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四)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辽宁名校联盟联考)“钦差”是皇帝临时派遣至地方处理重大事务的一种特殊的“官”。明代的钦差多数是派遣至地方的,但也不乏派往京城的例子。明代钦差的派遣( )A.拓宽了官员上升的通道B.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C.体现了中枢机构的异化D.缓解了朝廷内部矛盾2.(2025·山东齐鲁名校大联考)有学者评价明成祖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认为在一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手里的时代,把国都建在与外患接近的地方,使皇帝亲临战争前线,既可避免鞭长莫及之患,又能掌握变化中的军事情势,保证边境安宁和疆域开拓。该学者强调明朝迁都(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B.加强了中央集权C.有助于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D.增强了明朝国力3.(2024·河南平许济洛二模)按明制,除了发生重大变故而免朝,皇帝每日都得上早朝,接受文武群臣的朝贺,并现场裁决各衙门所奏事务。明代中后期皇帝不面议、不批答、不亲政,但偶尔批答、偶尔亲政,甚至时时别出心裁地驳回内阁票拟。这表明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异变B.君主与官僚集团矛盾加剧C.封建专制制度日益僵化D.内阁的行政权力迅速膨胀4.(2024·河北衡水学三模)《中国军事通史》记载,明朝郑和船队“招抚了逃亡海岛的流民,袭击了盘踞海中的寇盗,拓清了海疆,巩固和发展了沿海地区的安定,是永乐至宣德时期沿海防御体系从陆上推至海上的重要标志之一”。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具有为贸易活动武装护航性质B.反映出明代外贸面临严峻形势C.体现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D.促使海防思想日渐占主导地位5.(2025·广东模拟)1571年,明政府与鞑靼首领俺答达成封贡与互市协定,河西走廊的作用从此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继续发挥联通东西交往的同时,沟通南北的功能被激发出来,两大高原的沟通从此成为常态。这反映明朝( )A.解决了边疆危机B.增强基层治理能力C.强化了中央集权D.顺应历史发展趋势6.(2025·安徽县中联盟开学考试)1632年,后金可汗皇太极发布檄文,指出出师伐明乃是“不得已而起之者,谓之义兵;义兵所举,人和天顺”“帝王将相本来无种”“果能正百官,救万民”,则“皇天无私,惟德是辅”。其意在( )A.获得舆论支持B.推翻专制主义封建制度C.宣扬君权神授D.发动广大民众进行起义7.(2024·黑龙江哈三中一模)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大臣对皇帝奏折,皆自称“奴才”。这反映出( )A.皇权至上观念得到强化B.儒家纲常伦理深入人心C.政治统治凸显民族色彩D.君尊臣卑观念逐渐萌生8.(2024·山西卓越联盟联考)在明清两京城的官员有出入宫廷的牙牌(象牙牌),是出入宫禁的“门禁卡”。《桓枢纪略》中记载军机处的凭证为金牌,“金牌以金为之,广约五分,厚约一分,修约两寸,上镌军机处三字,直(值班)军机配之”,而这面金牌也是军机处行使权力,打开印匣的“钥匙”。这可用于说明清代( )A.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B.内阁议政功能丧失C.军机处成为权力中枢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9.(2024·辽宁葫芦岛二模)中国古代国家疆域受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对比图1和图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明朝西北边疆巩固B.清朝边疆治理加强C.清朝长城防线废弃D.明清陆海边疆安全10.(2025·陕西宝鸡中学诊断)清初关中理学家杨灿所著农书《知本提纲》中提出了“耕桑树畜”的大农业观。其“前论”言明:“四农必务其大全。耕以供食,桑以供衣,树以取材木,畜以蕃生息。”这一论述可以用来说明( )A.关中农业的发展水平B.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C.心学思想的经世致用D.传统科技的近代转型11.(2025·河北邢台质检联盟联考)明清时期,晋商店铺对于领东开业,招牌领章、账簿管理、经营范围、用人定位、职责权限、决算开红、起居生活等事项,均制定了明确的店规铺纪。晋商亦形成了“一店受困,同乡共助”的风气。上述情形的出现( )A.是商业法规成熟化的标志B.有利于商业的规模化发展C.表明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D.说明晋商的业务遍及全国12.(2025·江苏南通调研)正德年间,王守仁提出了直接诉诸人的道德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而且声称:“与愚夫愚妇相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相异的,是谓异端。”王守仁的这些言论( )A.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B.能够激发个体意识觉醒C.关注社会底层民众处境D.鼓励儒学士人教化乡里13.(2025·河南安阳调研)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论,荀子提出“君舟民水”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呼吁:“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据此可知,黄宗羲( )A.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B.突破了传统民本思想C.总结了历史发展规律D.冲破了儒家思想禁锢14.(2024·贵州遵义一模)明清地方性小农书和专业性农书大量涌现,农学图书的编撰开始摆脱传统农书陈陈相因的模式,从内容上突破“精耕细作”的母题,注入近代农学的新思想、新技术以及农学理论研究的新方法。这一现象的出现( )A.表明农业耕作技术进步 B.源于西学东渐的影响C.说明图书出版业的繁荣 D.得益于实学思潮传播15.(2025·河南九师联盟联考)明朝及清朝前中期,各类小说多掺杂诗歌,与前后散文协同叙事,呈现出散韵结合、诗文并存的特征。如李渔的《十二楼》每篇开头都有诗词来引发议论,且能紧扣小说主题而成为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现象( )A.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互动 B.源于明清理学思想的发展C.降低了小说的叙事能力 D.使小说迈入高雅艺术范畴16.(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明代中后期,南方戏曲蓬勃发展,戏曲表演遍及城乡,还出现了以徽商世家出身的潘之恒等为代表的著名戏曲评论家。这主要得益于明代中后期( )A.戏曲艺术家的专职化 B.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C.