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 第五课 审美自律(中国部分)课型 新授课目标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课标分解 1、通过本课的学习,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以搜索、阅读、思考和讨论的方式能够识别和解读本课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认识和了解中国书法和文人画的主要观念和基本发展规律。 2、了解美术风格和形式的发展逻辑;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传达艺术家个人感受与独特的形式之美的。学会对美术现象作出审美判断,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化。 3、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相关信息,采用多种方法、多种角度探索与美术相关联的问题,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学生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中,并学会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概述 审美自律现象和个人风格的出现。 2、审美自律在中国书法和文人画中的体现。 二、知识点的划分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1、审美自律的内涵 一是指艺术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人从事创作,而完全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强调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同时,在作品的视觉形式方面也无需屈从于公众的审美品位;二是美术的风格发展的演变有着自己内在的规律,不受外界社会因素的干扰。 2、继承与创新 教材对北宋画家郭熙的作品《早春图》和米友仁的作品《潇湘奇观图》进行了比较,大体上可以看出宫廷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之间的这些差别。 3、中国绘画水墨情结 “文人画”对现代美术的影响,出现了齐白石,他非常推崇文人画,在审美自律的影响下,在当代也得到了延续,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中国绘画水墨情结的作品不仅存在于绘画中,在平面设计、服装、影视等领域都可见到,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丰富了艺术形式,造就了绚烂的美术历程。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学到了怎么欣赏的方法,所以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而到了高中阶段“美术鉴赏”则是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所以他们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精髓的领略还有些杯水车薪。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内涵,教学过程以历史线的发展为辅,随着时间从古至今的推进来解读本课内容,课程环节设置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晰明了。学习目标 1、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 2、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和艺术家的个性对作品的重要影响。 3、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形式美和笔墨表现方法及构图法则,通过演示、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联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通过讨论、欣赏、情感体验等方式,学会美术作品鉴赏的方法,了解中国的书法和文人画的主要观念和基本的发展规律,领悟中国山水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5、美术风格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重难点 1、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 2、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和艺术家的个性对作品的重要影响。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学生学习的准备:白纸或者卡纸一张,若干支笔,绘画颜料等其它上色用具。翻阅资料初步了解宋、元、明、清时期的画家及相关作品,和他们的人生经历及绘画特点。学习策略 主要运用比较鉴赏法,使学生通过直观的认识来把握教材内容。 利用演示法,创造视觉空间意识,更好的理解本课知识点 实践练习法,可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创造性思维,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养成创新意识。 还有引导分析法、提问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学习法。评价设计 1、通过对王羲之作品的了解,把学生带入情境式学习中,以教材为基础,每一知识点设置相应的问题,进行图像分析解读和审美判断。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大胆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同学的作答是否赞同,或者自信的提出不同的观点。 利用多媒体图像及视频资源,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让学生逐步了解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内涵,观察学生是否认真观看和听讲,观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学生的思维调理性和创造性,并给予关注与鼓励。 学生在观看郭熙视频后,设计一个环节,通过对视频的观看,由学生上台示范解读视频主要内容即讲解三远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进行创意实践,学生自主分析创作理念并展示成果,学生参与评价,然后教师向全班学生讲评,及对个别学生综合评价,促使学生在探索中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 学生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评估要点导入新课 让学生知道要到哪里去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学生完成填字游戏 “王羲 ” 提问:同学们想填哪个字呢? 进一步提问王羲之是谁?东晋的书法家,引出,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中就写过很多“之”字,完成下面的活动一: 学生亲自体验书写“之”字。 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以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之”的书写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导入本课与“之”相关的知识点,这样能更快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中。活动一 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提出问题一:“之”字有什么特点? “之”字是各不相同的,不过他可不是刻意写出来的。 问题二:王羲之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完成的《兰亭序》呢? 教师简单介绍《兰亭序》的创作背景,兰亭饮酒作诗,酒意正浓之时为《兰亭集》书写了此序。 问题三: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20个“之”字的书写,能不能将它们的位置进行交换呢?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总结: 1、这篇作品是即兴写下来的,当时的情绪与感受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其中;正因为如此,它是不可重复的。