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主题一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章节名称 第二单元主题一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学时 1
课标要求 本课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版》,引导学生走进中国画,掌握中国画鉴赏基本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与认识中国画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提高对中国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了解和学习中国画独特的美,探究中国画表现语言,学会从多方面欣赏祖国传统绘画,以提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达到提高美术素养的目的。
内容与学情分析 课标分析 本课需要引导学生走进中国画,掌握中国画鉴赏基本方法,通过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法体会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的创作思想,及对中国画笔墨情趣的探究,能从多个角度分析鉴赏中国画,从而提高视觉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自我审美意识和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提高对中国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了解和学习中国画独特的美,探究中国画表现语言,学会从多方面欣赏祖国传统绘画,以提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达到提高美术素养的目的。
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中第二单元图像美—绘画艺术的主题一,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在前一单元已经学习过如何鉴赏美术作品,本单元是上一单元的延续,本单元有四个主题,分别是中国传统绘画、人文画和西方古典绘画、西方现代艺术。而本课是本单元第一个主题,与下一主题人文画相辅相成。本主题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怎样鉴赏中国传统绘画。主题一有三个内容:通过对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的学习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和创作情怀。本课我们将学习主题一里的中国山水画:一、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绘画发展基本脉络分析中国绘画源流及不同时期的材料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二、分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主要是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就是“天人合一”的精神,人能通过以自然界来表达思想感情,不是简单的描述客观自然,而是将追求精神和自然融合达到情景交融艺术境界。三、分析《早春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作品,体会人文精神和中国绘画的四个艺术特征。从而能学会鉴赏中国山水画。
学情分析 本课是高一美术课本中,第二单元图像之美——绘画艺术的第一主题,高一学生在前两课中已经学习中国画的三大分类,知道笔墨纸砚的用法,并且能运用四步法来鉴赏美术作品,并且高一学生对美术课的热情很高涨,比较容易融入课堂一起探究和分析,但是,对于传统绘画背后的创作理念和历史价值理解并不深刻。所以,本课我采用组内合作探究分析鉴赏中国山水画。
学习目标 1.了解山水画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历史递进,理解中国古人浓郁的山水情怀特征,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的能力,提升对传统山水画的鉴赏能力,加深对中传统文化的理解。2.认识重要的山水画作品,能够识别不同技法、不同风格的重要中国山水画。了解山水情景融合,主客观统一的山水意境表达,确立山水情怀的审美价值观,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3.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和创作理念,了解其特点并通过分析鉴赏理解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和规律的基础上,以问题驱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在讨论与合作探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参照本课的评价量规自评与互评的学业水平,在培养学生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山水情怀的文化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4.在课堂上如何有机转化为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山水画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使学生能领会中国画表现技法和创作意图之间关系。
重难点 1.了解山水画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历史递进,理解中国古人浓郁的山水情怀特征,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的能力,提升对传统山水画的鉴赏能力,加深对中传统文化的理解。2.认识重要的山水画作品,能够识别不同技法、不同风格的重要中国山水画。了解山水情景融合,主客观统一的山水意境表达,确立山水情怀的审美价值观,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预习美术书31页-39页,查找有关《游春图》《千里江山图》《溪山行旅图》《早春图》《富春山居图》和山水画历史递进资料。
学习策略 小组探究
