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一、选择题1.2024年2月17日,马耳他首都瓦莱塔和风轻拂,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春意盎然。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组织的23名志愿者模特身着汉服,以世界文化遗产、欧洲名城古都瓦莱塔为舞台,以东方服饰之美,向沿途逾千民众与国际游客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共庆中国龙年的到来,共享中国春节的喜乐祥和。上述活动( )①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可以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③体现面对文化多样性要尊重差异、交流互鉴④体现不同民族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5·广东清远质检)2024年6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明确所有文明成就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尊重,决定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文明对话国际日的成功设立( )①有利于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②推动文明互鉴和文化合作,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 ③主张保留世界各国文化的个性,减少不同文化的共性 ④将以文化交流跨越文明隔阂,增进对彼此文化的认同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①表明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②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识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 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④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4.(2024·湖南衡阳二模)纪录片《傲椒的湘菜》、综艺《中餐厅》《天天向上》等节目热播,湘菜的魅力逐渐扩散到流量时代年轻人的视野里。从特色餐饮看湖南经济,你能想象,湖南的夜经济有多火爆吗?在长沙,每天被吃掉的小龙虾超60万斤,臭豆腐超50万片,奶茶超40万杯,网友高喊:真“湘”!从真“湘”可知( )①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②湖南饮食文化已成为海内外一张亮丽的名片③文化与经济融合是地方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④湖南的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魅力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5.(2025·河北沧州月考)2024年8月18日,“华人老家”山西洪洞大槐树举办甲辰年中元节祭祖大典,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齐聚一堂,共同祭拜先祖。此次祭祖大典以“寻根溯源老家洪洞”为主题。祭祖仪式遵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进行了“敬献供品”“奠酒献礼”“敬致祝文”等各项传统仪程。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文化传承的物化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②祭祖大典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③祭祖大典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更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④文化具有民族性,各民族文化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6.潮阳西园是岭南著名古典园林。西园临街开门三间,采用潮汕传统门房式,前有凹门廊,后有宽畅门厅,适应岭南多雨气候,然而门房造型却为西式平顶柱廊式;园内住宅保存着潮汕民居的基本特点,但采用了西式中廊和边梯手法,其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至今仍值得借鉴和吸收。这表明( )①潮阳西园体现了岭南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发展状况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待西方建筑艺术的正确态度 ③融入西方建筑艺术是潮阳西园具有独特魅力的主要因素 ④潮阳西园见证了西方建筑文化与岭南建筑文化的交流交融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7.(2024·河北邯郸模拟)如何留住历史记忆?如何让古城保护和利用相得益彰?某市老城区拯救老屋突出“原”字,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文化传承突出“活”字,注重活态传承,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古街区的活化利用;城市更新突出“融”字,让名城古街融入现代生活。下列对老城区改造的意义分析正确的是( )①“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②“原”——突出文化的多元性特征③拯救老屋——留住老城区的“根”和“魂”④“融”——形成文化的特色优势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8.(2024·山东模拟)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西方为活着的人塑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些人物雕像都留下来了,所以,西方雕塑倾向于“写实”。中国古代没有为活着的人塑像的习惯,古代也没有照相机,所以,我们民族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那些杰出人物的真实肖像,为先哲塑像,想象就成为塑像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写意”。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通过“神遇”的对话,促进两种文明的认同 ②西方和我国雕塑的差异通过两者的相通性表现出来 ③通过“超越时空的对话”,促进两种文明的互补 ④西方和我国雕塑的对立属性寓于两者的统一属性之中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9.(2025·云南大理模拟)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于2024年9月20日至24日在西安市举办。本届文博会以“深化互联互通·拓展经贸合作”为主题。中外嘉宾表示,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文化文明的汇聚交融之地,各民族异彩纷呈,在文化交流中要彼此坦诚,怀揣一颗真挚、温厚之心,要大力倡导丝路精神,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嘉宾的话表明( )①文化交流能使各民族文化得以融合进而统一②文化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其鲜明的民族性③在文化交流中应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10.(2025·江西十校联考)历史为师,文化似友。多年来,中法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展览交流、考古研究等多个领域,持续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2024年5月,中法签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关于互办文物展览的合作意向书》《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关于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科学研究之合作协议书》,这是双方传承友谊、着眼长远、携手再出发的又一次“双向奔赴”。中法文化“双向奔赴”( )①能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推动中法关系更加融合 ②推动中法文化取长补短,促进中法文化共同发展 ③推动中法关系继往开来,能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 ④展现中法文化独特魅力,引领世界文化共同发展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11.(2025·河南期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从2012年开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全国19个省份建立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寺庙祠堂等传统建筑55.6万栋,传承5 965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5 518个传统村落编制了村志族谱,形成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守住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根”与“魂”。 在工作原则上,对传统村落保护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原则,明确保护底线要求,禁止大拆大建,坚决反对将村民整体迁出搞开发,防止传统村落过度商业化、景观化。2020年以来,在全国遴选10个市(州)、110个县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提炼传统村落的传统营建理念、智慧和方法,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在方法路径上,聚焦村民急难愁盼问题,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持续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使村落逐步实现了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留住了乡亲,护住了乡土,记住了乡愁。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1.A 以东方服饰之美,向沿途逾千民众与国际游客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共庆中国龙年的到来,共享中国春节的喜乐祥和,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共庆中国年可以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多样性要尊重差异、交流互鉴,也不涉及不同民族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③④不符合题意。2.A 文明对话国际日的成功设立,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尊重,有利于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世界文明互鉴和文化合作,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①②正确。