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年级 高一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一单元单元(或主题)教学整体设计说明单元(或主题)名称 美术与眼睛单元课时数 3课程标准模块 鉴赏模块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主题名称 美术与眼睛主题概述 1.美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是多方面的,不能用“像不像某种事物”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美术作品,即使是具象美术作品也不能等同于照片。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从不角度欣赏他们 本单元重对图像的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方面来了解和判断什么是美术作品。通过对国内外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的对比与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具象美术作品、意象美术作品、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从而理解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通过识读美术图像来掌握感悟式、形式、比较式和社会学式等鉴赏方式来鉴赏不同时期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通过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接受世界多元文化,发挥美术学科的特殊育人功能。 2.本单元内容安排由浅至深层层递进,便于初次学习美术鉴赏的学生们走近美术、了解美术作品、逐步学会美术鉴赏的方法。学情分析 通过观察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的兴趣并不大。究其原因:第一,是对作品的相关内容、背景了解不够;第二,不知如何了解,不会欣赏作品;第三,学生的文化学习压力很重,没有时间对作品做深入了解 ;另外,经典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和它所表达的精神、内容与现代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也是造成学生没兴趣的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美术鉴赏,对美术作品缺乏认识,不知道美术作品为什么美 大部分学生都不会积极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根据本单元内容的设置,教师要紧抓住学情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积极性,努力挖掘他们的兴趣点,为以后的鉴赏课的开展打下思想基础。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过程,学习美术作品审美构成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用于分析、理解和解释美术作品,学会辩识什么是美术作品,落实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等新课标。2.掌握2-3种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主题、内涵、形式和审美价值,并用恰当的术语进行解读、评价和交流。3.辨析美术作品中存在的不同文化、品位和格调的差异,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活动/任务1 活动一、 1、(导入)文学、音乐、绘画作品欣赏并感受它们不同的艺术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三种不同艺术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3、(思考与交流) 学生分组分别对作品进行分析,教师总结。 活动二、 1、(导入)主题:根据图像反映客观物象的不同,美术作品分为三类:具象、意象、抽象。 2、(小组合作,讨论)多媒体展示卡拉瓦乔的《水果篮》、实物照片、《寿桃图》 3、对比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活动三、 1、(新授)具象美术 导入概念: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图 师生共同赏析赏作品《重屏会棋图》、《穆瓦特西耶夫人像》、 《父亲》、《刘胡兰就义》 学生讨论、发言、分析,教师总结。 活动四、 意象美术 问题导入:美术除能表现我们眼睛看到的事物,还能够表现什么事物? 师生共同欣赏作品《生日》《李白行吟图》《花鸟山水册》《我和我的村庄》《狐狸的游戏》 师生互动讨论、分析交流,总结特点。 活动五、 抽象美术 问题导入:美术作品可不可以不表现具体的形象? 师生共同欣赏作品《红黄蓝的构成》《古诗四帖》局部、齐白石篆刻、部分网上抽象作品。 师生讨论、总结。 活动六、 展示三幅作品,师生一起分析总结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的特点。 教师总结。活动/任务2活动/任务3 活动一 (导入)导入新课 活动二 (讲授)一 、感悟式鉴赏 1、导入图片——红色,让学生自由联想红色的象征事物。 2、赏析作品《潇湘奇观图》 3、中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 4、小结 活动三 (讲授)形式鉴赏 1、导入概念: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如线条、色彩、材料、构图、形体等。 2、赏析作品《水图卷》。 3、赏析作品《鲁昂大教堂》 4、赏析作品《岩间圣母》 5、练习 活动三 (讲授)比较式鉴赏 导入 赏析作品《丛竹图》VS《墨竹图轴》 赏析作品《小龙湫下一角》VS《万松烟霭》 小结 活动四 (讲授)社会学式鉴赏 导入概念 赏析作品:《写生珍禽图》(黄荃) 赏析作品《夜巡》(伦勃朗) 小结 活动五 1、(讲授)知识和技能的巩固 2、(讲授)总结延伸 活动六 (作业)课后拓展 (讲授)教学反思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教师或同伴对学生的评价、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 (备注:方案1、方案2选择其一)需要评价的活动 方案1:针对任务/活动的描述活动A名称 活动A:对比赏析三幅作品 吴作人《齐白石像》、梁凯《泼墨仙人图》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 任务:串联本单元内容,说出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特点,从宏观上理解以审美为目的的美术作品所具备的共同特征,探讨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活动B学习鉴赏方法后再次评价作品《蒙娜丽莎》 任务:再次映示《蒙娜丽莎》。请学生用四种鉴赏方式对该作品进行重新鉴赏。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鉴赏。思考探讨。活动B名称活动C名称评价要素 方案2:针对单元整体描述评价内容 活动A评价:通过串联单元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整合单元知识内容,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实现了对图像的识读、审美的判断和对文化的理解。 活动B评价:在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四种鉴赏方式来重新鉴赏作品时,会发现他们评价作品已经有了方向指导,欣赏作品已经初步具备审美眼光,通过感悟、对比、结合背景资料等社会学式等鉴赏方式掌握了一定的综合方法来多角度多层面评价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利用表格和分值的设定使评价结果更加直观明了。评价指标 活动A考察学生串联单元知识目标综合对比评价作品的能力 活动B学生对作品鉴赏方法的掌握及评价作品的能力评价方法 活动A分组讨论学生互评 活动B设定评分表格,小组间合作交流制定评分标准 鉴赏内容学生鉴赏评价总结运用鉴赏方法得分达·芬奇的生平及其对艺术的贡献(10分)文艺复兴时期与中世纪的社会时代背景差别(10分)人文主义思想对绘画的影响④《蒙娜丽莎》的艺术成就(20分)⑤《蒙娜丽莎》对后世的影响(20分)⑥运用多种鉴赏方式就《蒙娜丽莎》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40分)总分:赋值方法 活动A赋值方法: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活动B赋值方法:计分制五、单元作业设计本单元主要着重落实新课标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及文化理解的美术核心素养目标故设置如下单元作业: 1.通过对什么是美术作品的学习,展示图片现代包装袋、手套、水果篮等,思考并探讨这些物品是不是美术作品以小组讨论形式说出原因。总结美术作品具有哪些特征? 2.教师展示的图片进行辨别分类,说出哪些图片属于具象绘画,哪些属于表现绘画,哪些属于抽象绘画,并总结三类绘画的差异。 3.你对本课哪幅作品印象深刻,说说原因,并说一说学了本单元的课程后,你对美术有了怎样新的理解?六、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本单元教学设计总揽全局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每课时渐进式设置与课堂学习目标、学生的能力相适应的课堂活动、学习任务、能力检测。能够初步在落实新课标中对图像的识读、审美判断和对文化的理解,为接下来的鉴赏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基于各课时学习目标与任务的设置,反思课堂教学,需要改进分层的活动和任务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兼顾绝大多数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知识储备和能力上的差异,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尽量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繁冗的讲述,通过情景创设、课堂活动设置等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改教师讲述灌输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切实落实新课标使课堂更加高效。七、单元教学结构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