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 D.文化重心的加速南移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2025·河北泊头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681年,康熙帝发布上谕:“从古行兵,未有不预操练者……今春秋二季,令八旗官兵集于宽敞平原之地,排列阵势,鸣锣进退,以熟操练。”当时,噶尔丹强盛,沙俄勾结噶尔丹侵扰北部边疆。康熙帝在打败噶尔丹之后,为不动兵刃降服蒙古各部,决定设置一个展示八旗官兵实力的平台。经过两次勘察之后,康熙帝将这一地址选在处于三省交界地带的承德木兰一带,遂决定设置木兰围场。围场自康熙皇帝设置以后就有规制,常年驻兵并派员管理,“木兰围场栅界驻八旗,一营统五卡伦,八旗按方位部署,分守其境。”——摘编自关青云《清代木兰围场设置原因考》材料二 1689年,康熙皇帝北巡塞外,在围场北部的库尔奇勒河行宫正式批准《中俄尼布楚条约》。乾隆皇帝在围场伊绵峪接见了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木兰秋狝活动还带动了清朝皇室在这一区域的满蒙联姻和各民族生活上的互动。康雍乾时期,满蒙联姻273次,嫁与蒙古的皇家女246人,娶蒙古女27人。木兰秋狝活动汇聚了大量满、蒙、汉等各民族随行人员。乾隆之时,从猎蒙古王公多至百余旗。——摘编自张红《清代木兰围场社会变迁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木兰围场设置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特点。(8分)18.(2024·辽宁大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运回销售。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摘编自樊树志《明朝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19.(2024·湖南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明末清初之时,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借“封建”这一上古既有的制度寄托其限制君主、实现分权的政治主张。“复封建”既可使很大部分的权力划归地方,增强地方的政治活力,又可重新塑造诸侯阶层,以此来平衡专制君主的权力。应该说,黄、顾等人准确地认识到了“封建”制度的分权性质,试图以“复封建”恢复上古三代王制作旗号,来实行对当时国家权力的重组。所以,“复封建”分权思想是对国家权力布局的一种新的认识,在当时具有明显的思想意义。但是,这些儒生虽通达古今,知识渊博,却很难入官场,更难近政务中枢,实际政治经验或历练很少,在当时只是以在野之身坐而论道,所论“复封建”完全没有可操作性,与实际的王朝政治相去甚远。——摘编自袁刚、翟大宇《论明清之际“复封建”旗号下的分权反专制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20.(2024·广东揭阳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角度 内涵实用 性强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具有“经世致用”的实践性或实用性,是以兼顾满足国家政治需要和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为特征的交融性 特征 明显 中国古代科技的交融性,是指科技、理工、文理的交融,中国古代的格致学、博物学、物理学、天文历法算术,都是综合性的科学具有 开放性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开放性,表现在中外科技和科学文化的交流上多元化 发展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工程、医药、冶金等。这些领域都得到了长期持续的研究和发展发挥独 特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气候、物候、地理等资料,对于5 000年气候史重建、500年旱涝史重建及其隐含周期的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摘编自王渝生《解码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优秀“基因”》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单元检测(四)1.B 据材料可知,明代重视钦差在处理重大事务时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钦差秉承皇命,能够快速地决断事务,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钦差属于临时任命的官员,不是正式官名,因此不是官员上升的通道,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钦差的派遣不是为了缓解朝廷内部的矛盾,排除D项。2.A 据材料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应对边境的外患,保证疆域的安全与开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稳定,故选A项;迁都是出于军事和政治考量,并非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明朝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迁都北京“保证边境安宁和疆域开拓”,排除D项。3.C 由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封建专制制度已经缺乏活力和进取精神,不断走向僵化,故选C项;中枢决策权在皇帝手中,说明中枢决策机制并没有发生异变,排除A项;明朝已经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与官僚集团的矛盾不会再加剧,排除B项;明朝的内阁没有决策权,且皇帝“时时别出心裁地驳回内阁票拟”,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4.A 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郑和船队招抚流民,袭击海盗,体现了一定的武装性质,并且将防御体系推到海上,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具有为贸易活动武装护航性质,故选A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政府并不鼓励海外贸易发展,B项无从得出,排除;郑和下西洋属于对外交往,与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无关,排除C项;在明朝并未出现海防思想日渐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5.D 根据材料可知,明政府与鞑靼首领俺答达成封贡与互市协定,促进了东西、南北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6.A 据材料可知,皇太极在檄文中的说辞都是为了让大家觉得他伐明是正确的,意在获得舆论的支持,故选A项;皇太极时期仍然实行专制主义封建制度,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与宣扬君权神授无关,排除C项;皇太极是后金的统治者,他伐明是军事行动,不是发动民众起义,排除D项。