环节的设置通过对复原历史场景的观察,学生能够了解南唐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进而对南唐的内忧外患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加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跨学科知识的运用有助于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学习。
环节三:画面复原及纠错 教师引导:看了复原后的韩熙载夜宴的场景后,大家认为夜宴是从哪里开始的呢?我们先听一下杨幂是怎样理解的。 播放视频(2分钟) 教师提问:大家对杨幂的判断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回答:我认为韩熙载休息时洗手应该放在敲鼓之后更合理。 本环节的设置,考验学生观察分析能力,通过正确的生活习惯去判断分析画面正确的组合方式。
环节四 :画面复原一 教师提问:思考与交流“如果你是顾闳中你会怎么安排这几幅画面的顺序呢? 请给出画面所对应的编号并讲出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2分钟),组员记录,组长回答:我们组讨论的结果的画面应该以这样的顺序安排更合理(21345)并讲述理由(1分钟) 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反驳(1分钟) 通过观察、思考于交流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清晰的表述能力;小组探究分析的活动设置,意在让学生能够相互补充,从而能条理清晰的解释每段画面的衔接,从而落实到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环节五:画面复原二 教师引导:画面分五个部分描述了整个夜宴的过程作者将其划分为1.听乐(关键词:众人听一人演奏)、2.观舞、3.暂歇、4.清吹、5.散宴。 教师提问:正确的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23145。 本环节的设置,学生通过“图像识读”完成正确的拼图还原原作。训练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环节六:作品分析 教师简述:第一部分听乐并播放视频 、第二部分观舞并播放视频、第三部分暂歇、第四部分清吹、第五部分散宴。 学生观看 本环节的设置,学生可以了解到作品中描述的全部内容,同时也解析了传统人物绘画中连续性绘画的形式和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反应的时代背景。
环节七:作品构图 分割画面的时候我们再次看到了作者在构图上所采用的想法,画面以一边展开一边收放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时空让人流连忘返。展开画卷我们看到了在第一段中,以床榻为起始。床只露一角,在画卷右上方,被褥不整,床上置一琵琶,拉开了夜宴的序幕。因为床只露一角,不刻意把这个“开始”当一个独立的部分来看待,似乎是一个无限时间中偶然被截出来的一个段落。画卷展开,随着最右方榻上的主人韩熙载及状元郎粲,及榻边侍女,三人视线重复的暗示,使画卷有急速展开的欲望。越过摆满果点的几案,画卷下方的宾客,仍和开始的三个人保持同一视线,加强由右向左的行进方向。但是,画卷上方的紫微郎朱铣,双手按拍而合,身体已转向正面,使行进的速度发生变化。经过这一停顿,左边再次出现的是一组五个人物,几乎是两条平行线,身体几乎一律朝向右方,与卷首的韩熙载、郎粲呼应。但是,他们的面部仍然转向左方,重复地把视线的行进方向落在这一段的焦点人物——弹琵琶的女子身上,女子背后是一面大的立屏,立屏后露出半身的女子,在嘹看全场,第一段落在这屏后人物的嘹看中结束。 第二段画面上的八个人物,围绕着击鼓和舞蹈的故事中心,仍然以身体和视线的方向,暗示着行进的内在时间。惟一的例外是僧德明,他一身和尚打扮,背向王屋山的舞蹈,视线又不在韩熙载的击鼓上,他陷入沉思冥想之中,仿佛与四周的声色无关,仿佛置身于时间与空间之外。 第三部分韩熙载坐在榻上,重新披上衣服,似乎刚击完鼓,正在洗手,五位侍女在侧环绕。他面朝右上,与第二段正在击鼓的韩熙载面面相觑,似乎在一刹那间,忽然看见了另一个自己,时空的限制完全被破坏了,人可以出入于任何时间与空间之中,无有阻碍。中国的长卷绘画发展至此,连强硬的划分第二段与第三段也只是讨论上的不得已,真正长卷绘画企图达成的时空正是一个浑然不可分的时空企图把我们从假相的、被分割的时间与空间中救拔出来,达于真正自由逍遥之境。 第四段李家明后又张一立屏,屏侧一男子身体朝向右方,是属于第四段场景中的人物,但是他头又转向左方,预告了第五段的开始。这是长卷绘画中转换时空的手法。 第五段七个人物中六个朝向右边,是与长卷由右向左完全相反的行进方向。用反方向的进行,把结尾转成开始。完美的诠释了作者对空间和时间的利用,将整个画面全是为一个不变的永恒整体。始既是终,终既是始。 学生聆听 本环节为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了解画家完美的诠释了对空间和时间的利用,将整个画面诠释为一个不变的永恒整体。始既是终,终既是始。
环节八:表演 表演内容:理解与体会作品中时空转换的形式。 教师选择画面中之一的空间转换内容。 表演要求:选两位同学利用屏风表演作者自如转换空间的手法。 学生即兴表演 本环节设置:评价,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与掌握空间的转换形式。
环节九:小结 本节内容小结分两部分: 学生阅读并填空 作品在构图设计上打破了____和____的传统观念,把不同的时间安排在同一幅图中,多数段落以____分割又巧妙地相互联结,场景显得统一完整,布局有起有伏,情节有张有弛。人物位置安排有聚有散、疏密结合宾主得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画家拥有着细致入微的刻画能力和对生活的极端热爱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学生填空并阅读小结内容 教师总结 本环节设置:学生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能准确填空,完善课程小结内容。意在考核学生是否掌握的本节重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