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2024·河北邯郸一模)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自然”与儒家“名教”的一致,他们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圣人”。玄学还提出有无、本末、动静、自然与名教等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这表明魏晋( )A.士人阶层主张崇实尚学B.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C.门阀政治制约思想解放D.玄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2.(2024·湖南怀化二模)建安士人将文学作为寄托情志的手段,大胆地表达个人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并在自然山水中体认自我的价值。同时也渗透着生与死的理性认识、对个体生命价值和社会历史责任的重新思考、对驰思云天与趋驰当世的追求。建安文学( )A.反映出儒学的新发展B.具有民族交融的特征C.体现了个性解放成果D.折射玄学地位的上升3.(2024·河北邯郸二模)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可见,这场古文运动( )A.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B.意图复兴传统儒学C.存在薄古非今弊病 D.赋予文学教化功能4.(2024·福建泉州一模)陈寅恪认为,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纠正一件事之发生及经过,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元白(元稹、白居易)诗证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其旨在强调中国诗( )A.还原当时真实历史B.蕴含历史时空要素C.具备一定史学价值D.反映特定物情风貌5.(2024·河北开学检测)唐代传奇《枕中记》中的主角卢生“明年,举进士,登第释褐,秘校,应制,转渭南尉,俄迁监察御史,转起居舍人知制诰,三载,出典同州,迁陕牧,生性好土功,自陕西凿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纪德,移节汴州,领河南道采访使,征为京兆尹”。这折射出当时( )A.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嬗变B.传统儒家思想内涵拓展C.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D.主流文学形式发生变化6.(2024·河北新时代入学考试)唐代柳公权的书法被称为“柳体”,民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其书法结体遒劲,字字严谨,以瘦劲著称。下列字体符合其特征的是( )7.(2024·安徽合肥二模)魏晋以前,不论是篆书还是隶书,都写得工工整整。到了魏晋时期,草书、行书盛行,打破了严谨的书写形式,变得优美而灵动。这一现象( )A.表明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艺术B.反映出审美观念的变化C.得益于统治政策的相对宽松D.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求8.(2024·江苏南京二模)魏晋南北朝,我国绘画艺术出现了新的发展,不仅出现了专职的文人画家,绘画技法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如图是这一时期绘画地理分布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①地绘画艺术的发展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条件B.②地绘画艺术发展是佛教本土化完成的结果C.③地绘画艺术发展源于经济的重心完成南移D.魏晋南北朝时的绘画艺术总体上领先于世界9.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如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赏乐的场面。该作品体现了( )A.追求意境的文人画成为主流B.史料价值和艺术鉴赏的结合C.门阀政治下贵族的奢靡生活D.经济发展促进市民文化兴起10.(2024·湖南名校大联考)“剑舞”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舞蹈,基本形式是执剑而舞。其最初起源于军队,后经演变,融合西域服饰、舞蹈风格,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杜甫诗中曾描述:“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据此可知,剑舞的流行体现出唐代( )A.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B.豪华奢靡的宫廷生活C.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D.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11.(2024·辽宁锦州期末)《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贾思勰认为的“资生之业”,如粮食、蔬菜、果树、林木的种植、动物饲养及酿酒、作酱等副业。商贾之事,则阙而不录。据此可知,作者( )A.致力于编写总结性的农书B.拥有多种经营的理念C.鼓励种植和改良经济作物D.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12.(2024·海南模拟)《北堂书钞》记载:“司空裴秀,以旧天下大图,用缣(细绢)八十匹,省视既难,事又不审,乃裁减为方丈图。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备载名山都邑,王者可不下堂而知四方也。”这说明( )A.国家的统一推动了制图学发展B.政治局势影响士人的天下观C.制图技术发展服务于国家治理D.书写载体进步推动文化创新二、非选择题13.(2024·辽宁沈阳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我国对圆周率的推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书中提出了“周三径一”的说法,即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这是人们在对田亩的测量中发展的经验性认识。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对把握天体的运行规律从而精确历法有决定性作用,但“周三径一”逐渐不能满足精确历法的需求。西汉学者刘歆打造了更为精准的圆周率测量工具——律嘉量斛。他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3.154 7,世称歆率。东汉数学家张衡从圆与它的外切正方形关系入手计算圆周率。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对圆周率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创造出了割圆术。在他为《九章算术》所作的注中提道:“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割圆术体现了一种极限思维,为圆周率的计算建立了相关理论和算法。480年,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往后近千年都无人超越。——摘编自孙越《圆周率计算——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上的明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圆周率计算不断精确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圆周率研究的意义。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D 据材料可知,玄学体现了儒道融合的趋势,玄学还将道家的思辨思维引入了儒学伦理中,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思考,推动了哲学的发展,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玄学是儒学进一步发展的表现,B项说法错误,排除;士族门阀政治导致了玄学的兴盛,引发了士人阶层对儒家道德教化的思考,排除C项。2.A 据材料可知,建安士人对道家学说和佛教思想进行了吸收,这都反映出儒学在融合中的新发展,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的交融,民族交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建安文学的出现是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发展的结果,不是个性解放的成果,排除C项;玄学出现于东晋,排除D项。3.B 根据材料可知,古文运动将“明道”放在第一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反对佛教、道教,意图复兴传统儒学,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赋予”说法错误,应为“强调”,排除D项。4.C 据材料可知,陈寅恪认为中国诗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说明中国诗具备一定史学价值,故选C项;“还原”一词表述绝对,排除A项;B、D两项材料主旨不符,排除。5.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传奇《枕中记》中的主角卢生折射出当时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故选C项;当时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仍是儒家伦理纲常,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6.