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1讲 物质的分类(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化学一轮复习(共9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第1讲 物质的分类(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化学一轮复习(共95张PPT)

资源简介

第1讲 物质的分类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生活中的做法没有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葡萄酒中添加二氧化硫
B.长途运输鱼苗时,人们常在水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钙固体
C.用过氧化氢溶液漂洗衣服上的污渍
D.夏天超市用干冰给物质降温
2.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NO、NO2为酸性氧化物
B.NH4Cl、AlCl3为共价化合物
C.氢氟酸、氢硫酸为强电解质
D.84消毒液、洁厕灵为混合物
3.(2024·沈阳模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碳酸钠、碳酸钾均属于碳酸盐
B.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一定是碱
C.C60与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性质也完全相同
D.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可制备Fe(OH)3胶体
4.分类是学习化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2O7既属于金属氧化物,又属于酸性氧化物
B.大苏打(Na2S2O3)是一种可溶性碱,且溶液的碱性较强
C.判断几元酸的标准是分子中含有氢原子的个数
D.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5.(2024·内江模拟)下列物质分类全部正确的组合是(  )
选项 混合物 碱 电解质 酸性氧化物
A CuSO4·5H2O Ca(OH)2 NaCl SO2
B 盐酸 Na2CO3 Cu SO3
C 镁铝合金 KOH BaSO4 SiO2
D 矿泉水 Mg(OH)2 饱和食盐水 CO2
6.纳米铁是粒径达到纳米级别(1 nm=10-9 m)的单质铁,将水通过负载有纳米铁的树脂后可以有效除去水中的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铁片不能有效除去水中的氧气,因为纳米铁和铁片的化学性质不同
B.纳米铁属于胶体
C.纳米铁保存时可以放置在空气中
D.纳米铁能快速除去氧气与其高效的吸附能力有关
7.钛酸钙(CaTiO3)材料制备原理之一是CaCO3+TiO2CaTiO3+CO2↑。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TiO2和CO2属于酸性氧化物
B.CaCO3、CaTiO3均属于含氧酸盐
C.CaCO3属于强电解质
D.CO2溶于水可以导电,CO2为电解质
8.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FeFeCl2Fe(OH)2
B.SSO3H2SO4
C.N2NO2HNO3
D.CaCO3CaOCa(OH)2
9.(2024·衡水模拟)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CaCO3、Ca、Cu2(OH)2CO3都属于碳酸盐
B.HCl、纯碱、氯化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C.蓝矾(CuSO4·5H2O)和干冰属于化合物,铁矿石属于混合物
D.通过化学反应,可由Ba(OH)2一步转化生成NaOH
10.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量子点的发现与合成者。碳量子点是一类含有N、O等杂原子的零维碳纳米材料,直径低于10 nm,具有显著荧光性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碳量子点属于胶体
B.碳量子点的荧光性能属于丁达尔效应
C.碳量子点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
D.碳量子点的直径比氢离子大
11.(2024·昭通模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工开物》中记载“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其主要成分灼烧均有类似烧焦羽毛气味
B.名画中青绿色的颜料绿松石
[CuAl6(PO4)4(OH)8·5H2O]是无机盐
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常以游离态存在
D.《汉书》中记载“今世有白铜,盖点化为之,非其本质”,白铜属于铜的合金
12.Na2O、NaOH、Na2CO3、Na2SO4可按某种标准划分为同一类物质,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1)钠的化合物;(2)能与硝酸反应的物质;(3)钠盐;(4)钠的含氧化合物
A.(1)(4) B.(3)(4)
C.(2)(3) D.(1)(2)
13.(2024·淮安模拟)在指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能实现的是(  )
A.N2(g)NO(g)HNO3(aq)
B.Al2O3(s)Al(s)Na[Al(OH)4](aq)
C.BaCl2(aq)BaCO3(s)BaSO4(s)
D.NaCl(aq)NaHCO3(s)Na2CO3(s)
14.酸式盐是盐的一种,可看作是多元酸中的氢离子未被完全中和所得到的盐,常见的有NaHCO3、NaHSO4、KH2PO4、K2HPO4等。已知H3PO2(次磷酸)与足量的NaOH反应只生成一种盐NaH2PO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H3PO2属于一元酸
B.H3PO2属于含氧酸
C.NaH2PO2属于酸式盐
D.NaH2PO2属于正盐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
15.(2024·濮阳模拟)Ⅰ.对于数以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丰富的化学变化,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1)从物质类别角度来看,SO2属于     (填“酸性”“碱性”或“两性”)氧化物,写出其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Ⅱ.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青铜刀是我国最早冶炼的青铜器,由于时间久远,其表面有一层“绿锈”,“绿锈”俗称“铜绿”,是铜和空气中的水蒸气、CO2、O2作用产生的,化学式为Cu2(OH)2CO3,“铜绿”能跟酸反应生成铜盐、CO2和H2O。某同学利用以下反应实现了“铜→铜绿→……→铜”的转化。
铜铜绿ACu(OH)2BCu
(2)从物质分类标准看,“铜绿”属于    (填字母)。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3)写出B的化学式:     。
(4)请写出铜绿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上述转化过程①→⑤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序号)。
16.Ⅰ.高铁酸钾(K2FeO4,极易溶于水)是优良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其原理如图所示。
(1)K2FeO4按物质类别属于    (填字母)。
A.酸 B.盐 C.复式盐 D.氧化物
(2)根据上述原理分析,作水处理剂时,K2FeO4的作用有     和净水。
(3)净水利用了Fe胶体的性质,请写出Fe(OH)3胶体制备的化学方程式:            。
Ⅱ.“碳捕捉技术”常用于去除或分离气流中的二氧化碳。利用NaOH溶液“捕捉”CO2的基本过程如图(部分条件及物质已略去)。
(4)反应、分离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O+H2OCa(OH)2和            。
(5)高温反应炉中,涉及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6)整个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为    。
第1讲 物质的分类
1.D 葡萄酒中添加二氧化硫的作用是抗氧化、防腐、杀菌,利用了SO2的化学性质,A项不符合题意;加入的过氧化钙与水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氧气,B项不符合题意;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可以漂白衣物,C项不符合题意。
2.D NO不能和碱反应,NO2和碱发生歧化反应生成两种盐和水,故NO、NO2不属于酸性氧化物,A错误;NH4Cl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属于离子化合物,AlCl3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发生电离,属于共价化合物,B错误;氢氟酸、氢硫酸分别是HF、H2S的水溶液,不属于化合物,也就不属于强电解质,HF、H2S在水中部分电离,都是弱电解质,C错误。
3.A 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可能是碱性氧化物,也可能是碱,B错误;C60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C错误;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得到氢氧化铁胶体,D错误。
4.A Mn2O7是由锰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属于金属氧化物,Mn2O7和H2O反应生成HMnO4,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A正确;大苏打(Na2S2O3)由Na+和S2组成,属于盐类,B错误;含氧酸中H原子个数与酸的元数不一定相等,如H3PO3为二元酸,C错误;铝热反应2Al+Fe2O32Fe+Al2O3为放热反应,但不属于离子反应,D错误。
5.C CuSO4·5H2O是纯净物,A错误;碳酸钠是盐,Cu为单质,即Cu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B错误;饱和食盐水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D错误。
6.D 纳米铁和铁片均为铁单质,失电子能力相同,但纳米铁表面积较大,与氧气接触面积较大,因此纳米铁除去水中的氧气更有效,A错误,D正确;胶体是指粒子直径在1~100 nm的分散质分布在分散剂中组成的混合物,纳米铁为纯净物,B错误;纳米铁会与氧气反应产生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铁为疏松氧化膜,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因此纳米铁保存时要隔绝空气,C错误。
7.D TiO2和CO2与NaOH溶液反应均只生成盐和水,故都属于酸性氧化物,A正确;CaCO3、CaTiO3均属于含氧酸盐,B正确;CaCO3是盐类,属于强电解质,C正确;CO2与H2O反应生成电解质H2CO3,CO2属于非电解质,D错误。
8.D 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3,A错误;S单质与氧气反应生成SO2,B错误;N2与O2在放电条件下反应生成NO,C错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D正确。
