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集训(六)一、选择题(2024·浙江金华)下图为我国某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区域( )A.人均耕地面积较少B.人口密度分布差异不大C.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D.城镇化水平整体呈南高北低2.影响该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交通 B.地形C.水源 D.气候【答案】 1.A 2.B【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主要为秦岭及其周边地区,以山地地形为主,地表起伏较大,且区域生态脆弱,人均耕地面积较少,A正确;图示区域人口密度分布不均衡,人口密度分布差异较大,B错误;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C错误;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关,据图并不能判断出图示区域的城镇化水平,D错误。第2题,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山区人口密度较低,山麓地带和山间平原、河谷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因此人口密度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B正确;交通属于社会经济因素,气候和水源不是影响该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A、C、D错误。(2024·河北三模)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人口指数表示人口城镇化率、年龄结构、教育结构有利于产业结构发展的优势程度;产业指数表示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有利于人口结构合理发展的优势程度。图为黄河流域人口与产业综合指数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黄河流域人口与产业综合指数的变化特点,正确的是( )A.人口指数波动下降B.产业指数波动上升C.人口指数与产业指数的协调度逐步提升D.人口和产业发展关系呈现由“人口滞后”向“产业滞后”发展的趋势4.从黄河流域人口结构发展指数空间演化格局来看,目前呈现中游>上游>下游的格局,推测下游地区人口指数落后的原因是( )A.城镇化水平下降B.人口受教育水平下降C.人口总抚养比上升D.青壮年人口迁出增多【答案】 3.D 4.C【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2014年以前人口指数滞后于产业指数,2018年后产业指数滞后于人口指数,二者的协调度没有逐步提升,而是由“人口滞后”向“产业滞后”发展的趋势,D正确,C错误;由图可知,人口指数波动上升,A错误;由图可知,产业指数没有明显的上升,B错误。第4题,黄河下游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抚养比高,人口红利弱,制约着黄河下游的人口指数的发展,C正确;黄河下游地处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城镇化水平高,人口受教育水平高,就业机会多,以人口流入为主,A、B、D错误。(2024·辽宁沈阳)随着大都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大都市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带来了通勤问题。研究表明,城市中不同就业类型区通勤的主要来源地并不相同。下图示意北京市不同就业类型区的职工通勤来源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a代表的城市功能区是( )A.城市功能拓展区 B.城市发展新区C.首都功能核心区 D.生态涵养发展区6.在大型制造基地附近区域布局最多的住宅类型为( )A.老城旧居住区 B.单位大院居住区C.近郊新城居住区 D.远郊新城居住区7.相比c区域,d区域( )A.人口密度更大 B.交通线路更密C.高等院校更多 D.农业用地更广【答案】 5.C 6.B 7.A【解析】 第5题,a位于北京市中心,代表的城市功能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C正确;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均不会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地带,A、B、D错误。第6题,在大型制造基地附近区域布局最多的住宅类型为单位大院居住区,B正确;老城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市中心,A错误;近郊新城居住区多分布在城乡结合地带,C错误;远郊新城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多为高级住宅区,不会分布在工业区附近,D错误。第7题,相比c区域,d区域是新城综合就业区,人口密集,A正确;靠近远郊区,交通通达度较差,B错误;高等院校分布较少,C错误;土地利用类型为非农用地,D错误。(2024·黑龙江双鸭山)南田岛地处东海之滨,四面环海,岛上以山地、丘陵为主,外围多为崖壁、滩涂,海岸曲折陡峭。海岛农渔资源丰富,但产业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岛上村落众多,多顺应山海地形,村落建有供奉龙王、佛像的村庙和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教堂等。近年来,南田岛山村电视、网络大幅普及,民居景观传统石屋与新式建筑和西式别墅错落交织,村落用地趋于紧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南田岛山地乡村( )A.发展空间结构单一B.聚落布局比较随机C.特色公共空间衰落D.内部空间结构同化9.南田岛传统民居多以石建屋,主要考虑当地( )①石材资源丰富 ②建筑技艺精湛 ③海洋灾害频发 ④山河融合适应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10.为实现南田岛山地乡村空间优化,需( )A.激活特色产业,促进工业发展B.优化产业布局,村落协作发展C.营造个性人居,优化生活空间D.重塑生态格局,禁止空间扩张【答案】 8.C 9.C 10.B【解析】 第8题,南田岛地处海滨,空间独特,以山地、丘陵为主,生态环境脆弱,受海洋灾害影响大,生产空间依托山地、丘陵海湾,发展空间多元,A错误;村落多顺应山海地形,生活空间多基于生产活动形成有机布局,B错误;南田岛山村村落建有供奉龙王、佛像的村庙和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教堂等,随着经济发展,村中电视、网络的普及,以及在城镇化、老年化背景下,村民对公共空间的依赖程度降低,加上村落用地紧张,使得村落特色公共空间逐渐衰落,C正确;近年来海岛经济快速发展,村中出现大量西式别墅、新式建筑,体量、形态、色彩与传统村落风貌形成巨大反差,内部结构异化,D错误。第9题,南田岛传统民居多以石建屋,主要是因为海岛常受海洋影响,海浪、海潮、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干扰,以石建屋,可“抗风耐蚀”,也体现了村落与山、海的融合适应,③正确,④错误;当地石材资源丰富,就地取材,成本低,①正确;以石建屋未体现出建筑技艺精湛,②错误。①③正确,选C。第10题,激活特色产业,促进工业发展,对于乡村空间优化来说,虽然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乡村经济,但过度发展工业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符,A错误;优化产业布局,村落协作发展,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有利于乡村空间优化,B正确;营造个性人居,优化生活空间,虽然能够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但仅仅是生活空间的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空间发展的问题,C错误;重塑生态格局,禁止空间扩张,虽然强调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但禁止空间扩张过于绝对,不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D错误。(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下表示意我国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2018—2022年常住人口密度及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项目城市 常住人口密度(人/km2) 2022年城镇化率(%)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甲 8 340.9 8 562.7 8 828 8 852.1 8 842.1 99.8乙 3 903.8 3 913.2 3 924.6 3 926.5 3 903.8 89.3丙 2 418.6 2 463.1 2 520.7 2 530.3 2 519.9 86.5丁 1 336.4 1 335.4 1 334.9 1 334.5 1 331.9 87.611.表中数据代表北京市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12.与2022年四城市常住人口密度集体下降无关的是( )A.经济呈负增长 B.生育率下降C.就业机会减少 D.生活成本较高【答案】 11.D 12.A【解析】 第11题,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丁城市2018—2022年常住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可能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北京市,D正确;深圳市是由小渔村转变而成的,故其城镇化率高,甲表示深圳市,A错误;与上海市相比,广州市城镇化率相对较低,故乙是上海市,丙是广州市,B、C错误。第12题,2022年,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密度集体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增速变缓,加上产业结构调整等,导致就业机会减少,C不符合题意;另一方面,随着婚姻观念改变、生育成本升高等,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减少,从而使得常住人口密度下降,B不符合题意;另外,一线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导致部分人口外流,也会使人口密度下降,D不符合题意。我国经济尚未出现负增长,A符合题意。(2024·辽宁沈阳)断裂点主要是用来测算核心城市对周围城市的辐射范围。断裂点位于两个城市的吸引力平衡处。通常断裂点距离占比(到断裂点的距离占两地距离的比)越大,核心城市的辐射影响空间范围越大。长沙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其辐射带动作用尤为重要。环长株潭城市群中娄底凭借资源优势发展工业,但综合经济实力低于株洲,株洲市是我国首批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城市。下表为2016—2021年长沙与该城市群部分城市之间的断裂点距离占比(%)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城市组 长沙—株洲 长沙—湘潭 长沙—衡阳 长沙—岳阳 长沙—常德 长沙—益阳 长沙—娄底2016年 55.51 57.20 57.52 58.20 58.83 60.17 61.522017年 55.70 57.36 57.67 58.34 58.94 60.21 61.662018年 55.78 57.31 57.73 58.28 58.88 60.18 61.472019年 55.68 57.33 57.69 58.23 58.85 60.21 61.372020年 55.70 57.36 57.68 58.23 58.84 60.16 61.332021年 55.72 57.39 57.69 58.29 58.81 60.13 61.2813.从长沙与该城市群部分城市之间的断裂点距离占比与经济发展来看( )A.长沙对长株潭城市群辐射影响较小B.长沙对娄底市经济辐射空间范围小C.长沙在长株潭城市群的辐射较稳定D.