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授课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授课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亚洲”概况
亚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是七大洲当中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的总面积达4457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0%,如此之大的面积,注定亚洲各地区的国家和人们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区域内有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亚洲一般可以划分为六大地理区域,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导入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中世纪铁幕的另一边,亚洲是那时的世界中心,亚洲就是那时的整个世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特点。
重点: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难点:日本幕府政治的兴起。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
【课程标准】
1、结合地图,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扩张及文明特点。
2、搜集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伊斯兰教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3、搜集相应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大化改新后日本进入幕府政治的原因。
【学习目标】
精准定位,素养提升
一、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大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对东西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中古时期印度先后建立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古代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目录
中古时期
(5-15世纪)
以农业经济为基础,自给自足
各个地区独立发展,多元并存
伊斯兰教
文化圈
儒家文明
文化圈
与当时的中东和南亚的穆斯林世界相对应的是东亚的儒家世界。正如穆斯林世界为奥斯曼帝国、萨菲帝国和莫卧儿帝国所统治那样,儒家世界为中国所统治;其外围朝鲜和日本。 ——《全球通史》
622年
632年
661年
750年
1258年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10年
1.阿拉伯帝国的发展简史
穆罕穆德迁居麦地那并建立政权
穆罕穆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帝国时代,对外扩张
9世纪中叶
开拓
奠基
扩张
统一
鼎盛
衰落
灭亡
建立起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比鲁尼
——东西文明的中转站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22页1、2自然段,结合数轴概括阿拉伯帝国兴衰。
一、阿拉伯帝国
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①政治稳定
形成了以哈里发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体系
②经济繁荣
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外贸繁荣,巴格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③文化兴盛
融合东西方文化,兼融并畜,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阿拉伯人改造古印度数字——阿拉伯数字演变过程
君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
穆罕默德去世后,“哈里发”被用于指称穆罕默德的继承人。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的特征:政教合一
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
①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文学:《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建筑艺术: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阿拉伯人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
②所征服地区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
③阿拉伯人的好学精神,广泛吸收各地区文化成就加以融合创造,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思考1: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是什么?
思考2: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伊斯坦布尔
(一)兴衰历程
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
13世纪,征服小亚细亚
14世纪中期,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一战”后帝国分裂。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奥斯曼帝国灭亡。
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最高统治者
苏丹
统治阶级
宗教上层和封建主
被统治阶级
工商业者和农民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承担各种
苛捐杂税
政教合一
一度繁荣,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阻碍东西方贸易。
阻隔传统商路
继承与创新
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二)统治概况:
政治
经济
文化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同 政治 经济 文化 疆域 宗教 影响 异 时间
地位
对待东西方的态度
政教合一、封建君主专制
经济繁荣
文化多元,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
7-13世纪
13-20世纪
伊斯兰教
促进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控制亚欧商路,
阻碍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
阿拉伯传统的继承者
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对外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比较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一)印度
公元前4世纪,孔雀帝国崛起于印度北部,一度统一南亚大部分地区。
◎孔雀王朝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一)印度
◎笈多帝国版图
4世纪初,笈多帝国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13世纪初的德里苏丹国疆域
◎三大主神
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一)印度
背景:
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内容: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
的形成。
开始标志: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影响:
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
特点:
日本 隋唐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 制度) 中央 二官八省制 三省六部制
地方 划分为国、郡、里 郡县制
选官 废除世袭贵族制,以才选官 科举制
经济 土地制度 实行 “班田收授法” 均田法
赋税制度 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 租庸调
问题1:日本是如何学习唐制的?古代日本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二)日本
①政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②经济:庄园经济的形成;
③武装:武士集团的形成;
背景:
特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
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实质: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傀儡
掌握实权
将军的家臣
影响:
造成封建分裂割据。
问题2:日本幕府统治形成的背景,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二)日本
7世纪末
新罗
10世纪初
高丽
14世纪末
朝鲜
16世纪末
共抗侵略
4世纪
政权并立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政权并立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制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高丽王朝仿效唐制表现
政治
经济
文化
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分为十道,加强中央集权
推行土地国有,实行授田制
学习唐朝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推崇儒家文化
问题:简述朝鲜半岛的历史发展历程。高丽王朝是如何学习唐制的?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三)朝鲜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日本和朝鲜统治的特点。
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又称“儒家文化圈”。考察某一文化圈的形成,固然要从一定的社会着眼,也要从文化的载体——具体的人出发。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一方面是为了输入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同时也是为了进行朝贡贸易。“遣唐使来朝,因请儒士授经。 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就鸿胪寺教之……所得锡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
——摘自袁行常《中华文明史》
①政治上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②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学习借鉴,融合创新,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
高丽王朝统一后,为巩固其政治统治,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御史台(司法、监察)、翰林院(掌管机要文书)和中枢院(负责军事),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
……7世纪初,日本孝德天皇进行改新,仿效唐朝体制改革官制,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废除贵族世袭制,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
文化圈
奥斯曼帝国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西亚
德里苏丹国
多元宗教并存的南亚
儒家文明
文化圈
中国
日本
朝鲜
越南
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的东亚
文明传承
相互借鉴
多元并存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课堂小结
2、阿拉伯历史上曾有“百年翻译运动”,翻译了大量波斯、希腊、罗马的经典。在此之中,他们广泛吸收这些文明成果,以至于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不仅是阿拉伯人的故事,更是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印度等地的故事。这说明阿拉伯人( )
A.以文化而不是武力建起庞大帝国 B.融合东西方文明造就帝国的繁荣
C.重视文学艺术成就忽视科技创新 D.控制亚欧通道影响世界贸易交流
1、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第二任哈里发宣称,哈里发不再是先知的代理人,而是神在人世间的代表;将皇宫所在地设为巴格达城的中心,改变了以往以宗教场所为中心的格局。这些变化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强化君主权威
C. 废除政教合一 D. 统治中心变迁
B
B
课堂练习
3、奥斯曼帝国认为被征服地区的统治者,只要对帝国苏丹宣誓效忠,接受某种附庸地位,就可以继续维持自己的贵族身份,甚至可以管理原来的领地。在奥斯曼征服其他地区的过程中,无论是军事精英还是宗教精英,通常都会不带歧视地被纳入奥斯曼人的管理体制中。这反映出奥斯曼帝国(  )
A. 政教合一的管理模式 B. 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C. 政治体制极具包容性 D. 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C
4、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就其历史发展过程看,两大帝国的相似之处有( )
①地理位置都位于西亚地区 ②都信奉伊斯兰教
③政治制度中体现政教合一特点 ④通过灭亡拜占庭帝国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
课堂练习
5、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后来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这里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笈多帝国最早兴起于恒河下游 B. 德里苏丹国由突厥人建立
C. 笈多帝国时期佛教已成为国教 D. 德里苏丹国印度教为国教
6、镰仓幕府建立后,设有负责幕府领地内行政的政所、统辖与源氏结成主从关系的御家人(武士)的侍所和审理御家人诉讼的问注所。将军任命御家人到全国各地任地方行政单位“国”的守护和各庄园的地头。这表明(  )
A. 开启了日本由中央贵族掌握实权的时代
B. 天皇成为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
C. 镰仓幕府时期御家人沦落为社会最底层
D. 在贵族时代地位高的武士退出历史舞台
B
B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