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年 级:高一年级 学 科:美术(新课标版)主讲人:冯延博 学 校: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地质中学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年 级:高一年级 学 科:美术(新课标版)主讲人:冯延博 学 校: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地质中学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杭州国立艺术院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中华艺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校为推动中国现代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20世纪以来,许多中国艺术家致力于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将西方绘画的造型、色彩、光影等元素与中国绘画的传统笔墨特点、写意精神以及审美趣味相结合。他们的探索又有哪些成功之处呢?艺术家们纷纷尝试,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思 考:纸本水墨 大写意构图上 疏密有致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传统型绘画“黑、密、厚、重” 的艺术特色。《湖滨山居》黄宾虹《记写雁荡山花》 潘天寿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高剑父《秋鹰图》高奇峰《花鸟》陈树人《岭南春色》岭南画派《愚公移山》 徐悲鸿 144cmx421cm 中国画蒋兆和 《 流民图》融合型绘画《愚公移山》 徐悲鸿 144cmx421cm 中国画大家对徐悲鸿有多少了解?谁来说一说?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艺术家在中西融合方面做出了哪些探索?融合型中国画-欣赏《愚公移山》分析作品在哪些方面汲取了中西美术的绘画技巧。可以从形制上、笔墨上、透视上、色彩上、人物造型上去思考?融合型中国画-欣赏《愚公移山》分析作品在哪些方面汲取了中西美术的绘画技巧。在形制上:是中国画的长卷展开在透视上:以中国画散点透视为主在笔墨上:用中国传统笔墨具有浓淡干湿变化。在色彩上:随类赋彩,不表现光在人物造型上:注重人物的解刨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融合型中国画-大家思考一下,徐悲鸿画这幅作品有什么寓意?融合型中国画-徐悲鸿人物简介创作背景和寓意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泰戈尔像《愚公移山》 徐悲鸿 144cmx421cm 中国画李可染《 万山红遍》吴冠中《江南》赵无极《百合花》吴冠中 《江南》李可染《 万山红遍》赵无极《百合花》林 风 眠多元时期 自信中国绘画进入多元且异彩纷呈的时期 。代表画家:林风眠 吴冠中 常玉 赵无极思考与探究:林风眠作品形式多样,你能从中发现哪些中外画种的影子?说说这种探索表现了画家怎样的艺术追求?林风眠的地位:调和中西而能够和谐统一,中西融合融合的最成功的就是林风眠。蒋兆和(1904—1986)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的艺术巨匠。蒋兆和学贯中西的代表作《流民图》,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以浑厚有力的笔触揭示了大师至真至善的人性,倾泄着对战争的愤怒,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呼唤,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艺坛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蒋兆和 《 流民图》课程小结:本节课我们回顾了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众多画家为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传统型和融合型两种美术道路的发展,着重介绍了艺术家在中外融合中国画道路做出的贡献。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当代美术形成了主旋律与多样性相统一、传统美术与实验美术共存互动、写实性与非写实性艺术并驾齐驱的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坚守为人民而艺术、为时代而放歌,倾力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国梦的理想而抒情的艺术追求,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派的中国当代美术体系,打造新时代中国美术的高峰。课程基本信息课题 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艺术的嬗变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美术教科书必修模块《美术鉴赏》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背景2、掌握中西融合型代表画家的创作特点及艺术主张。教学重点: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代表画家的艺术特征。教学难点:理解融合型中国绘画的传承与创新。教学过程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3分钟 (一)问题导入 教师提问:问题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美术文化素养,在美术馆经常会看到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去欣赏美术作品,中外国家的艺术交流日益密切,也让中国的艺术魅力在各个国家绽放光彩,那么中国现代美术是怎么发展的?中国的画家们在艺术实践中做出哪些改革和探索呢?教师解读:辛亥革命前后二十余年间,是中国近代史上激烈动荡的年代,也是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为“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美术革命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以后,一些具有新思想的人和留学生办新式美术教育,迈出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第一步。1912年,刘海粟、乌始光等创办了第一所新型美术学校。一批著名的留学生和美术家如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等,都投身于美术教育,为推动中国现代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问题二:20世纪以来,许多中国艺术家致力于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将西方绘画的造型、色彩、光影等元素与中国绘画的传统笔墨特点、写意精神以及审美趣味相结合。他们的探索又有哪些成功之处呢?教师解读:为了使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紧跟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现代中国画逐渐形成了借古开今的传统性及中西合璧的融合型两条发展脉络。