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为其作品《玄秘塔碑》,同时符合柳公权用笔之法,故选;A项的字体为小篆,小篆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为隶书,排除;D项属于草书,排除。7.B 据材料可知,魏晋以前,篆书和隶书是主要的书写形式,到了魏晋时期,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草书和行书开始流行,审美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故选B项;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开始”与材料魏晋时期不符,排除A项;书法的艺术化与统治者的政策无关,排除C项;书法主要是以满足士阶层(知识分子)的精神需求,“市民”说法错误,排除D项。8.A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①是丝绸之路地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绘画艺术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说明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条件,A项正确;佛教本土化完成是在唐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元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未与世界其他地区绘画进行比较,不能得出这一时期我国绘画艺术领先世界,排除D项。9.B 据材料可知,该绘画是南唐画家描绘官员设宴的场景,对研究南唐时期的服饰、官员生活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绘画又具有艺术鉴赏价值,故选B项;宋朝开始,追求意境的文人画成为主流,排除A项;唐代以来门阀士族受到削弱,并且根据绘画无法判定官员是否是贵族,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南唐官员的生活,而不是市民文化,排除D项。10.A 剑舞起源于军队,其艺术形式体现出阳刚之气,剑舞的流行反映出唐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民族文化交融是剑舞本身的艺术特征,而非其流行所体现出来的,排除C项;剑舞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与文人雅士的追求无关,排除D项。11.D 据材料可知,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主要记载了“资生之业”,而“商贾之事,则阙而不录”,这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的思想,故选D项;A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认为的“资生之业”不属于多种经营的范畴,排除B项;果树、林木的种植属于经济作物,但看不出“鼓励种植和改良”,排除C项。12.C 据材料可知,裴秀将地图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然后在上面标注名山都邑,帝王可据地图了解各地,这说明制图技术发展服务于国家治理,故选C项;材料强调地图制作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并非国家统一推动制图学发展,排除A项;材料与政治局势无关,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裴秀用细绢制图,属于传统的书写载体,不能体现书写载体的进步,排除D项。13.(1)原因: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提升;数学理论和方法的突破;测量工具的改进;现实生产生活的需要等。(2)意义:使圆周率精确度领先世界;推动中国古代数学不断发展;有利于精确历法和天文学发展;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弘扬了科学精神;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解析:第(1)问,由材料“西汉学者刘歆”“东汉数学家张衡”“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及其成就可得,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由材料“周三径一”“是人们在对田亩的测量中发展的经验性认识”可得,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提升;由材料“割圆术……为圆周率的计算建立了相关理论和算法”可得,数学理论和方法的突破;由材料“打造了更为精准的圆周率测量工具——律嘉量斛”可得,测量工具的改进;由材料“对田亩的测量中发展”“把握天体的运行规律从而精确历法”可得,现实生产生活的需要等。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对圆周率与世界文明发展、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对天文历法和农业生产发展、对科学精神等角度思考作答。2 / 3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汉代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 南北朝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隋朝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 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唐中期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二、文学艺术的发展1.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 、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2)唐代: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 ”。2.艺术(1)书法①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②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 ”。③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2)绘画①东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代表作:《 》和《洛神赋图》。②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3)石窟艺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 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三、科技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地理:西晋地图学家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2.隋唐(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2)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3)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4)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5)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的传播与交流(1)从东汉到北朝,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3)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4)日本、新罗等国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唐朝高僧 曾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2.其他方面(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 、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唐朝“中华文化圈”:是以中国为主体,范围包括越南、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它是一个多样统一、有机组合的文化世界。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和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中华文化圈”的基本特征。据教材《纲要》(上)“唐招提寺”图文信息改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朝鲜服饰形式上继承了唐服的长处,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唐代佛殿结构为蓝本建造。日本、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了当时( )A.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唐王朝繁荣昌盛C.唐文化兼具辐射力和包容性D.东亚各国关系和睦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融合,推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发展。(2)中国建筑、文艺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丰富了中华文化。(3)中国化的佛教传入日本、新罗等国,对周边国家佛教发展作出重要贡献。(4)以佛教为纽带,密切了中印及周边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三教合流”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体系 “三教合流”是指儒学、道教和佛教在对立冲突中走向交融、汇合。