文明对话国际日的成功设立主张保留世界各国文化的个性,相互交流借鉴,而不是减少不同文化的共性,③错误。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排除。3.D 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①表述错误。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识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②④符合题意。节气属于传统文化,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民族精神,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不符合题意。4.B 湘菜的魅力随着相关节目热播扩散到流量时代年轻人的视野里,从特色餐饮看湖南经济,体现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①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湖南饮食文化走出去,②不符合题意。文化与经济融合不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③表述错误。湘菜的魅力逐渐扩散到流量时代年轻人的视野里,湖南的夜经济火爆,在长沙,每天被吃掉的小龙虾超60万斤,臭豆腐超50万片,奶茶超40万杯,体现了湖南的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魅力,④符合题意。5.B “华人老家”山西洪洞大槐树举办甲辰年中元节祭祖大典,表明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文化传承的物化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①符合题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②说法错误。祭祖仪式遵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进行了“敬献供品”“奠酒献礼”“敬致祝文”等各项传统仪程,说明祭祖大典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更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各民族文化交流,④不符合题意。6.B 岭南园林采用潮汕传统门房式,前有凹门廊,后有宽畅门厅,适应岭南多雨气候,体现了岭南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发展状况,①正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②不选。潮阳西园结合本地自然条件进行建筑设计,并结合了西方优秀建筑艺术加以调整,才使其富有独特魅力,融入西方建筑不是其独特魅力的主要因素,③不选。材料中指出潮阳西园园内住宅保存着潮汕民居的基本特点,但采用了西式中廊和边梯手法,这表明潮阳西园见证了西方建筑文化与岭南建筑文化的交流交融,④正确。7.B 某市老城区拯救老屋的做法突出“活”字,注重活态传承,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古街区的活化利用,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发挥出新的价值,①符合题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意味着保持原有文化的多样性,但材料中强调的是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对房屋进行修缮,以保留古城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而不是强调文化的多元性,②不符合题意。拯救老屋,留住老城区的“根”和“魂”,即保留古城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符合“如何留住历史记忆”的主题,③符合题意。“融”意味着通过融合现代元素,让古城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而不是形成文化的特色优势,④不符合题意。8.D 两种文明不能相互认同,①不选。差异也不能通过相通性表现出来,②不选。材料中西方雕塑倾向于“写实”,我们更倾向于“写意”,《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和《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说明了中西方雕塑文化的相通性,通过“超越时空的对话”,相互借鉴交流交融,可以促进两种文明的互补,也说明西方和我国雕塑的对立属性寓于两者的统一属性之中,③④正确。9.D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交流使各民族文化得以统一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不符,①排除。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②错误。在文化交流中要彼此坦诚,怀揣一颗真挚、温厚之心,表明文化交流应坚持平等原则,③正确。要大力倡导丝路精神,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表明文化交流互鉴能促进文化繁荣,④正确。10.A 中法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等多个领域,持续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能推动中法文化取长补短,促进中法文化共同发展,②正确。中法双方传承友谊、着眼长远、中法文化“双向奔赴”能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推动中法关系更加融合,①正确。“能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夸大了其作用,③错误。中法文化“双向奔赴”能展现中法文化独特魅力,促进世界文化发展,而不是“引领”,④错误。11.①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情感、精神信仰的寄托。保护传统村落,可以传承和弘扬农耕文明,增强人们对农耕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增强乡村凝聚力。②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展现中国农耕文明的多样性,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促进传统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④传统村落文化可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对传统村落进行开发利用,有利于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改善人民生活。解析:可从文化的功能、文化的载体、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角度分析作答。3 / 3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知课标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明考情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①2024·北京卷T14;②2024·安徽卷T10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①2024·广东卷T3;②2024·北京卷T16;③2024·江西卷T10;④2023·江苏卷T11;⑤2023·湖北卷T20;⑥2023·全国甲卷T40(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2023·湖南卷T20(2)览体系知识点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1.文化具有民族性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形成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核心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表现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2.文化具有多样性作用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原因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意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②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如何 对待 ①原则: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②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拓展文化民族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1)文化民族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文化民族性凸显了民族文化的个性,即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民族文化越丰富、越发展,世界文化多样性越明显。(2)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民族性: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可以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2024·湖北高考15题)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因形似古代城墙防御建筑“马面”而得名。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 )①反映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②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了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 ③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真题利用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马面裙何以能激活青年人的文化基因。 文化具有多样性(2024·安徽高考10题)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方法技巧解答文化多样性的试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不能认为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2)不能认为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3)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和尊重本民族文化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4)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或者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易错点一 混淆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1.