7.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君尊臣卑等级不断被强调,皇权至上观念得到强化,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纲常伦理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色彩,排除C项;在先秦时期君尊臣卑观念就逐渐萌生,D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8.A 据材料可知,军机处的官员具有与皇帝直接接触,参与机要事务的机会,军机大臣是由皇帝亲自选拔的满汉重臣担任,负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这说明清代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故选A项;材料所述不能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排除B项;皇帝是权力中枢,排除C项;材料主旨与中央吏治是否混乱无关,排除D项。9.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采取盟旗制,设将军辖区制等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以及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等民族政策,说明进一步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B项正确;从明朝形势图和清朝疆域图对比能发现明朝西北地区疆域明显内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击败准噶尔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将军辖区强化对西北的管控,排除A项;《清朝疆域图》未标注长城是因为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较明代统治更稳固,而不是废弃长城,排除C项;明朝深受倭寇袭扰,海疆并不安全,排除D项。10.B 据材料可知,《知本提纲》内容体现了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理念,即农业不仅要生产粮食,还要涵盖纤维、木材和畜牧业等多个方面,以实现基本生活资料的自给自足,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关中农业的发展水平(没有提供数据),排除A项;杨灿的论述侧重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与心学思想无关,排除C项;明清科技注重总结归纳,没有实现近代转型,排除D项。11.B 据材料可知,这些规定和风气有利于商业活动的有序进行,同时也为商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故选B项;材料不属于国家层面的商业法规,不能视为商业法规成熟化的标志,排除A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存在,并未被放弃,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晋商的业务范围是否遍及全国,排除D项。12.B 王守仁强调在人的道德良知方面,普通民众和圣人是一样的,这能够激发民众的个体意识觉醒,故选B项;王守仁并未否定传统的道德标准,且良知就是儒家的伦理纲常,A项说法错误,排除;王守仁的目的不是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处境,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3.B 据材料可知,孟子、荀子强调君主专制,民本服务于君本,黄宗羲强调国家不是一家一姓的国家,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旨并非否定封建君主制度,排除A项;黄宗羲的主张不是历史发展规律,排除C项;黄宗羲批判继承儒家民本思想,没有冲破儒家思想范畴,排除D项。14.D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清农书的编撰注重实用性,这主要是受到了当时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传播,D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现象并非源于西学东渐的影响,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5.A 据材料可知,这是将不同文学体裁加以融合的表现,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互动,故选A项;材料所述现象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述现象没有降低小说的叙事能力,排除C项;散文与诗文的加入不会改变小说的本质,依然服务于市民阶层的需要,不属于高雅艺术的范畴,排除D项。16.C 明代中后期,南方戏曲蓬勃发展,戏曲表演遍及城乡,还出现了徽商世家出身的戏曲评论家,戏曲是服务于市民阶层和工商业者阶层精神生活需求的,所以主要是由于当时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故选C项;题干所述与戏曲艺术家的专职化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文化重心南移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宋元时期已经完成,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7.(1)满族人有骑射之传统;沙俄威胁我国北部边疆;对蒙古地区实施统治的需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围场地区地理位置重要。(2)强军与安边相结合,恩威并施;因俗而治;反对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与反对外来侵略相结合;民族交融方式多样;守卫边疆与建设边疆并重。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令八旗官兵集于……鸣锣进退,以熟操练”并结合所学可知,满族人有骑射之传统;由材料一“沙俄勾结噶尔丹侵扰北部边疆”可得,沙俄威胁我国北部边疆;由材料一“打败噶尔丹之后,为不动兵刃降服蒙古各部”并结合清朝对边疆的治理相关知识可得,对蒙古地区实施统治的需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需要;由材料一“选在处于三省交界地带的承德木兰一带”可得,围场地区地理位置重要。第(2)问,由材料一“展示八旗官兵实力的平台”“不动兵刃降服蒙古各部”和材料二“接见了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可得,强军与安边相结合,恩威并施;由材料一“打败”“不动兵刃降服”和材料二“接见”可得,因俗而治;由材料一“沙俄勾结噶尔丹侵扰北部边疆”“打败噶尔丹”和材料二“正式批准《中俄尼布楚条约》”可得,反对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与反对外来侵略相结合;由材料二“满蒙联姻和各民族生活上的互动”可得,民族交融方式多样;由材料一“常年驻兵并派员管理”和材料二“北巡塞外”并结合所学边疆建设的相关知识可得,守卫边疆与建设边疆并重。