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无声之韵-如何寻觅建筑之美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无声之韵-如何寻觅建筑之美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无声之韵-如何寻觅建筑之美
章节名称 第四单元:无声之韵|建筑艺术
无声之韵-如何寻觅建筑之美 学时 1
课标要求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通过美术鉴赏的学习,让学生能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者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交流。运用多种手段收集美术的相关信息,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使得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本单元在课本中一共有29页教材,有三个板块,我预计花6个课时,这节课旨在解决第一个板块的其中一个问题,即用合适的方式寻觅中外建筑艺术之美。本教材将以建筑作品为点,建筑的功能与审美为线,了解建筑艺术的“用材和技术、功能与空间、造型与细部、群组与象征”几个特点为面展开。学生能运用费德门描述、分析、阐释、评价等方法对建筑艺术进行欣赏与评述,进而认知、体验建筑大师们的审美情趣与实用功能构架,并结合时代与环境,领悟建筑艺术与人类的密切关联。
学习重点 用丰富的思维与美术语言,结合用材和技术、功能与空间、造型与细部、群组与象征能对中外建筑进行较为专业的赏析评述。并理解建筑艺术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产物。
学习难点 如何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并养成关注建筑艺术的习惯,初步了解韵律美与节奏美,从而种上一颗热爱建筑艺术的种子。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在鉴赏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与感知能力,针对建筑艺术这位熟悉的陌生人,在小学6年级与初中8年级皆有建筑艺术欣赏课程铺垫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去探讨美术语言下的建筑艺术。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结合用用材和技术、功能与空间、造型与细部、群组与象征能对中外建筑进行赏析评述,通过几个活动的组织,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材料等获得知识,并得以深刻理解。
2:引导学生尝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关于建筑存在的不同环境与国度、建筑设计师的思想与内涵、建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重点学会从建筑学领域的审美与功能,体会到建筑艺术是科学与美相结合的产物,是凝固的音乐,在谱写关于人类成长史的乐曲。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建筑艺术的魅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直至关注与热爱,从而种上一颗践行建筑艺术的种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认同中国文化,并以此为荣。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一、学生:
1.学生通看人美版第四单元建筑艺术全体内容,跟随导学工具单预习课本第四单元第一板块,填写相关内容。做到对本节课学习内容心中有数。
2.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别搜集代表性很强的建筑艺术,包含建筑的修建时间、造型特点、功能性以及相应设计师的介绍,同时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启示决定我们要让学生知晓一些有名的学府。具体的资料搜集分组如下: (1)中国建筑体系 欧洲建筑体系: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 (3)伊斯兰建筑体系、东南亚国家的代表性建筑 (4)美国建筑、日韩等亚洲其他国家建筑 (5)中外有名的建筑设计师 (6)中外有名的建筑设计学院(古今皆可)
二、教师:ppt、盲盒、可撕的问题单、小组任务单。
学习策略 教法:收集资料探究法、合作交流讨论法、欣赏练能法、体验感性法、评价激励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鉴赏性学习等。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自主探究合作欣赏 (1分钟+课前的三分钟) 1.师生共同布置建筑艺术展:课间教师即到教室,学生分小组将搜集到的相应资料悬挂于教室两旁的麻绳上,教师将思考题悬挂于相应区域,注意便于参观的间距。
2.ppt播放音乐与建筑艺术展参观规则: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参观,但是提醒嬉笑打闹是不文明的行为。 1.学生课前手写或者打印小组任务内容,贡献自己的搜集成果,悬挂于教室之内。 2.师生于课间与课前三分钟在教室内走动参观所有资料,分享搜集成果。
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同时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
《高中新课程标准》学习活动建议: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并运用于鉴赏学习活动。
学生建筑展览参观,自由活动开,打开思路。
活动一 导学案自学反馈,教学内容先知思考(4分钟) 1.教师在每一个板块旁边悬挂一些可撕下来的思考问题,每个学生自己扯下来一个问题进行思考。 2.通过导学案的自学与建筑艺术展的资料参观,学生根据自己的第一轮探究合作交流,小组内推选一人进行反馈。