儒、佛、道和而不同,以各自文化功能实现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从不同层面汇合成为唐宋以来传统思想文化的整体,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熔铸于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人们理解世界、为人处世的基本观念及准则。主题一 兼收并蓄——三教合一趋势下的儒学魏晋时期佛教的传播 材料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佛教的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韩愈的反佛思想 材料 (范缜)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浮屠害政,桑门蠹俗(浮屠和桑门指佛教)……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堕游,货殚于泥木。——《梁书·范缜传》 韩愈从财赋方面指出僧道浪费了封建国家的财富;从封建伦理方面指出佛教“弃而君臣,去而父子”;他通过总结历代皇帝如梁武帝等崇佛祸国亡身的史实,认为:“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旧唐书·韩愈传》);他不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大胆地声称:“佛如有灵,能作祸焉,凡有殃咎,宜加原省。”(《原道》)。韩愈模仿佛教的传法世系,编造了一个儒家的“道统”。该道统由尧开其端,一直传到孔孟,与佛老的“道统”不同,而在时间上更早,且更具正统的权威性。韩愈以孟子之后儒家唯一的道统继承人自任。韩愈还在《原道》中指出了儒家“道统”的具体内容,这就是孔孟所讲的仁义道德。“道统说”的提出,为封建伦理纲常的永恒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得以重新确立。——摘自周晓光《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缜和韩愈两人反佛思想的相同点,并指出韩愈思想的新内容。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1.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魏晋 时期 ①当时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人们纷纷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②统治者的提倡支持。他们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维护统治隋唐 时期 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交流频繁。 ②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宗教政策,儒、佛、道均获得较大发展。 ③佛教的世俗化进程加快。 ④印刷术、造纸术的应用大大推动了佛道思想的传播2.儒、佛、道的争鸣与融合主题二 盛世风采——魏晋至隋唐文化的繁荣魏晋时期的文化成就 材料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摘编自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探究 材料中的“魏晋风度”在思想、书法、绘画方面是如何体现的?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材料 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华文化圈”。——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中华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信息获取知识依据要点归纳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1)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儒、佛、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2)体现民族交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3)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2.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特征艳丽明快的色彩 既体现在唐三彩、铜镜、丝绸织物、金银器、敦煌壁画等物质性文化上,也体现在盛唐诗歌中生动自然的情调 唐人自信,思想解放。一些壁画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唐人率性,较少做作博大恢宏的气势 唐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雍容华贵的风度 洛阳龙门石窟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华贵的集中体现。观赏牡丹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娱乐活动,也是唐人风度的一个象征昂扬坚定与开放进取的精神风貌 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这是一种新民族新文化的优势所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选择和较大的个人空间考情 速递 魏晋至隋唐的文化在高考中考频不是特别高,基本每年高考题地方卷有涉及,考查的重点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书法艺术的发展等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文献史料、书法绘画作品、壁画等。 (2)角度预测:通过社会现象考查魏晋时期思想的变化;通过不同时期书法风格的对比,考查唐代书法的时代风貌(2024·江苏高考2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命题立意 本题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构建社会情境,考查儒学的复兴。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进行分析,全面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领域的时代特征。思维路径信息 获取 时空:魏晋南北朝时期;会稽、范阳。 题眼: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教材 探源 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解题 陷阱 主次不分 北方士族南迁只是南朝会稽贺氏形成的一个原因,并不是所有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答非所问 经学世家的形成与南北政权的频繁更替无关,排除B项时间错位 “三教合归儒”的局面出现在隋唐时期,与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排除D项得出 结论 尽管社会动荡,但经学世家通过家族内部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使得儒家经典得以保存并继续发展;这些世家大族中的学者们往往担任朝廷的重要职位,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广儒学,使得儒学在政治上保持了较高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儒学通过与佛教、道教的交流和碰撞,吸收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使得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综上,经学世家的形成有利于儒学的复兴,故选C项1.〔考古发现·墓志文化〕(2024·黑吉辽高考2题)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该表反映了当时( )人物 内容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2.(2023·全国乙卷25题)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3.(2024·甘肃高考4题)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 )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4.〔学习情境·文献史料〕(2024·安徽高考3题)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年)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5.(2024·东北三省联考)北魏石刻书法艺术成就显著,在平城时期书体由隶向楷转变(图1),在洛阳时期,石刻书法继续向楷体转变,字体撇捺舒展开张,横竖含蓄内敛(图2)。魏碑石刻的发展反映出( )A.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B.北方艺术风格雄健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D.鲜卑族完成封建化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为基·教材融会】基础知识梳理一、儒学 韩愈二、1.(1)建安文学 南朝骈文 (2)诗圣 2.(1)②书圣 (2)①女史箴图 (3)敦煌莫高窟三、1.(3)裴秀 2.(1)赵州桥 (5)千金方四、1.(4)鉴真 2.(3)广州教材边角C 唐朝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较大,不论朝鲜还是日本都从中国借鉴政治制度、服饰等方面的文化,说明唐文化兼具辐射力和包容性,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对外政策,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唐朝文化的外传,不能得出东亚各国关系和睦的结论,排除D项。