长沙对整个中部地区的影响较深远14.推测与株洲相比,娄底综合经济实力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城市定位差异 B.城市发展起步晚C.城市等级低 D.基础设施落后【答案】 13.C 14.B【解析】 第13题,长沙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长沙对长株潭城市群辐射影响较大,A错误;断裂点距离占比越大,核心城市的辐射影响空间范围越大,长沙—娄底的断裂点距离占比在60%以上,长沙对娄底市经济辐射空间范围大,B错误;结合表格时间和数据信息可知,长沙在长株潭城市群的辐射较稳定,C正确;材料只能反映长沙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影响,无法反应对整个中部地区的影响,D错误。第14题,娄底凭借资源优势发展工业,株洲市是我国首批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城市,两城市的定位均是发展工业,但株洲市是我国首批重点建设的重工业城市,城市发展起步早,娄底城市发展起步晚,综合经济实力低,B正确,A错误;两城市均为湖南省辖地级市,城市等级相同,C错误;基础设施不是娄底综合经济实力低的主要原因,D错误。(2024·广东佛山)城市区域空间的演进始终伴随着集聚与扩散的过程。基于大城市地域圈层聚散规律,可将城市圈的发展演化分为四个阶段(下图)。武汉城市圈以武汉市主城区为核心,并包括周边的8个地级市。研究表明:目前武汉城市圈正从阶段Ⅰ向阶段Ⅱ过渡。完成下面小题。15.城市圈四个阶段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 )A.阶段Ⅰ城市圈内部差距缩小B.阶段Ⅱ核心圈层辐射功能减弱C.阶段Ⅲ外围圈层吸引力最强D.阶段Ⅳ生产要素城际流动活跃16.为提升武汉城市圈整体竞争力,其核心圈层当前应该( )①发展现代金融贸易业 ②培育城市圈次级增长极 ③加快建设特色化新城 ④向区外疏散低端制造业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15.D 16.B【解析】 第15题,阶段Ⅰ城市圈刚刚形成,生产要素向核心圈层集中,城市圈内部差异开始扩大,而不是缩小,A错误;阶段Ⅱ核心圈层集聚能力依然较强,同时开始对外围圈层产生辐射作用,辐射功能并未减弱,B错误;阶段Ⅲ核心圈层与外围圈层间形成良性互动,此时外围圈层吸引力较强,核心圈层是发展极,吸引力最强,C错误;阶段Ⅳ外围圈层与次中心发展成熟,城市圈内部联系紧密,此时生产要素城际流动活跃,D正确。第16题,核心圈发展现代金融贸易业等高端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城市圈整体竞争力,①正确;“目前武汉城市圈正从阶段Ⅰ向阶段Ⅱ过渡”,当前核心圈层发展主要增长极,②错误;加快特色化新城建设,只利于个别城市竞争力提高,③错误;当前,核心圈层向外疏散低端产业,促进核心圈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利于提升城市圈整体竞争力,④正确。①④正确,选B。二、综合题17.(2024·陕西西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同城化是地域相邻、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城市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协同合作,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分工合作、空间开发整合、公共服务共享和行政管理统一等融合一体和协调发展的过程。材料二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考察东北地区,提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长春是我国汽车产业的发源地,依托一汽集团等重点企业,整合公主岭零部件配套优势,融合发展打造国际级汽车产业基地,推动长春—公主岭同城化发展,以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图为长春—公主岭(由长春代管)同城化协同发展示意图。(1)分析长春—公主岭同城化发展的区位优势。(2)同城化发展的核心是产业融合,指出长春—公主岭汽车产业融合发展中长春汽车产业存在的不足。(3)简述长春在同城化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4)说明长春—公主岭同城化发展对全面振兴东北的意义。【答案】 (1)长春、公主岭地域相邻,具备同城化发展的空间基础;两地汽车产业关联度高(互补性较强),产业基础好;新、老国道的构建,交通、物流方便;公主岭市划归长春市代管,打破行政管理壁垒;公主岭东部土地储备空间大,为同城化发展提供土地空间;区域承载力较强。(2)汽车产业发展空间不足;新能源汽车规模较小,汽车产业发展方向需要调整;汽车产业分工水平较低;汽车自主品牌不强;汽车产业核心技术不强;汽车服务业水平较低(汽车产业整体水平较低,亟待转型升级)。(3)长春是省会,等级高,辐射能力强;长春铁路、公路、航空交通发达,人流、物流、信息联系通畅,辐射作用强;长春是东北亚区域的经济中心,人才、资金、技术、产业优势更强,辐射带动作用强。(4)推动汽车产业升级,形成振兴东北的经济增长极;增加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回流,减缓东北人口负增长;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实施,改善投资和营商环境,吸引投资;提高长春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带动东北地区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分工合作,促进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推动全面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改善东北生态环境。【解析】 第(1)题,长春、公主岭地域相邻,具备同城化发展的空间基础,有较强的地域联系;长春生产整车,公主岭提供零部件,两地汽车产业关联度高,互补性较强,产业基础好,同城化有利于产业共同发展;新、老国道的构建,交通、物流方便,有利于运输量较大的汽车工业发展;公主岭市划归长春市代管,打破行政管理壁垒,政令统一有利于整合资源;公主岭东部土地储备空间大,为同城化发展提供土地空间,扩展了长春的发展空间;区域扩大,资源增多,区域承载力增强。第(2)题,区域有限,几十年城镇化发展使长春汽车产业发展空间不足;面对汽车产业电动化趋势,长春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规模较小,汽车产业发展方向需要调整适应时代;汽车产业分工水平较低,不能有效选择优势区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生产合资车型为主,汽车自主品牌不强;合资车型核心技术多掌握在外资手中,汽车产业核心技术不强;生产为主,汽车服务业水平较低,汽车产业整体水平较低,亟待转型升级以适应时代发展。第(3)题,长春是省会,城市等级高,对周边辐射能力强,能在同城化发展中起到有效带动作用;长春铁路、公路、航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人流、物流、信息联系通畅,服务区域广,辐射作用强;长春是东北亚区域的经济中心,发展高于周边地区,人才、资金、技术、产业优势更强,辐射带动作用强,利于在周边同城化发展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第(4)题,通过汽车产业的分工互补,推动汽车产业升级,形成振兴东北的经济增长极,以点带面全面振兴;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回流,减缓东北人口负增长,增加对人口吸引力,促进区域发展;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实施,改善投资和营商环境,筑巢引凤,吸引投资;提高长春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以自身实力带动东北地区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分工合作,使产业专业化、现代化,促进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推动全面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土地效率,避免重复建设,改善东北生态环境。18.(2024·河北承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是指介于平原都市人口密集区(人文过程主导)与高山自然保留区(自然过程主导)之间,承载着中小城镇与乡村、山区耕地、森林与草原等地域类型的地理空间。在不同时期,该空间开发格局的变化导致山区人文自然交互格局呈现动态变化,如城镇扩张引发城镇人口增加、建筑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林草地面积减少,驱动人文性增加、自然性减弱。图为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示意图。(1)从人文自然交互角度,概括三个表征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人文性与自然性变化的指示指标。(2)推测乡村空心化导致的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人文性与自然性的变化,并简述其变化过程。(3)从生活、生产、生态三方面对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合理措施。【答案】 (1)人文性的指示指标:人口密度。自然性的指示指标:植被覆盖度。人文自然交互性的指示指标:土地利用强度/变化。(2)变化:人文性减弱、自然性增强。变化过程:乡村空心化引发乡村人口外迁/乡村人口密度减小/乡村人口规模缩小,进而导致耕地撂荒、森林草地植被覆盖增加,驱动人文性减弱、自然性增强。(3)生活方面: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幸福指数,吸引农村人口回流。生产方面: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禁无序开垦;鼓励发展农林牧渔业和种植业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生态方面: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提高森林覆盖率。【解析】 第(1)题,由图文材料可知,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是承载着中小城镇与乡村、山区耕地、森林与草原等地域类型的地理空间。城镇扩张引发城镇人口增加、建筑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林草地面积减少,驱动人文性增加、自然性减弱。反之城镇的收缩,城镇人口数量的减少会使得自然性增强,人文性减弱。具体表现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所以土地利用方式是人文自然交互型指标;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介于平原都市和高山自然保留区之间,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依赖自然资源,人口越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大,人地矛盾就越突出,因此,人文性指示指标为人口密度;退牧还草,森林保育,耕地撂荒,会使得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的植被增加,自然性上升,因此植被覆盖度是自然性的指示指标。第(2)题,乡村空心化是指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以及新建住宅向外围延展、村落用地规模扩大、原宅基地闲置弃用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乡村空心化引发人口外迁,导致乡村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密度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弱,使得耕地撂荒,植被恢复,林地草地面积增加,使得当地自然性增强,人文性减弱。第(3)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的是吸引城市人口回流到乡村助力乡村发展,会使得山区过渡性地理空间人文性回升,要想实现人文性与自然性的动态平衡,要在人文性增加的同时,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使得自然性不减弱,甚至增强。