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做个自立的好孩子》教学设计课题基本信息课题 做个自立的好孩子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四年级版本 北师大版 册别 下册1.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自立”主题展开,通过陶行知的名言、肖冰的榜样故事及民间寓言,引导学生理解自立的定义、意义及实践方法,强调从生活小事入手培养责任意识,并通过活动强化知行合一。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处于逐步脱离依赖的成长阶段,但部分学生仍存在依赖家长检查作业、不愿承担家务等问题。需通过案例对比、情境模拟等方式激发其自立意识,帮助其建立自信心。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情境讨论:结合真实案例(如“鸡蛋女孩”)引发反思。 角色扮演:模拟与父母沟通独立做事的场景。 实践任务:制定“独自在家一周”生活计划。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 课件(含陶行知《自立歌》、肖冰故事动画、民间故事漫画)。 电子版“自立能力自评表”及“自理挑战打卡表”。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1.通过 分析肖冰的榜样故事与“鸡蛋女孩”的依赖案例(过程),学生能够 对比归纳自立的定义与依赖的危害(结果),初步形成 对自我责任感的认知,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价值认同(素养)。 2.通过 小组合作设计“帮助鸡蛋女孩”方案及制定《独自在家计划表》(过程),学生能够 提出3项以上可行的自理任务并完成实践规划(结果),培养 独立解决问题与主动规划生活的实践能力(素养)。 3.通过 角色扮演“说服父母允许独立行动”及完成“自理挑战打卡”(过程),学生能够 在真实生活中落实至少2项自立行为(如整理书包、独自购物)(结果),强化 自信心与抗挫意识,逐步摆脱依赖心理(素养)。 评价内容:小组讨论参与度、发言质量。 评价方式:观察记录、计划表评分。 评价工具:家长反馈表、自评表。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学习重点:理解自立意义及实践方法。 学习难点:克服依赖心理,落实行动。 案例对比(肖冰 vs 鸡蛋女孩)、小组讨论。 2.情境模拟(独自在家计划)、家校协同监督。4.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1. 导入环节(5分钟) 活动:播放动画《肖冰的独立生活》片段。提问: 1.肖冰哪些行为值得学习? 2.如果让你独自乘飞机,你会如何准备。 3.引入课题:大家的回答都很真实!肖冰的自立能力确实值得学习,但独立做事也需要提前准备和勇气。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何“做个自立的好孩子”。 通过真实榜样激发兴趣,初步感知“自立”。2.知识讲解(10分钟) 通过案例对比,进行概念解析: 1.结合正面案例:肖冰自己整理书包、独自乘机和反面案例:“鸡蛋女孩”因依赖他人挨饿。理解“自立”定义(不依赖他人,承担自己的责任)。 教师:什么是“自立”?请结合肖冰和“鸡蛋女孩”的故事说说你的理解。 依赖他人会带来哪些危害? (展示课件)依赖他人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通过正反案例强化理论认知,明确自立的重要性。3.方法探讨 (15分钟) 小组活动: 问题解决:讨论“如何帮助鸡蛋女孩学会剥鸡蛋”,并设计解决方案。 师:(4人小组活动)假设“鸡蛋女孩”是我们班的同学,如何帮助她学会剥鸡蛋?每组设计一个解决方案。 角色扮演: 师:这些方法既有耐心又有创意!接下来角色扮演:如果你想让父母同意你独自上学,你会怎么说? 培养合作能力与沟通技巧,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4. 实践演练(10分钟) 任务:制定《独自在家一周生活计划表》(含作息、饮食、安全等)。步骤: 1.个人独立设计初稿。 2.小组分享并优化计划。 3.班级展示最佳方案。 将理论转化为具体行动,强化实践能力。5. 课堂总结(5分钟) 1.全班齐读陶行知《自立歌》。 2.布置课后任务: 自理挑战:完成“每日打卡表”(如整理书包、洗袜子)。 3.亲子任务:与家长讨论家庭中可自立的任务并实践。 通过仪式感强化记忆,家校协同巩固学习效果。5.板书设计做个自立的好孩子 1.定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承担责任 2.方法: - 从小事做起(整理房间、洗袜子) - 自信决定(不依赖他人) - 大胆实践(抓住锻炼机会) 3. 警示:过度依赖 → 能力退化6.教学反思与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