3.教师点评:建筑史上有三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土木的诗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艺术不仅符合一般艺术的形式美法则,还在文化内涵、科学技术等方面能做出许多独特的创新。 1.在参观过程中扯下自己感兴趣的那个问题,思考并进行组内分享,每个人都说一说。 2.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对自己选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合作探究、参观体验、情境感悟等。打破高中学生内秀的壁垒。
提升高度,总结概括。老师的高级参与。
活动二 分四个板块完成欣赏任务(25分钟) (一)过度语言,调节气氛:3`
1.“朋友圈”激趣,引出美术语言的应用。
师提问:刚才我们用几分钟的时间其实已经了解了很多关于建筑的知识,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专门用一节课去学习建筑艺术的鉴赏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调节气氛回答学生:如果不学,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个好的建筑,嘴巴里只会说:哇,好看;哇,好破;哇,好!。。。(图)咱们学完以后,你看发个朋友圈怎么发的:(展示朋友圈图片)
2.师:同学们,为什么第二个朋友圈看起来有文化一些啊?因为它呈现了我们建筑艺术鉴赏方式的专业术语,也就是我们的美术语言。
3.为了我们能更专业系统的走进与靠近建筑艺术,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的分板块学习一下。
(二)四大方法的讲解,每个方法套一个小的体验活动,并不能因为学生大了,就可以只讲知识,不关注兴趣与启发。
板块一:用材与技术5`
1.首先请同学们掀开桌上的红布,打开你们桌上的一号盲盒:开盲盒,摸材料。(盲盒里装着各种材料:陶泥、金属、木头、布料等),给学生30秒的时间,都去逐一的摸摸那些材料。
师问:通过导学案的自学,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中外建筑艺术用材的差异,我请一位同学说说为什么会有用材的差异性?(可以通过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发展、政治因素等方面去思考。。。)
2.材料不同,所产生的加工技术定然会不同,比如:石材切割、金属的焊接、木材的榫卯、泥土的烧制、混泥土的粘合等。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很多方式都在变化,在以后的课程中老师还会讲到。
板块二:功能与空间6`
1.请大家打开第二个盲盒,里面装满了磁片,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将磁片组合成一个有空间感的立体模型。提醒:空间的内外关系,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深化:每一栋建筑因为有空间能使用而变得实用,你能不能说一些建筑的空间功能?老师先说一个吧:我们身处的教室空间,功能是为了教学。所以设计的时候注意了内部的方正、光源的明亮、以及由于身处北方,室内安装了暖气,让人舒适方便。
3.学生举例!教师点评。
板块三:造型与雕画4`
1.请大家打开第三个盲盒,里面有很多各种造型奇特的建筑外观,以及一些细节图片。回顾之前建筑展看到的一些记忆深刻的造型和细节好的建筑。
2.并结合导学案回忆“三雕一绘”的内容。
板块四:群组与象征5`
1.通过导学,大家应该已经知道我们中国建筑更注重群体的布局,国外建筑相对更注意自身的完美。你能举例说明哪些是群体建筑?
2.老师这有一些图片与故事想和你们分享,看看我们中国人的群体性价值观:鸿星尔克卖断货、孟晚舟回国的轰动、神舟十三号飞天等。 黑格尔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群”的连绵起伏组成了中国建筑的群落美,韵律与节奏美。(教师板书绘制构成建筑的起落韵律。) 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建筑艺术的鉴赏课程?并举手回答该问题。 学生紧跟思路,活跃思维。畅所欲言。 节奏慢下来:学生通过触摸感受材料带来的不同质感。对于导学案已经自学的内容,随口带过就行,通过自学的内容加深学生的思考,提问!欣赏图片加深问题的回答度。 小组合作完成空间布局动手操作,对空间概念进行理解。 学生积极思考空间与功能,以及举例加深理解哪些功能能让空间的利用更为实用。 选择三位学生回答她所想到的空间功能。学生跟随内容,将生活中的事例植入艺术欣赏。深刻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学生自盲盒里拿出勾线笔,抓大造型,描小细节。感受建筑的外观与细节。
学生回答:故宫的群落,福建土楼的群落,苏州民居等。通过事例深刻感受中国人民的团结之心,热爱我们的人民,热爱我们的祖国。
学生感受建筑的群组建筑的韵律,点题。 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 分层次深刻感受中外建筑艺术的欣赏之法。完成学生的知识主动与被动思考。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并不是教师不参与,而是老师参与的更高级。 课标告诉我们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和运用。 一个时代的建筑往往反映的是整个民族的文明和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一个民族整体的价值取向。我们先有思想、后有行为。提醒同学们永远别丢了思想!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拥有民族自豪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时代的接班人。
活动三 检测评价、拓展与深化 (15分钟) 检测与评价:10`
发朋友圈:
(1).教师出示几张无字描述的建筑图片,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内容口述该建筑的评价,完成自己的口述发朋友圈部分。 (2).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建筑,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套路,进行编辑发送朋友圈。进行思想旅游,其他同学评论转发。以此完成自评互评等个体与集体评价方式。
2.拓展:2`
同学们知道林徽因吗?对,她是一名才女,她是梁思成的夫人,梁思成是谁呢?是梁启超先生的第二个儿子,她们夫妇共同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那里有中国最好的学习环境与资源、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同学,最美的故事。希望将来有同学在那里能开启你的建筑之旅。你们亲手搜集的学校,希望同学们都能去念,享受你们最美妙的人生。
