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新的实验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 新的实验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7课
课题 《新的实验》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本课中现当代艺术所带来的新鲜感能够较好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学习兴趣较大,但对现当代的艺术作品的理解上容易产生困惑,对现当代艺术作品深层次的美学态度与思维方式有不解,需要教师引导。
学习目标确定
学生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 学生了解艺术家进行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实验。 学生初步掌握现当代艺术的鉴赏方法,树立辩证的看待现当代艺术实验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艺术家进行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实验;初步掌握现当代艺术的鉴赏方法;能够认识到现当代艺术实验的价值,并能够对这一领域的作品主动展开审美判断。 学习难点:如何提升学生对现当代艺术的图像识读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对现当代艺术作品的文化理解能力,使其能够理解艺术家表达的观念;如何消除学生对现当代艺术的误解。
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教学教师活动1 教师展示一个视频,并提问:视频里的作品属于绘画还是雕塑?大家觉得这些作品属于什么类别? 教师总结:这些作品属于雕塑,但是它们与传统雕塑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它们被称为“活动雕塑”。如果让你制作一个活动雕塑,你会制作成什么形象?如何让它动起来?学生活动1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 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活动意图说明:在导入环节,学生如果不能立即思考或回答问题, 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进行图像识读,观察作品特征,给出初步回答;教师指导学生从雕塑的体量感等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对比;最后,教师总结活动情况,点出“新的实验”的主题。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发现不容易对这些作品进行分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引入正课埋下伏笔。环节二:研究教材教师活动2 教师播放,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中期以来绘画领域的重大变革,从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材料变化等方面,通过比较式鉴赏,理解现代绘画。 指导学生完成“思考与交流”。 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介绍培根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品内涵。 教师指导学生对存在争议的评论进行讨论。学生活动2 学生研究教材,学习思考,派代表展示讨论。 学生思考,派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将自己的看法与教师的介绍进行比较,看自己的理解与培根的创作意图有何差异。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对现当代艺术作品的文化理解能力,使其能够理解艺术家表达的观念,消除对现当代艺术的误解。 环节三:展开教学教师活动3 教师展示“学习任务二---现当代雕塑、建筑”等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传统的艺术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2、我能接受现当代艺术吗?接受的原因是什么?不接受的原因是什么? 3、现当代艺术的创新都有价值吗?是全部有价值,还是只是部分有价值? 4、如何评判现当代艺术创新的价值? 5、视觉艺术可以表达观念吗? 6、视觉艺术可以采取什么方式表达观念? 学生活动3 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现当代艺术实验的价值,理解艺术家表达的观念。 环节四:深化教学教师活动4 教师播放“学习任务三---新材料新媒体艺术”相关。 教师播放“学习任务四---中国现代艺术实验”相关。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针对“现代实验性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对本课作品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3 学生欣赏并感知作品。 学生欣赏并感知作品。 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学生活动3活动意图说明 使学生初步现当代艺术的鉴赏方法,树立辩证看待现当代艺术实验的态度。 环节五:总结教学教师活动5 通过课程学习,得知: 1、现当代艺术以观念表达为主,但也注重恰当的视觉元素。 2、有价值的现当代艺术作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表现形式有所突破,二是表达了较为深刻的观念。学生活动3活动意图说明 培养学生美术表达素养,加深学生对现当代艺术作品的认识。
板书设计
现当代绘画 现当代雕塑、建筑 新材料、新媒体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实验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设计一个“活动雕塑”,可以画草图,写出设计说明即可。 拓展学习:利用身边素材和多媒体手段,发现生活中的实验艺术作品,以图片或视频模式进行小组作业的整合,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通过在网络如视频号、哔哩哔哩网站等搜集素材,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
课后说课反思
本堂课整体来说,存在很多不足,如下: 教学设计有欠缺。一是知识框架不清晰,重点不突出;二是教师备课不透彻,在关键知识点上解释不到位;三是教学方法匮乏,不够灵活,导致授课时知识之间的衔接生硬。四是在问题引领上的设计不合理,没能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思路。四、课堂授课时间把握不准,剩下“评价”和“作业”环节没进行。 学生表现总体配合,教师在问题引导上做的不到位,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大多是无效回答,有一部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低。 学习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模式不明显,依旧是教师主动讲授,学生思考、探究的部分少且浅。 改进思路 首先熟读美术教学大纲,理解新课改下美术鉴赏课堂要求。第二,主攻备课。因为对新教材不熟悉,导致课程设计上环节薄弱,漏洞多,所以要深挖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将教材的知识框架进行宏观的掌握。第三,多学习。多听优秀的美术教师示范课,学习其优点,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