18.(1)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业市镇兴起;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长途贩运兴盛,国内市场扩大;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呈现分离趋势。(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统治者重视经济,适时调整生产关系;新作物引进,土地利用率提升;前代经济基础好;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解析:第(1)问,据材料“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可知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据材料“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可知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据材料“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可知商业市镇兴起以及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据材料“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运回销售”可知长途贩运兴盛,国内市场扩大;据材料“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可知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呈现分离趋势。第(2)问,据材料时间(明朝中后期)及所学(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可知以下几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统治者重视经济,适时调整生产关系;新作物引进,土地利用率提升;前代经济基础好;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19.示例论题:明清之际的“复封建”思想具有明显的空想性,难以付诸实施。阐述:明末清初,尽管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但空前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黄宗羲等人提出的恢复分封制以削弱君权和中央集权不具备实施的条件。在闭关自守的体制下,黄宗羲等儒者被迫从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寻找抑制君主专制的经验。“复封建”是要加强地方权力,激发地方的发展活力,进而限制君权。然而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它们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奴隶制上层建筑,而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借助先秦政治制度来抑制君权是一种历史倒退,不可能真正削弱君权和限制中央过度集权。此外,当时小农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思想盛行,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摧残,程朱理学是官方哲学,黄宗羲等人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主张没有突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总之,黄宗羲等人“复封建”的分权主张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也不可能对当时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明显的改良效果。解析:据材料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所提倡的“复封建”主张只是“在野之身”的一些儒生的一厢情愿,并不具有客观社会现实的可操作性,据此可以拟定论题:明清之际的“复封建”思想具有明显的空想性,难以付诸实施。在具体阐述过程中,要着重阐述其不能实施的原因。最后,还要对阐述做一个总结,以呼应所述论题。20.示例角度:具有开放性。分期: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外传的重要时期,明末清初是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中西方科技交流的时期。阐述:隋唐宋元时期,印刷术实现从雕版到活字的飞跃,火药被发明且火药武器逐渐广泛运用于军事,指南针普遍运用于航海事业,造纸术传入西亚。这一时期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交通相对便捷,中国科技发明又具有强大吸引力,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传到欧洲。明末清初,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中国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如徐光启等人合作翻译西方科技书籍,传播了一些西方的天文、历法、地理、数学、水利等领域的近代科学知识,为中国科技注入了新的活力。解析:首先,选择角度,从材料所给的角度选择较为熟悉的角度,如具有开放性。其次,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期,最后展开阐述,就选择的朝代进行分别论述。4 / 5(共50张PPT)高中总复习·历史单元检测(四)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2024·辽宁名校联盟联考)“钦差”是皇帝临时派遣至地方处理重大事务的一种特殊的“官”。明代的钦差多数是派遣至地方的,但也不乏派往京城的例子。明代钦差的派遣( )A. 拓宽了官员上升的通道B. 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C. 体现了中枢机构的异化D. 缓解了朝廷内部矛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代重视钦差在处理重大事务时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钦差秉承皇命,能够快速地决断事务,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钦差属于临时任命的官员,不是正式官名,因此不是官员上升的通道,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钦差的派遣不是为了缓解朝廷内部的矛盾,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 (2025·山东齐鲁名校大联考)有学者评价明成祖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认为在一切权力都集中于皇帝手里的时代,把国都建在与外患接近的地方,使皇帝亲临战争前线,既可避免鞭长莫及之患,又能掌握变化中的军事情势,保证边境安宁和疆域开拓。