【能力为重·主题突破】主题一情境1信息 获取 “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知识 依据 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要点 归纳 原因: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 表现: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情境2信息 获取 “浮屠害政,桑门蠹俗(浮屠和桑门指佛教)……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堕游,货殚于泥木”“从财赋方面指出僧道浪费了封建国家的财富;从封建伦理方面指出佛教‘弃而君臣,去而父子’”“佛不足信亦可知矣”“编造了一个儒家的‘道统’”“韩愈以孟子之后儒家唯一的道统继承人自任”知识 依据 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要点 归纳 相同点:都指出佛教违背了伦理道德,浪费大量财富,危害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还都对佛教教义内容进行了批判。 新内容:对佛教的危害和教义内容进行了批判;创立“道统说”,并以儒家道统传人自居,通过维护封建纲常和恢复儒学独尊地位,来消除佛教的影响主题二情境1信息 获取 “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知识 依据 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要点 归纳 思想:道教、佛教盛行;书法:王羲之的行书(或《兰亭序》);绘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或《女史箴图》)情境2信息 获取 “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知识 依据 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要点 归纳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统治阶层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隋唐统一局面的形成;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居世界领先地位【考情研析·考教衔接】智慧刷题1.D 材料“母义”“六行”“四德”“孝友”“柔恭”“女节”“妇道”体现的是汉文化中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伦理道德,再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可知,在墓志中记述儒家的伦理道德反映了当时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D项正确;材料是对北魏皇族女性的评价,不能凸显对门第观念的态度,A项错误;因俗而治即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治理,材料强调的是北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与因俗而治无关,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不是礼仪规范,C项错误。解题技巧:区分“反映”和“体现”(1)“反映”指物质固有的特性,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或显示出来。通常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使人以观念的形式对客体及其规律复制和再现。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把握材料重点强调或意图强调的部分反映的事实本质)。(2)“体现”指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史实的能力。2.A 由材料“‘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北方社会动荡,而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稳定的地方秩序为唱和诗歌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故选A项;宋朝时期坊市界限被打破,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山水田园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兴起,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唐代中后期诗歌的流行风格,这并不能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3.A 据材料可知,李素家族原为波斯人,其祖奉命出使中国后获赐李姓,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在唐朝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并担任官职,这一经历体现了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认同,A项正确;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李素家族在唐朝的融入和发展,而非使节往来,排除C项。4.A 材料反映了大量物种传入唐朝,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呈现,故体现出唐朝文化兼收并蓄,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唐朝文化对外来物种的吸收,而不是大唐风俗远播异域,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市民生活悠闲雅致,排除C项;材料仅提到了段成式父子两人的著作,未体现唐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排除D项。5.C 据材料可知,北魏时期,石碑字体逐步向楷体转变,且楷体更加成熟,逐步舒展开张,结合所学可知,北魏迁都洛阳后,伴随孝文帝的改革,魏碑石刻也在北方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方含蓄内敛的气质,说明民族交融程度加深,故选C项;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排除A项;材料“含蓄内敛”体现魏碑也吸收了南方秀美的风格,排除B项;仅凭魏碑书体变化不能说明鲜卑族完成封建化,D项说法绝对,排除。知识拓展:“魏碑体”的史料价值(1)“魏碑体”是北魏孝文帝创造的一种字体,是具有高度融合性的书体,具有复杂的文化背景,为民族交融、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2)“魏碑体”直接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这对于研究北魏的历史地理、北魏官制、北魏的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魏碑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书法格局,表现出了巨大的创造精神,这为后世书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6 / 7(共80张PPT)高中总复习·历史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CONTENTS知识为基·教材融会一能力为重·主题突破二考情研析·考教衔接三课时训练·跟踪检测四一知识为基·教材融会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汉代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 南北 朝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隋朝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 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唐中期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儒学 韩愈 二、文学艺术的发展1. 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 、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2)唐代: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 ”。建安文学 南朝骈文 诗圣 ②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 ”。③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2. 艺术(1)书法①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书圣 (2)绘画①东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代表作:《 》和《洛神赋图》。②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女史箴图 (3)石窟艺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 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三、科技的发展1. 魏晋南北朝(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地理:西晋地图学家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裴秀 2. 