人文性增加,需要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吸引城市人口回流。在生活方面,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幸福指数。在生产方面,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农林牧渔业和种植业等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保护自然环境,需要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一方面在生产上: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禁无序开垦。在生态上提倡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进行森林保育,提高当地的森林覆盖率。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49张PPT)大单元六 人口与城镇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考向一 我国人口的分布(2024·江西萍乡)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密度呈现新态势。表示诸多因子对“胡焕庸线”两侧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力指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因子区域 城市规模 城市群类型 行政等级东南半壁 0.283 0.037 0.046西北半壁 0.487 0.046 0.5161.行政等级对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变化影响较小,是因为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相比( )A.省会辐射能力较弱 B.省会人口已经饱和C.大型城市数量更多 D.城市群类型更多元2.推测下列城市中城市人口密度增幅相对较大的城市是( )①西北半壁——西宁、兰州 ②东南半壁——杭州、南京 ③西北半壁——喀什、拉萨 ④东南半壁——成都、西安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1.C 2.B【解析】 第1题,西北半壁大城市数量少,行政中心相对规模大,吸引力高,行政等级影响力高,C正确;东南半壁省会的辐射能力更强,A错误;东南半壁城市规模影响大于行政等级,说明大城市数量多,省会的吸引力相对较低,人们更愿意迁入大城市,行政等级影响力低,并不是因为省会人口已经饱和,B错误;城市群类型对行政中心的影响不大,D错误。第2题,在西北半壁,人口密度变化主要受城市规模和行政等级影响,西宁和兰州都为省会城市,行政等级高,人口密度增幅比喀什更明显,①正确,③错误;东南半壁,人口密度变化主要受城市规模影响,杭州、南京、成都、西安城市规模都较大,但由上一问分析知,杭州和南京周边大城市多,对人口吸引力相对有限,增幅较小,成都和西安都属于区域内优势最突出城市,人口吸引力强,人口密度增幅明显,②错误,④正确。①④正确,选B。考向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024·河北二模)根据主城区内的主要环城道路(环城路、二环路、三环路),可将昆明市主城区由内到外划分为核心区域、二环区域、三环区域、新城区域。读昆明主城区高收入人口居住空间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3.昆明主城区高收入人口居住空间结构特征呈现( )A.东北—西南向的集聚轴带B.东北—西南向的点式分布C.西北—东南向的集聚轴带D.西北—东南向的点式分布4.昆明高收入人口选择临近滇池、世博园的新城区域居住主要考虑( )A.公共交通 B.城市规划C.景观特色 D.基础教育5.昆明主城区的高收入人口更倾向于选择邻近中心区的新城居住,是因为该区域( )A.文化氛围活跃 B.住房价格较低C.购物非常方便 D.人口密度适宜【答案】 3.A 4.C 5.D【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昆明主城区高收入人口居住空间呈现以核心区域传统高收入人口集聚区的翠湖片区为中心,向东北方向扩展,串联白云、北教场、北辰、金辰—红云—世博片区,向西南方向串联书林和南市区滇池路片区,共同形成东北—西南向的集聚轴带,选A。第4题,昆明的高收入人口选择在临近滇池、世博园的新城居住,主要考虑的是这些区域拥有优质景观,远离污染,环境优美,该新城区域在公共交通、城市规划、基础教育方面优势不突出,选C。第5题,昆明主城区的高收入人口倾向于选择邻近中心区的新城居住,原因在于高收入人口倾向于选择人口密度适宜的区域居住。若人口密度过高,则居住环境较为拥挤和嘈杂;若人口密度过低,则人气不足,D正确,新城的文化氛围不一定活跃,A错误;相较郊区,住房价格较高,且高收入群体对住房价格考虑较少,B错误;购物不如中心区方便,C错误。考向三 世界人口的分布(2024·河南郑州)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山脉和高原约占总面积的90%,北部有里海沿岸平原,南部为伊朗高原,高原地区多分布有山间谷地和沙漠。右图示意2016年伊朗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分布。完成下面小题。6.伊朗人口密度整体上呈现( )A.东南高,西北低 B.西低东高C.西北高,东南低 D.南高北低7.伊朗波斯湾沿岸人口密度较大,主要原因有( )①港口条件优越 ②气候温暖湿润 ③油气资源丰富 ④地形平坦开阔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6.C 7.C【解析】 第6题,结合伊朗各省人口数量及面积大小可以估算出伊朗西北部各省区土地面积较小,人口密度较大;东南部人口总量虽然较多,但是土地面积广阔,人口相对稀疏,因此,该国人口密度整体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C正确,A错误;根据图示数据不能得出该国人口分布具有西低东高、南高北低的特征,B、D错误。第7题,波斯湾沿岸人口密度较大,主要是由于其油气资源分布密集,而且港口城市交通优势突出,经济发达,使人口密度相对较大,①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国波斯湾沿岸气候较为干旱,降水稀少,②错误;该国波斯湾沿岸地区虽然地形平坦,但是距离高原山地较近,平坦面积狭窄,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主题2 人口迁移【尝试作答】 (1)D (2)C 1.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地域差异 由落后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年龄差异 影响青壮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或婚姻;影响老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家庭或环境;影响青少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家庭或教育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性别差异 男性人口迁入多的地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入多的地区可能轻工业发达或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较为发达文化差异 高学历人口迁入的地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口,其迁入的地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较多2.巧析人口迁移的影响(1)从地理环境的变化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利于迁入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大环境压力;也有利于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减轻环境负担;促进迁入、迁出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从城镇发展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为城镇注入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镇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居住小区,促进了郊区城镇化的进程。(3)从就业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某地人口的大量迁入,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迁入地就业结构的变化。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配备;老年人口的大量迁入,则应增加老年护理、保健等相关工作人员的比重。(4)从人口问题产生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往往会导致某地人口结构的变化,引发某地人口问题的出现。如我国农村人口的大量外迁,导致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明显,“留守家庭”问题突出;某地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吸引大量男性人口迁入,引发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的出现。考向一 我国的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2024·江西赣州)城市群的日常人口流动体现了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右图示意京津冀地区日常人口流动空间形态。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京津冀地区日常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 )A.对称性 B.放射性C.均衡性 D.等级性2.对京津冀地区日常人口流动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交通线路 B.家属随迁C.人口规模 D.公共服务【答案】 1.D 2.B【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京津冀地区日常人口流动并未出现明显的对称中心或对称轴,A错误;北京向北基本没有放射,B错误;不同城市之间流动强度差异大,不均衡,C错误;北京流动热度较大,形成高等级的流动中心,天津、石家庄为次一级中心,其他城市等级更低,具有明显的等级性,D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城市群的日常人口流动体现了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家人随迁主要是在区域内,而不易引起跨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B符合题意;交通线路是人口流动的载体,对城市间日常人口流动影响大,A不符合题意;人口规模越大,往往涉及的人口流动越多,对城市间日常人口流动影响大,C不符合题意;北京作为首都,公共服务完善,等级高,吸引周边人口流向北京寻求服务,因此公共服务对日常人口流动影响大,D不符合题意。考向二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2024·甘肃武威)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影响国家的综合国力。俄罗斯广袤的国土与其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存在失衡现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口数量经历了先减后增的过程, 2002年为14 518.2万人,2017年为 14 688.1万人。右图示意俄罗斯各 联邦2002和2017年的人口数量(单 位:万人)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2002—2017年,俄罗斯人口重心的移动方向是( )A.