该学者强调明朝迁都( )A.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有助于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D. 增强了明朝国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应对边境的外患,保证疆域的安全与开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稳定,故选A项;迁都是出于军事和政治考量,并非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明朝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迁都北京“保证边境安宁和疆域开拓”,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 (2024·河南平许济洛二模)按明制,除了发生重大变故而免朝,皇帝每日都得上早朝,接受文武群臣的朝贺,并现场裁决各衙门所奏事务。明代中后期皇帝不面议、不批答、不亲政,但偶尔批答、偶尔亲政,甚至时时别出心裁地驳回内阁票拟。这表明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异变B. 君主与官僚集团矛盾加剧C. 封建专制制度日益僵化D. 内阁的行政权力迅速膨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由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封建专制制度已经缺乏活力和进取精神,不断走向僵化,故选C项;中枢决策权在皇帝手中,说明中枢决策机制并没有发生异变,排除A项;明朝已经废除宰相制度,君主与官僚集团的矛盾不会再加剧,排除B项;明朝的内阁没有决策权,且皇帝“时时别出心裁地驳回内阁票拟”,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 (2024·河北衡水学三模)《中国军事通史》记载,明朝郑和船队“招抚了逃亡海岛的流民,袭击了盘踞海中的寇盗,拓清了海疆,巩固和发展了沿海地区的安定,是永乐至宣德时期沿海防御体系从陆上推至海上的重要标志之一”。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 具有为贸易活动武装护航性质B. 反映出明代外贸面临严峻形势C. 体现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D. 促使海防思想日渐占主导地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郑和船队招抚流民,袭击海盗,体现了一定的武装性质,并且将防御体系推到海上,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具有为贸易活动武装护航性质,故选A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政府并不鼓励海外贸易发展,B项无从得出,排除;郑和下西洋属于对外交往,与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无关,排除C项;在明朝并未出现海防思想日渐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5. (2025·广东模拟)1571年,明政府与鞑靼首领俺答达成封贡与互市协定,河西走廊的作用从此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继续发挥联通东西交往的同时,沟通南北的功能被激发出来,两大高原的沟通从此成为常态。这反映明朝( )A. 解决了边疆危机 B. 增强基层治理能力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政府与鞑靼首领俺答达成封贡与互市协定,促进了东西、南北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6. (2025·安徽县中联盟开学考试)1632年,后金可汗皇太极发布檄文,指出出师伐明乃是“不得已而起之者,谓之义兵;义兵所举,人和天顺”“帝王将相本来无种”“果能正百官,救万民”,则“皇天无私,惟德是辅”。其意在( )A. 获得舆论支持B. 推翻专制主义封建制度C. 宣扬君权神授D. 发动广大民众进行起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皇太极在檄文中的说辞都是为了让大家觉得他伐明是正确的,意在获得舆论的支持,故选A项;皇太极时期仍然实行专制主义封建制度,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与宣扬君权神授无关,排除C项;皇太极是后金的统治者,他伐明是军事行动,不是发动民众起义,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7. (2024·黑龙江哈三中一模)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大臣对皇帝奏折,皆自称“奴才”。这反映出( )A. 皇权至上观念得到强化B. 儒家纲常伦理深入人心C. 政治统治凸显民族色彩D. 君尊臣卑观念逐渐萌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君尊臣卑等级不断被强调,皇权至上观念得到强化,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纲常伦理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色彩,排除C项;在先秦时期君尊臣卑观念就逐渐萌生,D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8. (2024·山西卓越联盟联考)在明清两京城的官员有出入宫廷的牙牌(象牙牌),是出入宫禁的“门禁卡”。《桓枢纪略》中记载军机处的凭证为金牌,“金牌以金为之,广约五分,厚约一分,修约两寸,上镌军机处三字,直(值班)军机配之”,而这面金牌也是军机处行使权力,打开印匣的“钥匙”。这可用于说明清代( )A. 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B. 内阁议政功能丧失C. 军机处成为权力中枢 D. 中央吏治十分混乱√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军机处的官员具有与皇帝直接接触,参与机要事务的机会,军机大臣是由皇帝亲自选拔的满汉重臣担任,负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这说明清代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故选A项;材料所述不能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排除B项;皇帝是权力中枢,排除C项;材料主旨与中央吏治是否混乱无关,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9. (2024·辽宁葫芦岛二模)中国古代国家疆域受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对比图1和图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明朝西北边疆巩固 B. 