隋唐(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2)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3)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4)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5)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赵州桥 千金方 四、中外文化交流1. 佛教的传播与交流(1)从东汉到北朝,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3)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4)日本、新罗等国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唐朝高僧 曾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鉴真 2. 其他方面(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 、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广州 唐朝“中华文化圈”:是以中国为主体,范围包括越南、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它是一个多样统一、有机组合的文化世界。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和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中华文化圈”的基本特征。据教材《纲要》(上)“唐招提寺”图文信息改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朝鲜服饰形式上继承了唐服的长处,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唐代佛殿结构为蓝本建造。日本、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了当时( )A. 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 唐王朝繁荣昌盛C. 唐文化兼具辐射力和包容性D. 东亚各国关系和睦√解析: 唐朝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较大,不论朝鲜还是日本都从中国借鉴政治制度、服饰等方面的文化,说明唐文化兼具辐射力和包容性,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对外政策,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唐朝文化的外传,不能得出东亚各国关系和睦的结论,排除D项。佛教传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融合,推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发展。(2)中国建筑、文艺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丰富了中华文化。(3)中国化的佛教传入日本、新罗等国,对周边国家佛教发展作出重要贡献。(4)以佛教为纽带,密切了中印及周边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三教合流”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体系 “三教合流”是指儒学、道教和佛教在对立冲突中走向交融、汇合。儒、佛、道和而不同,以各自文化功能实现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从不同层面汇合成为唐宋以来传统思想文化的整体,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熔铸于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人们理解世界、为人处世的基本观念及准则。二能力为重·主题突破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主题一 兼收并蓄——三教合一趋势下的儒学魏晋时期佛教的传播 材料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佛教的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信息 获取 “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知识 依据 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要点 归纳 原因: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表现: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原因: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表现: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韩愈的反佛思想 材料 (范缜)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浮屠害政,桑门蠹俗(浮屠和桑门指佛教)……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堕游,货殚于泥木。——《梁书·范缜传》 韩愈从财赋方面指出僧道浪费了封建国家的财富;从封建伦理方面指出佛教“弃而君臣,去而父子”;他通过总结历代皇帝如梁武帝等崇佛祸国亡身的史实,认为:“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旧唐书·韩愈传》);他不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大胆地声称:“佛如有灵,能作祸焉,凡有殃咎,宜加原省。”(《原道》)。韩愈模仿佛教的传法世系,编造了一个儒家的“道统”。该道统由尧开其端,一直传到孔孟,与佛老的“道统”不同,而在时间上更早,且更具正统的权威性。韩愈以孟子之后儒家唯一的道统继承人自任。韩愈还在《原道》中指出了儒家“道统”的具体内容,这就是孔孟所讲的仁义道德。“道统说”的提出,为封建伦理纲常的永恒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得以重新确立。——摘自周晓光《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缜和韩愈两人反佛思想的相同点,并指出韩愈思想的新内容。信息 获取 “浮屠害政,桑门蠹俗(浮屠和桑门指佛教)……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堕游,货殚于泥木”“从财赋方面指出僧道浪费了封建国家的财富;从封建伦理方面指出佛教‘弃而君臣,去而父子’”“佛不足信亦可知矣”“编造了一个儒家的‘道统’”“韩愈以孟子之后儒家唯一的道统继承人自任”“浮屠害政,桑门蠹俗(浮屠和桑门指佛教)……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堕游,货殚于泥木”“从财赋方面指出僧道浪费了封建国家的财富;从封建伦理方面指出佛教‘弃而君臣,去而父子’”“佛不足信亦可知矣”“编造了一个儒家的‘道统’”“韩愈以孟子之后儒家唯一的道统继承人自任”知识 依据 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要点 归纳 相同点:都指出佛教违背了伦理道德,浪费大量财富,危害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还都对佛教教义内容进行了批判。新内容:对佛教的危害和教义内容进行了批判;创立“道统说”,并以儒家道统传人自居,通过维护封建纲常和恢复儒学独尊地位,来消除佛教的影响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相同点:都指出佛教违背了伦理道德,浪费大量财富,危害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还都对佛教教义内容进行了批判。新内容:对佛教的危害和教义内容进行了批判;创立“道统说”,并以儒家道统传人自居,通过维护封建纲常和恢复儒学独尊地位,来消除佛教的影响1. 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魏晋 时期 ①当时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人们纷纷寻求精神上的寄托。②统治者的提倡支持。他们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维护统治隋唐 时期 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交流频繁。②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宗教政策,儒、佛、道均获得较大发展。③佛教的世俗化进程加快。④印刷术、造纸术的应用大大推动了佛道思想的传播2. 儒、佛、道的争鸣与融合主题二 盛世风采——魏晋至隋唐文化的繁荣魏晋时期的文化成就 材料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摘编自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探究 材料中的“魏晋风度”在思想、书法、绘画方面是如何体现的?信息 获取 “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知识 依据 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要点 归纳 思想:道教、佛教盛行;书法:王羲之的行书(或《兰亭序》);绘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或《女史箴图》)“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思想:道教、佛教盛行;书法:王羲之的行书(或《兰亭序》);绘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或《女史箴图》)“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材料 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华文化圈”。