学习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要到哪里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画共分为几个大类—?今天我们要更深入的了解一下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山水画,说到山水画, 学生回答: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 复习中国画分类,引出板书中国山水画。
活动一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请问同学们,知道我们中国绘画最早的起源吗?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那么,中国传统美术是如何随着时代而发展得呢? 接下来我们走进《洛神赋图》和《游春图》请描述图卷画的是什么事情?两幅画面有什么不同?我们通过两幅图画的对比会发现,山水画在隋唐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很大发展,山水画不再是背景了,而是成为了独立学科,《游春图》也被称为最早的山水画。除此之外,我们看《游春图》在绘画技法上如何进行表达?老师将同学们论点进行总结一下,展子虔的这种画法没有皴法,用线勾勒,然后用石青、石绿等颜色进行设色就是青绿山水早期雏形。说到青绿山水,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在隋唐时期逐渐分成两个派系——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 在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逐渐成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接下来这两幅画,和我们刚才看到的《游春图》有什么不同。 早在人类的懵懂时期就产生美术,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盆、岩画等。最早的美术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到了战国时期有著名的帛画,这个时候人物画产生,汉朝还有画像石画像砖。随着时代发展,到了魏晋时期人物画开始发展,山水画还没有独立分科。《洛神赋图》作者顾恺之,描绘曹植遇到神女宓神的故事,这个时候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人比树大,比例失调,山水成为人物的背景,《游春图》作者展子虔画面描述阳春三月,骑马、泛舟踏春场面,一改魏晋时期绘画风格,能够用自然景观的空间关系处理处远近山水、咫尺千里的感觉,由于采用正确比例关系,人物越来越小,变成点缀。至此山水画正式成为独立学科。其次,展子虔用线条勾勒技法来表现石头和树木,用颜色深浅来表现物体层次变化, 通过对比《洛神赋图》和《游春图》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脉络,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与历史和语文学科相结合实现教学目标1,同时,完成核心素养文化理解。
活动二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说的就是我们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物我关系。也就是说不止是画所见,还要画所想,画所思,出示《溪山行旅图》《早春图》对比这些作品,这幅画隐藏了什么样的人生答案让我们一起探索?首先我们先描述画面所画事物,颜色、视觉角度?分析用笔技法?虚实相应?动静结合?解释历史背景和创作理念?评价所见所感,有何人生感悟?根据我们同学们的总结,这两幅图都是水墨山水的代表作,山水画的构图讲究程式—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法,即我们说的高远,深远,和平远。以山脚仰望山巅为高远,以山前窥山后为深远,以前山看后山为平远。山水画创作讲究“外师造化,心中得源”。的意蕴,画家一方面饱览山河,从外在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创作素材,另一方面需要在头脑中提炼概括,神领意造,令“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外师”与“心源”是山水画创作的主观与客观,主客观统一。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山水画的程式与意蕴,同时我们也看了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并且学习了山水画的笔法和虚实,那么,还有一种画派叫浅绛山水,接下来,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探讨赏析《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看一看青绿山水的巅峰作和浅绛山水巅峰作品。 《早春图》无限幽深的景色体现了高远、深远和平远的境界。正因如此,画中山水绝不同于真山真水。郭熙认为山水画价值在于让人身临其境画面描绘了二月份早春来临的山中景象,S形构图,让山水体现灵动、气韵蒸腾,生机初现,大地复苏山先醒来,瀑布和早融春雪、藏而微露的树枝、用卷云皴笔法描绘处处涌动着生命活力,画面中的人物:客船刚至,妇孺上岸、渔舟出发、还有旅人挑担而行、山间房屋楼宇矗立。这幅画也是宋人心中的理想风景,画作于1072年也是王安石开始变法那年,这幅早春山水画也象征着大宋王朝的变法改革早春之梦让人充满期待。《溪山行旅图》北宋画家范宽代表作,这幅画也被称为宋画第一。这个时候山水画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更加重视,所以画面描绘的是陕西桐川丹霞风貌,画面分为三个部分,最下面描绘的是怪石嶙峋,挡住后面缓坡、溪水、树木和一队驴队正在前行,中段是近景山水和庙宇,最上段是一座大山占画面3分之2篇幅。它也被称为“巨碑式山水”,画面采用高远、深远、平远,三远透视方法,对石头和树木采用雨点皴画法,范宽一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师从李成,学李成作画,二阶段,前任是看山水,与其观察前人作品,不如自己看山水,第三阶段不止画山水,而加入心中所想。所以画面也三种境界1.描绘世俗:只做低头前行的驴子,2.庙宇:中景有一个执着的修道者,寻找道路去对面的寺院3.天人合一:与山融为一体,宇宙最高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当您处在低谷时,看看这幅巨碑山水,感受宇宙的恒定和包容,感受人类渺小和谦卑,和顽强生命精神,人生没有什么大不了。 对比《溪山行旅图》和《早春图》了解画家对山水画的程式和创作理念。加强学生对山水画激发的认知,同时能更好培养对文化的理解认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山水画的各种技法和理论,包括郭熙“三远”法。