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清时期设置河道总督,负责全国水道的治理,对黄河的治理尤为重视,采用加固堤防等各种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患。明清时期为什么特别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兴修水利对于农业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新课标新教材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新课导入清朝《黄河筑堤图》(局部)CONTENTS新课标新教材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了解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基本状况;理解其重视农业生产的原因。2.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和基本状况。3.认识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问题。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三.人口的增长CONTENTS教学目标PART 0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新课标新教材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明朝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 背景:①元末人民饱受战乱之苦。②出身贫寒的明太祖,对百姓的困苦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体会。● 农业措施:①他下令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②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③明朝还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税收措施:④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作用:这一措施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清朝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②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③在兴修水利方面,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相关史事明太祖鉴于不少地方有土地兼并、隐匿现象,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清册。因册中画有每块土地的方圆四至,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图册”。鱼鳞图①清朝延续这一做法,多次加以修订。(核查土地,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的做法)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清朝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②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③在兴修水利方面,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相关史事明太祖鉴于不少地方有土地兼并、隐匿现象,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清册。因册中画有每块土地的方圆四至,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图册”。鱼鳞图①清朝延续这一做法,多次加以修订。(核查土地,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的做法)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明清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 措施: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经济)作物,农产品商品化①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③同时,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相关史事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谚语:“湖广熟,天下足”。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2.清朝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年代 耕地面积(顷)顺治十八年(1661年) 5 493 576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 078 430雍正二年(1724年) 6 837 914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 414 495答:变化:1661一1766年,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增加接近35%)。主要因素: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等。●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明清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思考:为何明朝得以引进美洲作物?从作物名称上能发现什么特点?甘薯(番薯、地瓜、甜薯)玉米(苞谷、番麦)马铃薯(洋芋、土豆)花生(番豆)● 作用: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② 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PART 0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新课标新教材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明清手工业的发展● 总体特征:明朝时,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 具体表现:① 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② 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③ 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④ 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⑤ 尤其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大机户,有的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明清手工业的发展材料研读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现象反映了什么?相关史事明清时期的制瓷中心为江西景德镇,它的制瓷技术达到了我国古代传统制瓷业的巅峰。明清时期都在这里设置官窑,规模宏大,工人众多,制作工序细致复杂。景德镇的民窑也很发达,从事制瓷生产的民众数以万计。景德镇的瓷器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重要的外贸商品。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明清商业的发展● 国内商业贸易:明清时期,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国际商业贸易: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地位(影响):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数十座大商业城市。《皇都积胜图》《南都繁会图》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相关史事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明清商业的发展● 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特点: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代表:①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贩卖粮食、食盐、绸缎、茶叶等,后来主要经营货币金融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②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主要从事食盐、粮食、绸布、茶叶、木材、典当等行业的经营。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PART 03人口的增长新课标新教材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三人口的增长1.明朝人口的演变●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超过1亿。● 明末连年战乱,灾疫肆虐,人口锐减。相关史事明朝中叶以来农、工、商各业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清康熙时期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这意味着新增人丁不再有人头税负担…刺激了人口迅猛增长。——樊树志《国史十六讲》2.清朝人口的增长(1)原因: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也有很大增长。③高产作物的推广,粮食产量增加①经济发展,社会安定②有利的税收政策的刺激三人口的增长2.清朝人口的增长(1)表现:●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康熙末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丁银总额固定下来,新增加的人口不需要额外交税。● 雍正年间,进一步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征收,大量隐匿人口得以重现。●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商周粟百万人春秋战国粟麦千万人宋稻麦上亿人清朝玉米稻麦三亿人三人口的增长3.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相关史事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消极影响: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课后活动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启示:科技兴农,加大科技投入;注重农产品品种改良;解决好三农问题。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这对清朝社会有何影响 答: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属于美洲高产农作物,比我国传统的农作物产量高很多。它们的引种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课后活动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①控制人口增长速度;②保护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调整行业产业结构;③坚持教育强国,创造就业机会。● 盛世危机——反思● 人口过快增长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说一说: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给当今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启示?·知识拓展天下四聚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国较大的工商业城市有北京、江宁、苏州、杭州、扬州等。其中北京和苏州工商业繁荣,新兴起的汉口镇主要从事米粮盐油等大宗商品贸易,佛山镇主要从事手工业。它们是当时全国四个重要的商品集聚地,合称“天下四聚”。<< 知识拓展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堂小结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意义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因:统治者重视,推行垦荒政策人口增长原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粮食产量提高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影响: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手工工场发展手工业:商业:各级商业市场繁荣、大城市繁荣;商帮发展1.18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在他看来,“诀窍”是( )A.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B.中国农业精耕细作C.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D.中国人民勤劳勇敢B课堂小练第 20 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2.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国之大计”应是( )A.加强中央集权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C.改革科举制度D.加强思想控制B课堂小练第 20 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3.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之初就形成了重农抑商的传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朝时期在经济领域不断出现冲击重农抑商传统的新形式,这种新形式表现在( )A.耕地面积的扩大B.手工工场的出现C.八股取士的实行D.昆曲走向衰落B课堂小练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4.清朝前期,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府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每一家工场平均有20人。这充分表明(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A课堂小练第 20 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