——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中华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信息 获取 “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知识 依据 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要点 归纳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统治阶层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隋唐统一局面的形成;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居世界领先地位“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统治阶层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隋唐统一局面的形成;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居世界领先地位1.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1)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儒、佛、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2)体现民族交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3)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2. 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特征艳丽明快的色彩 既体现在唐三彩、铜镜、丝绸织物、金银器、敦煌壁画等物质性文化上,也体现在盛唐诗歌中生动自然的情调 唐人自信,思想解放。一些壁画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唐人率性,较少做作博大恢宏的气势 唐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雍容华贵的风度 洛阳龙门石窟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华贵的集中体现。观赏牡丹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娱乐活动,也是唐人风度的一个象征昂扬坚定与开放进取的精神风貌 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这是一种新民族新文化的优势所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选择和较大的个人空间三考情研析·考教衔接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考情 速递 魏晋至隋唐的文化在高考中考频不是特别高,基本每年高考题地方卷有涉及,考查的重点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书法艺术的发展等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文献史料、书法绘画作品、壁画等。(2)角度预测:通过社会现象考查魏晋时期思想的变化;通过不同时期书法风格的对比,考查唐代书法的时代风貌(2024·江苏高考2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A. 源于北方士族南迁B. 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C. 有利于儒学的复兴D. 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命题立意 本题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构建社会情境,考查儒学的复兴。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进行分析,全面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领域的时代特征。思维路径信息 获取 时空:魏晋南北朝时期;会稽、范阳。题眼: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教材 探源 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解题 陷阱 主次 不分 北方士族南迁只是南朝会稽贺氏形成的一个原因,并不是所有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答非 所问 经学世家的形成与南北政权的频繁更替无关,排除B项时间 错位 “三教合归儒”的局面出现在隋唐时期,与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排除D项得出 结论 尽管社会动荡,但经学世家通过家族内部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使得儒家经典得以保存并继续发展;这些世家大族中的学者们往往担任朝廷的重要职位,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广儒学,使得儒学在政治上保持了较高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儒学通过与佛教、道教的交流和碰撞,吸收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使得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综上,经学世家的形成有利于儒学的复兴,故选C项1. 〔考古发现·墓志文化〕(2024·黑吉辽高考2题)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该表反映了当时( )人物 内容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A. 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 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C. 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 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解析: 材料“母义”“六行”“四德”“孝友”“柔恭”“女节”“妇道”体现的是汉文化中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伦理道德,再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可知,在墓志中记述儒家的伦理道德反映了当时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D项正确;材料是对北魏皇族女性的评价,不能凸显对门第观念的态度,A项错误;因俗而治即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治理,材料强调的是北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与因俗而治无关,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不是礼仪规范,C项错误。解题技巧:区分“反映”和“体现”(1)“反映”指物质固有的特性,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或显示出来。通常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使人以观念的形式对客体及其规律复制和再现。多用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把握材料重点强调或意图强调的部分反映的事实本质)。(2)“体现”指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多用于结论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史实的能力。2. (2023·全国乙卷25题)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 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 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 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 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 由材料“‘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北方社会动荡,而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稳定的地方秩序为唱和诗歌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故选A项;宋朝时期坊市界限被打破,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山水田园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兴起,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唐代中后期诗歌的流行风格,这并不能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3. (2024·甘肃高考4题)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 )A. 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 B. 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C. 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 D. 