9.B 纯碱为碳酸钠,属于盐类,B错误。
10.D 碳量子点是一类具有显著荧光性能的零维碳纳米材料,与胶粒直径吻合,需要分散到分散剂才能形成胶体,A错误;碳量子点不是胶体,不具有丁达尔效应,B错误;碳量子点含有N、O等原子,不是碳单质,与石墨不属于同素异形体,C错误。
11.A 麻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时没有类似烧焦羽毛气味,A错误;绿松石[CuAl6(PO4)4(OH)8·5H2O]是无机盐,B正确;该诗句说明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常以游离态存在,C正确;白铜属于铜的合金,D正确。
12.A Na2SO4与硝酸不反应,(2)错误;Na2O是氧化物、NaOH是碱,(3)错误;分类正确的是(1)(4),选A。
13.D NO和水不反应,A不正确;氧化铝和铁不反应,B不正确;HCl酸性强于碳酸,CO2和氯化钡不反应,C不正确;饱和食盐水通入氨气、CO2,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分解得到碳酸钠,可以实现,D正确。
14.C 由于H3PO2(次磷酸)与足量的NaOH反应只生成一种盐NaH2PO2,故H3PO2为一元酸,H3PO2属于含氧酸,NaH2PO2属于正盐。
15.(1)酸性 SO2+2OH-+H2O或SO2+OH-HS (2)C (3)CuO (4)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 (5)①
解析:(1)少量SO2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和水,足量SO2与NaOH反应生成NaHSO3,离子方程式为SO2+2OH-S+H2O或SO2+OH-HS。(2)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属于盐类化合物。(3)Cu(OH)2属于弱碱,具有不稳定性,受热易分解为CuO,因此B的化学式为CuO。(5)铜绿属于难溶性盐,无法直接与碱反应生成Cu(OH)2,因此需要先将铜绿转化为可溶性铜盐,再利用可溶性铜盐与碱反应生成Cu(OH)2,因此属于化合反应的为铜与空气中水蒸气、CO2、O2反应生成铜绿。
16.(1)B (2)杀菌消毒 (3)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4)NaHCO3+Ca(OH)2NaOH+CaCO3↓+H2O[或Na2CO3+Ca(OH)22NaOH+CaCO3↓]
(5)分解反应 (6)NaOH、CaO
解析:(1)K2FeO4是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2)根据图示原理分析,K2FeO4具有强氧化性,被还原生成的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具有较大表面积,能吸附悬浮在水中的杂质,K2FeO4的作用有杀菌消毒、净水。(4)由题干及图示知,捕捉室中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则反应、分离室中还存在的反应是Na2CO3+Ca(OH)22NaOH+CaCO3↓或NaHCO3+Ca(OH)2NaOH+CaCO3↓+H2O。(5)根据图示,高温反应炉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6)参加反应且又生成的物质为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整个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为NaOH、CaO。
1 / 3第1讲 物质的分类
课标要求
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能利用电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对常见反应进行分类和分析说明。
3.认识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4.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举例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1.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的组成
(1)下列常见物质:
①漂白粉 ②液氯 ③氯水 ④铝热剂 
⑤聚氯乙烯 ⑥水玻璃 ⑦福尔马林 
⑧KAl(SO4)2·12H2O ⑨花生油 ⑩纯碱
含氧元素40%的氧化镁  密封保存的NO2气体
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属于混合物的是          。
(2)同素异形体:
由同种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
常见的同素异形体:
氧元素:O2和    ;
碳元素:石墨、C60、C70与    ;
磷元素:白磷(P4)和红磷。
(3)写出下列俗名对应物质或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石灰石:CaCO3;生石灰:CaO;熟石灰:Ca(OH)2;生石膏:       ;熟石膏:       ;明矾:        ;蓝矾:       ;重晶石:     ;干冰:      ;苏打:       ;小苏打:     ;草酸:       ;铜绿:       ;软锰矿:     ;黄铜矿:CuFeS2;“84”消毒液:NaClO溶液;漂白粉:CaCl2、Ca(ClO)2混合物;福尔马林:40%甲醛水溶液;碘盐中的“碘”:    。
2.依据“特定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分类应依据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标准”不同,分类方法也不同。
(1)树状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把下列物质的字母填写到相应横线上。
A.硫黄 B.HClO C.烧碱 D.蓝矾
E.小苏打 F.生石灰 G.Fe(OH)3
H.FeCl3溶液 I.淀粉溶液 J.泥水
(2)交叉分类法——用多个标准对同一物质进行分类
将下列氧化物与指定类别连线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
(2)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3)NaHSO4、NaHCO3都属于酸式盐,其水溶液都显酸性。(  )
(4)S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SiO2属于两性氧化物。(  )
(5)判断酸式盐的标准是盐组成中是否含有氢原子,盐组成中只要含有氢原子就是酸式盐。(  )
一 依据“一定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1.分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分类正确的是(  )
A.化合物:BaCl2、Ca(OH)2、HNO3、HD
B.碱性氧化物:Na2O、CuO、Mn2O7
C.同素异形体:C60、C70、金刚石、石墨
D.混合物:漂白粉、冰水混合物、氯水
2.下列四组物质,每组中有一种物质从某种角度分析与其他三种不同,请找出该物质,并说明理由。
(1)Fe、S、C、P:             ;
(2)Fe2O3、Na2CO3、CuO、H2O:             ;
(3)Ag2SO4、KNO3、BaSO4、CaCO3:             。
二 依据不同物质或反应寻找分类“标准”
3.科学家在研究化学物质时,常对其进行分类,以便对同类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深入研究。
(1)根据物质的组成,①KCl、②KNO3、③KHSO4可以分为一类,其分类标准是        。
(2)加热氯酸钾(不加催化剂),发生歧化反应分解后停止加热,得到一种固体混合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该混合物中的两种生成物既可以是同类物质,也可以是不同类物质。若属于同类物质,分类标准是           ;若属于不同类物质,分类标准是        。
三 基于物质的类别推测陌生物质的性质
4.(1)已知次磷酸(H3PO2)是一元弱酸,写出其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生成的NaH2PO2属于    (填“正”或“酸式”)盐。
(2)已知Cl2O属于酸性氧化物,写出其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已知Be(OH)2与Al(OH)3都属于两性氢氧化物,写出Be(OH)2分别溶于盐酸、NaOH溶液的化学方程式:
(1)       ;
(2)       。
考点二 分散系及其分类
(一)分散系
1.组成
2.分类
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直观表示如下:
现进行以下各实验(已知淀粉分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①将1 g NaCl加入100 g水中。
②将1 g可溶性淀粉加入100 g水中,搅拌均匀后煮沸。
③将1 g CaCO3粉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振荡。
④将0.1 g植物油加入10 g水中,充分振荡混匀。
其中所得的分散系,属于溶液的有    (填序号,下同);属于胶体的有    ;属于浊液的有    。
(二)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甲同学:向1 mol·L-1的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
乙同学:直接加热FeCl3饱和溶液。
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几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停止加热。
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    ,写出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              。
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效应。(  )
(2)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
(3)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蛋白质溶液和食盐水。(  )
(4)明矾净水的原因是明矾电离出的Al3+水解生成 Al(OH)3胶体,胶体的吸附能力强。(  )
(5)1 mL 1 mol·L-1的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FeCl3完全水解,得到Fe(OH)3胶体粒子数为0.001NA。(  )
1.分别将6滴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下列试剂中:①5 mL 20 ℃蒸馏水中;②5 mL沸水中并加热至红褐色;③5 mL 20 ℃蒸馏水中,然后再加入少量0.1 mol·L-1的NaOH溶液。下列有关相应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散质粒子直径:③>②>①
B.分散系稳定性:③>②>①
C.仅凭观察法不可以将①②③三种分散系区分开
D.向三种分散系中加入酸性AgNO3溶液后,只有①中会产生白色沉淀