清朝边疆治理加强C. 清朝长城防线废弃 D. 明清陆海边疆安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采取盟旗制,设将军辖区制等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以及尊重少数民族的社会习俗等民族政策,说明进一步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B项正确;从明朝形势图和清朝疆域图对比能发现明朝西北地区疆域明显内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击败准噶尔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将军辖区强化对西北的管控,排除A项;《清朝疆域图》未标注长城是因为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较明代统治更稳固,而不是废弃长城,排除C项;明朝深受倭寇袭扰,海疆并不安全,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0. (2025·陕西宝鸡中学诊断)清初关中理学家杨灿所著农书《知本提纲》中提出了“耕桑树畜”的大农业观。其“前论”言明:“四农必务其大全。耕以供食,桑以供衣,树以取材木,畜以蕃生息。”这一论述可以用来说明( )A. 关中农业的发展水平B. 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C. 心学思想的经世致用D. 传统科技的近代转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知本提纲》内容体现了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理念,即农业不仅要生产粮食,还要涵盖纤维、木材和畜牧业等多个方面,以实现基本生活资料的自给自足,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关中农业的发展水平(没有提供数据),排除A项;杨灿的论述侧重于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与心学思想无关,排除C项;明清科技注重总结归纳,没有实现近代转型,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1. (2025·河北邢台质检联盟联考)明清时期,晋商店铺对于领东开业,招牌领章、账簿管理、经营范围、用人定位、职责权限、决算开红、起居生活等事项,均制定了明确的店规铺纪。晋商亦形成了“一店受困,同乡共助”的风气。上述情形的出现( )A. 是商业法规成熟化的标志B. 有利于商业的规模化发展C. 表明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D. 说明晋商的业务遍及全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些规定和风气有利于商业活动的有序进行,同时也为商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故选B项;材料不属于国家层面的商业法规,不能视为商业法规成熟化的标志,排除A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存在,并未被放弃,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晋商的业务范围是否遍及全国,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2. (2025·江苏南通调研)正德年间,王守仁提出了直接诉诸人的道德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而且声称:“与愚夫愚妇相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相异的,是谓异端。”王守仁的这些言论( )A.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B. 能够激发个体意识觉醒C. 关注社会底层民众处境D. 鼓励儒学士人教化乡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王守仁强调在人的道德良知方面,普通民众和圣人是一样的,这能够激发民众的个体意识觉醒,故选B项;王守仁并未否定传统的道德标准,且良知就是儒家的伦理纲常,A项说法错误,排除;王守仁的目的不是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处境,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3. (2025·河南安阳调研)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论,荀子提出“君舟民水”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呼吁:“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据此可知,黄宗羲( )A. 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B. 突破了传统民本思想C. 总结了历史发展规律D. 冲破了儒家思想禁锢√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孟子、荀子强调君主专制,民本服务于君本,黄宗羲强调国家不是一家一姓的国家,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旨并非否定封建君主制度,排除A项;黄宗羲的主张不是历史发展规律,排除C项;黄宗羲批判继承儒家民本思想,没有冲破儒家思想范畴,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4. (2024·贵州遵义一模)明清地方性小农书和专业性农书大量涌现,农学图书的编撰开始摆脱传统农书陈陈相因的模式,从内容上突破“精耕细作”的母题,注入近代农学的新思想、新技术以及农学理论研究的新方法。这一现象的出现( )A. 表明农业耕作技术进步B. 源于西学东渐的影响C. 说明图书出版业的繁荣D. 得益于实学思潮传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清农书的编撰注重实用性,这主要是受到了当时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传播,D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现象并非源于西学东渐的影响,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5. (2025·河南九师联盟联考)明朝及清朝前中期,各类小说多掺杂诗歌,与前后散文协同叙事,呈现出散韵结合、诗文并存的特征。如李渔的《十二楼》每篇开头都有诗词来引发议论,且能紧扣小说主题而成为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现象( )A. 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互动B. 源于明清理学思想的发展C. 降低了小说的叙事能力D. 