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强调:“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之所以重视传承民族文化,是因为(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内在要求③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④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易错提醒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易错点二 误认为要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2.习近平总书记在精心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谋划人类文明发展,提出具有原创性的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拓展合作渠道。这说明( )①中国方案有助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②全球文明倡议有利于实现各国均衡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稳定 ③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能够实现不同文明包容共存、平等对话 ④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需要相互借鉴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易错提醒 我们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不能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知识点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含对待外来文化)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原因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意义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要求 ①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原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意义 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②对民族文化: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③对世界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点拨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的文化有自己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任何一种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3.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与联系类别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区 别 表现 互通有无,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媒介)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彼此渗透,难分你我,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结果 侧重的是文化传播,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量变) 侧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鉴、发展、升华,产生新文化的过程(质变)意义 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联系 ①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 ②文化交融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果之一4.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 世界、 博采 众长 错误观点 ①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会导致中华文化停滞不前。 ②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会丧失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正确态度 ①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 国情、 交流 互鉴 原因 ①重要性: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②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要求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2024·江西高考10题)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正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意大利,汉服巡游亮相威尼斯狂欢节,东方美学惊艳世界;在伦敦有“中华战舞”之称的潮汕英歌舞在特拉法加广场气势如虹,火爆出圈;在巴黎图书节,原创情景立体书《走近三星堆》让法国小读者爱不释手。这表明( )①世界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④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方法技巧在解答文化交流试题时要注意两点(1)文化交流不是文化霸权,也不是文化渗透,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2)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又包括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文艺表演《携手同行》篇将表演推向了高潮:“白鹭精灵”遨游星海之中,随着清丽的越剧唱腔,数百名大学生手持发光金桂点亮绵延悠长的“金桂之江”,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标性建筑共同呈现,构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亚洲画卷,深深打动了来自各国的观众。开幕式《携手同行》文艺表演( )①增强了亚洲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②促进了亚洲各国文明间的交流互鉴③坚持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④坚持了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易错点一 混淆文化交流与文化渗透、文化输出1.“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国家的演讲中别具智慧的讲述,带来一股外交新风,重塑着中国对外传播新格局。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故事”走出国门,《木府风云》《舌尖上的中国》、“诸子百家国风画传”……一股股涌动的“华流”正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发展中华文化的意义在于( )①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展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通过相互交流、借鉴和交融,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通过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易错提醒(1)文化交流不能等同于文化输出、文化渗透,后者属于文化霸权主义。(2)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发展有利也有弊,不能认为“文化无国界,可以任意交流与互鉴”。(3)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是为了主导或引领世界文化。易错点二 不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2.唐朝西域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影响很大,宫廷专有高昌乐。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建筑、雕塑、绘画产生了影响。天主教传教士来华的同时带来了科技和宗教。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对,外来文化作用于本地文化的过程既是文化入侵的过程,同时也是同化和改造的过程。无论外来文化形态如何,其对本土文化均会具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对此,我们正确的态度是( )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要充分吸收外来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③要立足于本国国情,避免盲目照搬照套④坚决抵制外来文化影响,维护民族文化安全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易错提醒要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1)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文化,积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2)要有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文化,坚守文化底线,坚定文化立场,反对全盘西化论。文明交流互鉴 共绘多彩世界 材料一 2024年是中国与比利时建立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十周年。10年前,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讲过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进一步指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①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明。②各国应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习近平主席这个精彩的比喻道出了文明交流的无限可能性——两种甚至多种异质文明既可以和谐相处,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 材料二 豫剧历史悠久,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但随着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豫剧格式化表演、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豫剧工作者们将豫剧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③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从舞台布景到唱腔舞功,④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等等。