2.(2024·淄博实验中学高三月考)多糖基复合纳米材料(直径1~100 nm)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下列关于多糖基复合纳米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的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多糖基复合纳米颗粒直径较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B.将该分散系静置会立即出现沉淀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氯化钡溶液和该分散系
D.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将氯化钡溶液与多糖基复合纳米材料分离
3.关于胶体的性质与应用,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或工厂废气中的飘尘是利用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而加以除去
B.明矾净水是利用胶体的吸附性
C.从颜色上无法区分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D.由于胶粒之间的排斥作用,胶粒不易聚集成大的颗粒,所以胶体的性质相对比较稳定
胶体知识的易错点
  (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而不是丁达尔效应。
(2)胶体不带电,胶体中的胶粒能够吸附体系中的带电粒子而使胶粒带电荷,但整个分散系仍呈电中性。
(3)胶体粒子的直径决定了胶体的性质,因胶体粒子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可用渗析法提纯胶体。
(4)胶体粒子一般是离子、分子的聚集体,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粒子,它们的溶液是胶体。
(5)Fe(OH)3胶体粒子是分子的集合体,因而1 mol Fe3+完全水解得到Fe(OH)3胶体粒子数小于NA。
考点三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一)从“类别”的视角认识酸、碱、盐的性质
1.酸的性质
(1)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都含有   (填离子符号),如盐酸、稀硫酸都能与NaHCO3溶液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酸的特性在于不同的酸根阴离子,如HNO3具有强    性。
2.碱的性质
(1)不同的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都含有    (填离子符号),如KOH、NaOH溶液都能与CO2反应,足量CO2与它们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碱的特性在于不同的阳离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如Cu(OH)2能溶于过量氨水的离子方程式为      
       。
3.盐的性质
(1)含有相同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的一类盐可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如NH4Cl和Ca(OH)2共热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含有相同酸根离子的一类盐可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如:Na2CO3、K2CO3都能与过量的盐酸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二)从“变化”的视角理解物质的转化及转化规律
1.单质到盐的转化关系
(1)NaNa2ONaOHNa2CO3
反应①、②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
符合金属单质到盐转化关系的常见金属有Na、K、Ca、Ba等,但Fe、Al、Cu等不符合上述转化关系。
(2)SSO2H2SO3Na2SO3
反应③、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
符合非金属单质到盐转化关系的常见非金属有C、S、P等,但N、Si等不符合上述转化关系。
2.常见物质的转化规律
(1)“强制弱”规律
①强酸制弱酸,如实验室用Na2SO3与较浓硫酸反应制取SO2的化学方程式:             。
②强碱制弱碱,如NH4Cl溶液与Ca(OH)2混合共热的化学方程式:             。
(2)易溶物转化为难溶物
如AgNO3与NaCl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难挥发物转化为易挥发物
如NaCl+H2SO4(浓)NaHSO4+HCl↑。
一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如图是某同学总结出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①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
B.②中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C.③中与硝酸钠溶液能发生反应
D.④可解释久置的澄清石灰水变质
2.(2022·湖北高考1题)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加入明矾后泥水变澄清
B.北京冬奥会用水快速制冰
C.炖排骨汤时加点醋味道更鲜
D.切开的茄子放置后切面变色
二 物质之间的转化
3.单质到盐的转化关系可表示为
下述转化关系正确的是(  )
A.CuCuOCu(OH)2CuCl2
B.FeFe2O3Fe(OH)3Fe2(SO4)3
C.CCO2H2CO3CaCO3
D.SSO2H2SO4Na2SO4
物质间转化的5个常见易错点
(1)S燃烧不能直接生成SO3而是生成SO2。
(2)Al2O3、SiO2、Fe2O3与H2O不反应,不能直接转化为Al(OH)3、H2SiO3、Fe(OH)3。
(3)NH3催化氧化不能直接生成NO2。
(4)Fe与Cl2反应不能直接生成FeCl2。
(5)Fe与H+、Cu2+、S、I2反应不能直接生成Fe3+。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与变化
  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智慧人民,灿烂文化;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学和炼丹术,古代的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
1.传统文化涉及“物质”的考查
根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例如:“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入脑,非有病不可嗅”,“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2.传统文化涉及“变化”的考查
从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例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3.传统文化涉及“分离提纯操作”的考查
根据操作过程判断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蒸馏、蒸发、升华、萃取等。例如:“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该过程涉及蒸馏操作;“……(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操作。
命题角度一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判断
1.(2024·新课标卷7题)文房四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羊毛可用于制毛笔,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B.松木可用于制墨,墨的主要成分是单质碳
C.竹子可用于造纸,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D.大理石可用于制砚台,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2.(2024·河北高考1题)燕赵大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对下列河北博物院馆藏文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青铜铺首主要成分是铜锡合金
B.透雕白玉璧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C.石质浮雕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D.青花釉里红瓷盖罐主要成分是硫酸钙
命题角度二 传统文化中物质性质及变化
3.(2024·山东临沂模拟)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述之物见其还原性者为(  )
A.硇水(HNO3):“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
B.曾青(CuSO4):“曾青涂铁,铁赤如铜”
C.青矾(FeSO4·7H2O):“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
D.草木灰(K2CO3):“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
4.(2024·山东高考1题)中国书画是世界艺术瑰宝,古人所用文房四宝制作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竹管、动物尾毫→湖笔
B.松木→油烟→徽墨
C.楮树皮→纸浆纤维→宣纸
D.端石→端砚
命题角度三 传统文化中的“分离提纯”技术
5.(2023· 河北高考1题)《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粗食盐的一种制作过程:“取盐于池旁耕地沃以池水,每得南风急,则宿夕成盐。”若将粗食盐在实验室提纯,不涉及的操作是(  )
A.溶解  B.蒸发 C.过滤  D.蒸馏
6.(2023·福建高考1题)唐代陆羽《茶经·三之造》中记载茶叶制作过程:“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以下操作中最不可能引起化学变化的是(  )
A.蒸   B.捣 C.焙   D.封
1.(2024·浙江6月选考1题)按物质组成分类,KAl(SO4)2·12H2O属于(  )
A.酸   B.碱 C.盐  D.混合物
2.(2023·浙江1月选考1题)下列物质中属于耐高温酸性氧化物的是(  )
A.CO2 B.SiO2
C.MgO D.Na2O
3.(2024·吉林高考1题)文物见证历史,化学创造文明。东北三省出土的下列文物据其主要成分不能与其他三项归为一类的是(  )
A.金代六曲葵花鎏金银盏
B.北燕鸭形玻璃注
C.汉代白玉耳杯
D.新石器时代彩绘几何纹双腹陶罐
4.(2024·江苏高考10题)在给定条件下,下列制备过程涉及的物质转化均可实现的是(  )
A.HCl制备:NaCl溶液H2和Cl2HCl
B.金属Mg制备:Mg(OH)2MgCl2溶液Mg
C.纯碱工业:NaCl溶液NaHCO3Na2CO3
D.硫酸工业:FeS2SO2H2SO4
第1讲 物质的分类
【考点·全面突破】
考点一
必备知识夯实
1.(1)②⑧⑩  ①③④⑤⑥⑦⑨  (2)O3 金刚石 
(3)CaSO4·2H2O 2CaSO4·H2O KAl(SO4)2·12H2O 
CuSO4·5H2O BaSO4 CO2 Na2CO3 NaHCO3 H2C2O4 Cu2(OH)2CO3 MnO2 KIO3
2.(1)A B C、G D、E F H I J
(2)
易错辨析
(1)× (2)× (3)× (4)× (5)×
关键能力突破
1.C HD是单质,A项错误;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B项错误;冰水混合物只含有水分子,是纯净物,D项错误。