向西 B.向南C.向北 D.向东4.推测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出生数量下降 B.中央联邦区虹吸作用强C.自然环境快速恶化 D.乌拉尔联邦区就业率高5.俄罗斯人口分布格局会导致( )①东部城市发展减缓 ②人力资源不足 ③社会公共服务不均 ④人口老龄化严重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3.A 4.B 5.C【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俄罗斯人口分布西多东少,人口重心偏西。2002—2017年,除了中央联邦区人口增加,其他联邦人口均有所下降,中央联邦区在俄罗斯西边,故人口重心进一步向西移动,A正确。第4题,由已学可知,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位于欧洲,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环境条件好,人口总量大,是俄罗斯人口密集区域之一,中央联邦区的莫斯科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强大的人口迁移引力。读图可知,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与其相邻,2002—2017年人口减少数量大,主要原因是人口向中央联邦区迁移,中央联邦区虹吸作用强,B正确;人口出生数量下降有可能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但影响并不会很大,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说明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自然环境快速恶化,排除C;读图可知,乌拉尔联邦区2002—2017年人口减少,说明其就业率不高,排除D。第5题,读图联系已学可知,俄罗斯人口的分布格局是西多东少,欧洲部分多,亚洲部分少。东部地区人口稀疏,城镇化水平低,加上人口净迁出,城镇化进程会减缓,①对;人口分布不均衡会导致人口稀疏的西伯利亚联邦区、远东联邦区经济发展缓慢,国土资源开发受到限制,基础建设滞后,各项公共服务不足,③对;人力资源不足和人口老龄化严重是俄罗斯人口增长缓慢、生育率低造成的,不是分布不均导致的,②④错。综上所述,C正确。考向三 影响国际人口迁移的因素(2024·河北唐山)据《世界移民报告(2022)》,印度海外移民数量达1 800万人,是世界第一大移民输出国。印度政府将海外印度人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高级技工及学生;另一类是技术水平较低或不具备技术水平的工人。受各种因素影响,21世纪初海外印度人出现回流迹象,后回流人数不断增多。下表示意2021年海外印度人目的地国家(移民人数超过100万)分布及人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国家 美国 阿联酋 马来西亚 沙特 缅甸 英国 加拿大 斯里兰卡 南非 科威特人数(万人) 446 343 299 259 201 176 169 161 156 1036.技术水平较低的印度人迁移优先选择的目的地国家是( )A.加拿大 B.英国C.南非 D.阿联酋7.21世纪初回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印度人大多从事的行业是( )A.信息技术 B.纺织服装C.机械制造 D.能源开采【答案】 6.D 7.A【解析】 第6题,分析可知,技术水平较低的印度人,受教育程度较低,在目的地国家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选项中阿联酋石油工业发达,但人口较少,劳动力缺乏,且阿联酋距印度较近,故阿联酋是技术水平较低的印度人迁移优先选择的目的地国家,D正确;加拿大、英国、属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高技术产业比重大,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小,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需求较大,A、B错误;南非距离印度较远,优先度较低,C错误。第7题,21世纪初,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软件、云计算应用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成为全球领先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供应国,就业机会多,收入较高,吸引与信息技术产业相关的人才回流,故21世纪初回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印度人大多从事的行业是信息技术,A正确;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能源开采所需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劳动力较少,B、C、D错误。主题3 中国的人口问题【尝试作答】 (1)A (2)D1.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1)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2)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积极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3)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4)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5)发展老龄产业,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6)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7)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老龄事业,打造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2.我国“全面三孩”政策的原因及意义实施原因 随着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男女比例失调等一系列问题出现意义 ①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②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期看可以直接带动住房、教育、健康、家政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从长远看新增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后可降低人口抚养比,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更为显著。③有利于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考向一 人口老龄化(2024·云南昆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海口市60岁及以上35.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2.4%,比重增长2.35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2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7%,比重增长1.62个百分点。海口市人口老龄化呈现速度增长过快、高龄化老人迅速增长的趋势。下表为海口市老龄化因素主成分分析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老龄化影响因素 成分成分1贡献率 成分2贡献率教育投入 0.991 -0.115初中升学率 0.980 0.070卫生支出 -0.275 -0.932卫生机构数 0.892 -0.393卫生技术人员数 0.913 -0.395废水排量 -0.027 0.786老龄化影响因素 成分成分1贡献率 成分2贡献率参与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0.987 0.096人均GDP 0.985 0.092城市化率 0.964 0.205城镇人均消费支出 0.968 0.219人均密度 0.982 0.179零至十四岁人口比例 -0.951 0.2621.结合图表分析影响海口市老龄化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和政策因素 B.卫生与环境因素C.经济和卫生因素 D.政策与环境因素2.针对海口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以下措施不适宜的是( )A.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B.加强养老设施建设C.加大养老资金投入 D.依靠传统家庭养老【答案】 1.A 2.D【解析】 第1题,由图表材料可知,海口市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成分1(含教育投入、升学率、参与养老保险人数、人均GDP、城市化率及人均消费支出、14岁以下人口比例、人口密度)属于经济、政策因素,其贡献率远大于成分2(含卫生支出、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废水排放量)卫生、环境因素,A正确。第2题,结合上题结论,海口市人口老龄化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和政策因素,所以应从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养老设施建设、加大养老资金投入等方面加以解决,而非依赖传统的家庭养老来解决,D正确。考向二 人口抚养比(2024·广东东莞)抚养比是衡量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负担的指标,表示为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人口)所要抚养的非劳动年龄人口(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若总抚养比低于50%,表明进入人口机会窗口期,在经济社会政策的充分支持下,就能获得人口红利。2021年为我国人口峰值年。下图示意预测方案下未来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3.未来,我国社会抚养负担不断加重的主要原因是( )①少儿抚养比上升 ②老年抚养比上升 ③劳动年龄人口减少 ④总人口持续增加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4.该预测方案下,我国人口机会窗口期将持续到( )A.2025年 B.2030年C.2035年 D.2040年【答案】 3.C 4.C【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我国少儿抚养比变化不大而老年抚养比一路飙升,说明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我国总人口逐渐进入负增长,我国社会抚养负担不断加重,②③正确,选C。第4题,结合图示可知预计在2035年左右我国人口抚养比达到50%。A、B在窗口期内,D选项在窗口期外,C正确。考向三 我国的人口增长问题(2024·湖南三模)2023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上年减少54万人,出生率为6.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至此,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人口负增长。婴儿潮是指在某个特定时期婴儿出生率出现大幅提升的现象。下图为1949年以来我国历年出生人口数、出生率及三次婴儿潮出现的时间。完成下面小题。5.造成我国出现第三次婴儿潮的原因是(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6.我国第四次婴儿潮消失,其原因可能有( )①婚姻观念的转变 ②育龄妇女人数减少 ③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④抚养成本提高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7.有人预测2024年我国人口出生数量会不降反升,其原因可能是( )A.