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信息点 对接知识①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②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③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④ 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文化的长处和精华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3)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5)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6)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的有益文化成果。(7)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谈谈你对“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理解。提示: 2.结合材料二,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分析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原因。提示: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中华文明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回望历史,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常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时至今日,维吾尔族“麦西热甫”、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等民俗活动广受欢迎;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哈尼梯田景观、土司遗址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侗族大歌、藏戏等民族传统艺术成为人类非遗……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世界上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昭示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人类文明的光明前途。诸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而是倡导包容互鉴、共同前进,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对此加以说明。(2)以新时代如何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出两点建议。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览体系①独特标识 ②精神根基 ③核心 ④内在要求 ⑤相互借鉴⑥相互学习 ⑦文化发展繁荣 ⑧文化复古主义 ⑨西方文化⑩博采众长 交流互鉴知识点一高考命题感悟【例1】 B 材料表明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④正确。款式简约百搭,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表明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反映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①正确。发展文化事业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而新式马面裙属于服装产业,不属于文化事业,②错误。新式马面裙体现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没有体现包容性,③不选。真题利用 提示: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马面裙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③增强了青年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彰显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激活了青年人的文化基因。【例2】 C 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是人类文化成果,①说法错误。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③符合题意。文化发展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立足国情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且认同的都是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相互认同,④说法错误。易错易混清障1.B 之所以重视传承民族文化,是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根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①④说法正确。材料未涉及尊重文化多样性,②不符合题意。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③说法错误。2.B 材料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积极谋划人类文明发展,提出具有原创性的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说明中国方案有助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①正确。“实现各国均衡发展”说法错误,②排除。材料中指出我国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积极推进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拓展合作渠道,这说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能够实现不同文明包容共存、平等对话,③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错误。知识点二高考命题感悟【例1】 D 应该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说法错误。材料强调各国人民正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提到汉服巡游、潮汕英歌舞、原创情景立体书等具体事例,可以看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能够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④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③不选。【例2】 C 各民族应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①排除。开幕式《携手同行》文艺表演促进了亚洲各国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坚持了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③排除。易错易混清障1.D 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故事”走出国门,《木府风云》《舌尖上的中国》、“诸子百家国风画传”……一股股涌动的“华流”正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这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通过相互交流、借鉴和交融,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①③符合题意。“至高无上的地位”说法违背了世界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排除。文化渗透属于文化霸权主义,④排除。2.B 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对,外来文化作用于本地文化的过程既是文化入侵的过程,同时也是同化和改造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避免盲目照搬照套,①③正确。外来文化有优秀文化也有落后、腐朽文化,我们要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②错误。外来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坚决抵制外来文化影响”说法错误,④排除。热点探究命题设计1.提示:①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各国文化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他们都是人类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②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提示: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豫剧工作者们适应时代的发展,将豫剧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②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③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④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跟踪训练 (1)①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和极大的包容性。②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③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相互交流融通,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顽强的生命力。(2)示例:①引进外国优秀文化作品,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作品走出去,使中外观众欣赏对方优秀的文化作品,增进了解。②打造中外文化交流品牌,利用新媒体手段,推广中外文化交流品牌和文化交流的主题活动。解析:第(1)问,需要调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有关知识,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8 / 8(共76张PPT)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高中总复习·思想政治知课标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明考情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①2024·北京卷T14;②2024·安徽卷T10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①2024·广东卷T3;②2024·北京卷T16;③2024·江西卷T10;④2023·江苏卷T11;⑤2023·湖北卷T20;⑥2023·全国甲卷T40(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2023·湖南卷T20(2)览体系目录CONTENTS知识点一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知识点二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含对待外来文化)热点探究储备答题资源文明交流互鉴 共绘多彩世界课时跟踪检测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含综合探究:文明交流互鉴 共绘多彩世界)知识点一1. 