2.(1)Fe;Fe是金属单质,其他是非金属单质
(2)Na2CO3;Na2CO3是盐,其他是氧化物
(3)KNO3;KNO3易溶于水,其他难溶于水
3.(1)均为钾盐 (2)按阳离子分类 按阴离子分类
解析:(1)根据物质的组成,①②③均是钾盐,可以分为一类。(2)氯酸钾不加催化剂发生歧化反应的方程式为4KClO33KClO4+KCl,这两种产物若属于同类物质,则分类标准是按阳离子分类;若属于不同类物质,则分类标准是按阴离子分类。
4.(1)NaOH+H3PO2NaH2PO2+H2O 正 (2)Cl2O+2NaOH2NaClO+H2O
解析:(1)H3PO2是一元弱酸,其电离方程式为H3PO2H++H2P,与足量NaOH溶液生成NaH2PO2和水,其中NaH2PO2属于正盐。(2)Cl2O属于酸性氧化物,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NaClO)和水。
5.(1)Be(OH)2+2HClBeCl2+2H2O
(2)Be(OH)2+2NaOHNa2[Be(OH)4]
解析:类比Al(OH)3的两性可知,Be(OH)2与盐酸反应生成BeCl2和水,Be(OH)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Be(OH)4]。
考点二
必备知识夯实
(一)2.① ② ③④
(二)1.丙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易错辨析
(1)× (2)× (3)√ (4)√ (5)×
关键能力突破
1.A ①②③三种分散系分别是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为浊液>胶体>溶液,即③>②>①,A项正确;分散系的稳定性:溶液>胶体>浊液,即①>②>③,B项错误;①形成黄色溶液,②形成胶体,③形成红褐色沉淀,仅凭观察法就可以将①②③三种分散系区分开,C项错误;将AgNO3溶液滴入①中产生白色沉淀,滴入②中,胶体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同时生成AgCl沉淀,滴入③中生成白色沉淀,D项错误。
2.C 多糖基复合纳米颗粒直径较小,溶于水形成胶体,胶体分散质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A项错误;该分散系属于胶体,胶体具有介稳性,静置不会立即出现沉淀,B项错误;胶体分散质微粒能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D项错误。
3.C A项,中和胶体粒子的电性能够使胶体聚沉,如静电除尘器吸附带电的飘尘,而使之聚沉除去,正确;B项,明矾水解生成的Al(OH)3胶体有吸附性,故可用于净水,正确;C项,Fe(OH)3胶体呈红褐色,FeCl3溶液呈棕黄色,因此可以从颜色上区分,错误;D项,由于同种电荷的静电排斥作用,胶体相对比较稳定,正确。
考点三
必备知识夯实
(一)1.(1)H+ HC+H+H2O+CO2↑ (2)氧化
2.(1)OH- CO2+OH-HC (2)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 3.(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C+2H+H2O+CO2↑
(二)1.(1)Na2O+H2O2NaOH 2NaOH+CO2Na2CO3+H2O (2)S+O2SO2 SO2+H2OH2SO3 2.(1)①Na2SO3+H2SO4Na2SO4+SO2↑+H2O 
②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AgNO3+NaClAgCl↓+NaNO3
关键能力突破
1.C ①中Ca(OH)2能使酚酞溶液变红,A正确;②中Ca(OH)2与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B正确;③中NaNO3溶液与Ca(OH)2不反应,C错误;④中久置的澄清石灰水变质的原因是Ca(OH)2+CO2CaCO3↓+H2O,D正确。
2.B 水和冰的分子式都是H2O,用水快速制冰为物理变化,B符合题意。
3.C 铜能够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但氧化铜与水不反应,不能实现后面的转化,A项错误;同理,B项中Fe2O3与水不反应,不能转化为Fe(OH)3,B项错误;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C项正确;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与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D项错误。
素养提升1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与变化
1.D 大理石可用于制砚台,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不属于硅酸盐,D项错误。
2.D 青花釉里红瓷盖罐的主要材料为陶瓷,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D错误。
3.C 银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银,银溶解,体现硝酸的氧化性,A不符合题意;“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属于铁置换出铜的反应,体现铜离子的氧化性,B不符合题意;“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说明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体现硫酸亚铁的还原性,C符合题意;碳酸钾溶于水,碳酸根离子水解,溶液显碱性,与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关系,D不符合题意。
4.B 松木中的C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徽墨主要为C单质,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5.D 若将粗食盐在实验室提纯,需要将粗盐溶解,然后过滤除杂,接着蒸发结晶,不需要蒸馏。
6.D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的含义是晴好的天气时采摘茶叶,经过蒸青、捣泥、拍压、烘焙、穿孔、装袋等工序后,才能制造出优质的茶叶。 蒸青,这样做出的茶去掉了生腥的草味,加热引起颜色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A不符合题意;捣泥压榨,去汁压饼,让茶叶的苦涩味大大降低,可能引起物质的变化,B不符合题意;烘焙加热可能引起物质分解、氧化等,C不符合题意;封装,保持干燥、防止氧化,最不可能引起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真题·体验品悟】
1.C KAl(SO4)2·12H2O是结晶水合物,属于纯净物,是由金属阳离子K+、Al3+和酸根阴离子S组成的复盐。
2.B MgO、Na2O属于碱性氧化物,CO2、SiO2属于酸性氧化物,但CO2是分子晶体,熔、沸点低,选B。
3.A 金代六曲葵花鎏金银盏的主要成分为银,银属于金属,北燕鸭形玻璃注、汉代白玉耳杯及新石器时代彩绘几何纹双腹陶罐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A符合题意。
4.A 电解NaCl溶液可得到NaOH、H2和Cl2,H2在Cl2中燃烧可生成HCl,A正确;电解MgCl2溶液得到Mg(OH)2,B错误;H2CO3的酸性比HCl弱,故NaCl溶液中通入CO2不能得到NaHCO3,C错误;SO2与H2O反应生成H2SO3,D错误。
1 / 3(共95张PPT)
第1讲 物质的分类
高中总复习·化学
课标要求
1. 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2. 能利用电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对常见反应进行分类和分析说明。
3. 认识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4. 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举例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
考点·全面突破
01
素养提升 1
02
真题·体验品悟
03
课时·跟踪检测
04
考点·全面突破
锁定要点,聚焦应用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1. 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的组成
(1)下列常见物质:
①漂白粉 ②液氯 ③氯水 ④铝热剂 ⑤聚氯乙烯 ⑥水玻璃 ⑦福尔
马林 ⑧KAl(SO4)2·12H2O ⑨花生油 ⑩纯碱  含氧元素40%的氧
化镁  密封保存的NO2气体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属于混
合物的是 。
②⑧⑩  
①③④⑤⑥⑦⑨  
(2)同素异形体:
由同种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
常见的同素异形体:
氧元素:O2和 ;
碳元素:石墨、C60、C70与 ;
磷元素:白磷(P4)和红磷。
O3 
金刚石 
(3)写出下列俗名对应物质或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石灰石:CaCO3;生石灰:CaO;熟石灰:Ca(OH)2;生石
膏: ;熟石膏: ;明矾:
;蓝矾: ;重晶石: ;干
冰: ;苏打: ;小苏打: ;草
酸: ;铜绿: ;软锰矿: ;黄
铜矿:CuFeS2;“84”消毒液:NaClO溶液;漂白粉:CaCl2、Ca(ClO)2
混合物;福尔马林:40%甲醛水溶液;碘盐中的“碘”: 。
CaSO4·2H2O 
2CaSO4·H2O 
KAl(SO4) 2·
12H2O 
CuSO4·5H2O 
BaSO4 
CO2 
Na2CO3 
NaHCO3 
H2C2O4 
Cu2(OH)2CO3 
MnO2 
KIO3 
2. 依据“特定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分类应依据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标准”不同,分类方法也不同。
(1)树状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把下列物质的字母填写到相应横线上。
A. 硫黄 B. HClO C. 烧碱 D. 蓝矾 E. 小苏打
F. 生石灰 G. Fe(OH)3 H. FeCl3溶液 I. 淀粉溶液 J. 泥水
(2)交叉分类法——用多个标准对同一物质进行分类
将下列氧化物与指定类别连线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 × )
(2)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 )
(3)NaHSO4、NaHCO3都属于酸式盐,其水溶液都显酸性。 ( × )
(4)S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SiO2属于两性氧
化物。 ( × )
(5)判断酸式盐的标准是盐组成中是否含有氢原子,盐组成中只要含有
氢原子就是酸式盐。 ( × )
×
×
×
×
×
一 依据“一定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1. 分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分类正确的是(  )
A. 化合物:BaCl2、Ca(OH)2、HNO3、HD
B. 碱性氧化物:Na2O、CuO、Mn2O7
C. 同素异形体:C60、C70、金刚石、石墨
D. 混合物:漂白粉、冰水混合物、氯水
解析:  HD是单质,A项错误;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B项错误;冰水
混合物只含有水分子,是纯净物,D项错误。