人口流动 B.人口惯性C.国家政策鼓励 D.属相情节【答案】 5.C 6.B 7.D【解析】 第5题,我国1971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2011年实施双独二孩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放宽与第三次婴儿潮时间不吻合,A错误;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提速一直持续到现在,所以这不是导致第三次婴儿潮形成的原因,B错误;我国第二次婴儿潮新增人口在1983—1992年已经成家立业进入生育年龄,导致育龄妇女较多,从而产生了下一次婴儿潮,C正确;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文化水平提高导致的生育观念转变会导致出生率降低,D错误。第6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晚婚晚育、不婚不育、单身丁克等婚姻观念削弱生育基础,①正确;计划生育导致在本该出现第四次婴儿潮的时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②正确;2013年11月,“单独二孩政策”宣布,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开始实施,2021年5月31日,“三孩”政策正式出台,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应该是出生率会上升,③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住房、教育、医疗等抚养孩子的成本提高,人们不愿意多生育孩子,④正确。①②④正确,选B。第7题,人口流动对我国人口出生数量没有影响,A错误;人口惯性是指达到生育更替水平后人口继续增长的趋势。如:过去的高生育率,低龄组人口较多,达到或低于生育更替水平后人口还会继续增长数十年。随着低龄组人口逐渐生儿育女,出生人数剧增,将超过死亡人数。但随着他们年龄继续增大,死亡人数将逐渐增加,赶上甚至超过出生人数。受人口惯性影响,2017年开始我国的人口出生数量开始下降,B错误;我国从2021年开始实行全面三孩政策,国家政策没有变化,C错误;2024年为龙年,龙有吉祥富意,龙年存在生育小高峰,这与国人的属相情结有关,D正确。主题4 乡村和城市空间结构【尝试作答】 (1)C (2)A1.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1)按照土地利用类型,乡村可分为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和公共用地区等,还包括等级较低、规模较小的商业用地区。(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居住区和公共用地区等规模相对较小,生产区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等点缀其间。(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①由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庭院转变为统一规划的居住区;②以道路为空间骨架,功能分化逐渐明显。(4)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的优点①能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提高人们的幸福感;②体现社会公正;③既保护传统文化又孕育新文化。2.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思路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1)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2)根据图中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3)注意高级住宅区和风景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3.分析城乡规划的重要思考角度(1)地域结构——城乡聚落的地域形态(集中式、条带式或放射式、组团式)。(2)空间结构①乡村土地利用: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②城镇建设用地功能区:商业规划、工业规划、居住规划、其他功能区规划。交通设施:潮汐车道、轨道交通、交通圈等。服务设施:防护带、绿化带;污水站、垃圾站;学校、医院、公园;生态环境建设(林地、湿地、风道)等。(3)产业规划:服务业与制造业区位变化,高科技制造业规划等。(4)人口规划: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等。(5)地域文化特色景观的保护与传承。考向一 乡村空间结构(2024·贵州贵阳)某城郊乡村历史悠久,祠堂、乡村、书舍、民居等遗风古韵保留较好。传统民居多为三间两廊格局,利于通风、散热和排水,单层土石建筑抗风性强。图示意该村1987年和2017年空间结构。完成下面小题。1.该村最可能位于( )A.海河平原 B.河套平原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2.该村30年空间结构的变化是( )①农业用地碎片化分布 ②工业用地呈团块状分布 ③居住用地呈扇状分布 ④商业用地呈镶嵌状分布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3.该村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主导产业更替 B.农业结构调整C.居住环境改善 D.大量人口迁入【答案】 1.D 2.A 3.A【解析】 第1题,民居多考虑实用性。由材料“传统民居多为三间两廊格局,利于通风、散热和排水,单层土石建筑抗风性强”可知,民居所在地气候炎热、多雨、多大风天气。海河平原位于华北、河套平原位于西北,民居主要考虑的是防寒保暖避风沙,排除A、B;四川盆地地形闭塞,大风天数少,民居抗风性要求低,排除C;珠江三角洲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湿热,夏秋季风多台风,民居需要考虑通风散热排水及抗风性强,最符合题意,D正确。第2题,读图,对比1987年—2017年空间结构变化可知,部分农业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及其他用地,呈现碎片化分布,①对;工业用地大量增加,且多沿道路分布呈团块状分布,②对;居住用地面积大变化小,集中分布在村落中心,呈面状分布,③错;商业用地面积小,呈点状分布,④错。①②正确,选A。第3题,读图可知,1987年—2017年的30年间,该村落位于城郊,周围农业用地大量减少,工业用地量增加,说明该村由过去以农业生产为主转变为以工业生产为主,A正确,B错误;图中空间结构的变化不是因为居住环境改善,相反工业用地增加,可能带来一定的污染,使居住环境变差,C错误;居住用地没有明显的增加,说明人口迁入数量少,D错误。考向二 城市功能区演化(2024·全国甲卷)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如图示意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中新合作区1994—2000年实施的功能区布局规划。规划思路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开发工业用地;当人口集聚到一定规模后,加大开发居住用地;当人口进一步集聚后,再重点开发商业用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中新合作区的工业区对商业区形成强力支撑的原因是工业区带动了( )①人口集聚 ②服务业集聚 ③人才集聚 ④技术集聚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5.将中新合作区的住宅区规划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主要有利于( )A.节约土地资源 B.增加绿地面积C.组织内外交通 D.完善市政设施6.从苏州老城主干道向东延伸串联中新合作区各功能区,体现的布局思路是( )①轴向发展 ②职住平衡 ③均衡发展 ④地租递减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①④【答案】 4.A 5.C 6.A【解析】 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中新合作区的工业区的建立,将吸引大量的人口集中到居住区,给商业区带来大量的人流量,①正确;同时工业区就业人数数量大,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服务业在商业区集中,②正确;人才的集聚和技术的集聚对商业区的影响起不到支撑作用,③和④错误。①②正确,选A。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住宅区规划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并不能节约土地资源,A错误;住宅区范围较大,位于两者之间,绿化带的范围大小主要看设计思想,与位置关系不大,B错误;图中显示城市主干道贯穿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而住宅区位于中间,主要是为了加强居民工作和休闲的交通,因此主要有利于组织内外交通,C正确;住宅区所处任何位置都可以完善市政设施,因此主要目的不是完善市政设施,D错误。第6题,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图中显示其整体功能分区明确,商业区位于老城区和住宅区之间,体现功能中心地位,同时向城市主干道方向发展,最终延伸到最外围的工业区,体现其轴向发展的布局思想,①正确;老城区主干道延伸串联各功能区后,老城区与工业区居住人员较远,没有体现职住平衡的思路,②错误;将各功能区串联后,可以促进新区的发展,平衡老城和新城共同发展,③正确;图中老城区地租较高,串联新合作区各功能区后,地租逐渐升高的是商业区,且商业区地租将逐渐高于老城区,并未体现地租递减的思路,④错误。①③正确,选A。考向三 城乡规划(2024·陕西榆林)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右图示意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步行化城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步行化城区建设可以有效地缓解( )A.交通拥堵 B.就业困难C.用地紧张 D.住房紧张8.与一般城市化过程中功能区建设相比,新城市主义城区的特点是( )A.用地单一化 B.功能单一化C.居住私密化 D.社区小型化9.步行化城区的规划设计适用于( )A.小城镇的远期人口规划 B.中等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C.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 D.城市群的合理布局【答案】 7.A 8.D 9.C【解析】 第7题,由材料可知,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人们的出行距离缩短,可以缓解交通拥堵,A正确;步行化城区,能方便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对于就业困难的帮助较小,B错误;步行化城区的建设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向郊区无限度蔓延的现状,与用地紧张无关,C错误;步行化城市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对缓解住房紧张影响不大,D错误。第8题,与一般的城市相比,新城市主义城区拥有相对比较分散的中心,这些分散的中心是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为一体的城区,所以用地多样化,功能齐全,A、B错误;该新城市主义城区体现不了居住私密化,C错误;该城区分化了原来的大型社区,社区小型化了,D正确。第9题,结合材料可知,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小、中等城市的城市化问题并不明显,不需要实行新城市主义,A、B错误;大城市的城市化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步行化城区的规划设计适宜于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C正确;本题是关于城市化内部建设问题,与城市群没有关系,D错误。主题5 城镇化【尝试作答】 (1)A (2)D (3)B1.