文化具有民族性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形成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核心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表现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2. 文化具有多样性作用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原因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意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作用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如何 对待 ①原则: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繁荣。②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拓展文化民族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1)文化民族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文化民族性凸显了民族文化的个性,即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民族文化越丰富、越发展,世界文化多样性越明显。(2)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民族性: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可以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2024·湖北高考15题)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因形似古代城墙防御建筑“马面”而得名。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 )文化具有民族性①反映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②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满足了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 ③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解析:材料表明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④正确。款式简约百搭,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表明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反映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①正确。发展文化事业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而新式马面裙属于服装产业,不属于文化事业,②错误。新式马面裙体现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没有体现包容性,③不选。真题利用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马面裙何以能激活青年人的文化基因。提示: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马面裙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③增强了青年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彰显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激活了青年人的文化基因。(2024·安徽高考10题)在中华民族对外交流史上,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郑和下西洋的帆影……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同世界其他民族进行交往,留下了千古佳话。今天,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正谱写着各国文化融合共生的时代新篇。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 )①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②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具有多样性④应在文化交融基础上增进文化的相互认同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解析: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不是人类文化成果,①说法错误。中外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交流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③符合题意。文化发展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立足国情基础上,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且认同的都是本民族的文化,而不是相互认同,④说法错误。方法技巧解答文化多样性的试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不能认为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2)不能认为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3)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和尊重本民族文化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4)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或者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易错点一 混淆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1.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强调:“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之所以重视传承民族文化,是因为(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根基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内在要求③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④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解析: 之所以重视传承民族文化,是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根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①④说法正确。材料未涉及尊重文化多样性,②不符合题意。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③说法错误。易错提醒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易错点二 误认为要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2.习近平总书记在精心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谋划人类文明发展,提出具有原创性的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拓展合作渠道。这说明( )①中国方案有助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②全球文明倡议有利于实现各国均衡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稳定③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能够实现不同文明包容共存、平等对话④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需要相互借鉴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解析: 材料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积极谋划人类文明发展,提出具有原创性的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说明中国方案有助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①正确。“实现各国均衡发展”说法错误,②排除。材料中指出我国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积极推进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拓展合作渠道,这说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能够实现不同文明包容共存、平等对话,③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错误。易错提醒 我们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不能认同其他民族文化。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含对待外来文化)知识点二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原因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意义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要求 ①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原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意义 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②对民族文化: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③对世界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点拨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的文化有自己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任何一种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类别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区 别 表现 互通有无,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媒介)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彼此渗透,难分你我,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结果 侧重的是文化传播,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量变) 侧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鉴、发展、升华,产生新文化的过程(质变)意义 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联系 ①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 ②文化交融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果之一 3.