使小说迈入高雅艺术范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是将不同文学体裁加以融合的表现,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互动,故选A项;材料所述现象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述现象没有降低小说的叙事能力,排除C项;散文与诗文的加入不会改变小说的本质,依然服务于市民阶层的需要,不属于高雅艺术的范畴,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6. (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明代中后期,南方戏曲蓬勃发展,戏曲表演遍及城乡,还出现了以徽商世家出身的潘之恒等为代表的著名戏曲评论家。这主要得益于明代中后期( )A. 戏曲艺术家的专职化B. 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C. 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D. 文化重心的加速南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明代中后期,南方戏曲蓬勃发展,戏曲表演遍及城乡,还出现了徽商世家出身的戏曲评论家,戏曲是服务于市民阶层和工商业者阶层精神生活需求的,所以主要是由于当时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故选C项;题干所述与戏曲艺术家的专职化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文化重心南移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宋元时期已经完成,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 (2025·河北泊头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681年,康熙帝发布上谕:“从古行兵,未有不预操练者……今春秋二季,令八旗官兵集于宽敞平原之地,排列阵势,鸣锣进退,以熟操练。”当时,噶尔丹强盛,沙俄勾结噶尔丹侵扰北部边疆。康熙帝在打败噶尔丹之后,为不动兵刃降服蒙古各部,决定设置一个展示八旗官兵实力的平台。经过两次勘察之后,康熙帝将这一地址选在处于三省交界地带的承德木兰一带,遂决定设置木兰围场。围场自康熙皇帝设置以后就有规制,常年驻兵并派员管理,“木兰围场栅界驻八旗,一营统五卡伦,八旗按方位部署,分守其境。”——摘编自关青云《清代木兰围场设置原因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材料二 1689年,康熙皇帝北巡塞外,在围场北部的库尔奇勒河行宫正式批准《中俄尼布楚条约》。乾隆皇帝在围场伊绵峪接见了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木兰秋狝活动还带动了清朝皇室在这一区域的满蒙联姻和各民族生活上的互动。康雍乾时期,满蒙联姻273次,嫁与蒙古的皇家女246人,娶蒙古女27人。木兰秋狝活动汇聚了大量满、蒙、汉等各民族随行人员。乾隆之时,从猎蒙古王公多至百余旗。——摘编自张红《清代木兰围场社会变迁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木兰围场设置的背景。(6分)答案: 满族人有骑射之传统;沙俄威胁我国北部边疆;对蒙古地区实施统治的需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围场地区地理位置重要。解析: 由材料一“令八旗官兵集于……鸣锣进退,以熟操练”并结合所学可知,满族人有骑射之传统;由材料一“沙俄勾结噶尔丹侵扰北部边疆”可得,沙俄威胁我国北部边疆;由材料一“打败噶尔丹之后,为不动兵刃降服蒙古各部”并结合清朝对边疆的治理相关知识可得,对蒙古地区实施统治的需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需要;由材料一“选在处于三省交界地带的承德木兰一带”可得,围场地区地理位置重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特点。(8分)答案: 强军与安边相结合,恩威并施;因俗而治;反对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与反对外来侵略相结合;民族交融方式多样;守卫边疆与建设边疆并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由材料一“展示八旗官兵实力的平台”“不动兵刃降服蒙古各部”和材料二“接见了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可得,强军与安边相结合,恩威并施;由材料一“打败”“不动兵刃降服”和材料二“接见”可得,因俗而治;由材料一“沙俄勾结噶尔丹侵扰北部边疆”“打败噶尔丹”和材料二“正式批准《中俄尼布楚条约》”可得,反对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与反对外来侵略相结合;由材料二“满蒙联姻和各民族生活上的互动”可得,民族交融方式多样;由材料一“常年驻兵并派员管理”和材料二“北巡塞外”并结合所学边疆建设的相关知识可得,守卫边疆与建设边疆并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8. (2024·辽宁大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运回销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摘编自樊树志《明朝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答案: 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业市镇兴起;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长途贩运兴盛,国内市场扩大;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呈现分离趋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可知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据材料“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可知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据材料“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可知商业市镇兴起以及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据材料“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运回销售”可知长途贩运兴盛,国内市场扩大;据材料“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可知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呈现分离趋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答案: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统治者重视经济,适时调整生产关系;新作物引进,土地利用率提升;前代经济基础好;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解析: 据材料时间(明朝中后期)及所学(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可知以下几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统治者重视经济,适时调整生产关系;新作物引进,土地利用率提升;前代经济基础好;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9. (2024·湖南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明末清初之时,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借“封建”这一上古既有的制度寄托其限制君主、实现分权的政治主张。