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解析: 据材料可知,李素家族原为波斯人,其祖奉命出使中国后获赐李姓,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在唐朝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并担任官职,这一经历体现了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认同,A项正确;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李素家族在唐朝的融入和发展,而非使节往来,排除C项。4. 〔学习情境·文献史料〕(2024·安徽高考3题)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年)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 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 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 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 文学体裁多种多样√解析: 材料反映了大量物种传入唐朝,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呈现,故体现出唐朝文化兼收并蓄,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唐朝文化对外来物种的吸收,而不是大唐风俗远播异域,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市民生活悠闲雅致,排除C项;材料仅提到了段成式父子两人的著作,未体现唐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排除D项。5. (2024·东北三省联考)北魏石刻书法艺术成就显著,在平城时期书体由隶向楷转变(图1),在洛阳时期,石刻书法继续向楷体转变,字体撇捺舒展开张,横竖含蓄内敛(图2)。魏碑石刻的发展反映出( )A.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B. 北方艺术风格雄健C.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D. 鲜卑族完成封建化√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魏时期,石碑字体逐步向楷体转变,且楷体更加成熟,逐步舒展开张,结合所学可知,北魏迁都洛阳后,伴随孝文帝的改革,魏碑石刻也在北方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方含蓄内敛的气质,说明民族交融程度加深,故选C项;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排除A项;材料“含蓄内敛”体现魏碑也吸收了南方秀美的风格,排除B项;仅凭魏碑书体变化不能说明鲜卑族完成封建化,D项说法绝对,排除。知识拓展:“魏碑体”的史料价值(1)“魏碑体”是北魏孝文帝创造的一种字体,是具有高度融合性的书体,具有复杂的文化背景,为民族交融、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2)“魏碑体”直接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这对于研究北魏的历史地理、北魏官制、北魏的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魏碑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书法格局,表现出了巨大的创造精神,这为后世书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四课时训练·跟踪检测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一、选择题1. (2024·河北邯郸一模)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自然”与儒家“名教”的一致,他们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圣人”。玄学还提出有无、本末、动静、自然与名教等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这表明魏晋( )A. 士人阶层主张崇实尚学B. 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C. 门阀政治制约思想解放D. 玄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玄学体现了儒道融合的趋势,玄学还将道家的思辨思维引入了儒学伦理中,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思考,推动了哲学的发展,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玄学是儒学进一步发展的表现,B项说法错误,排除;士族门阀政治导致了玄学的兴盛,引发了士人阶层对儒家道德教化的思考,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2. (2024·湖南怀化二模)建安士人将文学作为寄托情志的手段,大胆地表达个人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并在自然山水中体认自我的价值。同时也渗透着生与死的理性认识、对个体生命价值和社会历史责任的重新思考、对驰思云天与趋驰当世的追求。建安文学( )A. 反映出儒学的新发展B. 具有民族交融的特征C. 体现了个性解放成果D. 折射玄学地位的上升√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建安士人对道家学说和佛教思想进行了吸收,这都反映出儒学在融合中的新发展,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的交融,民族交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建安文学的出现是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发展的结果,不是个性解放的成果,排除C项;玄学出现于东晋,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3. (2024·河北邯郸二模)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可见,这场古文运动( )A. 推动了唐诗的繁荣 B. 意图复兴传统儒学C. 存在薄古非今弊病 D. 赋予文学教化功能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古文运动将“明道”放在第一位,特别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反对佛教、道教,意图复兴传统儒学,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赋予”说法错误,应为“强调”,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4. (2024·福建泉州一模)陈寅恪认为,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纠正一件事之发生及经过,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元白(元稹、白居易)诗证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其旨在强调中国诗( )A. 还原当时真实历史 B. 蕴含历史时空要素C. 具备一定史学价值 D. 反映特定物情风貌解析: 据材料可知,陈寅恪认为中国诗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说明中国诗具备一定史学价值,故选C项;“还原”一词表述绝对,排除A项;B、D两项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3456789101112135. (2024·河北开学检测)唐代传奇《枕中记》中的主角卢生“明年,举进士,登第释褐,秘校,应制,转渭南尉,俄迁监察御史,转起居舍人知制诰,三载,出典同州,迁陕牧,生性好土功,自陕西凿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纪德,移节汴州,领河南道采访使,征为京兆尹”。这折射出当时( )A. 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嬗变B. 传统儒家思想内涵拓展C. 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D. 主流文学形式发生变化√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传奇《枕中记》中的主角卢生折射出当时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故选C项;当时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仍是儒家伦理纲常,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23456789101112136. (2024·河北新时代入学考试)唐代柳公权的书法被称为“柳体”,民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其书法结体遒劲,字字严谨,以瘦劲著称。下列字体符合其特征的是( )√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为其作品《玄秘塔碑》,同时符合柳公权用笔之法,故选;A项的字体为小篆,小篆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为隶书,排除;D项属于草书,排除。123456789101112137. (2024·安徽合肥二模)魏晋以前,不论是篆书还是隶书,都写得工工整整。到了魏晋时期,草书、行书盛行,打破了严谨的书写形式,变得优美而灵动。这一现象( )A. 表明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艺术B. 反映出审美观念的变化C. 得益于统治政策的相对宽松D. 