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区别与联系面向 世界、 博采众长 错误观点 ①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会导致中华文化停滞不前。②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会丧失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正确态度 ①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立足国情、 交流 互鉴 原因 ①重要性: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②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要求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2024·江西高考10题)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正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意大利,汉服巡游亮相威尼斯狂欢节,东方美学惊艳世界;在伦敦有“中华战舞”之称的潮汕英歌舞在特拉法加广场气势如虹,火爆出圈;在巴黎图书节,原创情景立体书《走近三星堆》让法国小读者爱不释手。这表明(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①世界各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 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能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解析:应该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说法错误。材料强调各国人民正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提到汉服巡游、潮汕英歌舞、原创情景立体书等具体事例,可以看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能够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④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③不选。方法技巧在解答文化交流试题时要注意两点(1)文化交流不是文化霸权,也不是文化渗透,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2)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又包括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文艺表演《携手同行》篇将表演推向了高潮:“白鹭精灵”遨游星海之中,随着清丽的越剧唱腔,数百名大学生手持发光金桂点亮绵延悠长的“金桂之江”,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标性建筑共同呈现,构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亚洲画卷,深深打动了来自各国的观众。开幕式《携手同行》文艺表演( )①增强了亚洲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②促进了亚洲各国文明间的交流互鉴③坚持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正确对待外来文化④坚持了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解析:各民族应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①排除。开幕式《携手同行》文艺表演促进了亚洲各国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坚持了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③排除。易错点一 混淆文化交流与文化渗透、文化输出1.“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国家的演讲中别具智慧的讲述,带来一股外交新风,重塑着中国对外传播新格局。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故事”走出国门,《木府风云》《舌尖上的中国》、“诸子百家国风画传”……一股股涌动的“华流”正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发展中华文化的意义在于( )①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展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地位③通过相互交流、借鉴和交融,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④通过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A. ①② B. ③④C. ②④ D. ①③√解析: 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故事”走出国门,《木府风云》《舌尖上的中国》、“诸子百家国风画传”……一股股涌动的“华流”正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这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通过相互交流、借鉴和交融,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①③符合题意。“至高无上的地位”说法违背了世界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排除。文化渗透属于文化霸权主义,④排除。易错提醒(1)文化交流不能等同于文化输出、文化渗透,后者属于文化霸权主义。(2)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发展有利也有弊,不能认为“文化无国界,可以任意交流与互鉴”。(3)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是为了主导或引领世界文化。易错点二 不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2.唐朝西域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影响很大,宫廷专有高昌乐。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建筑、雕塑、绘画产生了影响。天主教传教士来华的同时带来了科技和宗教。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对,外来文化作用于本地文化的过程既是文化入侵的过程,同时也是同化和改造的过程。无论外来文化形态如何,其对本土文化均会具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对此,我们正确的态度是( )①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要充分吸收外来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③要立足于本国国情,避免盲目照搬照套④坚决抵制外来文化影响,维护民族文化安全C. ②④ D. ③④√A. ①② B. ①③解析: 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对,外来文化作用于本地文化的过程既是文化入侵的过程,同时也是同化和改造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避免盲目照搬照套,①③正确。外来文化有优秀文化也有落后、腐朽文化,我们要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②错误。外来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坚决抵制外来文化影响”说法错误,④排除。易错提醒要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1)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文化,积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2)要有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文化,坚守文化底线,坚定文化立场,反对全盘西化论。文明交流互鉴 共绘多彩世界热点探究储备答题资源 材料一 2024年是中国与比利时建立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十周年。10年前,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讲过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进一步指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①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明。②各国应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习近平主席这个精彩的比喻道出了文明交流的无限可能性——两种甚至多种异质文明既可以和谐相处,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 材料二 豫剧历史悠久,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但随着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豫剧格式化表演、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豫剧工作者们将豫剧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③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从舞台布景到唱腔舞功,④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等等。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信息点 对接知识①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②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③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④ 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文化的长处和精华(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3)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5)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6)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的有益文化成果。