2. 下列四组物质,每组中有一种物质从某种角度分析与其他三种不同,请
找出该物质,并说明理由。
(1)Fe、S、C、P: ;
(2)Fe2O3、Na2CO3、CuO、H2O:

(3)Ag2SO4、KNO3、BaSO4、CaCO3:

Fe;Fe是金属单质,其他是非金属单质
Na2CO3;Na2CO3是盐,其他是氧化

KNO3;KNO3易溶于水,其他
难溶于水
二 依据不同物质或反应寻找分类“标准”
3. 科学家在研究化学物质时,常对其进行分类,以便对同类物质的组成和
性质进行深入研究。
(1)根据物质的组成,①KCl、②KNO3、③KHSO4可以分为一类,其分
类标准是 。
解析: 根据物质的组成,①②③均是钾盐,可以分为一类。
均为钾盐 
(2)加热氯酸钾(不加催化剂),发生歧化反应分解后停止加热,得到
一种固体混合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该混合物中的两种生成物既可以
是同类物质,也可以是不同类物质。若属于同类物质,分类标准是
;若属于不同类物质,分类标准是 。
解析: 氯酸钾不加催化剂发生歧化反应的方程式为4KClO3
3KClO4+KCl,这两种产物若属于同类物质,则分类标准是按阳离子分
类;若属于不同类物质,则分类标准是按阴离子分类。
按阳
离子分类 
按阴离子分类 
三 基于物质的类别推测陌生物质的性质
4. (1)已知次磷酸(H3PO2)是一元弱酸,写出其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生成的NaH2PO2
属于 (填“正”或“酸式”)盐。
解析:(1)H3PO2是一元弱酸,其电离方程式为H3PO2 H++H2P ,与
足量NaOH溶液生成NaH2PO2和水,其中NaH2PO2属于正盐。
NaOH+H3PO2 NaH2PO2+H2O
正 
(2)已知Cl2O属于酸性氧化物,写出其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
解析:(2)Cl2O属于酸性氧化物,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
(NaClO)和水。
Cl2O+2NaOH 2NaClO+H2O
5. 已知Be(OH)2与Al(OH)3都属于两性氢氧化物,写出Be(OH)2分
别溶于盐酸、NaOH溶液的化学方程式:
(1) ;
(2) 。
解析:类比Al(OH)3的两性可知,Be(OH)2与盐酸反应生成BeCl2和
水,Be(OH)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Be(OH)4]。
Be(OH)2+2HCl BeCl2+2H2O
Be(OH)2+2NaOH Na2[Be(OH)4]
考点二 分散系及其分类
(一)分散系
1. 组成
2. 分类
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直观表
示如下:
现进行以下各实验(已知淀粉分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①将1 g NaCl加入100 g水中。
②将1 g可溶性淀粉加入100 g水中,搅拌均匀后煮沸。
③将1 g CaCO3粉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振荡。
④将0.1 g植物油加入10 g水中,充分振荡混匀。
其中所得的分散系,属于溶液的有 (填序号,下同);属于胶体的
有 ;属于浊液的有 。
① 
② 
③④ 
(二)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1.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甲同学:向1 mol·L-1的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
乙同学:直接加热FeCl3饱和溶液。
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几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
透明的红褐色,停止加热。
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 ,写出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
式: 。
丙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2.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效应。 ( × )
(2)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 × )
(3)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蛋白质溶液和食盐水。 ( √ )
(4)明矾净水的原因是明矾电离出的Al3+水解生成Al(OH)3胶体,胶体
的吸附能力强。 ( √ )
(5)1 mL 1 mol·L-1的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FeCl3完
全水解,得到Fe(OH)3胶体粒子数为0.001NA。 ( × )
×
×


×
1. 分别将6滴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下列试剂中:①5 mL 20 ℃蒸馏水中;
②5 mL沸水中并加热至红褐色;③5 mL 20 ℃蒸馏水中,然后再加入少量
0.1 mol·L-1的NaOH溶液。下列有关相应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散质粒子直径:③>②>①
B. 分散系稳定性:③>②>①
C. 仅凭观察法不可以将①②③三种分散系区分开
D. 向三种分散系中加入酸性AgNO3溶液后,只有①中会产生白色沉淀

解析:  ①②③三种分散系分别是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
径大小为浊液>胶体>溶液,即③>②>①,A项正确;分散系的稳定
性:溶液>胶体>浊液,即①>②>③,B项错误;①形成黄色溶液,②
形成胶体,③形成红褐色沉淀,仅凭观察法就可以将①②③三种分散系区
分开,C项错误;将AgNO3溶液滴入①中产生白色沉淀,滴入②中,胶体
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同时生成AgCl沉淀,滴入③中生成白色沉淀,D项
错误。
2. (2024·淄博实验中学高三月考)多糖基复合纳米材料(直径1~100
nm)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下列关于多糖基复合纳米颗粒
分散到水中形成的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多糖基复合纳米颗粒直径较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B. 将该分散系静置会立即出现沉淀
C.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氯化钡溶液和该分散系
D. 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将氯化钡溶液与多糖基复合纳米材料分离

解析:  多糖基复合纳米颗粒直径较小,溶于水形成胶体,胶体分散质
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A项错误;该分散系属于胶体,胶体具有介稳性,
静置不会立即出现沉淀,B项错误;胶体分散质微粒能透过滤纸,不能用
过滤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D项错误。
3. 关于胶体的性质与应用,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或工厂废气中的飘尘是利用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而
加以除去
B. 明矾净水是利用胶体的吸附性
C. 从颜色上无法区分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D. 由于胶粒之间的排斥作用,胶粒不易聚集成大的颗粒,所以胶体的性
质相对比较稳定

