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中古时期
(5-15世纪)
以农业经济为基础,自给自足
各个地区独立发展,多元并存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
【课程标准】
1、结合地图,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扩张及文明特点。
2、搜集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伊斯兰教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3、搜集相应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大化改新后日本进入幕府政治的原因。
【学习目标】
精准定位,素养提升
“亚洲”概况
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是七大洲当中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的总面积达445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0%,如此之大的面积,注定亚洲各地区的国家和人们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区域内有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亚洲一般可以划分为六大地理区域,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时空下的中古亚洲
奥斯曼土耳其
阿拉伯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
越南
朝鲜
日本
6世纪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多神崇拜
7 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古兰经》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1258年阿拉伯帝国灭亡。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
(一)帝国的兴衰
一、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伊斯兰教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 比鲁尼
穆罕默德
(二)帝国的统治
1、政治:政教合一体制。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
哈里发
(军、政、教)
宰相
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
枢密院
财政部
掌管令状与文告
负责
收支
君权神授,政教合一
哈里发是一位由神决定的专制君主,即“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他的权力并不依赖于部落的支持,而是建立在享有薪俸的官僚和常备军的基础上的。
——《全球通史》
2、经济:
商品经济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等广大地区从事着转运贸易;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是东西方贸易的桥梁。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一、阿拉伯帝国
3、文化
(1)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2)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哈里发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
《一千零一夜》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阿拉伯故事而成。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数字“,并将这种数数字传播到全世界。
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兼收并蓄,融合创新)
一、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励各界学者。 8 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影响
9世纪初兴起的“百年翻译运动”是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大批阿拉伯的研究者翻译、注释了古希腊、印度和罗马的著作,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得以继承,这些翻译著作还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原因:
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中西方文化荟萃;
②政局相对稳定、交通发达和经济繁荣;
③当政者重视科技文化; ④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
影响:
(1)对世界: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对欧洲:为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奠基,有利于西欧社会转型。
(3)对中国: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对阿拉伯: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问题1:梳理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历程
快速阅读课文“奥斯曼帝国”,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2:奥斯曼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什么特色?
问题3:同样是西亚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有何异同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355年前后的奥斯曼帝国与拜占庭帝国
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
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5—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
◎圣索菲亚大教堂
奥斯曼帝国
最高统治者
苏丹
统治阶级
宗教上层、封建主
被统治阶级
工商业者、农民
宗教领袖
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全国土地所有者
阿拉伯政治体制的继承者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同 政治 经济 文化 疆域 宗教 影响 异 时间
地位
对待东西方的态度
政教合一、封建君主专制
经济繁荣
文化多元,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
7-13世纪
13-20世纪
伊斯兰教
促进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控制亚欧商路,
阻碍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
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
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对外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同样是西亚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有何异同
【合作探究】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前6世纪—前4世纪
公元前4世纪
前27年—395年
奥斯曼帝国
395年—1453年
7—13世纪
1299年—1922年
阿拉伯帝国
拜占庭帝国
【知识总结】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前14世纪,
雅利安人入侵
前6世纪—前5世纪波斯帝国入侵
前4世纪
亚历山大入侵
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帝国,第一个基本统一古印度奴隶制王朝
1世纪—4世纪大月氏入侵,建贵霜帝国
4世纪—6世纪 笈多帝国
13世纪—16世纪 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国
任务:梳理中古印度的发展线索
开伯尔山口
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阿拉伯人、蒙古人……
外族频频入侵,境内各族混杂
三、南亚的印度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BC324—BC187)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以外,印度基本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统编本初三上《世界历史》
1.孔雀帝国:公元前4世纪崛起于印度北部,是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2.笈多帝国:
(1)政治:
①4世纪初崛起于恒河中游,征服北印度。
②国王直接控制恒河中下游,其余地区由藩王统治。
(2)思想:印度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根据教材及材料,梳理中古时期印度文明的演变经过。
三、南亚的印度
3.德里苏丹国(13世纪初由突厥人建立)
13世纪初的德里苏丹国疆域
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成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既具有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特征,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自认为所进行的是反对不信教者的“圣战”,所以对待印度教徒十分残酷。
——童自觉、路振光《世界古代史(第二编)》
(1)宗教/思想: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政治:
①君主专制: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②中央集权: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笈多帝国|320-540 德里苏丹国|1206-1526
建立
民族
政治
宗教
4世纪初
13世纪初
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
伊斯兰教为国教
印度人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突厥人
中央集权,政教合一。
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长官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三、南亚的印度
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
17世纪
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2世纪末
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10世纪
646年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7世纪
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秦汉之际
开始“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三、东亚的日本和朝鲜
(一)日本
1.历史沿革
②经济:庄园经济
③文化:武士道、茶道文化
①政治:大化改新,幕府统治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县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九年级《世界历史》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古代日本庄园复原图
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
——九年级《世界历史》
日本武士:卫士或随从,主要从事与战争有关活动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
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
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
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武士道精神:名,忠,勇,义,礼,诚,克,仁。武上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绝对服从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曾被日本军国主义宣传利用。
2.日本的统治
(一)日本
有关锁国的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利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到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
——坂本太郎《日本史》
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有什么影响?
积极:维护日本稳定,有利于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
消极:退缩保守,成为西方人入侵的对象
(二)朝鲜半岛
- 三国时代(前57-668年)
- 统一新罗(668-901年)
- 后三国时代(892-936年)
- 高丽王朝(918-1392年)
- 李氏朝鲜(1392-1910年)
- 日本殖民时代(1910-1945年)
- 南北分治时代(1945年至今)
1592到1598年壬辰倭乱期间,由于帮助朝鲜人民对抗日军船舰赢得数场海战胜利,龟船的威名远播。
朝鲜半岛学习中国的表现:
①中央集权制度;
②三省六部、十道、土地国有、科举制;
③儒学和辞章之学。
三、东亚的日本和朝鲜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日本和朝鲜统治的特点。
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又称“儒家文化圈”。考察某一文化圈的形成,固然要从一定的社会着眼,也要从文化的载体——具体的人出发。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一方面是为了输入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同时也是为了进行朝贡贸易。“遣唐使来朝,因请儒士授经。 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就鸿胪寺教之……所得锡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
——摘自袁行常《中华文明史》
①政治上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②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学习借鉴,融合创新,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
高丽王朝统一后,为巩固其政治统治,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御史台(司法、监察)、翰林院(掌管机要文书)和中枢院(负责军事),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
……7世纪初,日本孝德天皇进行改新,仿效唐朝体制改革官制,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废除贵族世袭制,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知识拓展:越南
1.“北属”/“千年郡县”时期: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
2.宗藩关系时期:
(1)李朝时期/北宋时期:越南定国号为“大越”,效法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
(2)明朝:一度在越南设立州县,后恢复藩属国地位直至近代。
南越国王印
“文帝行玺”
【“历史纵横”之古代越南】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唐朝末年,该地区陷入分裂割据状态。968年,越南北部的地方统治者自立为王,后得到北宋承认,获得藩属国地位。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明朝建立后,一度直接在越南设立州县,后恢复越南的藩属国地位。此后越南与中国维持宗藩关系直到19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
课堂小结
西亚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
南亚多宗教并存
东亚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日本
朝鲜
伊斯兰教文化圈
多宗教并存
儒家文明文化圈
文明传承、多元并存
交流互鉴、共促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