3.深化:3`
建筑大师介绍:安东尼高迪。
今天的最后一个环节,由老师为大家介绍我最喜欢的一位建筑大师(ppt),我将从用材和技术,功能与空间,造型与细部,群组与象征四个板块复习知识,同时搭配设计师的生平故事,作品思想与那份赤子之心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用学生们最熟悉的的微信朋友圈活动激发学生完成自测与评价,灵活的方式处理作业。进行思想旅游。
通过名人引导学生知道我们今天所教内容可以去的专业学府。 学生通过认识安东尼高迪,巩固新知。升华情感。感受世界多元化的建筑思想与作品。
我始终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再好的一节课,没有激发学生想要参与的兴趣,其实是等于零的!我的课堂会安排学生参与的活动,让学生真正的想要参与进课堂。
解决教学重点,实践巩固新知,学以致用。 高中学生,对梦想与未来的规划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课程,在每个课程里老师应当给予一定量的引导。 反复的欣赏巩固理解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有的旋律、节奏,我们美术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建筑以静态之躯向人们传达者韵律之美、结构造型之美、材质色彩之美、地域文化之美。
面对一座建筑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时间、环境、角度去欣赏和体会。
达标 检测 发朋友圈:
1.教师出示几张无字描述的建筑图片,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内容口述该建筑的评价,完成自己的口述发朋友圈部分。
2.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建筑,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套路,进行编辑发送朋友圈。进行思想旅游~~其他同学评论转发。
以此完成自评互评等个体与集体评价方式。
板书 设计 无声之韵-如何寻觅建筑之美
用材和技术 功能与空间 造型与细部 群组与象征
教后 反思 这个课一开始是为说课比赛而准备,为了让说课更加的具体,让说课更加落实,故此我便在说课之前认真的上了这个单元的课程,上完以后才发现与我预设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建筑设计这个领域对于学生来说算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在于每天都会接触到,陌生在于在身边但不见得了解专业的东西,了解如何去欣赏建筑艺术这个东西。整体拉通教学这件事我倒是觉得很可取,挺好的,知识更具有系统性。
高中美术导学工具单
人美版第四单元无声之韵|建筑艺术
1.2无声之韵-如何寻觅建筑之美
班级: 姓名: 组别: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结合用用材和技术、功能与空间、造型与
细部、群组与象征等具体方法对中外建筑进行赏析评述,寻觅其美。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建筑艺术的审美与功能,体会
建筑艺术是科学与美相结合的产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建筑艺术的魅力,从而
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直至关注与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是用丰富的思维与清晰的语言,结合四个方法对中外建筑进行赏析评述。
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并在生活中便养成关注建筑艺术的习惯。
【学法提示】
教法:收集资料探究法、合作交流讨论法、欣赏练能法、评价激励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鉴赏性学习等。
【学习材料】
一、人美版高中鉴赏教材。
二、学生如果回家就让学生在家完成小组搜集任务,如果住校,带学生到计算机教室,专门花时间进行搜集,然后进行誊抄或者校内打印。
三、将所预习内容填写到导学案,对于不会的进行标注,课程中进行补充完善。
四、教师:ppt、盲盒、可撕的问题单、小组任务单。
【学习过程】
一、资料与预习准备
1.学生通看人美版第四单元建筑艺术全体内容,跟随导学工具单预习课本第四单元第一板块,填写相关内容。做到对本节课学习内容心中有数。
2.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别搜集代表性很强的建筑艺术,包含建筑的修建时间、造型特点、功能性以及相应设计师的介绍,同时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启示决定我们要让学生知晓一些有名的学府。要求有图有文。具体的资料搜集分组如下:
(1)中国建筑体系
欧洲建筑体系: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
(3)伊斯兰建筑体系、东南亚国家的代表性建筑
(4)美国建筑、日韩等亚洲其他国家建筑
(5)中外有名的建筑设计师
(6)中外有名的建筑设计学院(古今皆可)
二、跟随教材100-113页,思考与完成以下内容。
材料类型 建筑名称(可多写) 国家与年代 功能与造型 个人感受

石材
其他材料 (此项要说明是哪种材料然后再举例)
(一)你印象最深刻的建筑是什么?(2-3个)
建筑名称 国别地区 建造年代 接触途径 心得感受
(二)建筑材料调查
(三)三雕一绘
类别 主要应用的部位 常见题材 处理手法 艺术感受
木雕
石雕
砖雕
彩绘
(四)思考以下词组的意思。
用材:
技术:
功能:
空间:
实用与美观的结合:
序列与群组:
雕梁与画栋:
【课堂作业】(课堂内完成)
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建筑,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套路,进行编辑书写,进行思想旅游,小组其他同学评论转发。以此完成自评互评等个体与集体评价方式。
【拓展延伸】
1.拓展: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长大后想要做什么?想去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以后想要过怎样的人生?现在有没有在为自己的梦想而践行?