解析:  A项,中和胶体粒子的电性能够使胶体聚沉,如静电除尘器吸附
带电的飘尘,而使之聚沉除去,正确;B项,明矾水解生成的Al(OH)3胶
体有吸附性,故可用于净水,正确;C项,Fe(OH)3胶体呈红褐色,
FeCl3溶液呈棕黄色,因此可以从颜色上区分,错误;D项,由于同种电荷
的静电排斥作用,胶体相对比较稳定,正确。
胶体知识的易错点
  (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而不是丁达尔效应。
(2)胶体不带电,胶体中的胶粒能够吸附体系中的带电粒子而使胶
粒带电荷,但整个分散系仍呈电中性。
(3)胶体粒子的直径决定了胶体的性质,因胶体粒子较大不能透过
半透膜,可用渗析法提纯胶体。
(4)胶体粒子一般是离子、分子的聚集体,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
如淀粉、蛋白质,因其分子非常大,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粒子,它们的
溶液是胶体。
(5)Fe(OH)3胶体粒子是分子的集合体,因而1 mol Fe3+完全水解
得到Fe(OH)3胶体粒子数小于NA。
考点三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一)从“类别”的视角认识酸、碱、盐的性质
1. 酸的性质
(1)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都含有 (填离子符
号),如盐酸、稀硫酸都能与NaHCO3溶液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 。
(2)酸的特性在于不同的酸根阴离子,如HNO3具有强 性。
H+ 
HC +H+ H2O+CO2↑ 
氧化 
2. 碱的性质
(1)不同的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都含有 (填离子符
号),如KOH、NaOH溶液都能与CO2反应,足量CO2与它们反应的离子方
程式为 。
(2)碱的特性在于不同的阳离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如Cu
(OH)2能溶于过量氨水的离子方程式为

OH- 
CO2+OH- HC  
Cu(OH)2+4NH3·H2O
[Cu(NH3)4]2++2OH-+4H2O 
3. 盐的性质
(1)含有相同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的一类盐可能具有相似的化学
性质,如NH4Cl和Ca(OH)2共热的化学方程式为

(2)含有相同酸根离子的一类盐可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如:
Na2CO3、K2CO3都能与过量的盐酸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NH4Cl+Ca(OH)
2 CaCl2+2NH3↑+2H2O 
C +
2H+ H2O+CO2↑ 
(二)从“变化”的视角理解物质的转化及转化规律
1. 单质到盐的转化关系
(1)Na Na2O NaOH Na2CO3
反应①、②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符合金属单质到盐转化关系的常见金属有Na、K、Ca、Ba等,但Fe、Al、
Cu等不符合上述转化关系。
Na2O+H2O 2NaOH 
2NaOH+
CO2 Na2CO3+H2O 
(2)S SO2 H2SO3 Na2SO3
反应③、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符合非金属单质到盐转化关系的常见非金属有C、S、P等,但N、Si等不符
合上述转化关系。
S+O2  SO2 
SO2+H2O
H2SO3 
2. 常见物质的转化规律
(1)“强制弱”规律
①强酸制弱酸,如实验室用Na2SO3与较浓硫酸反应制取SO2的化学方程
式: 。
②强碱制弱碱,如NH4Cl溶液与Ca(OH)2混合共热的化学方程
式: 。
Na2SO3+H2SO4 Na2SO4+SO2↑+H2O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2)易溶物转化为难溶物
如AgNO3与NaCl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难挥发物转化为易挥发物
如NaCl+H2SO4(浓) NaHSO4+HCl↑。
AgNO3+NaCl AgCl↓+
NaNO3 
一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 如图是某同学总结出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①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
B. ②中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 CaCl2+2H2O
C. ③中与硝酸钠溶液能发生反应
D. ④可解释久置的澄清石灰水变质

解析:  ①中Ca(OH)2能使酚酞溶液变红,A正确;②中Ca(OH)2与
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 CaCl2+2H2O,B正确;③
中NaNO3溶液与Ca(OH)2不反应,C错误;④中久置的澄清石灰水变质
的原因是Ca(OH)2+CO2 CaCO3↓+H2O,D正确。
2. (2022·湖北高考1题)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 加入明矾后泥水变澄清
B. 北京冬奥会用水快速制冰
C. 炖排骨汤时加点醋味道更鲜
D. 切开的茄子放置后切面变色
解析:  水和冰的分子式都是H2O,用水快速制冰为物理变化,B符
合题意。

二 物质之间的转化
3. 单质到盐的转化关系可表示为
金属单质 碱性氧化物 碱 盐
非金属单质 酸性氧化物 酸 盐
下述转化关系正确的是(  )
A. Cu CuO Cu(OH)2 CuCl2
B. Fe Fe2O3 Fe(OH)3 Fe2(SO4)3
C. C CO2 H2CO3 CaCO3
D. S SO2 H2SO4 Na2SO4


解析:  铜能够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但氧化铜与水不反应,不能实
现后面的转化,A项错误;同理,B项中Fe2O3与水不反应,不能转化为Fe
(OH)3,B项错误;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
成碳酸,碳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C项正确;硫在氧气中燃
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与氧化钠反应生
成亚硫酸钠,D项错误。
物质间转化的5个常见易错点
(1)S燃烧不能直接生成SO3而是生成SO2。
(2)Al2O3、SiO2、Fe2O3与H2O不反应,不能直接转化为Al(OH)
3、H2SiO3、Fe(OH)3。
(3)NH3催化氧化不能直接生成NO2。
(4)Fe与Cl2反应不能直接生成FeCl2。
(5)Fe与H+、Cu2+、S、I2反应不能直接生成Fe3+。
素养提升 1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与变化
 
  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智慧人民,灿烂文化;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
文化,古代的本草医学和炼丹术,古代的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构成了我
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
1. 传统文化涉及“物质”的考查
根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例如:“有硇水者,
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鼻冲水”条目下写
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入
脑,非有病不可嗅”,“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2. 传统文化涉及“变化”的考查
从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判断化学
反应的类型。例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碳酸
钙的分解;“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
类型为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3. 传统文化涉及“分离提纯操作”的考查
根据操作过程判断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蒸馏、蒸发、升华、萃取等。
例如:“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
极浓烈,盖酒露也。”该过程涉及蒸馏操作;“……(KNO3)所在山
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
结晶操作。
命题角度一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判断
1. (2024·新课标卷7题)文房四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有关叙述
错误的是(  )
A. 羊毛可用于制毛笔,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B. 松木可用于制墨,墨的主要成分是单质碳
C. 竹子可用于造纸,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D. 大理石可用于制砚台,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解析:  大理石可用于制砚台,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不属于硅
酸盐,D项错误。

2. (2024·河北高考1题)燕赵大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对下列河北博物
院馆藏文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青铜铺首主要成分是铜锡合金 B. 透雕白玉璧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C. 石质浮雕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D. 青花釉里红瓷盖罐主要成分是硫酸钙

解析:  青花釉里红瓷盖罐的主要材料为陶瓷,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
盐,D错误。
命题角度二 传统文化中物质性质及变化
3. (2024·山东临沂模拟)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述之
物见其还原性者为(  )
A. 硇水(HNO3):“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
B. 曾青(CuSO4):“曾青涂铁,铁赤如铜”
C. 青矾(FeSO4·7H2O):“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色”
D. 草木灰(K2CO3):“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