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求√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魏晋以前,篆书和隶书是主要的书写形式,到了魏晋时期,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草书和行书开始流行,审美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故选B项;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开始”与材料魏晋时期不符,排除A项;书法的艺术化与统治者的政策无关,排除C项;书法主要是以满足士阶层(知识分子)的精神需求,“市民”说法错误,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8. (2024·江苏南京二模)魏晋南北朝,我国绘画艺术出现了新的发展,不仅出现了专职的文人画家,绘画技法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如图是这一时期绘画地理分布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①地绘画艺术的发展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条件B. ②地绘画艺术发展是佛教本土化完成的结果C. ③地绘画艺术发展源于经济的重心完成南移D. 魏晋南北朝时的绘画艺术总体上领先于世界√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①是丝绸之路地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绘画艺术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说明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条件,A项正确;佛教本土化完成是在唐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元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未与世界其他地区绘画进行比较,不能得出这一时期我国绘画艺术领先世界,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9.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如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赏乐的场面。该作品体现了( )A. 追求意境的文人画成为主流B. 史料价值和艺术鉴赏的结合C. 门阀政治下贵族的奢靡生活D. 经济发展促进市民文化兴起√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绘画是南唐画家描绘官员设宴的场景,对研究南唐时期的服饰、官员生活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绘画又具有艺术鉴赏价值,故选B项;宋朝开始,追求意境的文人画成为主流,排除A项;唐代以来门阀士族受到削弱,并且根据绘画无法判定官员是否是贵族,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南唐官员的生活,而不是市民文化,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0. (2024·湖南名校大联考)“剑舞”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舞蹈,基本形式是执剑而舞。其最初起源于军队,后经演变,融合西域服饰、舞蹈风格,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杜甫诗中曾描述:“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据此可知,剑舞的流行体现出唐代( )A. 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B. 豪华奢靡的宫廷生活C. 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D. 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12345678910111213解析: 剑舞起源于军队,其艺术形式体现出阳刚之气,剑舞的流行反映出唐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民族文化交融是剑舞本身的艺术特征,而非其流行所体现出来的,排除C项;剑舞在宫廷、民间广泛流传,与文人雅士的追求无关,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1. (2024·辽宁锦州期末)《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贾思勰认为的“资生之业”,如粮食、蔬菜、果树、林木的种植、动物饲养及酿酒、作酱等副业。商贾之事,则阙而不录。据此可知,作者( )A. 致力于编写总结性的农书B. 拥有多种经营的理念C. 鼓励种植和改良经济作物D. 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主要记载了“资生之业”,而“商贾之事,则阙而不录”,这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的思想,故选D项;A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认为的“资生之业”不属于多种经营的范畴,排除B项;果树、林木的种植属于经济作物,但看不出“鼓励种植和改良”,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2. (2024·海南模拟)《北堂书钞》记载:“司空裴秀,以旧天下大图,用缣(细绢)八十匹,省视既难,事又不审,乃裁减为方丈图。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备载名山都邑,王者可不下堂而知四方也。”这说明( )A. 国家的统一推动了制图学发展B. 政治局势影响士人的天下观C. 制图技术发展服务于国家治理D. 书写载体进步推动文化创新√12345678910111213解析: 据材料可知,裴秀将地图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然后在上面标注名山都邑,帝王可据地图了解各地,这说明制图技术发展服务于国家治理,故选C项;材料强调地图制作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并非国家统一推动制图学发展,排除A项;材料与政治局势无关,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裴秀用细绢制图,属于传统的书写载体,不能体现书写载体的进步,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二、非选择题13. (2024·辽宁沈阳三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我国对圆周率的推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书中提出了“周三径一”的说法,即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这是人们在对田亩的测量中发展的经验性认识。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对把握天体的运行规律从而精确历法有决定性作用,但“周三径一”逐渐不能满足精确历法的需求。西汉学者刘歆打造了更为精准的圆周率测量工具——律嘉量斛。他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3.154 7,世称歆率。东汉数学家张衡从圆与它的外切正方形关系入手计算圆周率。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对圆周率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创造出了割圆术。12345678910111213在他为《九章算术》所作的注中提道:“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割圆术体现了一种极限思维,为圆周率的计算建立了相关理论和算法。480年,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往后近千年都无人超越。——摘编自孙越《圆周率计算——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上的明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圆周率计算不断精确的原因。答案: 原因: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提升;数学理论和方法的突破;测量工具的改进;现实生产生活的需要等。12345678910111213解析: 由材料“西汉学者刘歆”“东汉数学家张衡”“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及其成就可得,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由材料“周三径一”“是人们在对田亩的测量中发展的经验性认识”可得,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提升;由材料“割圆术……为圆周率的计算建立了相关理论和算法”可得,数学理论和方法的突破;由材料“打造了更为精准的圆周率测量工具——律嘉量斛”可得,测量工具的改进;由材料“对田亩的测量中发展”“把握天体的运行规律从而精确历法”可得,现实生产生活的需要等。1234567891011121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圆周率研究的意义。答案: 意义:使圆周率精确度领先世界;推动中国古代数学不断发展;有利于精确历法和天文学发展;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弘扬了科学精神;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对圆周率与世界文明发展、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对天文历法和农业生产发展、对科学精神等角度思考作答。12345678910111213THANKS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pptx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