2.深化:建筑大师介绍:安东尼高迪。
【自我检测】
建筑达人 建筑小工 建筑小白 自我评价
美术语言 能熟练记忆本节课讲述的专业术语,甚至能拓展补充。 能零星记得几个专业术语,但是无系统性。 不知道建筑有些什么美术语言
韵律节奏 能通过老师的讲解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韵律与节奏美 模糊记得某些环节好像展示来建筑的韵律与节奏美,但是说不出来。 认为建筑是静态的东西,没有节奏与韵律。
实践应用 在“朋友圈”环节能通过美术语言的代入全方面评价某一个建筑物。 能简单代入几个专业术语进行描绘。 不知如何去描述一栋建筑物的美。
高中美术说课稿
人美版第四单元无声之韵|建筑艺术
1.2无声之韵-如何寻觅建筑之美
亲爱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好,我是中学组x号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四单元:无声之韵建筑艺术(板书),第一课时如何寻觅建筑之美(板书)。
一、教材分析
首先是教材分析,要想上好课,一定要正确定位教材。
本单元在课本中一共有29页教材,有三个板块,我预计花6个课时,这节课旨在解决第一个板块的其中一个问题,即用合适的方式寻觅与欣赏中外建筑艺术之美。
二、学情分析
关注学情永远是上好课的关键。
高中学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针对建筑艺术这位熟悉的陌生人,在小学6年级与初中8年级皆有建筑艺术欣赏课程铺垫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去探讨美术语言下的建筑艺术。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结合用用材和技术、功能与空间、造型与
细部、群组与象征等具体方法对中外建筑进行赏析评述,寻觅其美。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建筑艺术的审美与功能,体会
建筑艺术是科学与美相结合的产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建筑艺术的魅力,从而
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直至关注与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内容,确定出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用丰富的思维与清晰的语言,结合四个方法对中外建筑进行赏析评述。
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并在生活中便养成关注建筑艺术的习惯。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实际情况为引,我采用以下教法与学法:
教法:收集资料探究法、合作交流讨论法、欣赏练能法、评价激励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鉴赏性学习等。
六、教学准备
为了能顺利的开展教学,我的课前准备如下:
学生:1.完成导学案,2.分小组收集建筑相关资料;
教师:ppt、盲盒、可撕的问题单、小组任务单。
七、教学流程
以上分析为由,我的教学流程预设如下。
教学活动一共分三个板块来学习:
1.建筑展览,引入新课。
2.四大方法,赏析体验。
3.检测评价,拓展深化。
活动板块一:建筑艺术展引入新课(5分钟+课前的三分钟)
1.学生提前分为六个小组分类别搜集资料与老师一起将思考问题插缝挂于展览中间。
2.第一遍铃声响组织教学说明意图以后,学生开始走动参观,并择选思考题进行思考。配乐计时。
3.倒计时4分钟结束以后,学生带着问题回到座位。小组内分享自己拿到的问题,2分钟相互分享问题答案,推选出发言的同学。
教师点评:建筑史上有三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每句都涵盖了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而建筑艺术不仅符合一般艺术的形式美法则,还在文化内涵、科学技术等方面能做出许多独特的创新。
此处的设计意图是:高中学生相对内秀一些,开场的自由式合作探索,是为了让学生放松自我,打开思维。艺术家席勒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活动版块二:四大方法,赏析体验。(25分钟)
这个板块是重点讲解的环节,会耗时25分钟左右。
(一)过度语言,调节气氛:3`
同学们:咱们一起刷个朋友圈。(ppt)这就是没有专业、系统的学习建筑艺术鉴赏的朋友圈,哈哈!再来看一个有文化的。为什么第二个朋友圈看起来有文化一些啊?因为它融入了了我们建筑艺术鉴赏方式的专业术语,也就是我们的美术语言。
为了我们能更专业系统的走进与靠近建筑艺术,寻觅其美,老师总结了四大方法。
(二)四大方法的讲解,每个方法套一个小的体验活动,并不能因为学生大了,就可以只讲知识,不关注兴趣与启发。