“复封建”既可使很大部分的权力划归地方,增强地方的政治活力,又可重新塑造诸侯阶层,以此来平衡专制君主的权力。应该说,黄、顾等人准确地认识到了“封建”制度的分权性质,试图以“复封建”恢复上古三代王制作旗号,来实行对当时国家权力的重组。所以,“复封建”分权思想是对国家权力布局的一种新的认识,在当时具有明显的思想意义。但是,这些儒生虽通达古今,知识渊博,却很难入官场,更难近政务中枢,实际政治经验或历练很少,在当时只是以在野之身坐而论道,所论“复封建”完全没有可操作性,与实际的王朝政治相去甚远。——摘编自袁刚、翟大宇《论明清之际“复封建”旗号下的分权反专制思想》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明清之际的“复封建”思想具有明显的空想性,难以付诸实施。阐述:明末清初,尽管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但空前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黄宗羲等人提出的恢复分封制以削弱君权和中央集权不具备实施的条件。在闭关自守的体制下,黄宗羲等儒者被迫从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寻找抑制君主专制的经验。“复封建”是要加强地方权力,激发地方的发展活力,进而限制君权。然而分封制与宗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制互为表里,它们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的奴隶制上层建筑,而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借助先秦政治制度来抑制君权是一种历史倒退,不可能真正削弱君权和限制中央过度集权。此外,当时小农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思想盛行,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摧残,程朱理学是官方哲学,黄宗羲等人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主张没有突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总之,黄宗羲等人“复封建”的分权主张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也不可能对当时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明显的改良效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据材料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所提倡的“复封建”主张只是“在野之身”的一些儒生的一厢情愿,并不具有客观社会现实的可操作性,据此可以拟定论题:明清之际的“复封建”思想具有明显的空想性,难以付诸实施。在具体阐述过程中,要着重阐述其不能实施的原因。最后,还要对阐述做一个总结,以呼应所述论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0. (2024·广东揭阳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角度 内涵实用 性强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具有“经世致用”的实践性或实用性,是以兼顾满足国家政治需要和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为特征的交融性 特征 明显 中国古代科技的交融性,是指科技、理工、文理的交融,中国古代的格致学、博物学、物理学、天文历法算术,都是综合性的科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角度 内涵具有 开放性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开放性,表现在中外科技和科学文化的交流上多元化 发展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工程、医药、冶金等。这些领域都得到了长期持续的研究和发展发挥独 特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气候、物候、地理等资料,对于5 000年气候史重建、500年旱涝史重建及其隐含周期的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摘编自王渝生《解码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优秀“基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角度:具有开放性。分期: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外传的重要时期,明末清初是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中西方科技交流的时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阐述:隋唐宋元时期,印刷术实现从雕版到活字的飞跃,火药被发明且火药武器逐渐广泛运用于军事,指南针普遍运用于航海事业,造纸术传入西亚。这一时期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交通相对便捷,中国科技发明又具有强大吸引力,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传到欧洲。明末清初,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中国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如徐光启等人合作翻译西方科技书籍,传播了一些西方的天文、历法、地理、数学、水利等领域的近代科学知识,为中国科技注入了新的活力。解析:首先,选择角度,从材料所给的角度选择较为熟悉的角度,如具有开放性。其次,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期,最后展开阐述,就选择的朝代进行分别论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THANKS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单元检测(四).docx 单元检测(四).pptx