本节课我们来探究着重介绍了艺术家在中外融合中国画道路做出的贡献。【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历史知识出发,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在西方艺术浪潮兴起后,中国的传统绘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两条发展脉络,引入、展开课题。7分钟 (二)讲授新知 第一种,传统型美术道路,他们共同弘扬传统的艺术形式,你知道这方面最杰出的代表画家是谁吗?例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这些艺术家并没有学习西方,而是通过个人的努力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理解,发展传统的绘画。那第二种道路,中西融合代表的岭南画派,徐悲鸿、蒋兆和等人,他们通过留洋,将西方的艺术的技法与中国的艺术相结合,来用于中国画的创作,这是属于中西融合型的道路2、欣赏徐悲鸿《愚公移山》教师播放课件出示徐悲鸿《愚公移山》,学生观看,教师问:同学们对于徐悲鸿这个艺术家有多少了解?谁来说说。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当学生对艺术家有一定认知之后,再次引导学生欣赏《愚公移山》并提问:谁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愚公移山:这幅画取材于《列子·汤问篇》,故事是人所熟知的。内容上该作品取材于神话传说,画面的右端,几个高大雄壮的壮年男子。手拿钉耙奋力的砸向面前的黑土,中间是愚公及邻居的对话,左侧躯体高大的男子肩担箩筐情景。画面中还有一些妇女小孩儿参加挖山运石头的工作。艺术特色,该作品是巨幅水墨画,作品运用顶天立地的构图方式,使得人物有种要把画面撑破的感觉,画面人物排列松散,错落有致,加深了画面的空间感。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全裸男模特形象,进行了中国画创作,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设计意图】欣赏《愚公移山》分析作品在哪些方面汲取了中西美术的绘画技巧。可以从形制上、笔墨上、透视上、色彩上、人物造型上去思考?在形制上:以中国画长卷的展开在透视上:以中国画散点透视为主在笔墨上:用中国传统笔墨具有浓淡干湿变化。在色彩上:随类赋彩,不表现光在人物造型上:注重人物的解刨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大家思考一下,徐悲鸿画这幅作品有什么寓意?创作背景和寓意: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5分钟 (三)经典解读 林风眠,他的创作形式采用了彩墨的形式,表现的作品是油灯,花果,还有渔村,小鸟等作品。这些作品之中,他将水墨、水粉还有水彩相互融合,达到了具有装饰性的艺术效果,风格非常的独特。问题四:同学们请 思考与探究: 林风眠作品形式多样,你能从中发现哪些中外画种的影子?说说这种探索表现了画家怎样的艺术追求?这幅仕女画可以看出,林风眠借鉴了莫迪里阿尼和野兽派马蒂斯的油画作品,还吸收了明代瓷器、剪纸、皮影人物的艺术特点,有一句话评价他:调和中西而能够和谐统一,中西融合融合的最成功的就是林风眠。还有一位中西融合非常重要的画家,他就是蒋兆和,蒋兆和是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画的一代宗师,蒋兆和学贯中西的代表作《流民图》这是一件残卷,这个作品呢,创作于日本侵华之后40年代左右,20世纪40年代受到了日本的侵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群逃亡流浪的难民。可以看到这些群像之中人物,大多数人物都是面带愁容的,非常疲惫的,倒地而息的,衣着非常的筚路蓝缕[bì lù lán lǚ],这个画面所展现的就是由于日本侵华侵略造成了中国大地上的生灵涂炭,表现了十分凄惨的民族的悲剧。【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运用“鉴赏四步法”对作品进行解读,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理解其艺术特征,加深对融合型中国画发展及创新的认识。5分钟 (四)深入探究 问题五:欣赏大卫的《横跨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和徐悲鸿的《马》教师同时出示大卫的《横跨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和徐悲鸿的《马》,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同学们喜欢哪张马的作品?试着分析一下徐悲鸿的《马》吸收了西方美术的什么元素?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光影【设计意图】 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分析作品,探究传统型艺术家在继承和创新方面进行的探索,培养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的素养。2分钟 (五)巩固知识拓展学习 问题六:你还知道哪些融合型中国画家?比较分析董希文的油画《哈萨克牧羊女》和 蒋兆和的国画《流民图》。教师同时出示教师同时出示董希文的油画《哈萨克牧羊女》和 蒋兆和的国画《流民图》。并让小组讨论:比较分析中西融合型绘画中的油画与国画各自有什么变化?在学生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得出:油画由以往的注重形体再现转向为注重主观表现,由注重以往的注重结构、明暗转向为追求平面化和装饰化。国画由以往的注重主观表现转向为形体的再现,由以往的平面化构图转向为立体画。【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习,探讨的是在西方绘画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型画家在中国传统笔墨中推陈出新,对中国画的传承与推进做出的贡献。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型中国画的艺术特征。2分钟 阶段小结 本节课我们回顾了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众多画家为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传统型和融合型两种美术道路的发展,着重介绍了艺术家在中外融合中国画道路做出的贡献。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当代美术形成了主旋律与多样性相统一、传统美术与实验美术共存互动、写实性与非写实性艺术并驾齐驱的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坚守为人民而艺术、为时代而放歌,倾力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国梦的理想而抒情的艺术追求,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气派的中国当代美术体系,打造新时代中国美术的高峰。 【设计意图】阶段性总结,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为下一节学习内容进行铺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教学设计.doc 交流与传承——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