它的创作仅仅是为了把自己当时的感受表现出来,是一种相对纯粹的自我娱乐和情感抒发,没有外在的目的。 2、兰亭的“曲水流觞”留下的《兰亭序》给我们启示:写毛笔字已不再是简单书写与记录的工具,将书法创作赋予个人的独特理解、书写技巧,形成了个人的风格。而在一定历史时期,美术是有一定的形制和样式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独立审美和个人风格便成为他们主动追求的目标,这便是审美自律的内涵。 引出本节课所讲课题及其内涵。 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开始,书法家的审美观念从实用向个人兴趣的发展,而在绘画领域又是不是有相同的境地呢? 教师再次总结:从东晋到北宋的大约6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绘画呈现出发展成熟的局面,出现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分类,山水画在宋朝达到一个高峰状态。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是否可以交换位置,原因是什么。 1、根据《兰亭序》所得到的启示,引出本课课题—--审美自律及其内涵,具有重要的课程衔接与延续的意义。 2、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下一环节作铺垫,从书法领域过度到绘画领域。活动二 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以历史的时间线为辅,展现审美自律在美术领域的反映,及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由东晋时期的书法到宋、元、明、清的绘画作品) 引出此活动二内容: 一、宋代绘画 合作与探究: 思考一: 对北宋郭熙的《早春图》和南宋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从作者身份、构图、绘画形式、创作目的和心态四大方面(列出图表)进行比较。 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元明清时期,感受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创新。 二、元明清绘画 (一)、题材与内容 “四君子”的出现。教师展示“四君子”题材的画作,引导学生分析与艺术家内心感受之间的关系。 思考二: 画家为什么要有意识地去表现这些题材内容?说说你的看法。重点解读王冕的《墨梅图》。 教师总结:美术作品“四君子”等题材其实就是画家本人的志向、态度及思想情感的写照。托物言志,深受文艺雅士的喜爱。 (二)、画面构成 思考三:对比赏析,赵孟頫《鹊华秋色图》较《潇湘奇观图》在画面构成元素上有哪些新的变化? (三)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鉴赏徐渭的《墨葡萄图》和《黄甲图》是诗书画印结合的典范,解析笔墨意趣,并且有非常强烈的个人情感。 (四)绘画形式 思考四:《早春图》、《潇湘奇观图》、《黄甲图》这三幅画在绘画形式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阐述宋到明绘画形式的继承与创新。 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审美自律”影响下的绘画领域中的变化,元、明、淸时期的绘画产生了共同点,并对传统绘画有了继承与创新。形成绘画主要流派“文人画”。 知识拓展到人物这部分:东晋人物画代表作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与明代陈洪绶的《晞发图》的比较。 提问并引导学生利用曾经学过的知识——美术可以分为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从而对两幅作品进行深度解读。 教师总结:从如实的描绘到创作的主体意识增强,绘画风格和手法发生转变。美术家对美的形式在不断的探索。 学生阅读教材,并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得出结论。 (列图表进行比较分析) 给学生思考时间,并作答。 学生思考回答:诗书画印结合 学生回顾以上的知识点,并进行比较分析作答。 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本课知识相连接作答。 此环节用同是宋朝的两幅画来作比较,主要是为了说明在绘画领域慢慢的开始从客观的表现对象到了对对象主观的描述,从为别人而画,到了为自己而画,表现内心真实的感受,是本课承上启下的环节重点。 元代之后,很多艺术家把作画的题材、内容、方式进一步与画家的人品联系在一起。绘画对他们来说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愉悦身心的方式。艺术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审美情趣也会发生变化,展现了各自的个性以及内心感受,这就是绘画上的审美自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在此环节中是重点讲解部分。活动三 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对现代画家齐白石推崇文人画的阐述,并对中国当代美术产生重要的影响,继而列举当代绘画作品和具有中国水墨元素情结的美术作品。 引导学生分析其绘画特征、表现形式及个性审美情趣的表现。 实践部分:根据中国传统的绘画元素和形式尝试创作一幅作品。 教师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种审美自律不只是存在于某一时期里,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延续的,它丰富了艺术的形式,造就了绚烂的艺术历程。 学生创意实践练习:学生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创作。 作品展评,学生表述创作意图,学生自评、互评。 了解近现代、当代美术,是审美自律的延续,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根据中国传统的绘画元素和形式,学生通过创意实践练习,学会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当中,学以致用。达标检测 1、通过本课的学习,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层次理解。 2、考查学生运用比较鉴赏的方式鉴赏美术作品;运用已学知识与现学内容相互渗透、贯穿。 3、考查学生自我评价,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一些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讨论中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评价中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中引导、沟通,让学生当主角。板书设计 审美自律 一、“审美自律”的内涵 二、继承与创新 三、当代中国水墨情结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完成欣赏书法名家作品一幅,如颜真卿的作品《祭侄文稿》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 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美和笔、墨表现方法法及构图法则,感受中国画的艺术美,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形式美,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通过讲授、讨论、学生参与演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联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通过历史线和由简到难鉴赏的形式展开对中国画的审美内涵的解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在不断增强。当中也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例如学生在本课学习过程中对美术作品的形式以及审美情趣的不同导致艺术家表现的个性也不同这两方面的理解上有困难。需要教师进一步发挥教学引领作用,鼓励学生利用现代媒材、技术,通过观察、想象、构思和表现等过程,结合时代背景,联系生活,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读美术作品。学生能够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尊重艺术家创造的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