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第一单元 美术与眼睛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 教材版本 湘美版(必修)美术鉴赏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审美观念的形成,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使学生能理解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能意识到美术鉴赏的意义。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什么是美术作品》是湘美版高中教材《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的内容。美术鉴赏课知识量大,涉及面广,要求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本节课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格调的认定。
教学重点 理解美的观念及其形式法则的产生。2、结合作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 尝试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分析美术作品。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由初中升入高中,有一定美术基础,但缺少美术的理论知识,而且对美术方面的思考与鉴赏都表现出普遍的缺乏。
教学目标 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了解美术作品的分类,能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物品。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课前预习,根据导学案了解美术作品相关资料。
学习策略 直观演示法、探究学习法、问题学习法
学习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6分钟)回顾初中小学,有哪些美术作品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出示几幅作品,提问你认为哪个是美术作品,面对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我们时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样一幅画好在哪里 美在哪里 教师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图像识读、文化理解) 2、了解美术作品的分类,能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物品。 学生课前预习分析作品并回答问题 1、设疑导入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2、为什么寻常的画布和颜料,一经艺术家的巧妙运用,就会产生那样迷人的效果,乃至价值连城?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美术鉴赏的意义又在哪里?
新授活动一 (9分钟)1、美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的产生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2、为了使其放置平稳看,只要重心在中轴线上,不管器物外形怎么变化,都会容易平稳放置。 在汉字结构规律中,重心平稳、左右均衡是极为重要的法则。人们写字时以米字格作为辅助,就是为了使初学者遵循这种美的法则。(形式美的法则)教师解读知识点:★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并思考:什么是美术作品呢?包含着形式美法则的物品都可以称为美术作品。 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观察生活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2、分组讨论。选代表总结。 包含着形式美法则的物品都可以称为美术作品。 许多产生之初强调实用功能的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功能的淡化,审美性反倒成了物品突出的特征。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不光是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去感悟,提升个人素养。
活动二 (15分钟)1、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与分类:①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美术作品。②为了审美目的创作的,毫无疑问成为美术作品(如:绘画、雕塑)③有些生活用品,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其功能逐渐淡忘,而形式美法则受到关注,它们也属于美术作品的范畴。(《松下听琴八角漆盒》)教师:学生思考:讲解美术的意义上的传统分类。 巩固拓展分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展开辩论,可批判、可赞同,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让学生意识到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美的营造,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活动三 (5分钟)当堂检测:选择一幅作品,写鉴赏小评。100字左右选择你喜欢的作品初看——细品,分析品鉴。学生展示分析作品鉴赏小评评价:学生互评、老师评价。 学生总结发言 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应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鉴赏。
课堂总结 (5分钟)作业布置: 找一找家乡有哪些的美术作品。分析它的美的体现。做一个调研报告。 学生通过完成调研报告,在生活中发现美,记录美,并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巩固新知
达标检测 设计达标检测练习和巩固、拓展、提升学习内容的作业,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 学生能否辨别美术作品的分类。学生能否感受和理解形式美的法则。
板书设计 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一、形式美的法则1、对称与统一2、节奏与韵律3、概括与简化 二、美术的分类1、绘画2、雕塑3、建筑4、设计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