(7)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谈谈你对“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理解。提示:①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各国文化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他们都是人类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②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提示: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豫剧工作者们适应时代的发展,将豫剧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②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③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④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2.结合材料二,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分析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中华文明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回望历史,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常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时至今日,维吾尔族“麦西热甫”、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等民俗活动广受欢迎;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哈尼梯田景观、土司遗址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侗族大歌、藏戏等民族传统艺术成为人类非遗……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世界上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昭示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人类文明的光明前途。诸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而是倡导包容互鉴、共同前进,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知识对此加以说明。答案:①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和极大的包容性。②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③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相互交流融通,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解析:需要调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有关知识,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分析作答。(2)以新时代如何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出两点建议。答案:示例:①引进外国优秀文化作品,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作品走出去,使中外观众欣赏对方优秀的文化作品,增进了解。②打造中外文化交流品牌,利用新媒体手段,推广中外文化交流品牌和文化交流的主题活动。解析: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1.2024年2月17日,马耳他首都瓦莱塔和风轻拂,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春意盎然。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组织的23名志愿者模特身着汉服,以世界文化遗产、欧洲名城古都瓦莱塔为舞台,以东方服饰之美,向沿途逾千民众与国际游客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共庆中国龙年的到来,共享中国春节的喜乐祥和。上述活动( )①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可以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③体现面对文化多样性要尊重差异、交流互鉴④体现不同民族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以东方服饰之美,向沿途逾千民众与国际游客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共庆中国龙年的到来,共享中国春节的喜乐祥和,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共庆中国年可以加深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多样性要尊重差异、交流互鉴,也不涉及不同民族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③④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①有利于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②推动文明互鉴和文化合作,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③主张保留世界各国文化的个性,减少不同文化的共性④将以文化交流跨越文明隔阂,增进对彼此文化的认同2.(2025·广东清远质检)2024年6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明确所有文明成就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尊重,决定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文明对话国际日的成功设立( )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文明对话国际日的成功设立,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尊重,有利于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世界文明互鉴和文化合作,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①②正确。文明对话国际日的成功设立主张保留世界各国文化的个性,相互交流借鉴,而不是减少不同文化的共性,③错误。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排除。1234567891011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①表明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②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识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 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④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1234567891011解析: 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①表述错误。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识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②④符合题意。节气属于传统文化,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民族精神,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①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②湖南饮食文化已成为海内外一张亮丽的名片③文化与经济融合是地方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④湖南的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魅力4.(2024·湖南衡阳二模)纪录片《傲椒的湘菜》、综艺《中餐厅》《天天向上》等节目热播,湘菜的魅力逐渐扩散到流量时代年轻人的视野里。从特色餐饮看湖南经济,你能想象,湖南的夜经济有多火爆吗?在长沙,每天被吃掉的小龙虾超60万斤,臭豆腐超50万片,奶茶超40万杯,网友高喊:真“湘”!从真“湘”可知( )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1234567891011解析: 湘菜的魅力随着相关节目热播扩散到流量时代年轻人的视野里,从特色餐饮看湖南经济,体现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①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湖南饮食文化走出去,②不符合题意。文化与经济融合不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③表述错误。湘菜的魅力逐渐扩散到流量时代年轻人的视野里,湖南的夜经济火爆,在长沙,每天被吃掉的小龙虾超60万斤,臭豆腐超50万片,奶茶超40万杯,体现了湖南的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魅力,④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5.(2025·河北沧州月考)2024年8月18日,“华人老家”山西洪洞大槐树举办甲辰年中元节祭祖大典,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齐聚一堂,共同祭拜先祖。此次祭祖大典以“寻根溯源老家洪洞”为主题。祭祖仪式遵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进行了“敬献供品”“奠酒献礼”“敬致祝文”等各项传统仪程。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文化传承的物化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②祭祖大典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 ③祭祖大典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更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④文化具有民族性,各民族文化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华人老家”山西洪洞大槐树举办甲辰年中元节祭祖大典,表明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文化传承的物化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①符合题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②说法错误。祭祖仪式遵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进行了“敬献供品”“奠酒献礼”“敬致祝文”等各项传统仪程,说明祭祖大典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更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各民族文化交流,④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6.