城镇化的特点、阶段及差异分析(1)描述城镇化的特点,一般包括城镇人口数量、城镇化水平、城镇用地规模、城镇数量及等级(规模)的变化以及是否形成城镇带(群)等,要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2)根据城镇化水平及相关特征,可以判断某地城镇化所处的阶段。如图中英国2000年以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镇化现象。(3)比较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差异比较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差异,一般要从城镇化起步时间、城镇化水平高低、发展速度和目前的突出特点或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回答,要根据试题提供的图表材料进行归纳概括。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景观变化的影响①不利影响: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3)空间地域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化。3.城市新区建设(1)建设城市新区的必然性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绿地面积少,城市环境质量差;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治安问题、内城衰落、人口老龄化、传统文化风貌被破坏。建设城市新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2)城市新区的开发条件城市新区开发应当具备水资源、能源、交通、防灾等建设条件,并应避开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古迹。土地丰富、价格低,临近老城区,通过合理布局,与老城区合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城市新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①处理好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关系,防止出现新城区膨胀、老城区衰落的问题。②总结老城区建设经验和存在问题,合理规划,发展创新。③处理好新城区发展与农业用地之间的关系,防止因建新城区而出现用地矛盾。④处理好新城区内产业过渡问题,切实解决居民住房、就业问题。考向一 城镇化及其差异(2024·山西临汾)常住人口是指居住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2020—2023年我国甲乙两省区常住人口数量(万人)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1.甲、乙两省区最可能分别位于( )A.东北地区、中部地区 B.西部地区、东部地区C.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D.东部地区、中部地区2.图中甲、乙两省区数据表明( )A.甲省区城镇辐射功能更强B.甲省区环境承载力更大C.乙省区人口自然增长更快D.乙省区产业结构更优3.导致两省区城镇化率产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历史文化 B.政策因素C.经济水平 D.生态环境【答案】 1.B 2.D 3.C【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2020年到2023年甲省常住人口数量乡村减少,城镇增加,总数量变化不大,说明该省区乡村人口大量迁出,应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从2020年到2023年乙省常住人口数量乡村减少,城镇增加,总数量明显增加,说明该省区大量外来人口迁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应为我国东部地区,B正确。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省区城镇人口增加较少,城镇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较低,辐射功能较弱,乙省区城镇人口增加更多,辐射功能更强,A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乙省区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环境承载力更大,B错误;无法判断两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C错误;乙省区经济发展水平更高,产业结构更优,D正确。第3题,甲乙两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两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同,出现城镇化差异,C正确。考向二 就近城镇化及影响(2024·浙江杭州)就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近距离迁移到户籍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城镇就业和居住,实现农民 非农化、生活城市化和身份市民化的过 程,其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来自本镇、 县内及省内。近年来,湖南省就近城镇 化发展迅速。右图为湖南省就近城镇化 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4.利于湖南省就近城镇化的是( )A.加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 B.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C.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D.省内大中城市房价上涨5.就近城镇化对湖南省的影响有( )A.降低老龄化水平 B.提高城市化水平C.提高老龄化水平 D.降低城市化水平【答案】 4.A 5.B【解析】 第4题,加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人口在本镇、县内及省内就近就业和居住,促进就近城镇化,A正确;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人口的吸引力有限,不一定能促进就近城镇化,B错误;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可能会导致湖南人口外流,不利于就近城镇化,C错误;省内大中城市房价上涨,会使人们更倾向于就近城镇化,但这不是主要促进因素,仍需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D错误。第5题,就近城镇化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增加,提高了城市化水平,B正确,D错误;人口迁移主要是省内劳动力的迁移,对湖南省的整体老龄化水平影响不大,A、C错误。考向三 城镇化问题及解决措施(2024·河北邯郸)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世界各国首都的人口也发生着变化。下表为世界各国首都人口达1 000万以上的排名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国家 印度 埃及 墨西哥 中国 孟加拉国 哥伦比亚 日本 菲律宾 俄罗斯 伊朗 印度尼西亚 韩国 刚果(金)首都 新德里 开罗 墨西哥城 北京 达卡 波哥大 东京 马尼拉 莫斯科 德黑兰 雅加达 首尔 金萨沙人口(万人) 2 850 2 280 2 200 2 188 1 600 1 480 1 450 1 280 1 230 1 100 1 056 1 000 1 0006.表中首都城市可能遇到的城市问题主要有( )①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 ②地面沉降,城市内涝严重 ③用地规模过大,绿地面积较小 ④就业压力大,失业人数多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7.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规模过大的首都城市应当( )①规划建设大都市圈 ②疏散非首都功能 ③选址于人口稀少地区 ④随经济重心的移动而移动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6.D 7.A【解析】 第6题,城市人口过多,势必带来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的城市问题,①正确;人口规模大,不一定导致地面沉降和城市内涝,②错误;人口规模大,不一定用地规模大,绿地面积也未必小,但需有合理的城市规划,③错误;人口规模过大,会因就业岗位有限而造成较大的就业压力,④正确。①④正确,选D。第7题,都市圈发展的核心并不只是主城,还有外围的中小城市,是由主城、副中心和中小城镇城市等构成的空间地域,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主城区的人口规模,①正确;将一些经济、商贸、文化等非首都职能向外疏散,也可以疏散人口,控制首都的人口规模,②正确;人口稀少地区的地方往往自然条件恶劣,不利于首都城市发展,③错误;随经济重心的移动而移动会导致人口规模的扩大,④错误。①②正确,选A。主题6 大城市的辐射功能【尝试作答】 (1)C (2)C1.城市的辐射功能2.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如位于沿海,对外联系密切,辐射范围大;地处内陆或地形不利的地区,辐射范围小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规模等级,扩大辐射范围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因产业集聚使城镇所需资源的来源区扩大,促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城市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范围内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范围大小和人口数量多少有关 城市因集聚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高,产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联系越密切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网络越发达,信息交流密切、人口流动频繁、产业互动高效,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政策因素 可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及经济的发展 为城市发展做出规划3.城镇化与城市体系及城市辐射功能的关系分析(1)城镇化促进了城市体系的形成①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之间通过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等,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镇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②城镇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密,联通效率越高,联系强度越大,辐射范围越大,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地位越高。③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镇发展轻工业;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镇发展重工业。④腹地中具有工业发展优势的城镇,有可能承接中心城市产业链的某部分产业转移而发展为工业中心;离中心城市较近,且交通较便利的城镇,也有机会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卧城”。(2)城镇化促进了城市辐射功能的扩展。