分清山水画风格,实现教学目标重点二。了解山水情景融合,主客观统一的山水意境表达,确立山水情怀的审美价值观,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活动三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到了元代除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外,浅绛山水流行开来,最具代表性的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对比《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提问引发思考:你是喜欢18岁的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是喜欢80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人生若觉无用时,不如读读黄公望。看看画家是如何用画书写人生感悟的 首先我们来看黄公望的一生?我们在看一下这幅画作,首先我们看这题跋 其次我们走进画面,看看画中风景?画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画面里面有几种树,它们有什么不同?画面中的大部分留白有什么作用,代表了什么?我们接下来看一下《千里江山图》。我们走进极其绚烂王希孟的一生。我们走到画面里,从右向左走去,看一看宋代的千里江山。画面中描绘了什么?如何做到了动静结合、虚实相应?又是如何将整幅画面链接来?究竟为什么《千里江山图》能成为绝世佳作?老师总结:《富春山居图》画的是浙江省富春江两岸景色,但我们沿着黄公望的足迹游历富春江,却无法找到画中的山水。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短暂绚丽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佳作,也许他就是为了创作这幅画而生,它描绘了一个宋代的中国梦,时至今日,走进这幅画,心中依然激动。同学们,看完两幅作品,你是喜欢18岁的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是喜欢80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当然我们还没有向黄公望一样看破红尘,我们还有许多经历没有体会过,所以,我们可能会不理解它们的感受,没关系,艺术最高的境界就是表现内心世界,我们也可以抒发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也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壮志。我们本节课到此结束。 黄公望的一生本应该是典型文人的一生,年幼时过继给黄姓人家,继父母对他关怀备至,家庭条件优渥,黄公望幼年时就文采出众,不出意外将过着公务员的一生,天不遂人愿,黄公望生于朝代更替时期,元代废除科举考试,这对于黄公望是致命打击,后来45岁做了一名小官后被连累蒙冤入狱,晚年隐居在富春江一带,借山水创作以抒发内心的情怀。我们走进画卷, 7米长的画卷里,出现了8个人物形象有高士山间独行、樵夫林中砍柴、渔夫江上独钓、文人亭边喂鸟、二人同舟并泊等场景,这些场景也许是画家多年在富春山隐居的真实生活体验。他们与山水共生共存,融为一体,处处蕴含天人合一道家思想。 从春日烟霭人家的寂静到夏日群山的繁华又到秋日繁荣落尽最后绚烂,最后冬日肃静苍茫的远山,我们看似走进的是富春山的四季,何尝不是黄公望的一生,真所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千里江山图》在2018年北京奥运会上作为中国山水画代表展现在世人面前,让全世界都认识这幅画,今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更是让它大放异彩,让我们把时光退回千年以前,18岁的王希孟在最张扬的年纪,用着最好的颜料,画出了最辽阔雄伟的宋朝版航拍中国梦,10岁的王希孟考进皇家画院,16岁因为命题绘画踏青归来马蹄香,得到宋徽宗赏识,亲自教他画画,王希孟学成之后,为宋徽宗画下大宋千里江山,是青绿山水巅峰代表作品,青绿山水使用的是矿物质的石青、石绿上色,使山石苍翠、画面爽朗,色泽强烈。作品以长卷形式,卷长12米,是清明上河图的2倍,画卷分为6个部分,开篇描绘了远处大山,视角拉近后,出现一个小村庄,村口有一座桥,桥上有一个老汉赶车,画面一下充满生活朝气。通过蜿蜒小路来到隔壁村庄,这个村庄明显更富裕一些。再往前走是个码头。第二部分来到河对面小渔村,山脚下小路通往一向前一座跨江大桥将画面2/3部分连接起来第三部分山体更为磅礴,,向前走,地势平坦,岸边停靠渔船,长满柳树,第四部分是整幅画面画眼所在,一座大山巍峨矗立画面中央,中景是楼阁宇台,下面是居民和商旅行人。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用江水隔开,再向前,山势趋于平坦,江面逐渐开阔,渔舟点点,第六部分承接第五部分,相对平坦丘陵地势与之前连绵的群山形成对比画面结尾处一座大山,与开篇大山完美呼应。整幅画面不仅描绘了大好江山,细节还描绘了百姓安居乐业、水磨灌溉、生活富庶。构成一幅歌颂赵宋天下,丰裕足食的佳作。 自主探究学习《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了解其特点并通过分析鉴赏理解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和规律的基础上,以问题驱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在讨论与合作探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解决学习目标重点3。培养学生独立审美,让学生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活动三,最终培养学生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山水情怀的文化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达标检测 1.是否认识《游春图》《洛神赋图》《早春图》《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并能分清它们的画派风格。2.是否能够鉴赏《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理解创作理念和所使用技法。
板书设计 程式与意蕴——中国山水画1.新石器→战国→汉→魏晋→隋唐→五代两宋→元 ↓ ↓ ↓ ↓ ↓ ↓ ↓人面鱼纹盆 帛画 画像石、砖 《洛神赋图》 《游春图》 《溪山行旅图》 《富春山居图》 ↓ 《早春图》 山水画独立 《千里江山图》2.山水画画派: 1.青绿山水《游春图》《千里江山图》 2.水墨山水《溪山行旅图》《游春图》 3.浅绛山水《富春山居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