潮阳西园是岭南著名古典园林。西园临街开门三间,采用潮汕传统门房式,前有凹门廊,后有宽畅门厅,适应岭南多雨气候,然而门房造型却为西式平顶柱廊式;园内住宅保存着潮汕民居的基本特点,但采用了西式中廊和边梯手法,其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至今仍值得借鉴和吸收。这表明( )√①潮阳西园体现了岭南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发展状况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待西方建筑艺术的正确态度 ③融入西方建筑艺术是潮阳西园具有独特魅力的主要因素 ④潮阳西园见证了西方建筑文化与岭南建筑文化的交流交融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岭南园林采用潮汕传统门房式,前有凹门廊,后有宽畅门厅,适应岭南多雨气候,体现了岭南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发展状况,①正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②不选。潮阳西园结合本地自然条件进行建筑设计,并结合了西方优秀建筑艺术加以调整,才使其富有独特魅力,融入西方建筑不是其独特魅力的主要因素,③不选。材料中指出潮阳西园园内住宅保存着潮汕民居的基本特点,但采用了西式中廊和边梯手法,这表明潮阳西园见证了西方建筑文化与岭南建筑文化的交流交融,④正确。12345678910117.(2024·河北邯郸模拟)如何留住历史记忆?如何让古城保护和利用相得益彰?某市老城区拯救老屋突出“原”字,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文化传承突出“活”字,注重活态传承,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古街区的活化利用;城市更新突出“融”字,让名城古街融入现代生活。下列对老城区改造的意义分析正确的是( )√①“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②“原”——突出文化的多元性特征③拯救老屋——留住老城区的“根”和“魂”④“融”——形成文化的特色优势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某市老城区拯救老屋的做法突出“活”字,注重活态传承,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古街区的活化利用,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发挥出新的价值,①符合题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意味着保持原有文化的多样性,但材料中强调的是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对房屋进行修缮,以保留古城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而不是强调文化的多元性,②不符合题意。拯救老屋,留住老城区的“根”和“魂”,即保留古城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符合“如何留住历史记忆”的主题,③符合题意。“融”意味着通过融合现代元素,让古城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而不是形成文化的特色优势,④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8.(2024·山东模拟)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西方为活着的人塑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些人物雕像都留下来了,所以,西方雕塑倾向于“写实”。中国古代没有为活着的人塑像的习惯,古代也没有照相机,所以,我们民族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那些杰出人物的真实肖像,为先哲塑像,想象就成为塑像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写意”。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①通过“神遇”的对话,促进两种文明的认同②西方和我国雕塑的差异通过两者的相通性表现出来③通过“超越时空的对话”,促进两种文明的互补④西方和我国雕塑的对立属性寓于两者的统一属性之中√A. ①② B. ①③解析: 两种文明不能相互认同,①不选。差异也不能通过相通性表现出来,②不选。材料中西方雕塑倾向于“写实”,我们更倾向于“写意”,《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和《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说明了中西方雕塑文化的相通性,通过“超越时空的对话”,相互借鉴交流交融,可以促进两种文明的互补,也说明西方和我国雕塑的对立属性寓于两者的统一属性之中,③④正确。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9.(2025·云南大理模拟)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于2024年9月20日至24日在西安市举办。本届文博会以“深化互联互通·拓展经贸合作”为主题。中外嘉宾表示,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文化文明的汇聚交融之地,各民族异彩纷呈,在文化交流中要彼此坦诚,怀揣一颗真挚、温厚之心,要大力倡导丝路精神,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嘉宾的话表明( )√①文化交流能使各民族文化得以融合进而统一②文化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其鲜明的民族性③在文化交流中应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A. ①② B. ②③C. ①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交流使各民族文化得以统一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不符,①排除。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②错误。在文化交流中要彼此坦诚,怀揣一颗真挚、温厚之心,表明文化交流应坚持平等原则,③正确。要大力倡导丝路精神,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表明文化交流互鉴能促进文化繁荣,④正确。123456789101110.(2025·江西十校联考)历史为师,文化似友。多年来,中法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展览交流、考古研究等多个领域,持续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2024年5月,中法签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关于互办文物展览的合作意向书》《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关于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科学研究之合作协议书》,这是双方传承友谊、着眼长远、携手再出发的又一次“双向奔赴”。中法文化“双向奔赴”( )√①能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推动中法关系更加融合②推动中法文化取长补短,促进中法文化共同发展③推动中法关系继往开来,能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④展现中法文化独特魅力,引领世界文化共同发展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中法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等多个领域,持续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能推动中法文化取长补短,促进中法文化共同发展,②正确。中法双方传承友谊、着眼长远、中法文化“双向奔赴”能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推动中法关系更加融合,①正确。“能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夸大了其作用,③错误。中法文化“双向奔赴”能展现中法文化独特魅力,促进世界文化发展,而不是“引领”,④错误。1234567891011二、非选择题11.(2025·河南期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从2012年开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全国19个省份建立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保护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寺庙祠堂等传统建筑55.6万栋,传承5 965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5 518个传统村落编制了村志族谱,形成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守住了中华农耕文明的“根”与“魂”。1234567891011 在工作原则上,对传统村落保护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原则,明确保护底线要求,禁止大拆大建,坚决反对将村民整体迁出搞开发,防止传统村落过度商业化、景观化。2020年以来,在全国遴选10个市(州)、110个县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提炼传统村落的传统营建理念、智慧和方法,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在方法路径上,聚焦村民急难愁盼问题,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持续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使村落逐步实现了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留住了乡亲,护住了乡土,记住了乡愁。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1234567891011答案:①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情感、精神信仰的寄托。保护传统村落,可以传承和弘扬农耕文明,增强人们对农耕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增强乡村凝聚力。②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展现中国农耕文明的多样性,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促进传统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④传统村落文化可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对传统村落进行开发利用,有利于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改善人民生活。解析:可从文化的功能、文化的载体、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角度分析作答。1234567891011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docx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pptx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