解析:  银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银,银溶解,体现硝酸的氧化性,A不符
合题意;“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属于铁置换出铜的反应,体现铜离子的
氧化性,B不符合题意;“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琉璃……,烧之赤
色”,说明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体现硫酸亚铁的还原性,C符合题
意;碳酸钾溶于水,碳酸根离子水解,溶液显碱性,与氧化还原反应没有
关系,D不符合题意。
4. (2024·山东高考1题)中国书画是世界艺术瑰宝,古人所用文房四宝制
作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竹管、动物尾毫→湖笔 B. 松木→油烟→徽墨
C. 楮树皮→纸浆纤维→宣纸 D. 端石→端砚
解析:  松木中的C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徽墨主要为C单质,
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命题角度三 传统文化中的“分离提纯”技术
5. (2023· 河北高考1题)《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粗食盐的一种制作过程:
“取盐于池旁耕地沃以池水,每得南风急,则宿夕成盐。”若将粗食盐在
实验室提纯,不涉及的操作是(  )
A. 溶解 B. 蒸发
C. 过滤 D. 蒸馏
解析:  若将粗食盐在实验室提纯,需要将粗盐溶解,然后过滤除杂,
接着蒸发结晶,不需要蒸馏。

6. (2023·福建高考1题)唐代陆羽《茶经·三之造》中记载茶叶制作过程: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以下操
作中最不可能引起化学变化的是(  )
A. 蒸 B. 捣
C. 焙 D. 封

解析: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
矣”的含义是晴好的天气时采摘茶叶,经过蒸青、捣泥、拍压、烘焙、穿
孔、装袋等工序后,才能制造出优质的茶叶。 蒸青,这样做出的茶去掉了
生腥的草味,加热引起颜色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A不符合题意;捣泥
压榨,去汁压饼,让茶叶的苦涩味大大降低,可能引起物质的变化,B不
符合题意;烘焙加热可能引起物质分解、氧化等,C不符合题意;封装,
保持干燥、防止氧化,最不可能引起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真题·体验品悟
感悟高考,明确方向
1. (2024·浙江6月选考1题)按物质组成分类,KAl(SO4)2·12H2O属于
(  )
A. 酸 B. 碱
C. 盐 D. 混合物
解析:  KAl(SO4)2·12H2O是结晶水合物,属于纯净物,是由金属阳离
子K+、Al3+和酸根阴离子S 组成的复盐。

2. (2023·浙江1月选考1题)下列物质中属于耐高温酸性氧化物的是
(  )
A. CO2 B. SiO2
C. MgO D. Na2O
解析:  MgO、Na2O属于碱性氧化物,CO2、SiO2属于酸性氧化物,但
CO2是分子晶体,熔、沸点低,选B。

3. (2024·吉林高考1题)文物见证历史,化学创造文明。东北三省出土的
下列文物据其主要成分不能与其他三项归为一类的是(  )
A. 金代六曲葵花鎏金银盏
B. 北燕鸭形玻璃注
C. 汉代白玉耳杯
D. 新石器时代彩绘几何纹双腹陶罐
解析:  金代六曲葵花鎏金银盏的主要成分为银,银属于金属,北燕鸭
形玻璃注、汉代白玉耳杯及新石器时代彩绘几何纹双腹陶罐的主要成分都
是硅酸盐,A符合题意。

4. (2024·江苏高考10题)在给定条件下,下列制备过程涉及的物质转化
均可实现的是(  )
A. HCl制备:NaCl溶液 H2和Cl2 HCl
B. 金属Mg制备:Mg(OH)2 MgCl2溶液 Mg
C. 纯碱工业:NaCl溶液 NaHCO3 Na2CO3
D. 硫酸工业:FeS2 SO2 H2SO4

解析:  电解NaCl溶液可得到NaOH、H2和Cl2,H2在Cl2中燃烧可生成
HCl,A正确;电解MgCl2溶液得到Mg(OH)2,B错误;H2CO3的酸性比
HCl弱,故NaCl溶液中通入CO2不能得到NaHCO3,C错误;SO2与H2O反应
生成H2SO3,D错误。
课时·跟踪检测
培优集训,提升素养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生活中的做法没有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 葡萄酒中添加二氧化硫
B. 长途运输鱼苗时,人们常在水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钙固体
C. 用过氧化氢溶液漂洗衣服上的污渍
D. 夏天超市用干冰给物质降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葡萄酒中添加二氧化硫的作用是抗氧化、防腐、杀菌,利用了
SO2的化学性质,A项不符合题意;加入的过氧化钙与水会发生氧化还原反
应产生氧气,B项不符合题意;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可以漂白衣物,C项
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 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 NO、NO2为酸性氧化物
B. NH4Cl、AlCl3为共价化合物
C. 氢氟酸、氢硫酸为强电解质
D. 84消毒液、洁厕灵为混合物
解析:  NO不能和碱反应,NO2和碱发生歧化反应生成两种盐和水,故
NO、NO2不属于酸性氧化物,A错误;NH4Cl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属于
离子化合物,AlCl3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发生电离,属于共价化合物,B错
误;氢氟酸、氢硫酸分别是HF、H2S的水溶液,不属于化合物,也就不属
于强电解质,HF、H2S在水中部分电离,都是弱电解质,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 (2024·沈阳模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酸钠、碳酸钾均属于碳酸盐
B. 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一定是碱
C. C60与石墨的组成元素相同,性质也完全相同
D. 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可制备Fe(OH)3胶体
解析:  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可能是碱性氧化物,也可能是
碱,B错误;C60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似,
C错误;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
铁沉淀,不能得到氢氧化铁胶体,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 分类是学习化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n2O7既属于金属氧化物,又属于酸性氧化物
B. 大苏打(Na2S2O3)是一种可溶性碱,且溶液的碱性较强
C. 判断几元酸的标准是分子中含有氢原子的个数
D. 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Mn2O7是由锰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属于金属氧化物,Mn2O7和
H2O反应生成HMnO4,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A正确;大苏打
(Na2S2O3)由Na+和S2 组成,属于盐类,B错误;含氧酸中H原子个数
与酸的元数不一定相等,如H3PO3为二元酸,C错误;铝热反应2Al+
Fe2O3 2Fe+Al2O3为放热反应,但不属于离子反应,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 (2024·内江模拟)下列物质分类全部正确的组合是(  )
选项 混合物 碱 电解质 酸性氧化物
A CuSO4·5H2
O Ca(OH)2 NaCl SO2
B 盐酸 Na2CO3 Cu SO3
C 镁铝合金 KOH BaSO4 SiO2
D 矿泉水 Mg(OH)2 饱和食盐水 CO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CuSO4·5H2O是纯净物,A错误;碳酸钠是盐,Cu为单质,即Cu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B错误;饱和食盐水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
质也不是非电解,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 纳米铁是粒径达到纳米级别(1 nm=10-9 m)的单质铁,将水通过负载
有纳米铁的树脂后可以有效除去水中的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铁片不能有效除去水中的氧气,因为纳米铁和铁片的化学性质不