方法一:关注用材与技术5`
1.首先请同学们掀开桌上的红布,打开你们桌上的一号盲盒:开盲盒,给学生30秒的时间摸材料。
师问:通过导学案的自学以及之前的参观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建筑一些用材的差异,我请一位同学说说为什么会有用材的差异性?(可以通过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发展、政治因素等方面去思考。。。)
2.材料不同,所产生的加工技术定然会不同,比如:石材切割、金属的焊接、木材的榫卯、泥土的烧制、混泥土的粘合等。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很多方式都在变化,在以后的课程中老师还会讲到。
方法二:功能与空间6`
1.请大家打开第二个盲盒,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将磁片组合成一个有空间感的立体模型。提醒:空间的内外关系,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深化:每一栋建筑因为有空间能使用而变得实用,你能不能说一些建筑的空间功能?
教师举例:我们身处的教室空间,功能是为了教学。所以设计的时候注意了内部的方正、光源的明亮、以及由于身处北方,室内安装了暖气,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再比如这位同学是市长,想要建一座美术馆,要求外形要奇特美观、符合当地地形与气候、以及风土人情,力争成为打卡地点、地标性建筑。一定是先定位功能,再谈其他。没有具体的方案,市政也无法通过这项决议。
3.学生举例!
教师点评:寻找建筑之美如果抛开功能一定是耍流氓,这是一门实用先于美观而产生的艺术门类。
方法三:造型与细部4`
1.请大家打开第三个盲盒,里面有很多各种造型的建筑外观,以及一些细节图片。同学们每人拿两张造型图与一张细节图,先用你的勾线笔勾勒建筑的外形,在用勾线笔跟随细节图片体会设计师的细腻入微。板书
方法四:群组与象征5`
1.通过导学,大家应该已经知道我们中国建筑更注重群体的布局,比如故宫的群落,福建土楼的群落,苏州民居等,相对而言国外建筑相对更注意自身的完美。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思考回答。
分享图片与故事:快速控制的疫情、鸿星尔克卖断货、孟晚舟回国的轰动、神舟十三号飞天等。看看我们中国人的群体性价值观。
教师总结点评:一个时代的建筑往往反映的是整个民族的文明和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一个民族整体的价值取向。我们先有思想、后有行为。同学们永远别丢了思想!
这个版块的设计意图是: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拥有民族自豪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时代的接班人。
活动版块三:检测评价,拓展深化(15分钟)
检测与评价:发朋友圈:10`
(1)那请同学们集体记忆一遍本节课的要点。
.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建筑,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套路,进行编辑书写,进行思想旅游,小组其他同学评论转发。以此完成自评互评等个体与集体评价方式。
2.拓展:2`
同学们知道林徽因吗?对,她是一名才女,她是梁思成的夫人,梁思成是谁呢?是梁启超先生的第二个儿子,她们夫妇共同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那里有中国最好的学习环境与资源、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同学,最美的故事。希望将来有同学在那里能开启你的建筑之旅。孩子们啊,一定一定要去一所好的大学。
3.深化:3`
建筑大师介绍:安东尼高迪。
今天的最后一个环节,由老师为大家介绍我最喜欢的一位建筑大师(ppt),我将从用材和技术,功能与空间,造型与细部,群组与象征四个板块复习知识,同时搭配设计师的生平故事,作品思想与那份赤子之心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最后总结:同学们,方法与套路都是为了让你能快速掌握知识而产生,希望你们能融会贯通,跳出套路的桎梏而自成一家。
你如何寻觅建筑之美?你,找到方法了吗?
最后是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我将采用要点展示+自由发挥两个区域完成板书。
无声之韵-如何寻觅建筑之美
用材和技术
功能与空间
造型与细部
群组与象征
我的说课完毕,如果各位能批评指正,定当万分感激。谢谢大家,谢谢这个平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