考向一 影响大城市辐射的因素(2024·天津河东)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就是来自辐射源(中心城市)的辐射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在辐射动力(如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的作用下经过辐射通道(交通通道、信息通道等)到达辐射接受地(周边地区)的过程。下图示意我国成都、西安两个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图中数值越大,表明城市在该要素上的辐射力越强。完成下面小题。1.总体来看,西安的经济辐射力较成都弱,从数值上分析西安与成都差距最大的是( )A.经济质量 B.资金流C.人流 D.物流2.下列关于增强西安经济辐射力措施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提升西安城市行政等级,增强服务范围B.提高西安经济总量,扩大西安都市圈范围C.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引进重量级企业入驻D.加快西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答案】 1.C 2.A【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安和成都的经济质量差距较小,资金流的差距约为0.7,人流的差距约为0.8,物流的差距约为0.1,所以差距最大的是人流,C正确。第2题,提升西安的城市行政等级,主要在行政政策方面上产生影响,不能增强服务范围,A符合题意;提高西安经济总量,扩大西安都市圈范围,能够增强其辐射源强度,B不符合题意;加大政策的优惠力度,引进重量级企业入驻,能够促进西安经济发展,C不符合题意;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打造西安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促进人流、物流等辐射流,完善辐射通道(交通通道),D不符合题意。考向二 大城市辐射及其影响(2024·江苏连云港)如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及都市圈间人口流动状况统计图(采样时间为1个月,图中的百分数表示流动人口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港澳与其他都市圈之间联系强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 )A.体制差异及通关边界的存在B.基础设施发展的差异C.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存在差异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4.围绕核心都市圈之间的人口持续流动会导致( )A.各城市间交流增多B.区域内发展不平衡C.区域整体迅速发展D.中小城市迅速崛起5.面对人口流动现状,大湾区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应当( )A.加强对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中心城市培育B.进一步改善深圳都市圈与广州都市圈的交通条件C.着力推动香港、澳门与海外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D.强化深圳、广州、东莞、佛山为核心的发展态势【答案】 3.A 4.B 5.A【解析】 第3题,香港澳门都是特别行政区,体制差异及通关边界阻碍了联系强度,A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不是所有城市都有交流的,A错误;最大的人口流入地是深圳都市圈,也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这会导致深圳等发达城市的发展水平更高,故区域发展不平衡,B正确;区域发展水平速度不一致,不是整体迅速发展,C错误;人口主要流向大城市,说明中小城市的发展并不迅速,D错误。第5题,图上显示人口流动向发达的大城市,汕潮揭和湛茂都市圈都是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应加强培育,A正确;深圳和广州都市圈已经交通很便利,进一步改善的必要性不大,B错误;香港、澳门应充分发挥其制度优势,着力于产业转型,C错误;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应加强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的辐射带动作用,D错误。考向三 城镇体系及服务范围(2024·山东烟台)在我国乡村发展历程中,介于县城和乡村之间的建制镇(乡)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县城和乡村的投资力度增大,县城对乡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愈发突出,镇逐渐成为城乡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下图示意广东省某典型县域“县—镇—村”空间服务结构的演变。完成下面小题。注:线条越粗表示空间联系越强。6.从阶段Ⅰ到阶段Ⅱ的跨越,优先发展的是( )A.交通运输 B.乡村农业C.乡镇企业 D.科学技术7.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Ⅱ的县城驻地( )A.服务空间范围不变 B.吸引村民就业减少C.人口平均年龄变小 D.城市等级明显提升8.阶段Ⅱ①②③④建制镇中,对农村地区服务功能仍较强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6.A 7.C 8.A【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县城对乡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愈发突出,而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加强县—村的空间联系,因此可推测近年来国家对县城和乡村投资的重点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两阶段的图可知,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Ⅱ县与镇的空间联系增强,县与村之间直接空间联系增多,县城对乡村的直接服务加强,这主要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A正确;村与镇的空间联系渠道由单一向多点多重联系转变,与优先发展乡村农业、乡镇企业和科学技术关系不大。排除B、C、D。第7题,比较两阶段的图可知,与阶段Ⅰ相比,阶段Ⅱ县与镇的空间联系增强,县与村之间直接空间联系增多,县城对乡村的直接服务加强。图示县城服务范围变化不大,但不代表不变,A错误;县城对乡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愈发突出,说明吸引村民就业应增加,B错误;县城驻地成为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场所,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在县城就业,会使人口平均年龄变小,C正确;图示县城服务范围变化不大,推测城市等级无明显提升,D错误。第8题,由材料可知,介于县城和乡村之间的建制镇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由阶段Ⅱ的图可知,①地与建制镇的联系比较紧密,与县城的联系较少,而②③④地与县城的联系都较紧密,故阶段Ⅱ①②③④建制镇中,对农村地区服务功能仍较强的是①,A正确。主题7 乡村振兴【尝试作答】 (1)D (2)A (3)C1.乡村振兴的分析思路2.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原因(1)区域发展不平衡。(2)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3)农业产业生产方式落后(4)城乡差距加大。3.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思路(1)依靠科技,提高品质。(2)突出特色,形成品牌,加大品牌效应。(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多样化经营。(4)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化。(5)注重绿色环保,发展生态农业。(6)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持续发展。考向一 乡村振兴的内涵(2024·江苏宿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乡村出现了衰退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合适的外部环境,又离不开内部人才、环境与产业的支撑。图为乡村振兴目标的人地关系内涵图。完成下面小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出现衰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大量进城 B.缺乏产业支撑C.耕地迅速减少 D.生态遭到破坏2.拓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关键措施是( )A.调整农业结构 B.土地大量流转C.吸引优秀人才 D.改善基础设施3.乡村振兴要留得住“乡愁”,因此聚落建设需要尊重和彰显( )A.文化空间 B.生产空间C.生态空间 D.生活空间【答案】 1.B 2.C 3.A【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乡村出现了衰退问题,主要原因是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缺乏产业支撑,经济效益低,导致农民大量进城寻求更高的收入,B正确;农民大量进城是乡村出现衰退问题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乡村仍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没有迅速减少,C错误;生态遭到破坏并不是普遍现象,不是乡村出现衰退问题的主要原因,D错误。第2题,据材料可知,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合适的外部环境,又离不开内部人才、环境与产业的支撑。在新发展阶段,尤其是数字经济、乡村文创等新业态在乡村兴起,这些新的业态与传统的乡村产业在人才需求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拓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关键措施是吸引优秀人才,促进产业发展,C正确;拓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需要三产融合,因此调整农业结构、土地大量流转不是关键措施,A、B错误;改善基础设施有利于拓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但不属于关键措施,D错误。第3题,乡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乡村振兴要留得住乡愁,必须振兴乡土文化。因此聚落建设需要尊重和彰显文化空间,A正确;与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关系不大,B、C、D错误。考向二 乡村振兴的措施(2024·福建高考)因地制宜发展是乡村振兴中的必由之路。现将不同村落的区位条件划分等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劳动力 L 劳动力数量不足L+ 劳动力数量充足交通条件 C 交通系统不完善C+ 交通系统完善第一产业 I 第一产业发展为主I+ 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发展旅游业4.某村落要进行传统农业花卉种植,提供鲜切花配送服务,那么这个村落满足的条件最可能是( )A.LCI B.L+C+C.LC+I+ D.L+CI+5.某村落满足L+CI+,为解决人才不足和运营低效等问题,实现旅游业加速发展,最适宜引进( )A.高新技术业 B.食品加工业C.文化创意业 D.仓储运输业6.某村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发展,不断挖掘乡村文化并传承保护,下图符合该村经济状况和乡村文化发展趋势的是(实线为文化,虚线为经济)( )【答案】 4.B 5.C 6.D【解析】 第4题,传统农业花卉种植,需要较充足的劳动力,提供鲜切花配送服务,交通系统要比较完善,结合表格信息可知,L+C+表示劳动力数量充足,交通系统完善,有利于传统农业花卉种植,最可能是该村落进行传统农业花卉种植需要满足的条件,B正确;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或以第一产业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并不是发展传统农业花卉种植必备的条件,排除A、C、D。