B. 纳米铁属于胶体
C. 纳米铁保存时可以放置在空气中
D. 纳米铁能快速除去氧气与其高效的吸附能力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纳米铁和铁片均为铁单质,失电子能力相同,但纳米铁表面积
较大,与氧气接触面积较大,因此纳米铁除去水中的氧气更有效,A错
误,D正确;胶体是指粒子直径在1~100 nm的分散质分布在分散剂中组成
的混合物,纳米铁为纯净物,B错误;纳米铁会与氧气反应产生三氧化二
铁,三氧化二铁为疏松氧化膜,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因此纳米铁保存时要
隔绝空气,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7. 钛酸钙(CaTiO3)材料制备原理之一是CaCO3+TiO2 CaTiO3+
CO2↑。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TiO2和CO2属于酸性氧化物
B. CaCO3、CaTiO3均属于含氧酸盐
C. CaCO3属于强电解质
D. CO2溶于水可以导电,CO2为电解质
解析:  TiO2和CO2与NaOH溶液反应均只生成盐和水,故都属于酸性氧
化物,A正确;CaCO3、CaTiO3均属于含氧酸盐,B正确;CaCO3是盐类,
属于强电解质,C正确;CO2与H2O反应生成电解质H2CO3,CO2属于非电
解质,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8.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Fe FeCl2 Fe(OH)2
B. S SO3 H2SO4
C. N2 NO2 HNO3
D. CaCO3 CaO Ca(OH)2
解析:  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3,A错误;S单质与氧气反应生成
SO2,B错误;N2与O2在放电条件下反应生成NO,C错误;碳酸钙高温分
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 (2024·衡水模拟)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CaCO3、Ca 、Cu2(OH)2CO3都属于碳酸盐
B. HCl、纯碱、氯化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C. 蓝矾(CuSO4·5H2O)和干冰属于化合物,铁矿石属于混合物
D. 通过化学反应,可由Ba(OH)2一步转化生成NaOH
解析:  纯碱为碳酸钠,属于盐类,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量子点的发现与合成者。碳量子点是一类含
有N、O等杂原子的零维碳纳米材料,直径低于10 nm,具有显著荧光性
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量子点属于胶体
B. 碳量子点的荧光性能属于丁达尔效应
C. 碳量子点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
D. 碳量子点的直径比氢离子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碳量子点是一类具有显著荧光性能的零维碳纳米材料,与胶粒
直径吻合,需要分散到分散剂才能形成胶体,A错误;碳量子点不是胶
体,不具有丁达尔效应,B错误;碳量子点含有N、O等原子,不是碳单
质,与石墨不属于同素异形体,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1. (2024·昭通模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天工开物》中记载“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其主要成
分灼烧均有类似烧焦羽毛气味
B. 名画中青绿色的颜料绿松石
[CuAl6(PO4)4(OH)8·5H2O]是无机盐
C.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
常以游离态存在
D. 《汉书》中记载“今世有白铜,盖点化为之,非其本质”,白铜属于
铜的合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麻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灼烧时没有类似烧焦羽毛气味,A错
误;绿松石[CuAl6(PO4)4(OH)8·5H2O]是无机盐,B正确;该诗句说明
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常以游离态存在,C正确;白铜属于铜的
合金,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 Na2O、NaOH、Na2CO3、Na2SO4可按某种标准划分为同一类物质,下
列分类正确的是(  )
(1)钠的化合物;(2)能与硝酸反应的物质;(3)钠盐;(4)钠的含
氧化合物
A. (1)(4) B. (3)(4)
C. (2)(3) D. (1)(2)
解析:  Na2SO4与硝酸不反应,(2)错误;Na2O是氧化物、NaOH是
碱,(3)错误;分类正确的是(1)(4),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3. (2024·淮安模拟)在指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能实现
的是(  )
A. N2(g) NO(g) HNO3(aq)
B. Al2O3(s) Al(s) Na[Al(OH)4](aq)
C. BaCl2(aq) BaCO3(s) BaSO4(s)
D. NaCl(aq) NaHCO3(s) Na2CO3(s)
解析:  NO和水不反应,A不正确;氧化铝和铁不反应,B不正确;HCl
酸性强于碳酸,CO2和氯化钡不反应,C不正确;饱和食盐水通入氨气、
CO2,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分解得到碳酸钠,可以实现,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4. 酸式盐是盐的一种,可看作是多元酸中的氢离子未被完全中和所得到
的盐,常见的有NaHCO3、NaHSO4、KH2PO4、K2HPO4等。已知H3PO2
(次磷酸)与足量的NaOH反应只生成一种盐NaH2PO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 H3PO2属于一元酸 B. H3PO2属于含氧酸
C. NaH2PO2属于酸式盐 D. NaH2PO2属于正盐
解析:  由于H3PO2(次磷酸)与足量的NaOH反应只生成一种盐
NaH2PO2,故H3PO2为一元酸,H3PO2属于含氧酸,NaH2PO2属于正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
15. (2024·濮阳模拟)Ⅰ.对于数以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丰富的化学变化,分
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1)从物质类别角度来看,SO2属于 (填“酸性”“碱性”或
“两性”)氧化物,写出其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酸性 
SO2+
2OH- +H2O或SO2+OH- HS
解析: 少量SO2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和水,足量SO2与NaOH反应
生成NaHSO3,离子方程式为SO2+2OH- S +H2O或SO2+OH-
HS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Ⅱ.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青铜刀是我国最早冶炼的青铜器,由于时间久
远,其表面有一层“绿锈”,“绿锈”俗称“铜绿”,是铜和空气中的水
蒸气、CO2、O2作用产生的,化学式为Cu2(OH)2CO3,“铜绿”能跟酸
反应生成铜盐、CO2和H2O。某同学利用以下反应实现了“铜→铜绿
→……→铜”的转化。
铜 铜绿 A Cu(OH)2 B Cu
(2)从物质分类标准看,“铜绿”属于 (填字母)。
A. 酸 B. 碱 C. 盐 D. 氧化物
C 
解析: 铜绿化学式为Cu2(OH)2CO3,属于盐类化合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写出B的化学式: 。
解析: Cu(OH)2属于弱碱,具有不稳定性,受热易分解为CuO,因
此B的化学式为CuO。
CuO 
(4)请写出铜绿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2(OH)2CO3+
4HCl 2CuCl2+3H2O+CO2↑
(5)上述转化过程①→⑤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序号)。
解析: 铜绿属于难溶性盐,无法直接与碱反应生成Cu(OH)2,因此
需要先将铜绿转化为可溶性铜盐,再利用可溶性铜盐与碱反应生成Cu
(OH)2,因此属于化合反应的为铜与空气中水蒸气、CO2、O2反应生成
铜绿。
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 Ⅰ.高铁酸钾(K2FeO4,极易溶于水)是优良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其原
理如图所示。
(1)K2FeO4按物质类别属于 (填字母)。
A. 酸 B. 盐 C. 复式盐 D. 氧化物
B 
解析: K2FeO4是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根据上述原理分析,作水处理剂时,K2FeO4的作用有
和净水。
(3)净水利用了Fe 胶体的性质,请写出Fe(OH)3胶体制备的化学
方程式: 。
杀菌消毒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解析: 根据图示原理分析,K2FeO4具有强氧化性,被还原生成的铁离子水
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具有较大表面积,能吸附悬浮在水中的杂质,
K2FeO4的作用有杀菌消毒、净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Ⅱ.“碳捕捉技术”常用于去除或分离气流中的二氧化碳。利用NaOH溶液
“捕捉”CO2的基本过程如图(部分条件及物质已略去)。
(4)反应、分离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O+H2O Ca
(OH)2和

NaHCO3+Ca(OH)2 NaOH+CaCO3↓+H2O[或Na2CO3
+Ca(OH)2 2NaOH+CaCO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由题干及图示知,捕捉室中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则反应、分离室中还存在的反应是Na2CO3+Ca(OH)2 2NaOH+CaCO3↓或NaHCO3+Ca(OH)2 NaOH+CaCO3↓+H2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高温反应炉中,涉及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分解反应 
解析: 根据图示,高温反应炉中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6)整个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为 。
解析: 参加反应且又生成的物质为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整个过程中,可以
循环利用的物质为NaOH、CaO。
NaOH、Ca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