第5题,高新技术业通常需要大量高端人才和先进的技术设施,对于该村落可能不太适合,难以满足其对人才等方面的要求,A不符合题意;食品加工业对解决人才不足和促进旅游业加速发展的直接关联性不强,B不符合题意;文化创意业,一方面可以吸引创意人才,有助于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文化创意可以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体验,能够有力地促进旅游业加速发展,C符合题意;仓储运输业对于解决人才不足和推动旅游业加速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小,D不符合题意。第6题,乡村振兴过程中,经济会不断发展进步,所以虚线应该是上升趋势;同时,对乡村文化不断挖掘和传承保护,乡村文化也会不断发展提升,实线也应该是上升趋势,A项虚线下降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排除;C项虚线有下降部分,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排除;D项实线虚线在当前上升较快,相较于B项虚线缓慢上升实线较稳定而言,更符合乡村振兴背景下该村经济状况和乡村文化发展趋势,D正确。考向三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聚落演变模式(2024·山东临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示意江南丘陵某区域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模式Ⅳ( )A.更易受经济因素影响 B.聚落呈现飞地式迁移C.易发生在文化交错带 D.异质文化区趋向杂糅8.四种聚落空间演化的驱动力对应正确的是( )A.Ⅰ——文化指向 B.Ⅱ——中心地指向C.Ⅲ——低地指向 D.Ⅳ——经济指向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该区域四种模式的演化结果是( )A.平原聚落的规模稳定 B.零散的村落原地保护C.经济功能区规模变大 D.聚落文化同质性增强【答案】 7.C 8.B 9.C【解析】 第7题,读图,模式Ⅳ是由于文化造成的聚落迁移。文化造成的聚落迁移更容易发生在文化交错带,C正确,A错误;聚落呈现连片分布,B错误;异质文化的存在使得社会更加多元化,但不会使异质文化区趋向结构混乱,D错误。第8题,据图可知,模式I是聚落空间演化低地指向;模式Ⅱ聚落空间演化是中心地指向;模式Ⅲ聚落空间演化是经济指向;模式Ⅳ聚落空间演化是文化指向,B正确。第9题,结合所学知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经济功能区规模变大,C正确;平原聚落规模变大,A错误;零散的村落会趋向集中,B错误;在乡村振兴下,村落的独特文化受到保护,聚落文化更加多元,D错误。主题8 地域文化【尝试作答】 (1)B (2)C (3)D1.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2.传统服饰与地理环境(1)气温影响服饰的厚度、颜色、肥瘦例: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人们在室外必须戴皮帽、穿皮衣或棉衣、戴皮手套、穿皮靴,喜欢穿吸热的深色衣服。炎热地区,为了散热,人们多穿浅色的宽松轻薄夏装,出门戴各种凉帽。(2)地形影响服饰的肥瘦例:地形崎岖的地方,为了方便生产生活,人们一般多着紧身服装。(3)经济活动影响服饰的材质、肥瘦例:我国东部农业地区盛产棉、麻、丝等,因此人们的衣料以棉、麻、丝织物为主。(4)文化影响服饰颜色、肥瘦等例:满族人民有尚白的习俗,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祥,男女老少都喜欢白色服饰。3.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1)南甜北咸:与物产和气候有关,南甜为解暑、北咸为驱寒。我国南方气候湿热,饮食上较淡,吃甜能生津止渴以解暑,加之南方产糖,故养成吃甜的习惯。而北方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冬季特别冷,饮食上必须吃些重口味的菜和很多蛋白质才能补充身体热量,加之蔬菜难以过冬,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食用,养成了吃咸的习惯。(2)东辣西酸:中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当地人的健康极为有利。我国西部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形成结石,人们发现多食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疾病,从而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4.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5.传统工艺与地理环境(1)中国传统工艺:传统工艺指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一般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及完整工艺流程,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2)传统工艺的现状:现状比较复杂,有些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主要是工艺复杂,经济效益低下,后继无人等。(3)中国的十大传统手工艺:陶瓷、玉雕、中国结、琉璃、木雕、景泰蓝、髹漆、竹编、剪纸、刺绣。(4)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的措施:①政府要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上出台相关法律、各项优惠和鼓励政策;②加强宣传,使全社会树立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意识;③加强传统工艺继承人队伍建设;④传统手工艺者自身要与时俱进,加大创新力度;⑤延长传统工艺的产业链,使产品多样化;⑥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传统工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考向一 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2024·福建漳州)闽南沿海的合院式传统民居,大多使用砖石为墙体材料,屋顶的坡度在26.6°~33.7°之间,以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图为合院式民居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相较于木结构和泥墙,民居大多使用厚实的砖石砌成的外墙,主要原因是砖石墙( )A.材料取得较易 B.保暖作用较好C.围合作用较好 D.耐潮效果较好2.该处民居屋顶坡度多限制在26.6°~33.7°之间,主要考虑屋顶的( )①抗风能力 ②排水性能 ③遮阴效果 ④承重状况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答案】 1.D 2.A【解析】 第1题,闽南沿海地区植被覆盖条件好,林木、泥土获取也很容易,A错误;相比于砖石,泥墙的保温效果更好一些,B错误;相比较而言,泥墙和砖石墙在围合作用方面并无明显差别,C错误;相比于砖石墙,泥墙、木结构的耐潮效果较差,D正确。第2题,闽南沿海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屋顶坡度限制在26.6°~33.7°之间,有利于排水;沿海地区多大风,且此处在夏秋季节多台风,出于防风的需要,屋顶坡度限制在26.6°~33.7°之间,屋顶坡度与遮阴效果关系较小,称重状况主要取决于建材的特性,①②对,③④错,选A。考向二 中华老字号与地理环境(2024·湖北三模)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完成下面小题。3.形成酒类、医药类老字号企业分布呈现“地区集聚化,行业集群化”格局的基础是( )A.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 B.地域传统与社会变迁C.经济发展与消费市场 D.文化旅游与消费需求4.餐饮老字号企业多集聚在( )A.乡村地区 B.铁路沿线C.城市边缘区 D.城市中心或近郊5.结合东北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农业发展特点,推测该地区老字号占比最高的企业类型是( )A.医药 B.工艺美术C.酒 D.棉花纺织【答案】 3.A 4.D 5.C【解析】 第3题,中华老字号的空间分异格局、类型结构特征是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地域传统与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与消费市场、文化旅游与消费需求等生产与消费多元因素共同作用及影响的结果。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异质性,资源的富集度和禀赋条件决定着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格局和企业区位的选择,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是影响老字号企业空间分异的基础性因素。所以形成酒类、医药类老字号企业分布呈现“地区集聚化,行业集群化”格局的基础是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A正确。第4题,乡村地区人口稀疏且消费能力弱,不适合餐饮老字号企业布局,A错误;铁路线是封闭线路,且铁路沿线噪音大,不适合餐饮老字号企业布局,B错误;城市边缘区人口较少,人流量小,不适合餐饮老字号企业布局,C错误;城市中心或近郊人口密集,交通发达,人流量大,适合餐饮老字号企业布局,D正确。第5题,我国东北地区地广人稀,耕地规模大,土壤肥沃,粮食产量大,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粮食商品率高,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加工和酒类企业比重较大,同时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酒类产品消费需求量大;所以东北地区老字号占比最高的企业类型是酒,C正确。考向三 “体育非遗”与地理环境(2024·江西赣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体育非遗”),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新疆是古今丝绸之路多元文化荟萃的核心地带,孕育出了丰富的体育非遗资源。右图为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遗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影响图中体育非遗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C.水源 D.植被7.与乌鲁木齐市相比,喀什地区的体育非遗等级高、数量多,其优势体现在( )A.文化辐射范围广 B.多元古文明交汇C.地域面积更广阔 D.非遗保护力度大【答案】 6.C 7.B【解析】 第6题,体育非遗的数量与人口数量有关。新疆的山麓地区水源充足,人类活动频繁,体育非遗的数量较多。气候、地形和植被虽然也会对区域产生影响,但相对而言,水源对于人类生存和文化传承的作用更为直接和关键,选C。第7题,乌鲁木齐市为省会城市,与之相比喀什的文化辐射范围较小,A错误。喀什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文化多元,造就了众多体育非遗文化,B正确。体育非遗的等级高低与地域面积是否广阔无关,C错误。结合材料无法判断非遗保护力度的差异,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主题突破大单元6人口与城镇课件.ppt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单元集训(六)练习含答案(教师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